重達40多噸的瀘定橋,是由13根鐵索構成,為何300年來鐵索不生鏽

關於瀘定橋,大家肯定會想到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除此之外還要給大家普及一個小知識,在150多年前清朝爆發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將領石達開率領3萬大軍在這裡和清軍浴血奮戰,結果被清軍堵在了大渡河,僵持了一個月也沒能過橋,最終全軍覆沒。這裡的石達開並不是要過瀘定橋,而是在瀘定橋附近的一個渡口,而且他們和瀘定橋的之間還有一個寬闊的支流。


重達40多噸的瀘定橋,是由13根鐵索構成,為何300年來鐵索不生鏽


瀘定橋出名和這兩個事件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和它本身也有很大的關係,在橋的下方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而這座橋就是簡單地十三條鐵鏈連接成,在上面搭著稀稀拉拉的木板,就是這樣一座簡單的橋救了幾千紅軍的性命,從此這座橋也受到萬千中國人的關注。瀘定橋全長達到100米,中間最寬達到三米,十三根鐵鏈橫跨大渡河,每根鐵鏈都是碗口粗,這些鐵鏈一共有12164個鐵環連接,總重量達到40噸,這座橋是在康熙年間建成的,古人是如何從橫跨百米的河上修建起這座巨沉的橋呢?


重達40多噸的瀘定橋,是由13根鐵索構成,為何300年來鐵索不生鏽


當時受命去修建橋的人,他們為了選取合適的位置也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本來當時有幾個非常適合建橋的地方,倆側堅硬的花崗岩非常適合固定橋的兩側,但是附近沒有適合居住的地方,人們過了橋也沒有可以迅速疏散的地方,所以就將這些地方給排除了,最後選了一個適中的地方,有一面是峭壁,一面是空闊的地方。在修建橋樑的時候,在有花崗岩的一側兩邊釘了長達九米的鐵柱,鐵柱的深深的被釘在花崗岩中,幾乎承擔了整座橋的重量。


重達40多噸的瀘定橋,是由13根鐵索構成,為何300年來鐵索不生鏽


木橋和石橋都要比鐵鏈搭成的橋更方便人們的行走,最終選擇搭建鐵橋,還是因為這裡的地質決定的,地勢險峻一旦出現輕微的地震,這裡絕對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鐵鏈可是擺動自如,不會受地震和河水沖刷的影響。當地並沒有鐵資源,這些鐵都是從幾百裡外的地區運來的,每一個鐵環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打制而成。

這一萬多個鐵環出自不同鐵匠的手,而且當時因為朝廷的管教嚴格,每一個鐵匠都要在自己打製的鐵環上打上自己的印章,如果以後出現問題就可以找到承擔責任的人,所以沒有人敢偷懶,都是花了十二分的力氣去打製的,保證了幾百年鐵橋的堅固。瀘定縣一帶屬於乾熱河谷,氣候乾燥,太陽光強烈,而且經常有風,所以當地的百姓家中的鐵具很少生鏽,就是這種乾燥的氣候保證了瀘定橋幾百年來不生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