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乒乓——“轉”從何來?

眾所周知,“強旋轉”是乒乓球區別於其它球類運動的最顯著特點。球友要問, “轉”從何來?當然是球拍打出來的,因為規則規定,發球的拋球是不能使其旋轉的。從第一板球發球開始,乒乓球的所有旋轉都是球拍打出來的。有人說,乒乓球斜向碰撞球檯、擦網也可能產生旋轉。可那些乒乓球飛行的動力還是球拍打出來的呀?所以那些旋轉也可算是間接由球拍打出來的。

理論上說,對靜止球而言,凡是作用力線不通過球心的擊打都會打出旋轉球。對其中的旋轉原理解釋有好幾種說法:力臂說,力矩說,力偶說,摩擦力說。四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且相互間存在一定關聯,也都能自圓其說。如果擊球的作用力線通過球心,則力臂=力矩=力偶=摩擦力=0,被擊出的球無旋轉;如果作用力線不通過球心,則它們四個都大於零,雖然數值各不相等,但都能解釋成乒乓球旋轉的起源。

下面具體看看各種旋轉球是怎麼打出來的?

實驗一

假設反膠球拍以不同拍形方位與角度,水平直線向前揮動5次,都擊打了一個靜止的乒乓球,但分別擊打在球體上5個不同的部位(參見圖1)。顯然,只有第一次擊中球心,打出不轉球。其餘4次擊球力線都偏離球心,分別打出上旋球、下旋球、左旋球、右旋球。

淺說乒乓——“轉”從何來?

圖1 水平向前五次擊球的擊球點(後視圖)

本實驗5次都是同一方向(向前)的直線揮拍,但拍形不同(當然擊球部位也不相同,參見圖2),打出球的旋轉性質也截然不同。由此可得初步推斷:旋轉球旋轉性質的產生是由球拍揮動弧線(包括直線)和拍形(拍面朝向與角度)共同決定的。

淺說乒乓——“轉”從何來?

圖2 三次水平向前擊球的效果示意圖(左視圖)

實驗二

假設球拍以同一種拍形(橫立拍)直線揮拍 3 次都擊打了一個靜止乒乓球的正中後部同一點 A 上,但揮拍方向各不相同(參見圖3):3 次揮拍方向依次是向前方、向前上方、向前下方。顯然,只有第一次擊中球心,打出不轉球。第 2、3 次擊球力線都偏離球心,分別打出上旋球、下旋球。

淺說乒乓——“轉”從何來?

圖3 同拍形同擊球部位不同揮拍方向擊球效果示意圖

本實驗 3 次都是相同拍形的直線揮拍打在同一個擊球部位,因揮拍方向不同,打出球的旋轉性質也截然不同。由此可得進一步的推斷:旋轉球旋轉性質的產生是由球拍揮動弧線(包括直線)、揮動方向和拍形(拍面朝向與角度)變化共同決定的。

再回到標題,“轉”從何來?一句話:凡能使乒乓球所受合力力線不通過球心的擊打都會打出旋轉球。簡單說就是七個字:偏心擊球出旋轉。

往深處說,話就長了:這個”打“是球和拍的相對運動,涉及來球運動狀態即速度(方向、大小)和旋轉(方向、轉速),還涉及球拍的運動弧線(內弧、外弧、直線)、速度和拍形(拍面朝向、角度)變化,甚至與球拍(膠皮、海綿、底板)的種類(反膠、正膠、長膠、黏套、澀套)、材質(木材、纖維)、性能、質量都有直接關係。情況將會更加複雜。後面再慢慢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