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提出2025年率先建成四川經濟副中心 綿陽「底氣」何來?

今年6月底,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構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更明確“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確定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七個區域中心城市。誰將率先突破,成為全省經濟副中心,引發了各界熱議。

“擺到明面上了,七城競爭經濟副中心……”“綿陽老二位置,恐怕難保呀……”一石激起千層浪,如此這般的論斷,成為綿陽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誰將率先“出線”?誰會成為副中心?7月19日,綿陽市委七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兩個《決議》,明確喊出“綿陽,2025年率先建成四川經濟副中心”。

綿陽,“底氣”何來?

壓力之大

與“大哥”掉隊太遠 “兄弟”間拉不開距離

2017年,綿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74.75億元,成為全省首個經濟總量突破2000億元的地級市。

成績並不優秀,但足以讓這座城的人們迎來久違的“欣喜”。因為,綿陽經濟總量跨越1000億元,用了26年;從1000億元到跨越2000億元,又整整用了6年。

綿陽號稱四川“第二城”,但去年成都GDP達13889.4億元,財政收入1276億元,而綿陽GDP只有2074.8億元,財政收入只有146.84億元,GDP和財政收入差距拉大到6.69倍和8.69倍,兩者差距越拉越大,非常明顯。

而如今德陽、宜賓、南充、瀘州、達州、樂山,這六個新興工業城市與綿陽之間差距最小100億,最大500億,一個大項目,這6個城市中之一,也許就會超越綿陽。

所以說,“2025年,率先建成四川經濟副中心。”根本不是“七城”競爭四川經濟副中心之事,而是綿陽“第二城”之危。

一個現實不容忽視,縣域經濟“拖後腿”,這才是綿陽經濟總量不高的核心“命脈”。今年7月,綿陽市委七屆五次全會審議兩個《決議》中,委員們形成了一個廣泛共識:“綿陽要大發展,不能只靠中心城區,還有賴於下轄各縣市的發展。”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委員們直言不諱:只有加大縣域的對外開放,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補齊這一短板實現增量,綿陽才可能獲得持久的發展和超常發展。

如何“率先”?

“高質量”加快建設“四川經濟副中心”和西部經濟強市

如何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7月19日,綿陽市委七屆五次全會閉幕會上,綿陽市委書記劉超說:“必須始終突出‘五個主攻方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堅持創新引領發展,聚力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創新,以超常的舉措,著力培育創新主體、營造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壯大創新產業,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科技城集中發展區建設和園區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強力推進中國科技城實現超常發展,加快把中國科技城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試驗田、軍民融合創新的排頭兵和西部地區發展的增長極。”

如何才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劉超說:“穩中求進是工作總基調,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是總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根本。”

毋庸置疑,一個城市經濟總量跨過2000億元臺階,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它預示著,城市的規模和資源要素集聚能力都將顯著提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底氣”何在?

充分發揮“軍民融合”優勢 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超常發展”

軍民融合,是綿陽的最大特色、最大亮點和最大優勢。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中提出了新要求:“充分發揮軍民融合優勢,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超常發展。”

超常,超出一般、必須有重大突破。綿陽,如何回應這個偉大的時代?

“綿陽,底氣何在?”在綿陽當了3年多市長、今年6月升任綿陽市委書記的劉超,對綿陽的“家底”可謂瞭如指掌。“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關鍵是要緊緊扭住‘五個主攻方向’精準發力、持續用力,步步為營、久久為功。”他認為:綿陽要超常發展必須著力推進中國科技城建設實現新突破、著力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體系、著力構建“一核兩翼、三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著力建設西部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著力推進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等“五個方面”,推動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

128億!2018年7月9日,總投資128億元的諾思(綿陽)微系統基地項目落戶綿陽,綿陽集成電路產業實現零的突破!開放型經濟水平,是一個地方開放程度最有力的表徵。數據顯示,從2015年至2018年6月,全市新簽約5億元以上項目282個、簽約金額5264億元。其中,10億-50億元項目113個,50億-100億元項目12個,100億元以上項目8個。近3年,在全省排名中,綿陽年淨增到位資金由2014年的第9位躍升到2016年的第2位,並保持至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目前,綿陽集中發展區一系列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加快推進。5平方公里啟動區基本建成,30平方公里核心區主體框架加快形成,投資465億元的京東方柔性面板等重大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寶馬王子發動機等20餘個項目已竣工投產……“再造一個產業綿陽”的夢想越來越近。

綿陽“答卷”

走創新驅動和軍民融合之路 強力推進中國科技城建設

今年,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的綿陽剛滿18歲,年輕而充滿活力。同時,一個現實不容忽視,綿陽最大的困惑在於,作為四川第二大經濟體,GDP不及成都市的六分之一。這樣的差距,固然受地緣、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但產業結構單一,長期以來僅依賴“長虹”“九州”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大企業支撐全市經濟命脈,讓昔日的“驕傲”和“榮耀”,變成了如今的尷尬和無奈。

與此同時,綿陽又不缺“經驗”。今年在四川推廣實施的21條全面創新改革經驗成果中,綿陽貢獻7條。“不差錢”,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達2018年新興產業工程包,綿陽科技城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工程獲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5億元,有總額90億元的國內規模最大的人民幣產業基金;不缺地,科技城集中發展區規劃有281平方公里,將承擔科技創新、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城市拓展;不缺人,有眾多院士和龐大軍工技術人才隊伍作為後盾。

那麼,綿陽缺什麼?缺的是如何能讓科技城得天獨厚的優勢突破種種制約,真正轉化為勝勢:讓軍工技術更好地轉化為民用技術,實現“軍轉民”“民參軍”,讓縣域經濟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讓中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為GDP增長做出更多貢獻,讓長虹為代表的大集團大公司打通產業鏈條。實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規模雙倍增行動,打造一批支撐性大企業大集團,重點支持進入全省製造業100強的10戶企業發展壯大,推動京東方柔性面板、漢能移動能源、惠科面板、威馬汽車、東旭新能源汽車、360安全中心等項目儘快建成投產。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姚茂強 劉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