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两个角度,探析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两个角度,探析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有一种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诚然,在我国古代确确实实创造了非常多令人惊叹的优秀文明成果。加上明朝初年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实行海禁政策,将中华民族的目光固定在古老的大地上,当时的中华民族忽略海洋的重要性,日益自闭自大的心理下,或许还有着对未知充满威胁的恐惧心理。然而,无论如何,在海禁政策的大背景下,海洋意识也依旧在萌芽发展,下面我们就来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为切入点看海洋意识的重构。

一、从“东矿西珍”看晚明时期的海洋意识

1.“东矿西珍内涵意义

首先,“东矿西珍”的内涵并不是在我国的东部多矿场,西部地区多珍宝。“东矿西珍”起源于萧基所编纂的《小引》当中的一句话:“其指南所至,风艢所屯,西产多珍,东产多矿。”大意应该就是

在东部的大洋多盛产矿产,例如白银、黄金等,而西部的海洋多产珍贵的宝物,如香料、玛瑙等等。

从这里来看“东矿西珍”里的“东”应该就是所谓的“东洋”,而“西”则应该是指“西洋”。虽然至今史学家对于东西洋的分界线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从“东矿西珍”中也可以窥视晚明的海洋意识发生了变化

2.“东矿西珍”表现出来的明朝海洋意识的重构

首先,如果明朝一直奉行明朝初年实行的严格的海禁政策,正常情况下对于海洋应该是一无所知的,然而,“东矿西珍”的说法就表明,当时的明朝对于海外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了解,并非我们印象当中的愚昧无知,至少对于临近中国的海外诸国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据《明史·郑和传》当中记载称:“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

由此可知从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起到明朝灭亡,可以说,中国与外国的联系未曾断绝。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的目光也仅仅放在“西洋”地区。

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两个角度,探析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郑和下西洋

但是,“东矿西珍”的说法的提出,不仅仅在于体现明朝时期对于海洋认识的相对完善,而且,还体现在晚明时期海洋格局意识的转变,据陈大震所著《大德南海志》当中曾经记载称:“小东洋”“大东洋”等记载,可以看见当时海洋格局意识尚在萌芽当中。但是到了晚明时期就是从主要关注当时的“西洋”地区到“东洋”、“西洋”分立格局的出现,也可以反映出明朝中后期的海洋格局意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也反映出我国古代的海洋格局意识的日渐成熟发展。

3.“东矿西珍概念传达的海洋意识的原因

为什么在严厉执行海禁政策的明朝时期会在晚明时期发生海洋意识的异变,而且还是以“东矿西珍”这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国一直以来是一个缺少金银铜矿的国家。

而在海外有巨大的金银铜矿以及数不清的宝物,这就难免驱使一部分人去偷偷出海,据《明史》当中记载海禁政策出台后的民间反映“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民间对于海禁政策的反抗间接上改变了明朝传统的海洋意识,同时也为明朝产生“东矿西珍”这一个概念提供的条件。

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两个角度,探析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除此之外,官方的推动,对于海洋意识的改变也起到了同样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明朝的海禁正常并不是一贯实行之的,明朝统治者在有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样的意思以外,也开始放松海禁正常,据《明史》当中记载“隆庆开关”这一个历史事件称:“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绵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御之怠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愈众。

私通不得,即掇夺随之。”由此可知,当时的人们对于海洋的意识有所改变与觉醒,因此.在这样的大的背景环境下,海洋意识发生改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二、从白银货币化角度分析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1.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历程

众所周知,白银一直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在民间广泛的流传开来。

但是,事实上官方却一直没有将白银作为货币合法化,这种情况几乎持续了千年之久。到了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改革,出台了一条鞭法,规定白银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才将白银正在的纳入合法货币的范围之内。也使得明朝成为了白银帝国,据《全球通史》当中记载称:“在1567——1644年间,明帝国流入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占当时全球白银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由此可知,白银货币化给明朝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两个角度,探析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明代白银

2.白银货币化与海洋意识重构的联系

当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之后,白银成为了明帝国的“硬通货”。举国上下几乎掀起了一股“白银热”。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我国自古以来就缺乏金银铜矿,而且加之这些金银铜矿都掌握在国家的手里,私人几乎不可能染指,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将目光由大陆放向海洋,到海外去寻找黄金白银。

据《明史》当中记载称:““豪民私造巨舶,扬帆他国”“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等等记载,由此可知,明朝虽然实行海禁政策,但是中国与海外的联系没有断绝过,而白银货币化也加剧了这一个现象的发生。

白银货币化虽然与海洋意识的重构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我国古代特殊的社会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背景,这两者之间也会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就海洋意识的重构对于白银货币化而言,对于海洋的认识的重构,从海外寻找更多的白银流入中国,必然会加速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巩固白银合法货币的地位,而同理,白银货币化也会促进当时对于海洋意识的认识变化与重构,因此白银货币化与海洋意识的重构并不是单向联系,而是双向的结果,但是,推动海洋意识重构应该是明朝统治者所意料之外事情。

3.白银货币化与海外贸易的发展

虽然在明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但是,这仅仅是对于贫苦百姓而言的,对于沿海的那些豪门贵族来说,约束力不大,私下的贸易依旧存在,但是在白银货币化政策的推进下,急需要大量的白银的明帝国不得不加强对外贸易,希望以此来缓解国内白银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再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明朝的海禁政策几乎成为了一纸空文,沿海地区出海现象开始兴起,对外贸易日益频繁。

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两个角度,探析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据明朝嘉靖年间唐枢的《复胡梅林论处王直》当中写到:“”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

由此可知,事实上明朝对外贸易依旧比较频繁的,只不过不被官方认可罢了。

白银货币化催生的大量的白银需求,而国内白银缺乏的问题,使得明朝不得不出海寻找白银或者进行海外贸易等等手段,来满足国内白银需求。

4.从白银货币化看晚明时期海洋意识的重构

首先,白银货币化的影响之一就是国内白银需求的急剧扩张,这一个影响会带来一些对于海洋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必然要求向海洋索取更多的白银,开始对海洋日益重视起来,其次,对于商人来说,白银货币化带来了交易媒介的变化,对于海外贸易的内容来说,白银贸易必然会占据重要的一部分会带了海外贸易的兴起。

最后,对于沿海的一些居民来说,海外贸易的兴起,会给沿海居民一个谋生的机会,让沿海的一部分居民走向海洋,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白银货币化给晚明举国上下带来了海洋意识的重大变化。

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两个角度,探析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构

海外贸易

三、总结

从“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来看晚明时期海洋意识的重构的话,可以这样说“东矿西珍”更多的是表现晚明时期海洋意识重构的表现,而白银货币化则应该是推动海洋意识重构的内在原因之一。然而,晚明时期海洋意识的重构,应该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东矿西珍”与白银货币化无疑给研究晚明时期海洋意识的重构提供的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明史》

2.《全球通史》

3.《小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