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該戰役被許多歷史學家研究考證,戰爭過程詳細呈現,從多方著眼此戰也會獲得多方面的收穫。薩爾滸之戰歷來被稱為明清(後金)之間戰爭的轉折點,本文就將通過回顧薩爾滸之戰指出其在明清交際之間的轉折點作用以及戰略意義,並揭示薩爾滸之戰背後明清攻守轉化的玄機。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一 、薩爾滸之戰前明王朝的部署

公元一六一九年,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建州女真中的赫圖阿拉部攻滅了除葉赫部外其他兩部,野人女真的大部分部落也已經被赫圖阿拉部的首領努爾哈赤吞併。若不是努爾哈赤攻佔了旅順、清河,大明甚至不知道他已經建國(後金)、稱汗、另立年號(天命)。

萬曆皇帝的“懶政”是出名的,但對於遼東局勢的部署確實迅速的。由此可見萬曆對於遼東的重要性是十分清楚的。如果大明失去了遼東,則首都北京將直接暴露在異族的鐵蹄之下。

萬曆皇帝任命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禦,並組織反攻。因遼東兵力不足、軍餉欠乏,特批加派餉銀三百萬兩,並從各地抽調軍隊趕赴遼東,準備一舉擊滅後金。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二 、薩爾滸之戰的過程

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大軍進攻葉赫部,連戰連勝。因聽聞明軍已經趕赴遼東方才撤軍。期間楊鎬派遣使者試圖與努爾哈赤議和,被努爾哈赤回書拒絕。二月,明軍各部俱趕到遼東,共計八、九萬,另有葉赫部一萬、朝鮮一萬餘兩部援軍,合計總兵力十一萬左右。後金約有六萬兵力。在萬曆帝催促之下,楊鎬制定了“分進合擊、犁庭掃穴”的戰略,分兵四路,期望一舉消滅後金軍隊、攻佔後金總部赫圖阿拉。

明軍具體部署為:東路軍劉綖部率一萬餘人匯合朝鮮軍從涼馬甸進攻赫圖阿拉;西路軍杜松部兩萬餘人出撫順進攻赫圖阿拉;南路軍李如柏部兩萬餘人沿清河進攻赫圖阿拉;北路軍馬林部兩萬餘人走開原、鐵嶺進攻赫圖阿拉。楊鎬坐鎮瀋陽。

戰前明軍方略已被努爾哈赤探知,相應地制定了“憑汝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的作戰方針。

三月一日晚,努爾哈赤率後金主力在薩爾滸偷襲西路杜松部,西路軍被擊潰,杜松戰死;三月二日迴轉尚間崖強攻北路馬林部,破“牛頭陣”,馬林僅以身免;三月三日努爾哈赤分兵防禦南路軍,親率主力伏擊北路軍劉綖部,三月四日劉綖在阿布達裡崗中埋伏,東路軍全軍覆沒,一代名將就此陣亡;南路軍李如柏聽聞三路大軍都被擊潰,迅速回撤。至此,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獲得全勝。之後努爾哈赤連破開原、鐵嶺兩城;同年八月,滅葉赫部統一建州女真。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三 、 薩爾滸之戰的深遠影響

薩爾滸之戰雙方總投入兵力近二十萬,是大明帝國與後金在遼東地區的一場總決戰,也是大明王朝的命運之戰。就如同“潘多拉的魔盒”一般,打開了大明王朝逐漸走向滅亡的起點。之後大明帝國雖然又勉力支撐了二十五年,最終還是進入了政權更迭的循環。薩爾滸之戰對雙方帶來的深遠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軍事上雙方攻守換位

大明進入防禦階段並再也沒有反擊的力量來扭轉局面。薩爾滸之戰中明朝在遼東的主力部隊近乎全軍覆沒,不但再無力反擊,防禦也只能重點防守幾個較重要的城市。而隨著薩爾滸之戰中開原、鐵嶺的丟失以及主力的喪失,後金終於可以毫無牽制的消滅明朝在遼東最後的盟友葉赫部;隨著葉赫部的敗亡,明朝也喪失了在遼東最後的倚仗。

接下來的幾年內就是後金不斷進攻遼東各地,明朝不斷地退守,直至寧遠之戰才暫時止住潰敗的腳步。後金在薩爾滸之戰後不到七年便迅速佔領了整個遼東並定都盛京(今瀋陽),其後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又改國號為清正式稱帝,成為一個正式國家的建制,並對明朝始終保持進攻的態勢直至大明滅亡。

2. 暴露了明王朝軍事力量的沒落

萬曆安排調遣前往遼東的各路軍隊不可謂不強,幾乎都是“萬曆三大徵”和“北攻南御”裡的精銳之師:以劉綖部為例,其部隊參加了“三大徵”之中的“播州之役”和“朝鮮之役”,且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明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到此時已經根深蒂固,各部必須由文官楊鎬作為統帥,各路精兵悍將不聽指揮,楊鎬又彈壓不住,導致被各個擊破。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薩爾滸之戰也使得大明王朝的官方軍隊失去戰鬥力,只能依靠地方自行抵禦。各地方或招撫或私募,進而形成了一批割據一方的軍閥。大明再也沒有得心應手的軍隊可以使用。或如左良玉從養寇自重到“清君側”、或如鄭芝龍從躊躇不前到投降清室,雖有孫傳庭、盧象升等卻也沒於王事。統領關寧鐵騎的吳三桂更是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後投降滿清。清朝軍隊飲馬長江之時竟然到了只有史可法三千人死守揚州的田地。

3. 將明王朝統治者的昏聵及官員的無能暴露無遺

萬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朝,以至於當時竟然是“人滯於官”和“官曹空虛”,正常的官員任命都得不到保障,許多官位空缺多年也沒有人補認,許多官員做了幾十年中央的官員都沒有見過皇帝。地方官敷衍了事、應付差事。一六一六年努爾哈赤已經建國稱汗,明朝在遼東的經略使還向北京奏報“各部女真息安本事,並無躁狂”。

因為萬曆帝的不理朝政,文官集團分為東林黨和宣、昆、齊、楚、浙等各黨,利用“明末三大案”互相傾軋、爭權奪利,把朝政搞得烏煙瘴氣。薩爾滸之戰後,眾大臣之間不是試圖亡羊補牢,而是利用這次機會繼續排除異己,“引禍水東渡”,將戰敗的過錯往政敵身上推。以至於明朝在遼東的形勢越發危急,終於在七年徹底喪失遼東地區的控制權,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一顆最大的“定時炸彈”。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4.加大了明王朝的財政負擔,提高稅賦造成惡性循環

萬曆在位早期張居正改革所積累的財富早已隨著“三大徵”而消耗殆盡,薩爾滸之戰後更是雪上加霜。戰前就“民間之皮毛穿,脂膏竭矣”的大明百姓更是被“加徵遼餉”,敲骨吸髓般的被榨乾最後一滴血。此戰過後,大明各地陸續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明朝在遼東的統治也是不得人心的。萬曆皇帝喜歡派礦、稅太監搜刮民間財產,導致多處民變發生。

在遼東的礦監高淮就是其中之一。高淮在遼東征收礦稅達到了“遼人無腦皆淮剜之,遼人無髓皆淮吸之”的地步。可見各地尤其是遼東地區的礦、稅太監除了逢迎皇上外也沒少向自己的腰包裡塞黃金白銀。明王朝在加稅、剿匪、徵遼到再加稅、再剿匪、再徵遼的循環中徹底萬劫不復。

5.薩爾滸之戰消耗盡了明王朝的政治穩定性

在戰役結束的一年之後,萬曆駕崩。可恨、可嘆的是,在萬曆帝駕崩前的這一年時間裡,他還向全國加派了兩次田租稅賦。萬曆駕崩之後的一個月繼任的明光宗也離世,並

爆發了“明末三大案”的“紅丸案”,政局更加動盪不安,東林黨人趁機掌握朝政,又旋即被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替代,天啟一朝從“眾正盈朝”迅速轉變為“眾獸盈朝”。

朝局被把控,大明朝廷徹底成了群臣中飽私囊、以權謀私的工具,沒有人去理會國內頻繁爆發的農民起義和在遼東改國號為“清”的皇太極。一直到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之後才有所改變,但一切已經為時已晚,他只能忙於“拆東牆補西牆再拆西牆補東牆”的死循環中,在鎮壓農民起義和抵禦清朝鐵騎之間反覆奔忙。

薩爾滸之戰:明代命運之戰,為何是明代戰爭史上的轉折點?

此外,在外部環境上對大明也十分不利。萬曆朝早期和中期對蒙古各部的征伐以及對朝鮮的援助本已經使得這兩方對大明俯首帖耳唯命是從,對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各部之間的勢力平衡工作也十分得力。薩爾滸戰役之後蒙古各部徹底倒向後金,努爾哈赤甚至自己和眾子紛紛娶了蒙古各部的郡主來實行聯姻;朝鮮也開始從對大明的感恩戴德變為在薩爾滸之戰後開始接觸後金並在雙方之間保持中立的態度。而女真各部落更是被努爾哈赤分化、包圍直至兼併,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和滿族的確立。

四、結語

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的時候會不會想起薩爾滸之戰,會不會想到薩爾滸之戰成為了大明開始倒下的第一根稻草。薩爾滸之戰在政治、軍事、經濟、外部環境上全面的改變了大明帝國的命運,使得這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文化悠久的國家竟然在二十五年之後坍塌。薩爾滸就是大明王朝的潘多拉魔盒,它將明代末期的各種弊端一股腦的釋放、擴散,最終吞噬了這個龐大的帝國。

參考文獻:

1.《明史》

2.《清太祖實錄》

3.《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