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和現在的人是如何看待藝術的?

影影圈圈


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覺得因為時代的不同,古人和今人看待藝術的眼光不一樣。

以中國畫的發展和傳承來看,農耕社會的古代,為人心性樸素,生活是一種慢節奏,對待藝術,也是樸素質樸的心情,藝術不為求取功名,藝術是心中理念的反映。古代有文人雅士、文人逸士的稱呼,雅士逸士是對帶有藝術行為人的尊稱,雅士們對待藝術就是玩的心態,古代文人畫就是古人看待藝術的成果。

現在的人看待藝術,打上時代的烙印。當代社會,科技發達,經濟繁榮,快節奏的生活狀態,為人心性急功近利,看待藝術,對待藝術有各種各樣的功利色彩,潛心藝術之人鳳毛麟角。我從事藝術,看多了藝術上許許多多奇怪的事情,無可奈何。

藝術需要真誠,藝術是為人心性的直接表達,咋樣看待藝術,藝術就會咋樣看待人。


陳莊水墨畫家


藝術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人類文明誕生了多久,藝術就誕生了多久,雖然藝術是一個繼承與傳承的過程,但是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也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每個時代的社會背景都不一樣,而且每個時代的人對藝術的態度也不同,那麼古人和現在人是如何看待藝術的呢?


古人和現在人對藝術的態度

開篇已經說了,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各不相同,要想了解古人和現在人對藝術的態度,我們可以直接通過藝術作品的風格特色去了解,就拿繪畫藝術來說吧,一幅畫作是畫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包括那些已發生的及未發生的事情,

很簡單的道理,心有所想,畫有所現,意思是說,一個藝術家的所有情感情緒都體現在畫作裡面,如果是隨意的塗畫,畫作就顯得隨意,沒有畫面深度;如果是真誠用心的描摹,畫作就極具感染力,這就是藝術家對待藝術的不同態度,從而在藝術作品中產生的不同結果,

古代的繪畫作品是怎樣的呢?想必不要多解釋吧,

每一幅國畫作品都是盡情的在展現“人與自然”的哲學理念,筆墨文化底蘊濃厚,國畫中的“線條美”栩栩如生、氣韻生動,欣賞古人的畫作就是在身臨其境的享受大自然的意境情懷,這就是古人對藝術的真誠態度,

且看看現在的畫作,不論是國畫還是油畫99%都是以技巧取勝,你不承認也不行,首先,現在的畫作已經商業化了,都是以金錢衡量作品的價值,其次,現在的繪畫創作已經不重視“寫生”的意義了,或者根本就沒有“寫生”了,隨便用照相機拍張照片,然後在空調房裡臨摹出來,而且現在的人有了很強烈的“名人效應”概念,先認人,後看畫。



詩夜城主


古人和現在的人對藝術的看法有相同也有差異。

對藝術相同的看法或者需要,其實無論古人和今人,還是其他任何的人,都是人相對於其他生物的更自然的追求,都是對生活更高的要求,對生命的昇華。

藝術在古代,人們對藝術的看法更類似於奢飾品,畢竟藝術並不是人生存必須的,當然古代這個範圍也是比較廣的概念,應該會有不同時間段的古。

在更古的時候藝術可以說是一種信仰,比如現在我們看中國的幾千年的玉文化,每一件玉雕都是藝術品,而在當時卻是可以與天溝通的神器,各種符合也是如此,包括大家最為熟悉的甲骨文,也是占卜的需要。

然後隨著歷史的發展,藝術不是為了宗教服務,就是為了皇親貴胄的需求,總之都是因為上層社會的需要,那麼自然對藝術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普通人對藝術是一種高不可攀的理想,那時也沒有藝術的概念,就說中國的古代,沒有藝術工作者的稱呼,都是各種匠,對於從事現在所說藝術的藝術家,藝術更多的是一種技能,高了說就像科舉一樣,是可以平步青雲的一種手段,能夠進入皇家的畫院或者各種造辦之類,低了說也是謀生的一種手段,所以說那時的藝術家們地位並不高,就看現在流傳下來的一些名畫,也多是因為皇家的收藏,或是為皇家服務的一些藝術家的作品 當然,隨著歷史的發展,物質的豐富,藝術可以進入社會的方方面面,各種人也都可以追求藝術,藝術也更加歸於藝術的本質,題材種類更加豐富,藝術也不是專為某一類服務,藝術更多的是創造者內心的表達,所以就中國畫來說,也許是壓抑過久,也許是中國哲學的深邃,更加表達自己,更加追求思想的文人畫出現,並影響至今。

現代的人對藝術的看法應該說已經是太多元了,而且也可以更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有的是自己不認可,有的是自己也不懂,所以餘不敢言,只能是說說自己對藝術的看法。

藝術現在已經是生活的必需品,是每個人的生活離不開的了,藝術大了說可以是國家的名片,小了說是個人的修養,窄了說是生活情調,寬了說是人生格局,也可以藝術的生活,也可以生活的藝術。

所以,也更應該敬畏藝術尊重藝術,別借了藝術的名義任意而為,也別因自己藝術的喜歡胡亂的評價其他藝術,藝術是自由的獨特的,也應該是高尚的,現在能夠如此去享受藝術應該慶幸,能夠有幸可以創作藝術更一定珍惜,都應該牢記住藝術的初心。


紅梅工筆佛畫


藝術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每個人的看待的方式和角度都是不同的,在現代人的思維下,藝術的存在形式可以是很多種的,就像有段時間對於醜書非常的崇拜一樣,人類欣賞藝術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非要說那個更好,沒有確定的答案。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藝術的認識可能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沒有現代人這樣的開放和多元。但是也是代表了那時的一種特點。

藝術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人類文明誕生了多久,藝術就誕生了多久,雖然藝術是一個繼承與傳承的過程,但是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也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每個時代的社會背景都不一樣,而且每個時代的人對藝術的態度也不同,那麼古人和現在人是如何看待藝術的呢?

  古人和現在人對藝術的態度

  開篇已經說了,不同時代的藝術風格各不相同,要想了解古人和現在人對藝術的態度,我們可以直接通過藝術作品的風格特色去了解,就拿繪畫藝術來說吧,一幅畫作是畫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包括那些已發生的及未發生的事情,

  很簡單的道理,心有所想,畫有所現,意思是說,一個藝術家的所有情感情緒都體現在畫作裡面,如果是隨意的塗畫,畫作就顯得隨意,沒有畫面深度;如果是真誠用心的描摹,畫作就極具感染力,這就是藝術家對待藝術的不同態度,從而在藝術作品中產生的不同結果,

  古代的繪畫作品是怎樣的呢?想必不要多解釋吧,每一幅國畫作品都是盡情的在展現“人與自然”的哲學理念,筆墨文化底蘊濃厚,國畫中的“線條美”栩栩如生、氣韻生動,欣賞古人的畫作就是在身臨其境的享受大自然的意境情懷,這就是古人對藝術的真誠態度,

  且看看現在的畫作,不論是國畫還是油畫99%都是以技巧取勝,你不承認也不行,首先,現在的畫作已經商業化了,都是以金錢衡量作品的價值,其次,現在的繪畫創作已經不重視“寫生”的意義了,或者根本就沒有“寫生”了,隨便用照相機拍張照片,然後在空調房裡臨摹出來,而且現在的人有了很強烈的“名人效應”概念,先認人,後看畫。

“古人有一種精神值得學,就是對藝術嚴肅認真,當自己的命去對待,這樣的出品方能傳世。否則,一時痛快,草草甩出,名還題在上頭,既對本人名譽不利,也對後人不負責任。”——李苦禪畫語錄 圖1.遠瞻圖(局部)圖2.竹坪野禽圖圖3.松鷹圖圖4.育雛圖圖5.展覽海報圖6.松鷺圖(局部)圖7.白梅水仙白菜圖8.紅荷棲翠圖圖9.雨後初晴


清故宸涼1573


古人看待藝術:

中國古人對書畫藝術情有獨衷。一生酷愛書法繪畫,是一些文人墨客一生的追求。中國古人對中國文字的學習研究終成藝術。相傳,中國文字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所創。秦代蒙恬造筆。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甲骨文__金文__小篆__隸書__草書__行書__楷書。古人對文字創作藝本高度重視,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識字考取功名是古人一生一世的追求,古人看待藝術是高大上。

現代人看待藝術:

現代人看待藝術,藝術是書法、繪畫、歌曲、舞蹈、文學創作、建築、雕塑等等。在今天,藝術也可以是一種行為,是一件生意,一種職業選擇,藝術是一件產品,是一項活動。現代人看來藝術無處不在。對待藝術成就仍然是高大上。


黃曉波888888888


個人感覺這中間最大的區別是,古代的人搞藝術的都是有錢的人,現在嘛,一般是有閒就可以,總不能餓著肚子搞藝術,注意,勞動人民裡很少有藝術家,因為艱難生活就把想象框死了。

都說古代出才子,可是你看幾個才子是窮人的,都得有點錢才能去搞藝術,即便沒啥錢,你必須得有知識和空閒,不然想象力也發揮不出來。大家都喜歡看《西廂記》,然而人們考證了半天那書裡漏洞太多,就一酸文人沒事在那胡思亂想呢,照張生那個才第根本連崔鶯鶯都靠近不了。再比如《紅樓夢》,連個痰盂都有講究,這就比較切實符合生活了,所以你能看出很多作者的區別。

不管哪個時代,你都可以從藝術品窺測人們的生活或者精神,這是不受時空限制的,人類始終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的


孤獨查理Plus


藝術與生活的結合及藝術創品的使用,並非僅僅是我們現代人的專利。古代各時期,人們也有將前人制作的藝術通過舊物改造等方式,轉變為適應當代的文創品。而古代文士大夫由於自身文化素養,將自己的生活經營的有滋味,那些昔日歲月圖景成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典範。今天我們狂潘家園,常見古瓷碎片鑲嵌的情況,像是用當下時髦工藝去鑲嵌的,看成一種新穎文創品。如果你熟悉古人藝術的各種方法,就會知道很古老。而當代人不少拍賣公司經營最難的冰期大量的藝術品無人接手局面,此情景有公司拍品為構成拍賣會,一邊堅持做著文化推廣活動籠絡眾多粉絲後,借領袖身份,來營銷藝術生活方式,一杯酒凝結陽光又可以如何想象,一飲一食飽含生活的美好。


風采繪畫


如何看待藝術古人純粹一點。

1、時空·地域·人種·觀念

藝術是什麼,如何看待藝術,已經是文明進程中以及當今熱愛藝術,探討研究藝術共同關心的問題。人類歷史進化至今已有200萬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的劃分,標誌著人類製造工具和應用工具的開端。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藝術就產生了,藝術的產生應該是與人的智力進化、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步的。其實,已經無須探討藝術是產生於勞動、遊戲、巫術還是其他的緣起,人的生存直覺自然而然會誕生與自己生存息息相關的創造行為,世界的古文明,幾乎是在相差不太多的幾個千年段中延生。基因人種、生存地域、自然物產、隔絕程度決定了人類不同的進化與文化、習俗與藝術(習俗是藝術的人為土壤),現在的黑人、愛斯基摩人至今依然保存著他們原始性的藝術形式,而西方各國的藝術形式已經更迭翻新,與緣起相比,顯然是面目全非,東方藝術從古至今仍然尊崇對自然意象的抽象解讀。

在日光朗麗的地中海之濱,遠古的希臘人把自己作為神一樣的崇拜,他們的藝術體現他們人性的追求,在力量和完美理想境域之中,他們把神和人放在同一個刻度上進行塑造,由此誕生了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之戰和諾亞方舟、阿波羅與阿芙洛狄忒、拉奧孔這些不朽的藝術經典。惡劣的自然環境,在山林湖澤與猛獸的搏鬥之中,造就了狂放耕逐獵捕的東方民族,在弓矢急流石斧之中,形成了東方民族的形意和抽象意念,誕生了青銅隸篆,誕生了風雅頌,誕生了影響深遠的春秋原典時代。

藝術的進化離不開文化、哲學和宗教方式,其形式所體現出的視覺、聽覺、觸覺,無不包含著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綜合內容,同時也與生產工具的改良和技術進步息息相關。人類共同的生存工具——陶器——泥土在火中的涅盤,技藝的結合中,承載著漫長的科學探索,中國的“四大發明”推進了藝術的進程,特別是造紙業的出現使水墨藝術找到了良好的載體。關於這一點,藝術早先的多維視覺方式走進了二維空間,這是藝術文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里程碑。佛羅倫薩的楊凡愛克兄弟的油性化工顏料發現開啟了西方近600年西洋繪畫先河,列澳納多·達芬奇的人體解剖實驗,米開朗琪羅的人體骨骼肌肉雕刻在科學認知中昇華為強有力的視覺藝術,工業革命、現代信息光電技術的出現,產生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科技進步使人們將對藝術的核心內容以及藝術形式產生觀念性的蛻變。

當人類從矇昧狀態中擺脫出來,哲學觀念、宗教方式就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生活方式,藝術從來也沒有離開過這些觀念和方式的影響,從來也沒有離開人類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需求,人類的生存空間以及生活方式一方面決定著藝術形態,藝術形態的演進也推動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著人類生活,促進社會生產力和人類文明的更高程度。藝術,一定的程度上使人的行為意識得到改變,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平衡,似乎在人的所有感官和意識中,藝術與審美是聯繫在一起的。創造藝術和接受藝術基於人們永遠是不同步的,所以人類文明之初是沒有藝術概念的,隨著社會分工就出現了被稱之為藝術品和藝術家的界定,當社會高度發達之後,人們對所有的視覺物都會產生極高的要求,那所有的視覺物都是最美的,其實,那個時候藝術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2、門類·延生·作用·方式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出現,都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過程的必然,蠻荒時代,只有追逐和獲取獸類數量記錄的快感,於是在原始藝術中,有了巖洞壁畫,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中受傷的野牛群大概就是先民們慶祝這種勝利所留下的印記。非洲黑人強烈的音樂節奏和誇張變形的傳統木雕所傳達出來的是那種黑色人種特有的生存氣候、生理特徵和生活條件綜合性的張力、躁動以及旱土、熱風的赤道意味。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至今仍然所流傳的南音,記錄的是兩晉時期晉人衣冠南渡和閩越人融為一體而又懷念故土那種絲絲哀怨、委婉而又切切之情。

無論是哪一種藝術門類和藝術形式或是具體的藝術樣式,都是人的意志與理式的產物,傅雷先生在翻譯《藝術哲學》一書中反覆表述出藝術產生的根源,藝術永遠離不開時代、民族、土壤等這三個基本關係。回望藝術長河,無論是拜占庭時期的壁畫、羅馬時期的雕刻、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還是17世紀法國的洛可可裝飾、 19世紀的俄羅斯繪畫,在藝術視覺描述上很難以找到不是對物象的描摹。但是18—19世紀的西方音樂傳統中所再現的交響樂卻已經離開了對大自然的模仿,而從抽象的符號替代情緒的表達和情感的抒懷。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奏鳴曲所傳達出來的感情不能不讓人們走進生活與自然,又從琴絃中感悟到藝術與生活的昇華。中國秦代的兵馬俑既是秦漢時期對征戰和守衛勇士的刻畫,又是秦始皇稱雄天下的永恆理想。也許那個時代的兵勇就是那樣的單純、執著與一往無前。漢代的藝術粗獷雄渾、大器而又洗練,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靈獸,實際上是對戰將武功不絕的紀念和猛士浩氣長存的延伸,現在看來,不妨認為是當時凝固的行為藝術,秦始皇所留下的萬里長城不能不說就是當時最為現代的大地藝術雕塑。儘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生存環境傳達著不同的藝術方式,傳統與現代在藝術信息的傳達方面並不存在差距,可以說,人的感知因素與表現因素對於藝術而言是被放在第一位的。

藝術從發生學的角度進行巡視,我們不能忽略不同的民族和國度都離不開實用、愉悅、遊戲、典式的作用。青銅時代的中國,鐘鼎饕餮夔紋傳遞的是不可抗拒的神的權威,也是統治階級震懾和穩固社稷的工具,沒有任何一種怪獸的力量可以與想象和創造中的神獸相比擬。東漢末年以降,佛教的興起和佛教藝術的發展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門類,先後出現的雲岡、龍門石窟石佛塑像蔚為壯觀,敦煌壁畫瑰麗而超逸,工程浩大,寺廟經幢石塔星羅棋佈,使中國的石窟與建築,石窟的壁畫、雕刻,在藝術形式和人的心靈教化上獲得了有機的統一。最富有傳統藝術特徵的水墨畫,僅用單一的顏色,卻要表達有色的視覺感官,是世象的抽象,是鏡象的靈動。中國的京劇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用一種套式和唱腔表達,固執地改變人們對原本世態的視聽方式,讓人們津津樂道,餘韻繚繞,老少皆宜且透出對生活與藝術的激情與自信。令人神往的歐洲古堡堅固、神秘,基於當時是建築材料、實用安全的需要,既是中世紀王公貴族的堡壘與家園,同時又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我們現在還可以欣賞到的卻是一種歷史的回聲與經典建築之美。民俗布飾“布老虎”寄託當時中國山東農村習俗中希望下一輩兒孫都成為虎虎生氣的人,其抽象的裝飾樣式、稚拙的造型、鮮明的色塊和線條至今仍然傳達著民間布藝裝飾的審美信息。

3、技藝·經驗·傳承·更新

藝術長河的發展歷經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正因為隔絕,如今的藝術才多姿多彩,也正因為缺少交流,各種藝術門類的延生基因才可能出現平衡式、個性式的生態,在各自的萌芽和成熟傳承當中透射各自的文化習俗、民族心理以及民俗倫理內涵。技藝是各種藝術門類成熟的標誌,也是其各種社會屬性的寄託和反映,技藝本身在某種程度上表達著藝術的綜合尺度,在技藝家的身上凝結著某種個性化藝術屬性的展示點,同時也是技藝者生理特異、心理意志、個人化訓練的結合體,藝術的最高層次是極其個人化的詮釋,在通俗人們的眼中稱其為絕活。在過去的相當一段時間當中,藝術教育是非普遍化,許多藝術樣式僅僅是師傅教徒弟或親緣繁殖,甚至一脈單傳。現在看來,藝術教育涵蓋著教育的共性和審美的普及意義,對於某種經典式藝術樣式的傳承,可能會留下一定的遺憾。當我們重新審視積澱我們嶄新文化的各種輝煌成就時,我們會對創造新的文化藝術樣式產生由衷的迫切,於是不斷重複的藝術樣式會給新的藝術創造帶來新的阻礙,不斷的更新是藝術自身新陳代謝的本質,離開了這一點,藝術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活力。

造型藝術樣式的成熟需要的相當的積累過程,藝術的積累與固守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當必要的,同時也不可迴避地要面對和經歷優勝劣汰和大浪淘沙,人的認識觀和人的情感需求是藝術樣式存在的風向標,但是並不等於今天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可以忘卻鍛造青銅、燒製陶器、彎弓騎射的年代所誕生的藝術遺產。繼承和尊重所有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所創墊的藝術足跡,在一定的程度上,人的創造物都具有藝術化的概念,所不同的不過是被承認與不被承認而已,有沒有被傳播,有沒有可以被認同的機遇和可能,這是一個正確認識和理解藝術是什麼的重要前提。

面對著新的社會狀態,視覺造型藝術的樣式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翻新。新石器時代,先民一個石錛的進化要經過漫長的時期,也許是上萬年的時間,那是因為人類改造世界和製造工具的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知識經濟與數字時代的當今,一個造型設計的創意,只要把思路和想法輸入計算機,或者複製一個造型物件,再經過數碼掃描分析,瞬間便可得以實現理想的造型效果。這種創造性的速度和時間差異,使我們和古人似乎就在今天和昨天,毛澤東有一句著名的詩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新的改造世界的精神理念與新的科技工藝方式的重大突破,過去的一些概念正在被肢解和重構,我們已經不可能用一個古人的石錛來應對今天的生活,這樣說來,現代藝術中某些超越現實的理念以及行為方式就變得非常容易理解了。從全新客觀的角度看待藝術是非常必要的,科學技術理性超越藝術情感的可能性正在產生,但是人對藝術的態度永遠是需要人文的、愉快的視聽覺概念。

4、精英·大眾·藝術家·工匠

有一個問題是值得分清楚的,那就是藝術同時具備幾個概念,無論在哪一種社會形態,特別是藝術在社會文化中佔有相當份量的時候,藝術同時具備精英與大眾不同的區分。大眾化藝術在整個社會文化層面上佔據了起碼有95%以上的份量,而精英藝術所佔的比重是非常少的,況且精英藝術中還有大眾化的一些過渡成分,當然大眾化藝術中也大眾化的精英部分。無論如何,代表社會科學之一的文化藝術之中必然是精英藝術與大眾藝術的合奏,大眾藝術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它所包含的是社會普遍的視聽覺審美認同,其中社會倫理、主流政治、民俗文化、民族傳統、裝飾潮流、科技環境、語言文字、影視圖像之中的審美表達方式均帶有通俗化特徵,而精英藝術所包含的是純藝術審美的理論創新,純個性化的藝術和邊緣化的藝術,以及純形式化的藝術,沒有大眾藝術也就不存在精英藝術,但是精英藝術是對大眾藝術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在20世紀的藝術舞臺上,假如沒有柴可夫斯基、畢加索、卓別林、凡高、柯勒費支、鄧肯、梅蘭芳等的精英藝術,過去的一百年將顯得非常的寂寞。在社會文化舞臺上,離開了大眾化藝術的支撐,精英藝術就顯得蒼白無力,如果沒有精英藝術的引導和批判,大眾藝術會在通俗之中更加“悠然自得”。工匠是非常重要的藝術群體,他們的技藝和非創造性的藝術理解方式得以保存和維護藝術樣式的個體生態,一個沒有藝術匠人的社會,是無法延續藝術積澱的。現在藝術家的身份標籤也具有多重性,基本界定在大眾藝術的層面上,被社會認可的藝術家既有與社會認同相適應,又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觀。充斥在社會藝術層面上的絕大部分屬於藝術工作者,他們是社會藝術的中堅力量,沒有他們的努力,社會藝術會變得非常平淡。隨著社會藝術普遍程度的提高,衣食住行中已經離不開經過設計的美,大到一座摩天大樓的外觀設計,小到一個打火機、茶杯、紐扣。人們已經開始用挑剔的眼光在實用性的背後,尋求美感的附加值,這都需要藝術家和美術工作者的協調與努力工作。假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藝術感官都要非常費勁地去猜想藝術概念和藝術的深刻性,那麼普遍民眾的藝術需求將顯得十分的負重,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藝術審美情趣還是人的第一審美需求,人的審美是不能迴避功利性的。其實,深刻的審美潛藏在通俗之中,一件日用品具有實用價值後,如果離開審美價值,顯然與人是有相當距離的,因為的人的天性是愛美的,商業社會為什麼會把香車與美女放在一起,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現代藝術的一個代表特徵就是摩登與前衛,觀念與行為,形式與內容都具有一定程度上對現行的觀念和方式產生強有力的懷疑、批判與破壞,然後重構新的藝術概念和藝術形式。藝術方式的多維化基於藝術門類是一個泛藝術的概念,在過去的幾百年當中,繪畫藝術更多的是在一個平面上做文章,在一個平面的關係上進行多維空間的描繪與塑造,現代藝術觀念卻告訴我們一個方式,那就是繪畫藝術必須從架上繪畫的神壇上走下來,必須加入行為與過程,必須離開單一的描繪方式,而用更多的綜合去滿足和適應工業與信息時代人們眼前所能感受到的活生生的世界。現代藝術的另外一個特徵就是逆反思維和心理情緒的綜合性表達,其重要的目的就是反對單一的固定的既定的藝術方式,從而使人們把藝術和人的資源、自然的資源和社會的資源糅合在一起,實質的意義在於人的藝術必須回到生活當中去。人的藝術必須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規律,必須從科技理性中回到符合人性的需求的方式上來。


buyishuhua


很多搞藝術畫的人材,自己有時走進了迷港,反倒找不出靈感來,畫一節長一智,聽聽旁觀者言,為什麼古人的畫大多數是專攻路線而出色,出名,畫畫也要定位,定時,定計劃,要懂得春夏秋冬,要懂得十二個的季節,更要懂得南北植物自然規律。


游塵看景


審美,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觀。審美,有時代性,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觀。比如古代用來斟酒的爵,就是酒杯,在古代認為很高貴,很美,現代人覺得爵一點也不美,遠不如水晶杯華美。

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

楚國以瘦為美。

唐朝,楊貴妃身材豐腴。就以胖為美。

對藝術品的欣賞也是如此。

對有些經典的藝術作品,它不受時空的限制。如古代樂曲《春江花月夜》,現代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芭蕾舞《天鵝湖》,油畫《蒙娜麗莎》,雕塑《維納斯》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