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书法,但求平正,这是古人学习书的方法,为什么今人总是听不进去呢?

子衿书法


不是听不进去,而是听进去了也没有那耐心去做!

今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古人所处社会环境大不相同,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位置也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对待书法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不再是影响一生,安身立命的终生所需,而是附庸风雅,调剂性情的一个小技能。虽然学书法的越来越多,但要象古人一样全身心的投入似无必要。

还有许多的现代人学书法是为了装逼用的,让他们“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折腾,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白桥518


孙过庭的这句话:“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道出了书法学习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

第一个阶段,求平正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个阶段,练的是基本功,是学习法度,把握法度的阶段。“分布”说的是字的结构、章法布局。初级阶段我们一般是以临帖为主,这个阶段需要练就的是“察之尚精,拟之贵似”的观察和模仿的能力。

这个阶段需要我们尽可能学习、还原法帖的能力,准确把握字的结构、章法,要把字写得严谨、平稳、端正;把章法安排得工整,这是一个苦练基本功的阶段。

就像我们人生一样,一开始的求学阶段,这阶段就是学习知识的阶段,不断地吸收知识,很少自己去发挥的时候。

第二个阶段,追险绝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在有了扎实的“平正”的基本功之后,需要我们要刻意地去追求一些变化。古人学书法最看不起的就是一味模仿前人,没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因此,在第一个阶段去学习前人书法的基础之上,需要书家去拓展自己的风格。这个时候要勇于追求一些变化,追求一些个性化的书法语言,力争与古人、今人拉开距离,尽量写出自己的风貌。

这第二个阶段,是一个极力追求的阶段,一个全面展示创作才华的阶段。如果放在人生的长河中来看,就像是我们大学毕业之后,走入社会,每个人都朝气蓬勃,希望创造一番事业。所以,这个阶段说句俗话就是折腾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归平正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经历过前面的“求平正,追险绝”的阶段,这是一个“复归平正”的阶段,是经历了极度变化之后的“返璞归真”的阶段,也是个人风格成熟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平正”不是第一个阶段的意思了,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个性化的“平正”。第一个阶段的平正是学别人的平正,这个阶段地平正是自己对审美的终极感悟。这个阶段的书风是出乎自然、随心所欲、不激不历的理想境界,也是书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就像我们人生一样,六十而知天命,经历了太多人生历程之后,看淡了很多的东西,心态的平和,造就了书风的“平正”。

上面是我们常说的书法学习经历的三个阶段,而现在有些人,第一个阶段都不稳固,上来就是追求第二个阶段,本来对书法的理解就有限,而故意去追求所谓的“险绝”,结果写出来的字就不伦不类,毫无法度可言。

古人追求的“险绝”不是胡写乱画,而是一定法度之内的极度变化,通过用笔、结体的攲正、开合等,追求的一种更高级的险绝下的“平正”。

今人很多的目光在“名利”二字,谁在乎你的书法学习三阶段啊,只要出名,干啥都行,所以,哪里还听得进去孙过庭老先生说的话呢。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关注和支持。


翰墨今香


“平正”,亦即“横平竖直”,这是点画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务求平正不免过于苛刻了,与其说平正,不如说重心庄稳更为贴切。初学楷书讲究平正,但若是学行学草呢?再看看苏轼黄庭坚王铎董其昌,似乎没有一个是中规中矩、平平正正的。

书有正奇,讲究曲直相倚奇正相协。东汉书法家崔瑗论此曾言“畜怒怫郁,放逸生奇”。鲍照在《飞白书势铭》中亦说,“超工八法,尽奇六文”。项穆在《书法雅言正奇》指出,“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




书法之学绝不是机械的描摩画工,只追求于形状样貌,而是

形式与内在的统一,法度与个性的统一,工技与人文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论是初学还是深学,对书法审美的理解都不宜尽取平正,这会无形之中锢于制式、扼杀灵感。




初学楷书,平正之法当然要学,在由无到有、由生到熟、由新到老的艺学过程之中,必须练习掌握肢体平正、用笔平正、结构平正

但稍有习练基础,就应该会涉及奇正之义理、妍拙之辩证。只有这样,才会有完整开阔的审美,书法艺术才不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要辩证对待,适可而止,更不应该被奉为万古不变的铁律天条。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是一种美,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也是一种美。禁锢愈死,更容易走入极端。法无定则,又何须太过执着呢。


抱庸妄谈。(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初学务求平正

以上是康生之草书,对于初学经验之谈,说到了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后,归平正。

由此道出了一个理念,关于平正的重要性,对于熟书之后,还应回归平正,通俗的说,当人到了玩味冒险之笔,有了痛快淋漓酣畅尽情,有了这个书路之旅游,且有回归休憩与心平气和而平正心态,在此享受危绝之惊叹,这是一种心态转化,可以归纳总结过去的风尘与自己的天真烂漫,于此有一种释然和轻盈荡漾之境界。

书老辣,人未老,是为年轻有为,老成持重,成熟于笔墨的稳住,停驻顿挫缓释,才有的味重耐赏,凡有一味意气之象,终归是自由散漫,无厚蕴。无大景。

话说回来,初学阶段正于规矩,炼于修心,学本领时期,谦虚走进古典,与古典对话哦,学为重,归于平淡而临摹,点画与结体分布,及间架构造,还有章法分布知识,基础性的东西定要牢固,一步步渐渐得其规律。

事事皆有一条路程,过程就是足迹,书路亦如此,学了一载,当蓦然回首,找找自己的进步否?,只要有了否定,肯定有长足进步。当有了熟练,可以尝试自己的意气,于笔墨进入自己的东西,如此追求艺术的另一面,就是移步换景,走走小桥流水或曲折蜿蜒山路,书路的难度系数要增大,更加意气风发,兴致勃勃,愈加走进趣味中,体验书墨的欹正险绝。
初学阶段,往往有浮躁心理,本身书法就是一种静心,心态有巧于端庄,才有手巧之运作,因此慢慢体悟,书之境。

必须经过一个困惑的阶段,记住,有多少成就的书家,都是走平正之路,后有大进,再然后有平正之老稳耐味。


狂喜淡墨a


初学书法但求平正!为什么求平正?平正有什么用呢?

对于初学者来说,平正有利于帮助初学者学习汉字的基本结构,同时以平正观念去理解汉字的结构,也是最快,最便捷的路径!

但是,书法绝不能唯求平正,过于平正则字越刻板,越缺少变化,而越险绝才能让字体变化越丰富,越加动感,所以字体在得平正后,一定需要寻求险绝,以增加动感与变化!

险绝是可以加强动感与变化,然,初学险绝必然带来汉字结构的缺欠,而最高超的书法人能够在险绝之后,复归平正!


一笑貫长天


学习书法是一个漫长枯燥的过程!年少时学习书法,大多数都是家长的意愿,大概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对书法感兴趣。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年人或是老年人学习书法,就纯属兴趣了。虽然是兴趣,但大多数人都是急功近利,浮躁自满,不能潜心学习,主观认为书法就是写的一手好字。没有打好基础,就急不可耐的学习行书草书。

但求平正,复求险绝,又归平正。书法学习首先要学习字的笔画与结构,后学习章法与布局。一边临帖,一边读帖,边学习边领会,提高对笔的控制能力,提升对书法的欣赏水平!这个过程是持续渐进的,不可急躁,也不可盲目。如有名师指点,可能事半功倍。

现如今,很多人都沉不下心,还有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够聪明,有些人写字有功利性的,有些所谓的书法家在众人的吹捧下迷失了自我。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潜心学习,听不进古人对书法的总结的学习经验!


西风5622


回答这个问题只针对一些现象,因为今人学习书法也有按古人的方法学习的。因为古人和今人(部分不是全部)学习书法的目的不同态度也不同。书法对古时的读书人来说,是形象、名片,科举考试考官首先看字,字若缭乱,连卷都可以不评;其次,书法被多数古人当着修身养性的方法,怀有敬畏之心。而当今一些人是在玩书法,其目的是赚眼球,赚流量最终是为了赚钱。既无严肃认真的态度,也无修身养性的目的。自然就任笔为体,聚墨成形。


西廨七叔


古人是按文人书法的理念学习,今人是按艺人书法的方法探索,当今时见网上艺人书法者指责王羲之、欧阳询等写的不是书法已逐渐增多,仿佛只有现今追求线条的大草才是书法,岂不荒谬。


用户4177985336557


静的下心的人少了,坐的住的人更少了。一般能坐的住都能练出一手好字。社会浮躁,总想着速成,不管什么字体都写的头重脚轻飘忽不定。。。


阿阳7834


能把楷书写平正了也要花十年八年的 做到险绝又要十年八年 现在的人一两年都不舍得 何况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