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華北平原降水量可能增加嗎?

時空藍藍


地球上的自然降水量並不受人類控制,雖然華北平原近些年的降水量確實比較少,但是想要華北平原水量增加,人工增雨等一系列措施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輔助措施,根本無濟於事。

在我國,東北平原的降雨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較大,降水量充足,而南部降雨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降雨量同樣也比較充沛,只有華北平原夾在中間,先天降雨條件並不樂觀,當前很多華北城市的生活用水甚至都要南水北調,但是退回10年前華北的降雨勉強是夠用的,只是近些年降雨量持續走低。很多人可能認為,近些年因為工業生產導致全球氣候變暖是華北地球降雨減少的主要全因,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地球降雨更多受宇宙天體間的轉動影響。地球每過一個時間週期,就會因為自轉速度變化而影響氣候波動,比如厄爾尼諾現象,而華北近些年的降雨減少,更多就是受此影響。

至於很多人說因為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安裝的風力發點裝置改變了地球的降雨條件,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形成的保暖層導致的,而風力發電依靠的是自然鋒利,不會汲取地球本能量,這兩者與降雨沒有直接作用。未來濟南地球天體迴歸正常,相信華北的降雨也可以恢復。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上圖是2001~2010年間降水距平分佈圖,(圖中黃色~紅色表示降水量減少,下同)10年期間華北平原北部降水正在逐漸減少,少了約10%左右,京津冀一帶少了20%左右,反而黃淮地區降水量增加了10%左右,我國南方降水量也在減少。

筆者又查看了2011~2017年降水量距平圖(數據來源國家氣候中心)黃淮地區自2011年起,降水量也在減少,京津冀一帶降水量一直在減少,特別是2015年恰逢強厄爾尼諾年,華北平原北部、遼寧出現了嚴重的乾旱自然災害。

從2001年~2017年降水量距平圖上我們還會驚奇地發現,除2013年外,西部地區特別是西藏阿里地區、塔里木盆地西側降水量增長的較快,甘肅、陝西、青海也再增多。

從我國降水量分佈來看,華北平原與我國西部呈現蹺蹺板效應,本該華北平原的降水跑到了西部地區下雨了,西部地區平均每10年降水增加1mm左右。

我們再看一張圖,從1880年~2019年近140年以來,全球變暖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上圖中大致在上世紀80年代之後,紅柱密集出現,紅柱不斷加長,全球變暖越來越嚴重,如果我們把西部降水增多、華北地區降水減少、全球變暖三起事件聯繫起來,呈現明顯的關聯性。

全球變暖這麼一個大的環境背景下,我國氣候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2019年表現的更為突出,與2015年如出一轍,都是厄爾尼諾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降水量都在減少,特別是2019年、2017年南方出現嚴重乾旱災情,降水量普遍減少了10%以上。

對於我國降水而言主要集中在夏季,影響降水的天氣系統主要是夏季的副熱帶高壓,它的變化可能要改變我國降水的分佈格局,全球變暖副會導致低緯度海洋麵上積蓄著很多熱量,特別是我國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這麼大的一個海洋儲熱系統,會改變著與之耦合的大氣環流運行,而副熱帶高壓是喜熱厭冷的天氣系統,大氣環流異常直接會導致副熱帶高壓的增強,位置西伸,控制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給我國帶來乾旱少雨的天氣。這在2019年9月份降水量分佈特徵表現最為明顯。下圖

華北平原北部,京津冀一帶位置有些深居內陸,夏季大陸高壓與副熱帶高壓交替控制,天氣晴朗,加之颱風很少深入華北平原縱深地區,這就使得降水在逐年減少,從未來發展來看,全球變暖趨勢在加強,這個因素不改變,華北平原降水增加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


地理縱橫


感謝提問!關於未來華北平原的降水量會不會增加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辯證的來分析。

華北平原地理位置

眾所周知,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其面積在我國四大平原中排名第二,總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主要由黃河、海河、灤河等河流所攜帶的大量泥沙沉積所致,是一個典型的沖積平原。

從地理位置來看,華北平原介於東經114°~120°、北緯32°~40°之間,大致處在太行山脈和豫西山地以東、黃海渤海和山東丘陵以西、燕山山脈以南、桐柏山和大別山以及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北端以北的廣闊區域,涵蓋了河南、河北、安徽、江蘇、山東以及北京、天津這5個省、2個直轄市的全部或部分區域。

華北平原氣候環境

從地理方位上來看,華北平原處在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之一的秦嶺淮河一線以北,是我國地理意義上的北方,這一區域與我國南方地區在氣候環境、地理風貌以及農業生產等方面均有較大的不同。

由於華北平原緯度相對較高,受緯度位置的影響,華北平原雨熱條件相比南方地區明顯要差很多,形成了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春秋季乾旱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另外再加上南嶺、東南丘陵以及我國東南沿海大陸架向海洋凸起的特殊結構等的多重阻擋,無論是給我國帶來豐富降水的主雨帶,還是形成於太平洋中低緯度洋麵的低壓環流(颱風),相比而言對華北平原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華北平原屬於半溼潤區,正常年份年均降雨量在500~700毫米左右。

華北平原未來降雨會增多嗎?

華北平原是我國人口分佈較為密集、工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區域,很顯然如果未來降雨量增加了,對於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畢竟在維持現有南水北調輸水量不變的情況下,區域內的水資源增多了。

但理想往往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從近幾年華北平原降水距平分佈圖來看(如下圖),除了黃淮地區略有增加增幅在10%左右外,京津冀地區的降雨量反倒是逐年下降,降幅在10%~20%之間。

為何華北平原降雨量不會增加?

華北平原的降雨量是受我國乃至全球大環境決定的。我們都知道,我國背靠世界上最大的亞歐大陸、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是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一方面我國的降雨量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均潤,即夏季多冬季少、南方多北方少,且呈現出年際變化大的特點,另一方面影響我國的主雨帶常常受到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強弱、位置等的影響較大,副高偏強偏西則會影響主雨帶季節性北移,導致雨帶長時間滯留江南、華南,出現南澇北旱現象。

同時厄爾尼洛年則會出現降雨在空間分佈上的反轉,比如剛剛過去的一年就是厄爾尼洛年,我國就出現了南澇北旱現象,僅山東為了抗旱累計從黃河調水近10億立方米,並且西部乾旱區普遍降雨增多,而江淮等區域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氣象乾旱。

鑑於我國南方和北方在降雨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南方水資源豐富、北方缺水嚴重,為了改變這種水資源分佈不均的現狀,從1952年開始我國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偉大戰略構想,通過規劃東(已建成)、中(已建成)、西(規劃中)三條線路將南方的水輸送到北方,以緩解北方缺水嚴重的格局。

目前南水北調東線和西線工程年均調水規模達448億立方米,幾乎相當於每年調了一條黃河的水,惠及了4.38億人口,為沿線的河南和京津冀地區提供了居民飲水和部分河湖的生態補水,有效緩解了區域水資源緊缺的局面,並且有效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


地理那些事


全球氣候變暖,大趨勢是增加,但這個增加太慢了,遠遠不夠。根本辦法是從西藏引水。才能從根本上滿足工農業用水。特別是工業,這個比西北增加多少耕地更重要。


深通達土石方吉虹宇


不會。會越來越乾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