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对汉人到底有多好?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黄腊


元朝灭亡时,大量的汉人士大夫为元朝守节,大家都自认为是元朝的子孙,誓死拒绝明太祖朱元璋的招抚。

很多人以为朱元璋推翻元朝是民心向背。

其实不然。对于大部分底层老百姓而言,谁当皇帝不重要。朱元璋当了皇帝后,赋税还是很重。甚至于江南地区的人,赋税更是重中之重,对朱元璋没有什么好印象。

而对于士大夫阶层而言,其实很多人对元朝是有归属感的,对朱元璋那套“驱逐鞑虏”的说辞并不热衷。

换言之,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夺取天下,是得位不正。例如,江西贵溪的儒生夏伯启叔侄,为了拒绝朱元璋的征辟,竟然“各截去左手大指”。朱元璋知道这件事后,不由得感叹道:

朕知伯启心怀忿怒,将以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事实上,元代汉人对元朝的认同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例如,当时的汉人士大夫是这样看待元朝的:

版图之区,声教所暨者,过于汉唐远甚。

因此,朱元璋想要得到读书人的认可,就要先认可元朝的合法性。这样才能说服天下读书人,明朝取代元朝实则是帝王道统的自然延续。

于是在洪武六年(1737年),朱元璋决定在京城设立帝王庙,要特地祭祀元世祖忽必烈,而且还为元朝编纂史书,认可这个蒙古王朝的合法性。

简而言之,元朝是一个合法的中原王朝,所以才被很多明初的士大夫所认可。


HuiNanHistory


元朝对汉人好吗?这要分情况来看。

准确地说蒙古对北方汉人是非常残酷的,但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是按照中原正统王朝原则统一天下的,对南方已经不像当年蒙古那样大规模屠杀了。

元朝前后共九十七年,它虽然结束了自唐亡以后长达三百七十多年的分裂时期,使中国再次实现了大统一。但这个朝代始终存在感不强。你看过有几部写元朝的电视剧?你听过多少人讲的元朝历史?

因为元朝给人们的印象就是血腥、暴力和侵略!

公元1259年,蒙古在攻打四川合州时(今重庆合川)被宋军炮石射中,死于军中。临死之前,今部下攻破合州时,将城中军民全部屠杀。而后忽必烈为了尽快攻下合州,才采纳降将吕文焕的建议,改为招抚城中军民,而没有屠杀。

公元1279年3月的崖山海战,皇族八百多人跳海,海面浮尸十万,不知这浮尸十万的宋军,是屠杀还是阵亡?

元朝时,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汉人是三等,南人是四等。这最后的三、四等都是汉人。

有人认为这是科举的时候,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的考试题目要简单些,汉人、南人的考试题目要难些,

我认为这是完全不对的,元朝之所以将人划分为四等,是存在严重的等级歧视制度。这种划分反映在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中。

元朝的“汉化”政策施行得并不彻底。不少中亚汗国君主以及蒙古王室成员,都不满足忽必烈行“汉化”的举动。忽必烈晚年也渐渐与儒臣疏远,使得“汉化”未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

元朝灭亡时,有人宁死不投降明朝?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有一些人宁死不降。但我翻了一下资料,元朝还真没有几个宁死不降的。

元代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朱元璋召他编修《礼乐》、《元史》,他以年迈为辞。不久病死。

而另一个元末文学家沈梦麟,明朝建立后,被以贤良征召入朝,年90而卒。


枫叶永刀


元朝灭亡时,确实有一部分汉人为元朝守节,尤以氏族文人为最。这些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还是奉北元为正源,宁可归隐自杀,也不肯为朱元璋服务,一点儿也没有“恢复华夏”的感觉。

那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朱理学的奴性思想。儒家讲究忠君爱国,读书人认死理,说忠君就忠君,也不管这个君是不是是夷是华。在他们看来,朱元璋是通过造反来推翻元朝的,属于乱臣贼子,元朝才是正统的王朝。



八十年前崖山海战,南宋十万军民宁可跳崖自杀也不归降,现在却发出“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愚蠢言论,民族气节不到百年已经烟消云散了。就如当年满清入关,颁布“削发”命令之时,多少汉人遗士为了保留汉人发饰或被杀或出家为道,但是清末时又有多少人捧着一堆猪尾巴痛哭流涕。



真是太好统治了。

第二,元朝旧时的汉族统治层害怕失去现在的地位。虽然说蒙古人将人分为四等,汉人属于最低等级,但是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在哪个朝代都通用。元朝规定,蒙古人是第一等级的人中,不能为奴,但是汉人只要有钱,一样可以把穷苦的蒙古人变成自己的佃佣,他们已经成为实际上的高等级人,当然没有反抗元朝的心思,相反元朝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他们感恩戴德还来不及呢。



其实,面对外敌,很多时候都是开始的时候有过激烈的反抗,经过一段时间的被统治之后,就变成了顺民,成了逆来顺受的人。


历史伶俜者


元朝灭亡金国、辽国、南宋统一中国后,施行的是歧视汉人的政策,将中国地区居住的人口分为四等人,金国时期的汉人被分在第三等,南宋的汉人被分为第四等。元朝灭亡时,有些汉人宁死不降是因为他们跟元朝统治者存在着利益攸关的关系。

蒙古骑兵

蒙古人在汉族降将的协助下,消灭了中原地区的政权,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元朝。虽然蒙古人的骑兵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但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口总数也就一百来万,而同时期的汉人当中,中国北部的汉人有一千多万,而南方的汉人多达六千多万。

如此辽阔的国家和广袤的人口,对于缺丁少人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是非常的难以治理的,因此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统治汉人,蒙古统治者将居民划分为了四个等级,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由于金国最先被征服,因此北方的汉人居于第三等,高于南宋的遗民既南方汉人一个等级。

其实不管北方的汉人还是南方的汉人,都遭受蒙古统治者的歧视,汉人身份在元朝是非常的低下的,那么,汉人是如何遭受歧视的呢?

自古以来,就有杀人偿命的说法,在元朝时期,汉人要是杀了蒙古人,凶手必须偿命,如果是蒙古人杀了汉人,那么,仅仅需要赔偿一头耕牛而已,从这样的官方规定就可以看出汉人地位的卑微。官方还明文规定,汉人走路时必须要给蒙古人让路,汉人如果被蒙古人当街殴打,不许还手,只能掩面而走。蒙古统治者为了恩养蒙古士兵,明令十户汉人要供养一个蒙古人,甚至还有传言汉人洞房时,新娘第一夜必须要让给蒙古人。

各种惨绝人寰的歧视汉人规定,往往激起汉族人的怒气,为了防止汉人暴动,蒙古统治者出台了禁止使用菜刀的政策,十户汉人共用一把菜刀,而且还要用铁链拴住菜刀。
投降蒙古的汉族将领吕文焕


蒙古统治者如此苛刻的统治华夏,压榨汉族百姓,然而在元朝即将被朱元璋推翻之时,为什么仍然有汉人宁死不投降明朝呢?

蒙古大军攻略中原地区时,很多金国和南宋的将领带着队伍投降了蒙古,并充当蒙古人的马前卒,为蒙古人攻城拔寨,为蒙古人灭亡金国和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人受到蒙古统治者的信任和器重。蒙古人为了更好的统治这广袤的国家和庞大的非本民族人口,重用这些降将,让他们在朝廷里担当重要职务。这些汉族降将的后世子孙感恩于元朝的恩养,和不想放弃在元朝时的荣华富贵,所以在元朝即将灭亡之时,依然愿意为蒙古人出力,反抗朱元璋,就是寄希望于元朝不倒,富贵依旧。
朱元璋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对旧贵族势力的绞杀。朱元璋率领起义军起事时,杀了很多地主财阀和剿灭了很多各方势力,起义非常的彻底,例如陈友谅、张士诚等,都被一一歼灭。作为蒙古人曾经的降将,为元朝出力的汉人贵族集团担心朱元璋不会放过有前科的他们,这些人在蒙古人统治时期,仰仗蒙古人作威作福,欺压百姓,他们担心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集团会对他们秋后算账,因此,始终不肯投降朱元璋,与蒙古势力一起誓死顽抗。


月夜读春秋


众所周知,蒙元是由汉化甚浅的草原民族,通过残酷的暴力征服建立的帝国。然而当元祚倾覆、朱明立国之后,不仅曾在蒙元享受特权的蒙古、色目人追怀古国,即便曾经深受歧视的汉人与南人,甘愿为蒙古王朝守节终老者,亦甚为多见。

那为什么会有这多汉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其实支撑这些行为的,是儒家传统中一以贯之、宋代以来又被理学家强化的“君臣大义”。让这些这些汉族元遗民当中,许多具有儒家《春秋》学的学术背景。例如,为拒绝出仕朱元璋部而自裁明志的徽州学者郑玉,其学“覃思六经,尤邃《春秋》”;与其交好的另一位徽州遗民学者赵汸(1319—1369),更是元末《春秋》学的宗师巨擘。

正如钱穆的研究所揭示的,对于传统儒学中的“夷夏”观念,元季多数士人视之漠然;蒙古皇帝被看作臣民之共主,蒙元朝廷被视作天下之正统。“君臣大义”超越了“华夷之辨”,是造就众多汉族元遗民的首要原因。

除去士人夷夏意识淡漠,朱明集团特殊的军事与文化渊源,同样是元遗民难以认同明政权的重要原因。与后世读史者心目中明太祖“汛扫胡尘”的华夏英雄形象不同,朱明集团凭借红巾武装取得政权,在当时正统士大夫看来是“取天下非其道”,难逃僭伪之名。

而且元末红巾运动还带有浓重宗教色彩,正统士人不仅视其为“贼”、“寇”,而且视之为“妖”。北系红巾军汝阳起事,时人郑元祐作诗称“近者汝阳妖贼起,挥刀杀人丹汝水”;南系红军攻徽州不克,当地学者、后来的元遗民舒頔,作诗庆贺“刚风万里扫妖祲,甘雨四方清瘴烟”。

尽管朱元璋部与韩宋红巾政权仅存在名义上的关系,宗教色彩并不明显,但在当时很多儒家的眼中,朱部与其他红巾派系皆属一丘之貉。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部攻杭州,时人陈基(1314—1370)记称“妖寇犯杭”;洪武元年,明军克大都,戴良作诗感慨“王气幽州歇,妖氛国步屯”;元帝北遁出塞,王逢诅咒“纷纷攘攘厌黄巾,妖血徒膏草野尘”,皆目朱部为“妖”。

显然,在元末士人当中,“君臣大义”压倒了“华夷之辨”,对君主“忠义”被视作最高的价值;在这种思想背景之下,所有的反元活动均被视为叛乱、僭伪,无法获得合法性支持。这种观念极为强烈,以致明初官方也不得不作出妥协,必须以士大夫的意识形态为准绳,重新定位自身与被士大夫视为“妖寇”的红巾武装、以及被士人奉为正统的蒙元政权的关系。


明初当政者不得不主动重拾“华夷之辨”的命题,在“用夏变夷”、“复古”等口号下推行各项文化变革,以期重新激发士人的族群意识,建立其对汉族新政权的认同。这些措施深刻塑造了明代前期的社会形态。

当然以上都是学术上的说法,用粗话说,就是儒学在元末已经演化成,不管当皇帝的是谁,只要给我好处,有所谓“正统”,我就拜你。之前所谓的“华夷之辨”根本装看不到。

最典型的例子,就如章太炎所说,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以后,在1908年,曲阜孔府把德皇威廉二世肖像引进孔府……

你看,德国皇帝都可以拜,更别说什么蒙古皇帝或满清皇帝了。


冷兵器研究所


对汉人好吗?元时,为监控汉人防止他们反抗,每家或几家得供养一个"家鞑子”。民间传说,为摆脱这些兵丁的鱼肉乡民反感白吃白喝白住的压搾,人们在农历八月十五,在月饼里夹心纸条传信,邀约定了在来年的除夕清除鞑人,因地板上留下了血迹,人们就去山上址回松毛铺垫在地上吃年夜饭。元兵有多好啊,好,百姓间还能挥刀见血杀人越货吗?图1中说的黄松的树叶应纠正为云南松的松毛。至于元朝为什么不投降明朝那是另一码事了。(配图搜索自头条引擎)




阿鼎AD


元朝对汉人文化有高度认同感,不拘一格,尽皆给予支持。

一,全真教,在金朝治下不温不火,王重阳根本没受狼主待见,而丘处机帮狼主平乱,方才略有起色,等到万里觐见元主,全真这才真正大兴,北地道教以全真为尊。

二,龙虎宗,自从张鲁政权被曹操剿灭,龙虎宗就豹隐江西,从南北朝至宋朝,老老实实,从此再也不言兵事。天师称号一直未被官方承认,直到元朝,终于御赐“嗣汉天师”,而且将龙虎宗历代天师从上至下全部诰封真人,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统领江南道教,最终蚕食南北天师道,确立中原唯一天师道的至尊地位。朱重八上台就废天师称号,改为大真人,此举怎能服众?

三,张三丰,最初在大元治下任职中山博陵令,后隐武当修道,朱家历代帝王造访武当,连张三丰的衣角也未看到,永乐皇帝以为大修武当就能令张三丰感恩,但是张三丰自称“大元遗老”,岂会摧眉折腰侍奉朱氏?明英宗还浩封什么通微显化真人,张三丰对此不屑一顾,撰文推辞不受。

四,白云宗,北宋始创,大元遂盛,得到官方支持,如果不是造反频繁,未始不能成为佛教大宗。朱重八以白莲教义军为底子,占了天下,坐了龙庭,上台就禁四个教派:弥勒佛,白莲会,白云宗,明教。终明一朝,白莲教能不活跃?


上古真虫


问题应该换成不少汉人地主为元死战才对。

汉人农民暴动一直没停过。究其原因应该从忽必烈时看,忽必烈着实蒙奸,他和其他贵族不同,他是蒙哥同父异母的弟弟。当年蒙古内乱,十七岁的忽必烈作为蒙哥帐下的一员大将参与平叛,内乱平定后蒙哥下令处死抓到的窝阔台的亲族,仅有少数窝阔台的儿子逃脱。被抓的还有一个年仅6岁的窝阔台孙子,也下令处决。但是谁都知道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参与叛乱?于是孩子的妈妈先求蒙哥,蒙哥不为所动,后来找忽必烈,想看一眼孩子。忽必烈同意了,带她去法场。蒙哥看到孩子的母亲来了,说动手,把在场的人砍了,把黄金家族的人沉江。最后一个死刑犯临死对忽必烈高喊一个连6岁儿童都不放过的人他会放过你们吗?然后被沉江了。这话戳中了忽必烈内心,他觉得不该是这样,一个连叛变的意义都不清楚的孩子怎么就被当叛党了?这个阴影一直没散去了,后来忽必烈看到汉人的尊老爱幼等道德标注深深的被汉文化吸引成为了忠实的汉粉蒙奸。在他担任都督漠南军事事务时他有更方便的接触汉人文化的机会,这一时期忽必烈一改前几任蒙古对南的政策,实行仁政(对地主)禁止蒙古贵族抢掠,发展恢复经济,幕府里的谋士大多数是汉人和色目人。这些政策得到了汉人地主的坚决拥护。为忽必烈带来了巨大的声望。以至于蒙哥觉得他这个弟弟要谋反,在忽必烈主持的大理战争到了关键时刻,临阵换帅,让他返回漠北,在忽必烈高超的演技下蒙哥赦免了忽必烈的罪行(指禁止蒙古人抢掠一事)忽必烈从此应该再也没机会掌握军权了,但是奈何骁勇善战的蒙哥屡次攻宋失败,无奈启用了忽必烈,担任鄂州方面蒙军主帅。但是忽必烈刚刚到达,蒙哥就战死钓鱼城。使忽必烈得到了争夺汗位的机会和另一个弟弟阿里不哥开战,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大都是蒙古贵族,而忽必烈的支持者都是北方汉世侯。最后历史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忽必烈基本盘就是汉人地主,他对地主极其宽容,这一政策贯穿元史。地主有极大的自治权。加上元庭结构不稳定经常换皇帝,皇帝大臣互相提防导致地主权利极度膨胀,而朱元璋上台这一切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抵抗朱元璋的主力不是蒙古人而是汉人地主。


活在梦里的人140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元朝的建立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当初蒙古人还是一团散沙,在金国铁骑的压迫下瑟瑟发抖,后来铁木真横空出世,很快起兵一统了蒙古各部建立强大的蒙古帝国,后来蒙古帝国向四方发展,在东亚,蒙古人打败了金国,西夏,宋朝以及大理国,这部分的领土就变了后来的元朝

但是元朝仍然是一个游牧气氛浓厚的政权,其汉化程度不深,比如元朝将全国分为四个等级,等蒙古人自然等级最高,随之而来的是色目人,最后才是占据大部分国民的汉人和南人,蒙古贵族凭借这个制度残酷剥削汉人,因此其统治根基压根就没有稳固过

那么元朝灭亡时,为何灭亡时有些人宁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其时许多的汉族士大夫,他们宁愿自杀,也不愿意服务明朝,郑玉便是第四等级南人中十分有声望的一个士大夫,这位郑玉为了元朝却绝食了七天,最终直接上吊自杀了。

究其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并不认为元朝是外族,在他们看来,元朝便是中华,跟之前的宋和金根本就没有什么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其时他们受的压迫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就现已开端出现了奴性,奴性讲究的便是对主子的忠实。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其时蒙元的屠戮,现已使其时的社会文明在倒退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提问本身就有问题

比如唐朝建立过程中屠杀的汉人少吗

再比如为了收复京城,将京城几十万百姓当成礼物任由回鹘烧杀掳掠

明朝好吗,淮右军事集团统一天下过程杀戮之重的少有

元朝在攻破襄阳打下临安之后,整个南方是不战而投降的

元朝有个特色,税收劳役北方重,南方轻

元朝本身实际上在北方和南方是类似于今天的一国两制

原南宋地区按照宋朝原有税收社会风俗等几乎没变

元朝税收实际上不轻,但是因为重商,所以商业税收重于农业税,其实最好的对比就是用元朝农业税收对比元朝农业产值,可以说比宋明都轻

百姓不傻,明朝建立之后农业税收占农业产值远高于元朝

这里面为什么元朝完蛋,三个原因,第一南方税收相对较少,北方税收劳役太重

第二完蛋于货币

这里面实际上元朝和明朝还不一样,明朝更流氓,元朝发行纸币有贵金属作为储备,明朝不需要,但是元朝和明朝最大不同,明朝是个实物税为主国家,发给官员藩王薪俸里面有不少是丝捐粮食等实物,而元朝后期贵金属耗尽,给国有员工等发的是纸币,结果纸币贬值,所以

第三

没有重视儒家的愚民教育,同时没有明朝对造反的狠劲,如果和明朝学习造反杀,夷三族,结果好得多,后期重视来不及了

小编本身提问有问题的,实际上到民国时期都不存在什么统治阶级对百姓多好

实际上清末之所以造谣出来蒙古的初夜权,实际上是现实依据的,清末开始出现的土豪劣绅,其中一点就是今天苏浙等地的大地主初夜权,到民国苏北等已经相对普遍,你看当时汉人高层有给普通百姓说什么话吗?

奢望古典王朝统治者对百姓好,脑子坏了,不管元还是唐朝明朝清朝,统治者都有相对清明,爱民时期,但是那些统治者是对着自己菜地的爱护,你明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