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書法,但求平正,這是古人學習書的方法,為什麼今人總是聽不進去呢?

子衿書法


不是聽不進去,而是聽進去了也沒有那耐心去做!

今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與古人所處社會環境大不相同,書法在人們的生活中所佔位置也大相徑庭。所以人們對待書法的認識有了很大變化,不再是影響一生,安身立命的終生所需,而是附庸風雅,調劑性情的一個小技能。雖然學書法的越來越多,但要象古人一樣全身心的投入似無必要。

還有許多的現代人學書法是為了裝逼用的,讓他們“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的折騰,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白橋518


孫過庭的這句話:“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道出了書法學習的三個階段、三種境界。

第一個階段,求平正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是學習書法的第一個階段,練的是基本功,是學習法度,把握法度的階段。“分佈”說的是字的結構、章法佈局。初級階段我們一般是以臨帖為主,這個階段需要練就的是“察之尚精,擬之貴似”的觀察和模仿的能力。

這個階段需要我們儘可能學習、還原法帖的能力,準確把握字的結構、章法,要把字寫得嚴謹、平穩、端正;把章法安排得工整,這是一個苦練基本功的階段。

就像我們人生一樣,一開始的求學階段,這階段就是學習知識的階段,不斷地吸收知識,很少自己去發揮的時候。

第二個階段,追險絕

“既知平正,務追險絕”,在有了紮實的“平正”的基本功之後,需要我們要刻意地去追求一些變化。古人學書法最看不起的就是一味模仿前人,沒有自己的個性、風格。

因此,在第一個階段去學習前人書法的基礎之上,需要書家去拓展自己的風格。這個時候要勇於追求一些變化,追求一些個性化的書法語言,力爭與古人、今人拉開距離,儘量寫出自己的風貌。

這第二個階段,是一個極力追求的階段,一個全面展示創作才華的階段。如果放在人生的長河中來看,就像是我們大學畢業之後,走入社會,每個人都朝氣蓬勃,希望創造一番事業。所以,這個階段說句俗話就是折騰的階段。

第三個階段,歸平正

“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經歷過前面的“求平正,追險絕”的階段,這是一個“復歸平正”的階段,是經歷了極度變化之後的“返璞歸真”的階段,也是個人風格成熟的一個階段。

這個階段的“平正”不是第一個階段的意思了,而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個性化的“平正”。第一個階段的平正是學別人的平正,這個階段地平正是自己對審美的終極感悟。這個階段的書風是出乎自然、隨心所欲、不激不歷的理想境界,也是書法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就像我們人生一樣,六十而知天命,經歷了太多人生歷程之後,看淡了很多的東西,心態的平和,造就了書風的“平正”。

上面是我們常說的書法學習經歷的三個階段,而現在有些人,第一個階段都不穩固,上來就是追求第二個階段,本來對書法的理解就有限,而故意去追求所謂的“險絕”,結果寫出來的字就不倫不類,毫無法度可言。

古人追求的“險絕”不是胡寫亂畫,而是一定法度之內的極度變化,通過用筆、結體的攲正、開合等,追求的一種更高級的險絕下的“平正”。

今人很多的目光在“名利”二字,誰在乎你的書法學習三階段啊,只要出名,幹啥都行,所以,哪裡還聽得進去孫過庭老先生說的話呢。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關注和支持。


翰墨今香


“平正”,亦即“橫平豎直”,這是點畫結構的一個基本原則。但是,務求平正不免過於苛刻了,與其說平正,不如說重心莊穩更為貼切。初學楷書講究平正,但若是學行學草呢?再看看蘇軾黃庭堅王鐸董其昌,似乎沒有一個是中規中矩、平平正正的。

書有正奇,講究曲直相倚奇正相協。東漢書法家崔瑗論此曾言“畜怒怫鬱,放逸生奇”。鮑照在《飛白書勢銘》中亦說,“超工八法,盡奇六文”。項穆在《書法雅言正奇》指出,“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




書法之學絕不是機械的描摩畫工,只追求於形狀樣貌,而是

形式與內在的統一,法度與個性的統一,工技與人文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論是初學還是深學,對書法審美的理解都不宜盡取平正,這會無形之中錮於制式、扼殺靈感。




初學楷書,平正之法當然要學,在由無到有、由生到熟、由新到老的藝學過程之中,必須練習掌握肢體平正、用筆平正、結構平正

但稍有習練基礎,就應該會涉及奇正之義理、妍拙之辯證。只有這樣,才會有完整開闊的審美,書法藝術才不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要辯證對待,適可而止,更不應該被奉為萬古不變的鐵律天條。

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是一種美,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也是一種美。禁錮愈死,更容易走入極端。法無定則,又何須太過執著呢。


抱庸妄談。(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初學務求平正

以上是康生之草書,對於初學經驗之談,說到了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後,歸平正。

由此道出了一個理念,關於平正的重要性,對於熟書之後,還應迴歸平正,通俗的說,當人到了玩味冒險之筆,有了痛快淋漓酣暢盡情,有了這個書路之旅遊,且有迴歸休憩與心平氣和而平正心態,在此享受危絕之驚歎,這是一種心態轉化,可以歸納總結過去的風塵與自己的天真爛漫,於此有一種釋然和輕盈盪漾之境界。

書老辣,人未老,是為年輕有為,老成持重,成熟於筆墨的穩住,停駐頓挫緩釋,才有的味重耐賞,凡有一味意氣之象,終歸是自由散漫,無厚蘊。無大景。

話說回來,初學階段正於規矩,煉於修心,學本領時期,謙虛走進古典,與古典對話哦,學為重,歸於平淡而臨摹,點畫與結體分佈,及間架構造,還有章法分佈知識,基礎性的東西定要牢固,一步步漸漸得其規律。

事事皆有一條路程,過程就是足跡,書路亦如此,學了一載,當驀然回首,找找自己的進步否?,只要有了否定,肯定有長足進步。當有了熟練,可以嘗試自己的意氣,於筆墨進入自己的東西,如此追求藝術的另一面,就是移步換景,走走小橋流水或曲折蜿蜒山路,書路的難度係數要增大,更加意氣風發,興致勃勃,愈加走進趣味中,體驗書墨的欹正險絕。
初學階段,往往有浮躁心理,本身書法就是一種靜心,心態有巧於端莊,才有手巧之運作,因此慢慢體悟,書之境。

必須經過一個困惑的階段,記住,有多少成就的書家,都是走平正之路,後有大進,再然後有平正之老穩耐味。


狂喜淡墨a


初學書法但求平正!為什麼求平正?平正有什麼用呢?

對於初學者來說,平正有利於幫助初學者學習漢字的基本結構,同時以平正觀念去理解漢字的結構,也是最快,最便捷的路徑!

但是,書法絕不能唯求平正,過於平正則字越刻板,越缺少變化,而越險絕才能讓字體變化越豐富,越加動感,所以字體在得平正後,一定需要尋求險絕,以增加動感與變化!

險絕是可以加強動感與變化,然,初學險絕必然帶來漢字結構的缺欠,而最高超的書法人能夠在險絕之後,復歸平正!


一笑貫長天


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枯燥的過程!年少時學習書法,大多數都是家長的意願,大概只有極少數的孩子對書法感興趣。有句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年人或是老年人學習書法,就純屬興趣了。雖然是興趣,但大多數人都是急功近利,浮躁自滿,不能潛心學習,主觀認為書法就是寫的一手好字。沒有打好基礎,就急不可耐的學習行書草書。

但求平正,復求險絕,又歸平正。書法學習首先要學習字的筆畫與結構,後學習章法與佈局。一邊臨帖,一邊讀帖,邊學習邊領會,提高對筆的控制能力,提升對書法的欣賞水平!這個過程是持續漸進的,不可急躁,也不可盲目。如有名師指點,可能事半功倍。

現如今,很多人都沉不下心,還有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夠聰明,有些人寫字有功利性的,有些所謂的書法家在眾人的吹捧下迷失了自我。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不能潛心學習,聽不進古人對書法的總結的學習經驗!


西風5622


回答這個問題只針對一些現象,因為今人學習書法也有按古人的方法學習的。因為古人和今人(部分不是全部)學習書法的目的不同態度也不同。書法對古時的讀書人來說,是形象、名片,科舉考試考官首先看字,字若繚亂,連卷都可以不評;其次,書法被多數古人當著修身養性的方法,懷有敬畏之心。而當今一些人是在玩書法,其目的是賺眼球,賺流量最終是為了賺錢。既無嚴肅認真的態度,也無修身養性的目的。自然就任筆為體,聚墨成形。


西廨七叔


古人是按文人書法的理念學習,今人是按藝人書法的方法探索,當今時見網上藝人書法者指責王羲之、歐陽詢等寫的不是書法已逐漸增多,彷彿只有現今追求線條的大草才是書法,豈不荒謬。


用戶4177985336557


靜的下心的人少了,坐的住的人更少了。一般能坐的住都能練出一手好字。社會浮躁,總想著速成,不管什麼字體都寫的頭重腳輕飄忽不定。。。


阿陽7834


能把楷書寫平正了也要花十年八年的 做到險絕又要十年八年 現在的人一兩年都不捨得 何況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