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在歷史上都叫過什麼名字呢?

歷史舊時光


我的家鄉四川渠縣、歷史上叫過的名字如下:①明洪武九年 (1376) 降渠州置,屬廣安州。治所即今四川渠縣。以濱渠江為名。清屬順慶府,嘉慶十九年 (1814) 改屬綏定府。民國初屬四川東川道。1928年直屬四川省。境內東漢墓闕較多,譽為 “墓闕” 之鄉。

②又稱渠北縣。1933年10月川陝革命根據地置,治桂馥(今四川渠縣北貴福鄉)。後遷佛樓寺。1934年1月廢。

在四川省東部、渠江上游、華鎣山北段西麓。屬達州市。面積2 013平方千米。人口134.5萬。轄6鎮、80鄉。縣人民政府駐渠江鎮。因濱渠江故名。漢置宕渠縣,治今縣東北,屬巴郡。東漢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分置宕渠郡,為郡治。三國蜀漢延熙中後廢宕渠郡,改屬巴西郡。成漢復宕渠郡。後郡、縣並廢。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置北宕渠郡,大通三年(529年)置渠州。北周明帝時改北宕渠郡為流江郡,置流江縣為渠州及流江郡治,故址即今渠縣治。隋開皇初廢流江郡,大業三年(607年)罷州,縣屬宕渠郡。唐復渠州。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廢流江縣入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渠州為渠縣,屬廣安州。清屬綏定府。1913年屬川東道,1914年屬東川道,1928年直屬四川省。1933—1935年紅軍曾建渠北縣蘇維埃政府。1950年屬川東行署區大竹專區,1952年屬四川省大竹專區。1953年屬達縣專區,1968年屬達縣地區,1993年屬達川地區,1999年屬達州市。地處盆中丘陵東北部,川東平行嶺谷華鎣山北段西側低山丘陵地帶。州河、巴河於東北隅三匯鎮合流後稱渠江,右納流江河、中灘河,蜿蜒南出。屬中亞熱帶溼潤氣候。農產稻、小麥、玉米、高粱、柑橘、茶葉、油桐等。黃花產量約佔全省80%。為全國黃花、苧麻、柑橘生產基地縣之一。為省生豬、蠶繭、甘蔗生產基地縣。礦產有煤、石油、天然氣、石膏、鉀等。工業有冶金、採煤、化工、機械、建材、食品等。特產三匯特醋、果醋。襄渝鐵路、川鄂公路經此。渠江通航運。名勝古蹟有東漢馮煥闕、沈府君闕、無銘闕等及老龍洞、城壩、八濛山、禮義城等。紀念地有李子埡、義和鄉紅軍石刻標語。


望角黑夜


秦於今滕境置滕縣、薛縣。滕,作為縣名始見於史冊。
龍泉塔
西漢初,高祖析小邾置蕃縣。隸屬豫州刺史部魯國。漢武帝時改滕縣為公邱縣。
東漢時,公邱縣屬豫州刺史部沛國。建安三年(198年),分東海郡,於昌慮縣置昌慮郡,不久又改為昌慮縣,其他縣照舊。
三國時,滕境各縣屬魏,魏沿襲秦制。
西晉仍襲漢制。蕃縣、薛縣、公邱縣都屬豫州部魯郡。元康年間,將蕃縣、薛縣改屬徐州部彭城國,將東海郡的昌慮縣改為屬徐州部蘭陵郡。
東晉,晉安帝義煕五年(409年),晉克復青、徐,撤銷薛縣、戚縣,將其地劃入蕃縣,屬兗州部。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撤公邱縣,置陽平縣屬兗州部魯郡。孝昌二年(526年),于徐州部始置蕃郡,領蕃城縣(即蕃縣)、永興縣(今薛城區臨城鎮)、永福縣(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崮峴)3縣,郡治蕃城。東魏元象二年(539年)撤銷蕃郡,併入彭城郡。武定五年(547年)又置蕃郡。復置薛縣。
隋初,開皇六年(586年),改蕃縣為滕縣。開皇十六年(596年),升滕縣為滕郡,郡治滕縣;不久又將滕郡改為滕縣,縣治在蕃縣故城,屬徐州部彭城郡。
唐代,滕縣屬河南道徐州。元和年間,縣城東移二里築新城(今滕州城的舊城區)。
五代因之。北宋兼置滕陽郡。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金置滕陽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為滕州,轄滕、沛、鄒縣和陶陽鎮,屬山東西路。元因之。
市民廣場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除滕州,滕縣隸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兗州為府,降濟寧為州,滕縣改屬兗州府。
清沿明制。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滕縣屬岱南道。
民國四年(1915年),滕縣改屬山東省濟寧道。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存省、縣兩級。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行政院規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滕縣屬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濟寧),為一等縣。抗日戰爭期間,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滕州市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中國共產黨滕縣委員會於大趙莊成立;8月,以津浦鐵路線為界分為滕東、滕西縣委。
1940年7月,滕西縣委撤銷。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滕東縣委改為滕嶧邊工委。抗戰前期,縣境各抗日民主政權隸屬中共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魯南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滕境屬魯南行政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9月,滕境屬魯南行政區第二專屬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4月,中共滕縣縣委、縣政府在東莊裡成立;7月,設臨城縣;8月,設鳧山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滕縣、鳧山縣、臨城縣隸屬魯南行署第二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滕縣改為麓水縣,4月,將雙山縣改為麓水縣,恢復滕縣;撤銷鳧山縣,原滕縣沿湖地區歸屬滕縣,官橋以南歸屬臨城縣。此時,滕縣屬魯南區行政公署第一專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滕縣屬徐兗綏靖區,8月調整山東行政區劃,滕縣屬魯西南第一行政督察區。
“國函[1988]43號”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滕縣。9月,滕縣屬魯中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臨城縣屬第五專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949年7月,滕縣屬尼山專署。
1949年10月1日,滕縣屬魯中南行政公署尼山專員公署。
1950年,尼山專區和臺棗專區合併改為滕縣專區(駐滕縣)。
1953年9月,滕縣專區和湖西專區合併為濟寧專區(駐濟寧),同時,撤白彥縣,將其所轄原屬滕縣的徐莊等5個區劃歸滕縣;建立微山縣,將滕縣所轄湖域劃入微山縣。
1956年3月,撤薛城縣、鳧山縣,將其所轄部分地區劃入滕縣;12月,山東省調整縣的等級,滕縣由甲等縣升為特等縣。
1960年3月,將滕縣臨城公社的164個自然村劃歸棗莊市。
1983年11月,棗莊市齊村區改為山亭區,將滕縣東部的店子、馮卯、辛莊、徐莊、辛召、山亭、桑村、城頭8個公社劃歸棗莊市山亭區。 [18]
1988年3月7日,國務院發佈“國函[1988]43號”《國務院關於山東省撤銷滕縣設立滕州市的批覆》,決定:“同意撤銷滕縣,設立滕州市(縣級),由省直轄,以原滕縣的行政區域為滕州市的行政區域”。

小司漫談歷史


我老家是河北保定的。

保定,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向來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



保定歷史悠久,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三皇五帝都曾在保定留下足跡,保定唐縣還是傳說中堯帝的故鄉。

名稱變化

保定地區是歷史上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清代開始,保定為直隸省省會,是直隸總督駐地,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間,長期為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及中國的區域性政治中心。

當初大禹治水成功後鑄九鼎定九州,今保定地區分屬於

冀州和幽州。

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shì】於燕地,是為燕召公,保定地區屬燕侯國。

春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鮮虞族在今石家莊東北部和保定西南部建立鮮虞國。後來晉國不斷東侵,保定南部逐漸被晉國和鮮虞國佔領,北部則為燕國所有。

公元前380年的戰國中期,齊伐燕佔領桑邱(距今保定城北10公里左右),保定為齊國所轄。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約中山國伐燕,燕國北部為齊國佔領,南部被中山國佔領,保定為中山國所轄。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取消分封制,施行郡縣制,保定地區分屬恆山郡和廣陽郡。

漢朝,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保定地區有中山國。以後數百年時間裡,雖然朝代更替,但保定地區一直有中山封國的存在。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置清苑縣(今保定清苑區),因清苑河得名,這是保定設縣之始。




五代後唐同光元年(923年)置奉化軍(治清苑縣),天成三年(928年)升為泰州,為保定設州之始。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保定地區是宋遼對峙前線,又是趙匡胤祖籍,於是北宋在今天清苑區設保塞軍,取保衛邊塞之意。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率軍北伐駐保塞,在此設立驛站,因此又稱

金臺頓或金臺驛。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淳化三年(992年),州、縣治所遷至今保定城區。這是今天保定城區第一次建城。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稱保州,又名金臺驛。 金天會七年(1129年),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元太宗(窩闊臺)十一年(1239年)改順天軍為順天路,保州為路治所在地。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

至此,保定之名一直使用到今天,取永保安定之意,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的行政區域也固定下來,和今天範圍大體相似。


地位變化

保定市雖然歷史悠久,但是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她的地位變化。

從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此後保定一直為直隸省會。雍正二年(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

民國時期,沿清代直隸省建制,保定府為省府所在地。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會遷天津,撤保定府。

民國二十四(1935年)6月6日,河北省政府由天津遷至保定。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佔保定,為河北省日偽軍政首腦機關駐地。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保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遷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建保定市,為冀中行政公署治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保定為省會。

1958年5月,河北省會遷往天津。

1966年1月,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

1968年2月,省會遷至石家莊,至今沒有變化。

如此看來,從清朝康熙年開始,保定一直是直隸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但是從民國到1968年,幾十年間,保定的地位一直很尷尬,今天升了明天降了。

好在現在固定下來了,就是一普通地級市。

說到保定,不得不提到驢肉火燒,有機會去保定的話一定要嘗一嘗正宗的保定驢肉火燒。



別酒流年


每個人的家鄉地方可能都不一樣,所以就把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寫一下吧。不夠的可以補充。

1. 山東棗莊 舊稱蘭陵

2. 山東臨沂 舊稱琅琊

3. 山東煙臺 舊稱登州

 

4. 浙江紹興 舊稱會稽

5. 浙江溫州 舊稱永嘉

6. 浙江金華 舊稱婺州

7. 浙江寧波 舊稱明州

 

8. 江蘇常熟 舊稱琴川

9. 江蘇南京 舊稱金陵

10. 江蘇揚州 舊稱廣陵

11. 江蘇常州 舊稱毗陵

12. 江蘇鎮江 舊稱京口

13. 江蘇南通 舊稱靜海

 

14. 安徽合肥 舊稱廬州

15. 安徽黃山 舊稱徽州

16. 安徽阜陽 舊稱潁州

 

17. 河南駐馬店 舊稱汝南

18. 河南濮陽 舊稱澶淵

19. 河南登封 舊稱潁州

 

20. 河北石家莊 舊稱常山

21. 河北保定 舊稱幽州

 

22. 湖北仙桃 舊稱沔陽

23. 湖北宜昌 舊稱夷陵

24. 湖北荊州 舊稱江陵

 

25. 山西大同 舊稱雲中

26. 山西長治 舊稱上黨

27. 山西太原 舊稱晉陽

 

28. 陝西西安 舊稱長安

29. 陝西寶雞 舊稱陳倉或鳳翔

 

30. 湖南常德 舊稱武陵

31. 廣東梅州 舊稱嘉應

32. 廣西南寧 舊稱琶洲

 

33. 內蒙古包頭 舊稱九原

34. 內蒙古呼和浩特 舊稱歸綏

35. 江西吉安 舊稱廬陵

36. 福建武夷山 舊稱崇安

37. 遼寧瀋陽 舊稱奉天

 



咸豐老黃曆


我的家鄉是湖南省中部偏西南位置的邵陽,關於邵陽在歷史上有用過的名稱不在少數,如:昭陵、邵陵、邵陽、敏州、邵州、寶慶...........

記得第一次瞭解邵陽曆史名稱時,是在中學學地方歷史的時候。

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當時歷史老師在講到邵陽曆史的時候有舉了一個非常通俗又讓人記憶深刻的例子:

老師說:“我們很多時候走在街上都有看到某些店鋪以邵陽的古代名稱‘寶慶’為店命名,比如:寶慶某某飯店、寶慶某某特產店、寶慶某某店..........。以此來體現歷史底蘊與內函!!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歷史上,‘邵陽’這個名稱的使用卻遠比‘寶慶’這個名稱的使用要早得多得多,其歷史底蘊與內涵也要強得多!!”

從那時候起,我才知道“邵陽”這個名稱的叫法其實早在近兩千年前的隋代就開始使用了,只是後來在南宋時期才將其改名為“寶慶”!而現今,只不過又重拾了隋時“邵陽”之名罷了!!

後來,隨著對邵陽曆史學習的深入,才慢慢知道邵陽的歷史非常悠久。邵陽境內早在商代之時就已經有臣民居住了,後來在西漢的時候被設置為縣,差不多有2500多年的歷史!!

下面就是邵陽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名字叫法:

西漢初開始設縣,名為昭陵;

西晉時期更名為邵陵;

隋朝之時,改名為邵陽;

唐代時期設州,名邵州;

南宋理宗時期,用其年號命名為寶慶府;

民國17年時,將寶慶恢復為邵陽;

1949年,新中國成立繼續延用邵陽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