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石:用書法裝點生活

常誠 李麗/文


  他談書法強調16個字———“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彩、切時如需”;他評價自己也用16個字———“少無大志、見異思遷、不務正業、無家可歸”。言簡意賅的話語讓人回味不盡……  


歐陽中石:用書法裝點生活


●“不要叫我書法家”      

筆者:歐陽先生,兩年前那次與您談書法,您說:“不要光談書法好不好?”當時沒有按您說的做,今天可以了,話題越多越好。      

歐陽中石:我常說不要叫我書法家,最多稱我“書學教師”。我自認為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教書匠”,教過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帶過博士後,我也曾教過小學生,教過中學生。作為教師,我教過書法,也教過語文、數學、歷史、美術、體育、化學、邏輯、哲學等多門課程。在濟南時還曾教了一年半的小學,那時是複式班,幾個年級交叉在一起上課,所以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全都教到了。回過頭看,這些經歷太重要了,千金難買,可以說歷史創造機會讓我給別人上課,也在給自己補各種課。      

筆者:您搞書法、唱京劇,都是大師級的水平,成就如此之高,經過了怎樣的歷練過程?      

歐陽中石:我對自己的評價是“少無大志、見異思遷、不務正業、無家可歸”。小時候就學會了種地,而且很有興趣,可以說志向不大;上學後興趣不斷變換,從沒有固定在一點上;大學學的是邏輯學,後來也派不上專業用場,現在真不知道把自己歸到哪門哪派去。我上學的時候絕對不是一個優等生,但我在工作時不斷補課,就學了很多東西,喜歡書法,就想著把字寫好,喜歡唱戲,就堅持唱下來,玩著玩著就會了,一切都是玩出來的。我第一次登臺唱戲是1937年4月4日,那一天在當時是兒童節。我沒有刻意去學京劇,小時候就愛聽,聽完了就自己學著練,古詩是吟出來的,唱戲我也去“吟”,只有“吟”才有味道。   


歐陽中石:用書法裝點生活

  

●書法要“切時如需”      

筆者:兩年前聽您談書法,16個字印在腦子裡:“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彩、賦以生機”。您後來把後4個字改成了“切時如需”,為什麼作這樣的修改?      

歐陽中石:最近幾年我一直在考慮時間這個範疇,離開時間一切都無法存在。有一次我在中南海的瀛臺看到乾隆書寫的“對時育物”4個字,很受啟發。這裡的“時”應指四季之時,說的是一年的輪迴,但引申開來就是一個時代。那麼把這個“時”字用在對書法的要求上,反映的就更深刻一些了。在今天,“作字行文、文以載道”的功能,不是隻有書法才可以完成。印刷的書籍和電腦的信息化處理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那我們的書法還能幹什麼呢?書法可以煥發“文”與“道”的光彩。這樣寫和那樣寫,情況就不一樣。可以把文章寫得非常工整,展示內容的肅穆、莊嚴;也可以用草書的辦法來寫,展示內容的靈動、節奏。這個“彩”是用手展示出來、煥發出來的。但這裡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切時如需”,就是要切合時代的需要,與時俱進。      

筆者:您1985年起就在首都師大開辦書法專業,20年過去了,您對現時的書法教育作何評價?     歐陽中石:書法教育取得了這麼大成績,光我帶出來的博士生就有近20個,看著他們成長起來,當然很高興,但也有些忐忑不安。說到書法教育,開山之功不應記到我頭上,許多基礎性工作一些前輩都做了,只是當時沒有條件進一步去做,而我們趕上了好機遇,一些工作就順理成章地做下來了。至於說到忐忑不安,是因為現在書法專業的學生招得太多,這麼多學生將來誰能給他們飯碗?我們引導學生走書法這條路,也要小心,千萬別把他們領到“溝”裡去。   


歐陽中石:用書法裝點生活

  

●山東人“護犢子”      

筆者:前幾年您在母校濟南一中設立了獎學金,現在獎勵的面更大了,山東人稱您是“護犢子”。    歐陽中石:我的童年是在濟南度過的,對山東有一種自然而然的鄉情,俗話說就是“護犢子”。在山東有5所小學和我有關係,我還在濟南穆光小學教過書。今年我要在這幾個學校設立獎學金,為每所小學捐資20萬元。至今我還記得這些小學當年的面貌,每當回憶起那段時光,總是無限親切,這裡的老師給了我很好的啟蒙。      

筆者:家鄉人對您有感情,對您的字有感情,許多人在學您的字。      

歐陽中石:寫字要往好處學,誰寫得好就學誰,都認定王羲之寫得好,就學王羲之,千萬別跟著我跑,對於王羲之來說,我是個“二道販子”、“三道販子”。咱們都學王羲之,寫到哪兒算哪兒,寫著寫著也許個性就出來了,哪怕到不了很高,至少也有個標準。所以我覺得還是學王羲之,學經典的東西。


歐陽中石:用書法裝點生活


歐陽中石小傳      

歐陽中石,1928年生於山東省泰安。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主修中國邏輯史。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在邏輯、國學、音韻、繪畫、戲曲、文學、書法等學科有精深造詣,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書法家。


(孟雲飛轉編自2005年10月《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