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明朝还有半壁江山百万大军,为何没有一支勤王部队驰援京师呢?

凌乱的单调


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承天府。承天府是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的龙兴之地,嘉靖帝长在钟祥小城而因缘际会继承了大明天下。为了纪念这个发迹之地升格安陆州为承天府治钟祥,承天府规格档次仅次于老朱发家的濠州凤阳府。李自成漂泊半生转战大半个天下,此时已经拥众百万骁将千员,明朝的统治眼看着摇摇欲坠野心膨胀之下李自成已然准备以华夏之主自居。《明史纪事本末·李自成之乱》记载:“

既而连陷荆、襄、鄢、郢,席卷河南,有众百万,始侈然以为天下莫与争,思据有城邑,擅名号矣。群贼俱奉其号令,推自成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号汝才曰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

(李自成漫画像)

不久到了1643年三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李自成修缮襄王宫殿,大封文武群臣下令所占有的地盘换上自己的旗帜名号。自成据襄阳,号曰襄京,其余所陷郡县,俱改易名号。修襄王宫殿,设官分职,武官有权将军等九品,文官有太师、六政府诸品。


李自成占据襄阳以后,又杀死了左金王革里眼等义军首领吞并了革左五营。又派人突袭杀死绰号曹操的罗汝才,吞并了罗汝才的队伍。又以兵二万攻袁时中,杀之,“小袁营”也被消灭。老回回马守应归降李自成,除了张献忠之外大部分的起义军不是被李自成吞并就是投降官军。于是秦中蜂起之贼,大半降于官军,其强者俱为闯贼所并,至是而尽,惟老回回遂为闯贼所部。老回回名马守应。自后止闯、献两大贼陆沉中原矣。


史籍记载李自成善攻罗汝才善战,李自成攻克了许多名城大邑所以是义军中善于攻城的。罗汝才手下骑兵多原来明朝的三边战兵多,所以长于野战。汝才战士四五万,战马万余骑,马驺厮养不下四五十万。李自成整合了这几支义军后,1643年9月在河南郏县击败孙传庭拼凑的十万大军斩首四万。随后攻破潼关杀孙传庭,李自成大军进围西安守将献城投降。

(1644年)崇祯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李自成正式建立政权,追封先祖分封官职爵位。正式厘定军制,《明史》记载李自成有:“籍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随后李自成开始东征明朝京师,一路上除了在宁武关遇到总兵周遇吉顽强抵抗之外。其余地方不是一鼓而下就是不战而降,大军很快到达北京城下。崇祯皇帝急诏封总兵官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俱为伯。其他各部大将各有升赏,同时征诸镇兵入援。先招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后又招山东总兵刘泽清密云总兵唐通等人。只有唐通率兵八千入卫和太监杜之轶守卫居庸关,后来也双双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进军北京路线)

李自成大军到北京城下,再也没有援兵勤王。不久北京城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那么崇祯皇帝下诏勤王为什么没有人响应呢?

明朝主要兵制是卫所兵,卫所兵在明朝建立不久就已不堪使用,朱元璋建立卫所制主要是为了兵农合一减轻国家负担。但是到头来成了一群种地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明朝精锐是后来募兵制下的九边精兵和关宁铁骑,以及后来编练的浙兵秦军等。



(蒙古骑兵画像)

明朝有所谓北虏南倭之患,后来这两部分消停了又有东北的女真和中原的流贼。为了防备蒙古明朝在北部修筑了长城,并设立了九边重镇。在南面为了消灭倭患编练了戚家军等精兵。但是由于十几年北方不断的战乱,经过农民军和清军的轮番消耗。明朝各地不是不派勤王兵马而且派不出兵马了,自崇祯继位以来明朝的精锐逐渐消耗殆尽。明朝经过崇祯末年的两次战役精锐尽丧,关外中原两场大战明朝九边精兵基本全军覆没。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基本瓦解,明朝灭亡已成定局。



(曾是明朝大患的倭寇)

松锦大战

1640年,清太宗皇太极为了打通入关的关宁锦通道派兵围困锦州城,崇祯皇帝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等所谓八总兵兵马,领精锐十三万、马四万集结宁远城准备救援锦州。



(洪承畴投降剧照)

1642年洪承畴起初实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取得小胜,后来被清军围困包围粮草后路被劫。崇祯皇帝又不顾前线情况一味催促决战,前线各军互不同属临时拼凑各怀心思。大同总兵王朴率先率部逃跑然后各军崩溃自相践踏,部分官兵投降清军明军大溃。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战死,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后来投降,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吴三桂率三万残兵退守宁远。《明史》记载:“(明军)先后丧士卒凡五万三千七百余人。”



松锦大战历时两年,明朝不仅主帅洪承畴被俘投降兵力损失惨重,几个总兵战死粮草辎重损失一空。明朝的关外防线只剩下宁远,明朝完全丧失了反击能力仅能据城自保。由于关宁军的根基在关外山海关一代,崇祯皇帝让关宁军勤王等于是放弃对清军的防守。关宁军舍不得自己的根本和几十万家属,也担心清军抄关宁军后路所以没有积极响应崇祯皇帝的勤王诏书。一直推脱直到北京城破,李自成一招降关宁军几乎立马响应。后来由于双方矛盾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又打起了为崇祯报仇的旗子。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剧照)

朱仙镇大战

关外的松锦大战结束不久,中原又发生了一起决定明朝国运的一场大战。1642年,李自成罗汝才联军陆续攻占河南十几座城池,并且第三次包围开封。崇祯帝命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偕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兵18万(号称40万)往援开封,会师朱仙镇。李自成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一部分兵力包围开封。然后利用明军成分复杂互不统属的机会,在朱仙镇外挖掘壕沟准备困死明军。左良玉叫农民军势大乘夜抢掠别营骡马准备逃跑,结果造成明军大溃全军崩溃。《明史·姜名武传》记载:“

时诸军壁硃仙镇者十余万,左良玉最强。一夕,其军大噪,突诸营,诸营惊溃。其军遂乘乱掠诸营马骡以去,于是诸营悉奔。

(火器先进的明军)

松锦大战失败明朝还可以据山海关抵抗清军,起码短时间内自保无忧。中原大战的失败使明朝在北方的主力损失殆尽,再也无法对农民军采取主动的进攻态势。经此一役明朝战力最强号称百万的左良玉吓破胆子,再也不敢也没有能力主动进攻李自成。而且左良玉的精兵也损失殆尽,可以说对李自成大军闻风而逃。

左良玉自朱仙镇南溃,久屯襄阳,诸降卒附之,有众二十万。其饩于官者仅二万五千,余俱因粮村落,襄人不聊生。十二月,李自成、罗汝才合兵四十万由唐县而西。良玉结营襄阳近郊,大造战舰于樊,将避贼入郢。左良玉兵力虽多军纪败坏,多是乌合之众。御敌无方扰民有术,祸害起驻地老百姓来比流贼还狠。《明史·左良玉传》记载:良玉自硃仙镇之败,精锐略尽,其后归者多乌合,军容虽壮,法令不复相慑。


(左良玉电视剧剧照)

其他后来南明建立时倚为长城的所谓江北四镇,兵力还不如左良玉。诸镇兵惟高杰最强,不及良玉远甚。这些人不是贪生怕死保存实力的军阀,就是被李自成打的溃逃的败兵。更没有胆子去勤王,至于南方留守南京的军队不仅没有经过战争状态吃空饷严重兵无战力。南方招降的郑芝龙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忠心不足,更不会响应勤王的号召。

就算有忠义之师北上勤王也面临着道路不同,粮草补给困难的境地。北方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大顺政权所控制,南方的明军想要北上首先面临的就是大顺军队的层层阻击。而且经过清兵入关抄掠和农民军和明军的十几年的战乱,北方地区已经是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道路艰险不同。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朝财政军费的枯竭和北方人民的惨状:“用兵必裕饷。河南五郡沦没,河北强半蒿莱。额赋五十万,昨年完不及二十万,抚镇阙饷五月有余。此粮饷之大略也。转饷必须民。自经寇十余载,人烟几断,守城、修河、转运,至于稚子荷旗,老妇鸣柝。



崇祯帝召见保定巡抚徐标,徐标叙述明朝江淮地区的惨状。“时上召保定巡抚徐标入对,标曰:“臣自江、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固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路,鸡犬无音,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几?皇上亦何以致治乎?”由此可见明朝北方的兵力财政已经接近枯竭,而崇祯皇帝此前多次征召各地精锐兵马对抗清军和剿灭农民军。各个地方忠心明朝的兵马几乎消耗殆尽,所以李自成包围北京时南方大军由于时间道路较远没法及时勤王。也因为此前精锐的浙兵(戚家军)川兵(白杆兵)等早已在多次对清战争中消耗殆尽,剩下的不是被农民军吓破胆就是自私自利保存实力的军阀。



(拥立福王的江北四镇)

经过十几年清军农民军的轮番打击,明朝的国力军力陷入绝境。以至于北京被围时曾经拥有百万大军的明朝几乎没有可战之兵,再也没有勤王大军云集的场面。直到南明建立,这些明朝残余的兵马再也没有明军应有的战力和气节。面对清军不是一击即溃就是不战而降,帮助南明延续十几年的尽然是招降的海寇郑芝龙余部和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而南下进攻南明的清军主力几乎都是投降清朝的明军,不得不说有时候历史是如此的吊诡。



(崇祯帝煤山自缢漫画)


湘泪飞蝶


李自成包围北京之时,明朝可不止半壁江山,至少还有大半壁江山属于大明,看一下这张图就能明白。

那么李自成兵发北直隶,直指北京之时,有没有军队勤王呢?

事实上,还是有的。

崇祯发出勤王诏,大明各地的高级官员们先后收到了诏书。

其中手中有兵的还不少。

最著名的当然是吴三桂。

吴三桂手下,有四万多关宁军,战斗力颇强,接到勤王诏的吴三桂,没说不来,却始终在路上,直到崇祯自缢,他还没到北京。

勤王的不止吴三桂,还有蓟镇总兵唐通。

收到诏书,唐通是最积极的一个,他立马带着他手下八千人马,从驻地居庸关及时赶到了北京。

八千人马虽然少了点,不过战斗力比起京师的京营来说,无疑强了不少,而且我相信唐通确实是真心想要勤王,如果他想投降,等李自成大军一到,在居庸关就可以立即就地投降。

崇祯怎么对他呢,他给唐通派了个监军的太监,赏了他一些银子(有说是四十两,有说是四百两,这里不予考证),命令他打哪来回哪去,死守居庸关,守不住的话,太监身上带有圣旨,具体什么内容不知道,反正类似尚方宝剑,随时可以砍了唐通的脑袋。

唐通石化了,回到居庸关的他对左右说:外有战兵,内方敢坚壁,如此朝廷军兵尽降,困守愁城徒死矣,吾非不知大明亡无日,然吾家累世将门,不敢降。

思来想去的唐通,觉得到底还是老命重要,在李自成大军一到后,还是投降了。

还有一位,盘踞武昌的左良玉,手下号称大军八十万,却磨磨蹭蹭,以计划还未周全为名,拖延出兵时间,直到最后也没能发兵。

还有更扯的,山东总兵刘泽清,山东离北京距离更近,刘泽清却以骑马受伤为名,拒绝发兵。

武将不热心,文官们倒是跃跃欲试,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袁继咸分别在江北、江西试图组织兵力北上,但军队都控制在武将手中,纵然有心也无能为力。

什么原因导致勤王诏无人响应呢?

是因为明末的时局,使得手握重兵的武将们逐渐蜕变成了军阀,而在当时局势下,武将们一是出于保存实力的需要,不希望拿自己的兵力去跟李自成消耗,一旦被击败,恐怕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二是基于对天下大势的判断。许多人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李自成一统天下已成定局,所以不愿再为大明陪葬,许多人都已做好了改换门庭的准备。当然,万一最后李自成在北京城下被击败,局势逆转,他们痛打落水狗的速度,不会慢于任何人。

出于这些原因,当时明朝虽然名义上还有百万大军,除了唐通,却没有一支军队真正飞奔而来勤王,这背后,其实就是各方势力的博弈。


小院之观


危急的局势


崇祯十六年,随着孙传庭部在河南覆灭,明王朝最后一支精锐机动力量消失,李自成占领西安后,挟百万之众东征北京,一路上明军除了少数抵抗外几乎是望风而降。

此时李自成占据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兵势强盛,大有席卷天下之势,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明将要灭亡,此时手握军队的统领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利用手中的筹码来换取在新朝保住自己的势力

各部势力的反应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正式下令调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和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勤王。我们来看各势力的反应。

当时赶到的只有蓟镇总兵唐通,唐通驻扎在居庸关,当李自成部队到来时直接开关献城。


吴三桂部则驻扎在关外,当时关外已是满清的势力范围,入卫京师就意味着放弃宁远,带入关内的就不仅仅是部队,还包括官兵的家属,把一切收拾安顿妥当就要耗费一些时日,入关后,吴三桂亦在暗中观察局势,磨磨蹭蹭进军,还没赶到北京即已陷落。

刘泽清则谎称坠马,无法行动,崇祯没有办法,只得赐给银两表示慰问,刘泽清把临清抢掠一番后率军南逃。

最终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上吊自杀。


九州史册



谁说没有,当时唐通就率领了八千兵马到了北京勤王,只不过被崇祯帝派杜之秩去监军,去守卫居庸关,等到李自成的大军到来,杜之秩先投降,唐通后面也跟着投降。

不过也就是这一支军队赶到了北京,还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这还是崇祯帝诏天下勤王当背景下,只能说很是诡异很是反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以现实角度来看,主要原因在于明末军队开始军阀化。也就是说朝廷对于军队的约束力是大大下降,兵权都在于带兵将领手中,明朝大厦将倾之际,这些将领出于自保心态,认为明朝大势已去,自然没有去勤王北京了。

以人心角度来说,更是值得琢磨了。

毕竟明朝当时建国已经二百多年呢,长期的正统思想灌输下,还有世代享受朝廷恩泽的将领肯定不在少数,哪怕军队军阀化,怎么说也有一部分将领前往勤王,但为什么就唐通一只军队过去呢?

是因为崇祯帝这个人忠奸不分,诸如忠君爱国的卢象升和孙传庭,前者是死于崇祯帝的昏庸,被崇祯帝安排的监军太监高起潜联合大臣杨嗣昌害死。后者是潼关失守之后战死,偏偏崇祯帝还认为他诈死,没有给予赠荫,崇祯帝这样做不是寒了天下将士的心吗!?

崇祯帝如此折腾下,忠君爱国的大多是不得好死的下场,那些奸臣不说节节高升,但也是高枕无忧。这样自然会使人心涣散的,局势还在控制范围之内,即使人心涣散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但当局势不可控制的时候,人心涣散的恶劣影响就出来了,看见明朝大势已去,这些将领自然不想去勤王了,免得自己忠君爱国一场,反而落得一个凄凉下场。

所以说崇祯帝虽然以身殉国的风骨值得肯定,但是他的帝王心术,是真的不咋滴,最后搞得是人心涣散众叛亲离啊,让人唏嘘不已。


宋安之


“诸臣误朕至此”,瞧瞧,这就是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崇祯皇帝声泪俱下所说的话。一个帝国的CEO居然到死都不知道反省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有这样一位领导,可想而知整个团队的能量有多大了。

其实在崇祯时,明朝的军事力量已经呈现出了割据的迹象,各地守军也在接到朝廷命令的时候掂量起了自己的利弊。再说除了国内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明朝还面临着满清的外部威胁。

1966年3月17日,李自成大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已经在早朝上暗暗落泪,大殿里的大臣们也是默不作声,在城破国灭的恐惧中。曾经的崇祯皇帝是一个废寝忘食、励精图治,一心想要力挽狂澜让大明重新辉煌。但是事与愿违,下一刻他就将变成亡国之君。且不说他在位期间做了些什么可称可赞的事情,就爆发李自成农民起义而言,那就跟崇祯治理国家的能力大大相关了。

明朝末年,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天灾人祸也是频频发生,官场政治更是腐败不堪,在这样的水深火热之间,老百姓只能揭竿而起拼上一拼了。后来李自成成为闯王,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起义队伍发展壮大最终攻占北京。

为什么当时的明朝还有可观的兵力,却在崇祯发出勤王诏之后没有人来救援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疑神疑鬼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是在崇祯皇帝这里却不是,之前镇守山海关的袁崇焕就是个前车之鉴,这是一个大功臣,为了守住国门浴血奋战,但是到头来还是被处死。朝中有些官员的别有用心也罢,但最主要的还是崇祯皇帝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有了袁崇焕的前车之鉴,散布在各地的明朝军队中肯定有很多将领也在想,袁将军功劳那么大的人都说杀就被杀了,我们去了就算把李自成打跑了说不定自己的人头也就落地了。所以后很多接到诏书的人要么借故磨磨蹭蹭,或者干脆不来。

二、只觉自己能力有限,保命要紧

能够占领大片土地,建立大顺政权,不光是人多势众,也说明李自成部队的实战能力还是不错的,明朝将领左良玉等人就败在了起义军前。所以对于劲敌,有些人还是有些忌惮的。而当时明朝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人们也只是想能在艰苦的环境中能把小命保住就不错了。所以对手上的一兵一卒是格外的爱护,怎么会去打一个没有胜算把握的仗呢!

三、守卫力量薄弱,溃败太快

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来勤王的军事力量,但是可悲的是,还没等勤王的不对到达,北京城就破了,崇祯皇帝就死了。这也只能说守卫京城的力量在人数和战斗力上都是很薄弱的,没有撑到援军到来。在当时社会的格局下,重要的兵力都以部署到北方边境,而南方的军队相对路程遥远,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耗费很多时间是必然的的,所以要是能够多撑一会,说不定吴三桂就赶来了,打跑李自成,历史说不定都要改写了。

所以,一个国家的灭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有外部、内部的很多歌因素造成的,所以一个好的领导才能带好一个嗷嗷叫的团队。


历史中简堂西域鹰眼


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大明王朝灭亡,而在关外有满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权则入主中原,实现了明亡清兴的王朝更迭。

关于明朝的在1644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

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正统的明朝也就此灭亡。

另一方面,则是明朝在依旧作用百万军队的情况下, 被李自成长驱直入,攻破北京,然而却鲜有军队挥师勤王,可以说是坐视了明朝的灭亡。


之所以出现没有军队挥师勤王的局面,可以说崇祯皇帝要承担非常重要的责任。

之所以说是崇祯皇帝的责任,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袁崇焕之死,第二件事情就是唐王朱聿键被废。

先来说说袁崇焕之死。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和古北口破关而入,一路上烧杀掳掠,直逼北京而来。

后金军队的突然杀将而至给了崇祯皇帝以及明朝的朝廷以极大震撼,崇祯皇帝重新启用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且迅速召集各方势力前来勤王。大同总兵满桂、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以及远在宁远的袁崇焕带着祖大寿等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疾驰北京。赵率教更是因为行军疲惫被阿济格以逸待劳打得大败,壮烈殉国。可以说,这一次是明朝军队勤王最为积极,反应最快,动作也是最快的一次,并且明军这面损失也是相当惨重,除了赵率教,满桂也在此期间阵亡。

然而,性格多疑的崇祯皇帝在此期间却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他不仅将袁崇焕直接拿下囚禁了起来,并且还将其以反叛的罪名处以了凌迟极刑。

袁崇焕的死可以说给予了当时辽东的诸多将领以极大震撼,祖大寿先是力保袁崇焕,之后更是想要起兵去救袁崇焕,而除了祖大寿,吴三桂及其父亲吴襄,也都在袁崇焕手下任职,这也使得这件事情在崇祯皇帝与辽东诸将之间产生了极深的裂隙,最终在明朝灭亡前后表现了出来。

唐王朱聿键也是因为勤王而遭受了人生变故。

崇祯九年(1636年),清军在一次破关南下,这一次唐王朱聿键不顾“藩王不掌兵”的祖制,招兵买马,挥师勤王。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极力反对,进而被削去了爵位,贬为庶人,还被囚禁于高墙之内,险些死在禁所。

这两次挥师勤王,产生了两桩悲剧,特别是袁崇焕之死,使得勤王的将领们是人人自危,毕竟,谁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袁崇焕,于是在此之后,清军再度破关的时候,都没有再出现此前积极的勤王之举。特别是在崇祯皇帝在北京城即将被李自成围困的时候,也向吴三桂发出了勤王的旨意,然而吴三桂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14天,坐视北京城北攻破,而不愿挥师勤王。


除开崇祯皇帝本人的原因,此时明朝的军队与崇祯以及整个朝廷离心离德,也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军队与朝廷的离心离德,早在明清松锦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是表露无疑。

蓟辽督师洪承畴率领的十多万明军在松山被清军围困,洪承畴与诸将商议,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突围,撤离战场,保全实力。然而令洪承畴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率先带兵撤离,其他武将见状也是纷纷带兵撤走,只剩下洪承畴一个文官苦苦支撑,最终兵败被俘,投降了清朝。此时,明朝文官系统与领兵打仗的武将之间,已经有了极大间隙,或者说武将对于朝廷乃至于崇祯皇帝之间,已然是离心离德。

于是,当李自成向北京进发,崇祯皇帝令各地军队勤王,然而这些掌握兵权的将领们却上演了一出“人生百态”。

前文中的吴三桂,120公里的路程走了14天,已经算是比较积极的了。

山东的刘泽清,以坠马受伤为由,拒不出兵勤王。

湖北的左良玉,名义上是起兵勤王,然而行军速度比吴三桂还慢,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不是勤王,而是一路上烧杀抢掠,与强盗无异。

而这几位后来是无一例外的率兵归降了清朝,并且为清朝输送了近数十万的兵马,而这也成为了攻灭南明的主力。

其他的各路兵马,也是采取了观望态度。而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朝财政崩溃,军队腐败,士兵将领是缺粮少饷,士气低落,自然不愿意在为朝廷卖命。

其次,不管是在同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作战,还是在同北方的清军作战中,明朝这面是负多胜少,早已没有了斗志。

再次,还是要归结到崇祯皇帝的身上。崇祯因为多疑,杀掉了袁崇焕,因为推卸责任杀掉了陈新甲,因为刚愎自用,坑死了孙传庭,面对这样的军队,有哪个武将愿意在为他拼命。就算是唐通赶来勤王,可是也是与李自成一接触,就立马投降了。

所以,武将与崇祯的离心离德,最终让崇祯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见到勤王护驾的军队来帮助他摆脱危机,而他也在绝望中选择了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也就此灭亡了。


雍亲王府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军包围北京,明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灭亡,当时明朝至少拥有半壁江山在手里,还有百万大军,为何没有一直勤王部队驰援京师,主要还是各个将领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惧怕崇祯皇帝等原因。

李自成包围京师之时明朝军队势力如何

在李自成包围京师之时,明朝各地的军队至少有百万大军。

最大的一支为左良玉统领的军队,左良玉号称有八十万大军,其军队在练兵之时,旗帜可插满山野,军队所到之处地动山摇,正儿八经的足有八十万之众。

吴三桂的大军虽然少也有十万之众,吴三桂大军虽然少,但是当时吴三桂大军的战力也是不可小觑,后来以十万大军对李自成二十万大军打成平手。

另外还有高杰和刘泽清的部队,都有几万的军士,总体下来在明朝灭亡之时,明朝军队至少有百万之众。

京师下达勤王命令之时他们心还鬼胎并未全力勤王

在得到勤王诏令之时,拥有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谎称自己不慎坠马拒不奉诏,高杰与刘泽清则是呈现出观望态度,只有吴三桂在接到勤王诏令后出兵京师。

在各种压力之下,左良玉、高杰、刘泽清、他们才把递交出兵计划,出兵勤王的整个部队都是龟速行军,还未到京师已经得到崇祯自缢的消息。

当时崇祯让各地将领出兵勤王之时,下诏都是各种封赏,不但加官进爵,还有重金奖励,可奇怪的他们居然这样来敷衍京师,完全违背了我们一直说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认知。

勤王之师进度缓慢的原因

首先虽然他们合起来拥有百万大军对于打败李自成没有必胜的把握。

左良玉曾经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对李自成大军有心里恐惧感,人一有恐惧心里自然做事不会积极,对待京师勤王能敷衍就敷衍。

刘泽清不但军队数量少,而且其整体不过一帮乌合之众,自然不敢首当其冲的去京师勤王。

高杰更不用说,本身就是李自成部将知道李自成的军队实力,不可能做出头鸟,拿鸡蛋碰石头。

吴三桂不用说大家自然也知道,他已经为自己留了一手,投降清军。有后路自然对京师勤王的诏令也是不积极应对,也不愿意把军队投入京师勤王。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崇祯帝人不行呀,刚腹自用,疑心病严重。

当年皇太极的十万八旗精锐部队,绕道草原,出人意料的出现在京师城下。当时袁崇焕得到勤王命令后,亲率大军日夜兼程的感到京师勤王,在各路大军的配合下把皇太极打得落荒而逃。

但是崇祯皇帝以通敌之名把袁崇焕抓捕入狱,并凌迟处死。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谁还敢去京师勤王,辛苦打败李自成说不好闹个身死的下场。


豫北老崔


当时崇祯皇帝下诏各地部队入京勤王,并非没有勤王部队驰援京城,而是救援部队行进速度太慢,李自成部队打得太快。

吴三桂的关宁军长期镇守山海关收到诏书后发兵京城,只不过在半道上就传来了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消息。

左良玉大军人数最多,但他奉召后拖拖拉拉在李自成攻破京城之后才准备出兵。

余下历史有载的将领如刘泽清之类大多推诿不奉召,或者观望局势拖延救援。

李自成在明末的十几年时间里转战大明西北,在孙传庭兵败之后,李自成再难有敌手,大明的各个将领大多各自心怀鬼胎打着自己的算盘,有兵的不一定愿意救,愿意救援的不一定有兵,愿意救援又有兵的又没来得及救援。

可怜崇祯皇帝以死殉国。


通读历史


晚明时期,军队已经成了军阀,兵部渐渐失去节制。晚清时期也是一样,甲午战争,李鸿章、袁世凯等军阀出工不出力。


阮景东


当李自成包围北京的前后,大明唯一能够驰援京师的部队叫做吴三桂。其余的南方军队似乎都被牵制了,无法进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