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身为“皇帝”却一生没有坐过龙椅,也没穿过龙袍

起宫廷生活,都离不开“明争暗斗”四个字,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宫,不论是手足兄弟还是情同姐妹,最终都会为了个人的前途和利益而斗个你死我活。不过话虽如此,也有少数皇族兄弟之间关系和睦,他们互相不争抢,并且还能够为对方的利益而着想。

此人身为“皇帝”却一生没有坐过龙椅,也没穿过龙袍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和睦的两个皇族兄弟,他们就是李宪和李隆基兄弟。

李宪是唐睿宗的嫡长子,年仅6岁便被封为皇太子。武则天称帝后,睿宗降为皇太子,李宪也降为皇太孙。后来唐睿宗重新当上了皇帝,只因李隆基有杀死韦皇后的功劳,唐睿宗于是在重立皇太子一事上多有犹豫。

此人身为“皇帝”却一生没有坐过龙椅,也没穿过龙袍

李宪时已成人,他历经宫廷权力争斗,已察觉出父皇的心态变化,他对心腹人说:“我现在受封宋王,已然富贵至极,还有什么奢望呢?父皇迟迟不立太子,自是对我心有疑问,我当有所表示才对。”

他的心腹人说:“赞平王除掉韦皇后,其功虽大,按理也该以王爷为尊。王爷不该退让,当联络百官,保举王爷再为太子。

李宪考虑多时,自觉威不压重,他毅然放弃了当太子的想法,向睿宗上书说“皇太子关系天下的安危,天下太平之时嫡长子优先,而国家危难之际就应该归于有大功的人。臣自度无有大功,常自羞愧,今冒死举荐赞平王为太子。”

此人身为“皇帝”却一生没有坐过龙椅,也没穿过龙袍

此书上奏,不待有讯,李宪身边的人就纷纷劝他收回荐言,他们说:“王爷若弃太子之位,只怕他日都自身难保,我等也没有依靠了。自古争天下者,无不斗得头破血流,王爷如此草率,成全他人,岂不悔恨终生吗?

李宪见众人落泪,他也深受感动,他哽咽着说:“你们为我着想,却是忘了顺应大局。我本有当太子之心,可眼下赞平王功高,父皇难断,若我迷恋权势,不肯退出,必有一番兄弟搏杀,无论谁胜谁败,都对我李氏江山不利。我本无功,自不想添罪,还望你们体谅。”

李宪连连上书,诸王、大臣也保举赞平王李隆基为太子,唐睿宗于是下诏让李隆基当了太子,而对李宪赞誉有加,封赏颇多。

此人身为“皇帝”却一生没有坐过龙椅,也没穿过龙袍

李隆基第一个登门向李宪表示感谢,他动情地说:“大哥舍弃尊位,成全小弟,他日必与兄长共享天下。”

李宪诚惶诚恐,连道:“太子名至实归,此乃父皇英明,大臣保荐,与我并无关系”

李隆基继位后,是为唐玄宗。他没有忘记李宪当初的辞让之情,对他连连封赏,多有礼遇,无人能及。

李宪此时小心地侍奉唐玄宗,并无一点骄纵之心。他和玄宗在一起时,只是喝酒赏舞,打球斗鸡,从不谈论朝廷政事。有人指责他引导玄宗玩乐,不顾朝廷大事,李宪听之却面有喜色,他对家人说:“皇上虽和我亲密,时间一长,也难免有猜忌之心。他的权位和我最为接近,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啊。我之所以任人诽谤,不惜自毁名声,就是让皇上明白,我胸无大志,只知玩乐,这样我的危险就小多了我们兄弟才能和睦相处啊。”

此人身为“皇帝”却一生没有坐过龙椅,也没穿过龙袍

李宪将自己的心得常常暗示给诸王,嘱咐他们不要行事乖张,有恃无恐。他和诸王游玩时,总是把玄宗请来一同畅饮,长此以往,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日渐亲密,没有嫌隙。

唐玄宗本来忧心兄弟争位,如今见李宪如此明理,暗中多了几分感动。一次,唐玄宗得一奇药,他不肯独享,分给了诸王,还写信对李宪等人说:“魏文帝有诗云:西山一何高,高处殊无极。上有两仙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轻生羽翼。’我想吃药能生出翅膀,自比不上骨肉兄弟这天生的翅膀了。曹植才能卓越,其智足可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然兄弟相残,曹植忧郁而死,魏的天下也被司马氏篡夺,这难道是神药的效力吗?所以说兄弟相亲是最重要的。我把奇药分给大家,愿我们兄弟同保长寿。”

此人身为“皇帝”却一生没有坐过龙椅,也没穿过龙袍

李宪死于741年的冬天。当时京城十分寒冷,李宪却在临终前欣慰地说:“生于帝王之家,我现在能寿终正寝,也是非常不易的事,你们千万不要难过了”

李宪病逝时,李隆基更是伤心欲绝,悲痛万分。李隆基在李宪病逝后追封他为“上皇帝”,百姓们听闻这件事,无不为他们二人间的兄弟情所打动,他们二人的情谊,可谓是一段佳话。哥哥把皇位让给弟弟,弟弟后来又追谥哥哥为皇帝,这样一对互相礼让又互相为彼此着想的兄弟,说他们是历史上最和睦的皇族兄弟也不为过啊!

但是呢?“伴君如伴虎”,在封建极权社会,做臣子的危险时刻存在,和君主关系密切的人也不能例外,这是由君主和臣子的地位所决定的。总有人幻想只要赢取了君主的喜欢,自己就高枕无忧了,于是费尽心机,一刻无止。其实,这只是他们的一相情愿罢了。在封建君主看来,所谓臣子都是他的奴仆,他是不会和臣子有真正友谊的。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是他们的一贯作风。如果有人侵犯了他们的权威,或者危及他们的利益,下手无情便是他们的典型性格,绝不会为任何亲疏关系而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