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對漢人到底有多好?為何滅亡時有些人寧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黃臘


元朝滅亡時,大量的漢人士大夫為元朝守節,大家都自認為是元朝的子孫,誓死拒絕明太祖朱元璋的招撫。

很多人以為朱元璋推翻元朝是民心向背。

其實不然。對於大部分底層老百姓而言,誰當皇帝不重要。朱元璋當了皇帝后,賦稅還是很重。甚至於江南地區的人,賦稅更是重中之重,對朱元璋沒有什麼好印象。

而對於士大夫階層而言,其實很多人對元朝是有歸屬感的,對朱元璋那套“驅逐韃虜”的說辭並不熱衷。

換言之,很多人都認為朱元璋奪取天下,是得位不正。例如,江西貴溪的儒生夏伯啟叔侄,為了拒絕朱元璋的徵辟,竟然“各截去左手大指”。朱元璋知道這件事後,不由得感嘆道:

朕知伯啟心懷忿怒,將以為朕取天下非其道也。

事實上,元代漢人對元朝的認同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例如,當時的漢人士大夫是這樣看待元朝的:

版圖之區,聲教所暨者,過於漢唐遠甚。

因此,朱元璋想要得到讀書人的認可,就要先認可元朝的合法性。這樣才能說服天下讀書人,明朝取代元朝實則是帝王道統的自然延續。

於是在洪武六年(1737年),朱元璋決定在京城設立帝王廟,要特地祭祀元世祖忽必烈,而且還為元朝編纂史書,認可這個蒙古王朝的合法性。

簡而言之,元朝是一個合法的中原王朝,所以才被很多明初的士大夫所認可。


HuiNanHistory


元朝對漢人好嗎?這要分情況來看。

準確地說蒙古對北方漢人是非常殘酷的,但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是按照中原正統王朝原則統一天下的,對南方已經不像當年蒙古那樣大規模屠殺了。

元朝前後共九十七年,它雖然結束了自唐亡以後長達三百七十多年的分裂時期,使中國再次實現了大統一。但這個朝代始終存在感不強。你看過有幾部寫元朝的電視劇?你聽過多少人講的元朝歷史?

因為元朝給人們的印象就是血腥、暴力和侵略!

公元1259年,蒙古在攻打四川合州時(今重慶合川)被宋軍炮石射中,死於軍中。臨死之前,今部下攻破合州時,將城中軍民全部屠殺。而後忽必烈為了儘快攻下合州,才採納降將呂文煥的建議,改為招撫城中軍民,而沒有屠殺。

公元1279年3月的崖山海戰,皇族八百多人跳海,海面浮屍十萬,不知這浮屍十萬的宋軍,是屠殺還是陣亡?

元朝時,將人分為四等: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漢人是三等,南人是四等。這最後的三、四等都是漢人。

有人認為這是科舉的時候,將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的考試題目要簡單些,漢人、南人的考試題目要難些,

我認為這是完全不對的,元朝之所以將人劃分為四等,是存在嚴重的等級歧視制度。這種劃分反映在一系列的政策和規定中。

元朝的“漢化”政策施行得並不徹底。不少中亞汗國君主以及蒙古王室成員,都不滿足忽必烈行“漢化”的舉動。忽必烈晚年也漸漸與儒臣疏遠,使得“漢化”未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

元朝滅亡時,有人寧死不投降明朝?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有一些人寧死不降。但我翻了一下資料,元朝還真沒有幾個寧死不降的。

元代文學家、書畫家楊維楨。朱元璋召他編修《禮樂》、《元史》,他以年邁為辭。不久病死。

而另一個元末文學家沈夢麟,明朝建立後,被以賢良徵召入朝,年90而卒。


楓葉永刀


元朝滅亡時,確實有一部分漢人為元朝守節,尤以氏族文人為最。這些人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還是奉北元為正源,寧可歸隱自殺,也不肯為朱元璋服務,一點兒也沒有“恢復華夏”的感覺。

那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朱理學的奴性思想。儒家講究忠君愛國,讀書人認死理,說忠君就忠君,也不管這個君是不是是夷是華。在他們看來,朱元璋是通過造反來推翻元朝的,屬於亂臣賊子,元朝才是正統的王朝。



八十年前崖山海戰,南宋十萬軍民寧可跳崖自殺也不歸降,現在卻發出“身在江南,心思塞北”愚蠢言論,民族氣節不到百年已經煙消雲散了。就如當年滿清入關,頒佈“削髮”命令之時,多少漢人遺士為了保留漢人髮飾或被殺或出家為道,但是清末時又有多少人捧著一堆豬尾巴痛哭流涕。



真是太好統治了。

第二,元朝舊時的漢族統治層害怕失去現在的地位。雖然說蒙古人將人分為四等,漢人屬於最低等級,但是經濟地位決定社會地位在哪個朝代都通用。元朝規定,蒙古人是第一等級的人中,不能為奴,但是漢人只要有錢,一樣可以把窮苦的蒙古人變成自己的佃傭,他們已經成為實際上的高等級人,當然沒有反抗元朝的心思,相反元朝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他們感恩戴德還來不及呢。



其實,面對外敵,很多時候都是開始的時候有過激烈的反抗,經過一段時間的被統治之後,就變成了順民,成了逆來順受的人。


歷史伶俜者


元朝滅亡金國、遼國、南宋統一中國後,施行的是歧視漢人的政策,將中國地區居住的人口分為四等人,金國時期的漢人被分在第三等,南宋的漢人被分為第四等。元朝滅亡時,有些漢人寧死不降是因為他們跟元朝統治者存在著利益攸關的關係。

蒙古騎兵

蒙古人在漢族降將的協助下,消滅了中原地區的政權,統一了中國,創立了元朝。雖然蒙古人的騎兵戰鬥力非常的強悍,但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口總數也就一百來萬,而同時期的漢人當中,中國北部的漢人有一千多萬,而南方的漢人多達六千多萬。

如此遼闊的國家和廣袤的人口,對於缺丁少人的蒙古統治者來說,是非常的難以治理的,因此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統治漢人,蒙古統治者將居民劃分為了四個等級,蒙古人為第一等,色目人為第二等,由於金國最先被征服,因此北方的漢人居於第三等,高於南宋的遺民既南方漢人一個等級。

其實不管北方的漢人還是南方的漢人,都遭受蒙古統治者的歧視,漢人身份在元朝是非常的低下的,那麼,漢人是如何遭受歧視的呢?

自古以來,就有殺人償命的說法,在元朝時期,漢人要是殺了蒙古人,兇手必須償命,如果是蒙古人殺了漢人,那麼,僅僅需要賠償一頭耕牛而已,從這樣的官方規定就可以看出漢人地位的卑微。官方還明文規定,漢人走路時必須要給蒙古人讓路,漢人如果被蒙古人當街毆打,不許還手,只能掩面而走。蒙古統治者為了恩養蒙古士兵,明令十戶漢人要供養一個蒙古人,甚至還有傳言漢人洞房時,新娘第一夜必須要讓給蒙古人。

各種慘絕人寰的歧視漢人規定,往往激起漢族人的怒氣,為了防止漢人暴動,蒙古統治者出臺了禁止使用菜刀的政策,十戶漢人共用一把菜刀,而且還要用鐵鏈拴住菜刀。
投降蒙古的漢族將領呂文煥


蒙古統治者如此苛刻的統治華夏,壓榨漢族百姓,然而在元朝即將被朱元璋推翻之時,為什麼仍然有漢人寧死不投降明朝呢?

蒙古大軍攻略中原地區時,很多金國和南宋的將領帶著隊伍投降了蒙古,並充當蒙古人的馬前卒,為蒙古人攻城拔寨,為蒙古人滅亡金國和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些人受到蒙古統治者的信任和器重。蒙古人為了更好的統治這廣袤的國家和龐大的非本民族人口,重用這些降將,讓他們在朝廷裡擔當重要職務。這些漢族降將的後世子孫感恩於元朝的恩養,和不想放棄在元朝時的榮華富貴,所以在元朝即將滅亡之時,依然願意為蒙古人出力,反抗朱元璋,就是寄希望於元朝不倒,富貴依舊。
朱元璋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對舊貴族勢力的絞殺。朱元璋率領起義軍起事時,殺了很多地主財閥和剿滅了很多各方勢力,起義非常的徹底,例如陳友諒、張士誠等,都被一一殲滅。作為蒙古人曾經的降將,為元朝出力的漢人貴族集團擔心朱元璋不會放過有前科的他們,這些人在蒙古人統治時期,仰仗蒙古人作威作福,欺壓百姓,他們擔心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集團會對他們秋後算賬,因此,始終不肯投降朱元璋,與蒙古勢力一起誓死頑抗。


月夜讀春秋


眾所周知,蒙元是由漢化甚淺的草原民族,通過殘酷的暴力征服建立的帝國。然而當元祚傾覆、朱明立國之後,不僅曾在蒙元享受特權的蒙古、色目人追懷古國,即便曾經深受歧視的漢人與南人,甘願為蒙古王朝守節終老者,亦甚為多見。

那為什麼會有這多漢人寧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其實支撐這些行為的,是儒家傳統中一以貫之、宋代以來又被理學家強化的“君臣大義”。讓這些這些漢族元遺民當中,許多具有儒家《春秋》學的學術背景。例如,為拒絕出仕朱元璋部而自裁明志的徽州學者鄭玉,其學“覃思六經,尤邃《春秋》”;與其交好的另一位徽州遺民學者趙汸(1319—1369),更是元末《春秋》學的宗師巨擘。

正如錢穆的研究所揭示的,對於傳統儒學中的“夷夏”觀念,元季多數士人視之漠然;蒙古皇帝被看作臣民之共主,蒙元朝廷被視作天下之正統。“君臣大義”超越了“華夷之辨”,是造就眾多漢族元遺民的首要原因。

除去士人夷夏意識淡漠,朱明集團特殊的軍事與文化淵源,同樣是元遺民難以認同明政權的重要原因。與後世讀史者心目中明太祖“汛掃胡塵”的華夏英雄形象不同,朱明集團憑藉紅巾武裝取得政權,在當時正統士大夫看來是“取天下非其道”,難逃僭偽之名。

而且元末紅巾運動還帶有濃重宗教色彩,正統士人不僅視其為“賊”、“寇”,而且視之為“妖”。北系紅巾軍汝陽起事,時人鄭元祐作詩稱“近者汝陽妖賊起,揮刀殺人丹汝水”;南系紅軍攻徽州不克,當地學者、後來的元遺民舒頔,作詩慶賀“剛風萬里掃妖祲,甘雨四方清瘴煙”。

儘管朱元璋部與韓宋紅巾政權僅存在名義上的關係,宗教色彩並不明顯,但在當時很多儒家的眼中,朱部與其他紅巾派系皆屬一丘之貉。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部攻杭州,時人陳基(1314—1370)記稱“妖寇犯杭”;洪武元年,明軍克大都,戴良作詩感慨“王氣幽州歇,妖氛國步屯”;元帝北遁出塞,王逢詛咒“紛紛攘攘厭黃巾,妖血徒膏草野塵”,皆目朱部為“妖”。

顯然,在元末士人當中,“君臣大義”壓倒了“華夷之辨”,對君主“忠義”被視作最高的價值;在這種思想背景之下,所有的反元活動均被視為叛亂、僭偽,無法獲得合法性支持。這種觀念極為強烈,以致明初官方也不得不作出妥協,必須以士大夫的意識形態為準繩,重新定位自身與被士大夫視為“妖寇”的紅巾武裝、以及被士人奉為正統的蒙元政權的關係。


明初當政者不得不主動重拾“華夷之辨”的命題,在“用夏變夷”、“復古”等口號下推行各項文化變革,以期重新激發士人的族群意識,建立其對漢族新政權的認同。這些措施深刻塑造了明代前期的社會形態。

當然以上都是學術上的說法,用粗話說,就是儒學在元末已經演化成,不管當皇帝的是誰,只要給我好處,有所謂“正統”,我就拜你。之前所謂的“華夷之辨”根本裝看不到。

最典型的例子,就如章太炎所說,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以後,在1908年,曲阜孔府把德皇威廉二世肖像引進孔府……

你看,德國皇帝都可以拜,更別說什麼蒙古皇帝或滿清皇帝了。


冷兵器研究所


對漢人好嗎?元時,為監控漢人防止他們反抗,每家或幾家得供養一個"家韃子”。民間傳說,為擺脫這些兵丁的魚肉鄉民反感白吃白喝白住的壓搾,人們在農曆八月十五,在月餅裡夾心紙條傳信,邀約定了在來年的除夕清除韃人,因地板上留下了血跡,人們就去山上址回松毛鋪墊在地上吃年夜飯。元兵有多好啊,好,百姓間還能揮刀見血殺人越貨嗎?圖1中說的黃松的樹葉應糾正為雲南松的松毛。至於元朝為什麼不投降明朝那是另一碼事了。(配圖搜索自頭條引擎)




阿鼎AD


元朝對漢人文化有高度認同感,不拘一格,盡皆給予支持。

一,全真教,在金朝治下不溫不火,王重陽根本沒受狼主待見,而丘處機幫狼主平亂,方才略有起色,等到萬里覲見元主,全真這才真正大興,北地道教以全真為尊。

二,龍虎宗,自從張魯政權被曹操剿滅,龍虎宗就豹隱江西,從南北朝至宋朝,老老實實,從此再也不言兵事。天師稱號一直未被官方承認,直到元朝,終於御賜“嗣漢天師”,而且將龍虎宗歷代天師從上至下全部誥封真人,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統領江南道教,最終蠶食南北天師道,確立中原唯一天師道的至尊地位。朱重八上臺就廢天師稱號,改為大真人,此舉怎能服眾?

三,張三丰,最初在大元治下任職中山博陵令,後隱武當修道,朱家歷代帝王造訪武當,連張三丰的衣角也未看到,永樂皇帝以為大修武當就能令張三丰感恩,但是張三丰自稱“大元遺老”,豈會摧眉折腰侍奉朱氏?明英宗還浩封什麼通微顯化真人,張三丰對此不屑一顧,撰文推辭不受。

四,白雲宗,北宋始創,大元遂盛,得到官方支持,如果不是造反頻繁,未始不能成為佛教大宗。朱重八以白蓮教義軍為底子,佔了天下,坐了龍庭,上臺就禁四個教派:彌勒佛,白蓮會,白雲宗,明教。終明一朝,白蓮教能不活躍?


上古真蟲


問題應該換成不少漢人地主為元死戰才對。

漢人農民暴動一直沒停過。究其原因應該從忽必烈時看,忽必烈著實蒙奸,他和其他貴族不同,他是蒙哥同父異母的弟弟。當年蒙古內亂,十七歲的忽必烈作為蒙哥帳下的一員大將參與平叛,內亂平定後蒙哥下令處死抓到的窩闊臺的親族,僅有少數窩闊臺的兒子逃脫。被抓的還有一個年僅6歲的窩闊臺孫子,也下令處決。但是誰都知道一個6歲的孩子怎麼可能參與叛亂?於是孩子的媽媽先求蒙哥,蒙哥不為所動,後來找忽必烈,想看一眼孩子。忽必烈同意了,帶她去法場。蒙哥看到孩子的母親來了,說動手,把在場的人砍了,把黃金家族的人沉江。最後一個死刑犯臨死對忽必烈高喊一個連6歲兒童都不放過的人他會放過你們嗎?然後被沉江了。這話戳中了忽必烈內心,他覺得不該是這樣,一個連叛變的意義都不清楚的孩子怎麼就被當叛黨了?這個陰影一直沒散去了,後來忽必烈看到漢人的尊老愛幼等道德標註深深的被漢文化吸引成為了忠實的漢粉蒙奸。在他擔任都督漠南軍事事務時他有更方便的接觸漢人文化的機會,這一時期忽必烈一改前幾任蒙古對南的政策,實行仁政(對地主)禁止蒙古貴族搶掠,發展恢復經濟,幕府裡的謀士大多數是漢人和色目人。這些政策得到了漢人地主的堅決擁護。為忽必烈帶來了巨大的聲望。以至於蒙哥覺得他這個弟弟要謀反,在忽必烈主持的大理戰爭到了關鍵時刻,臨陣換帥,讓他返回漠北,在忽必烈高超的演技下蒙哥赦免了忽必烈的罪行(指禁止蒙古人搶掠一事)忽必烈從此應該再也沒機會掌握軍權了,但是奈何驍勇善戰的蒙哥屢次攻宋失敗,無奈啟用了忽必烈,擔任鄂州方面蒙軍主帥。但是忽必烈剛剛到達,蒙哥就戰死釣魚城。使忽必烈得到了爭奪汗位的機會和另一個弟弟阿里不哥開戰,阿里不哥的支持者大都是蒙古貴族,而忽必烈的支持者都是北方漢世侯。最後歷史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忽必烈基本盤就是漢人地主,他對地主極其寬容,這一政策貫穿元史。地主有極大的自治權。加上元庭結構不穩定經常換皇帝,皇帝大臣互相提防導致地主權利極度膨脹,而朱元璋上臺這一切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抵抗朱元璋的主力不是蒙古人而是漢人地主。


活在夢裡的人140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元朝的建立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當初蒙古人還是一團散沙,在金國鐵騎的壓迫下瑟瑟發抖,後來鐵木真橫空出世,很快起兵一統了蒙古各部建立強大的蒙古帝國,後來蒙古帝國向四方發展,在東亞,蒙古人打敗了金國,西夏,宋朝以及大理國,這部分的領土就變了後來的元朝

但是元朝仍然是一個遊牧氣氛濃厚的政權,其漢化程度不深,比如元朝將全國分為四個等級,等蒙古人自然等級最高,隨之而來的是色目人,最後才是佔據大部分國民的漢人和南人,蒙古貴族憑藉這個制度殘酷剝削漢人,因此其統治根基壓根就沒有穩固過

那麼元朝滅亡時,為何滅亡時有些人寧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其時許多的漢族士大夫,他們寧願自殺,也不願意服務明朝,鄭玉便是第四等級南人中十分有聲望的一個士大夫,這位鄭玉為了元朝卻絕食了七天,最終直接上吊自殺了。

究其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並不認為元朝是外族,在他們看來,元朝便是中華,跟之前的宋和金根本就沒有什麼的差異,這可能是由於其時他們受的壓迫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就現已開端出現了奴性,奴性講究的便是對主子的忠實。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其時蒙元的屠戮,現已使其時的社會文明在倒退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提問本身就有問題

比如唐朝建立過程中屠殺的漢人少嗎

再比如為了收復京城,將京城幾十萬百姓當成禮物任由回鶻燒殺擄掠

明朝好嗎,淮右軍事集團統一天下過程殺戮之重的少有

元朝在攻破襄陽打下臨安之後,整個南方是不戰而投降的

元朝有個特色,稅收勞役北方重,南方輕

元朝本身實際上在北方和南方是類似於今天的一國兩制

原南宋地區按照宋朝原有稅收社會風俗等幾乎沒變

元朝稅收實際上不輕,但是因為重商,所以商業稅收重於農業稅,其實最好的對比就是用元朝農業稅收對比元朝農業產值,可以說比宋明都輕

百姓不傻,明朝建立之後農業稅收佔農業產值遠高於元朝

這裡面為什麼元朝完蛋,三個原因,第一南方稅收相對較少,北方稅收勞役太重

第二完蛋於貨幣

這裡面實際上元朝和明朝還不一樣,明朝更流氓,元朝發行紙幣有貴金屬作為儲備,明朝不需要,但是元朝和明朝最大不同,明朝是個實物稅為主國家,發給官員藩王薪俸裡面有不少是絲捐糧食等實物,而元朝後期貴金屬耗盡,給國有員工等發的是紙幣,結果紙幣貶值,所以

第三

沒有重視儒家的愚民教育,同時沒有明朝對造反的狠勁,如果和明朝學習造反殺,夷三族,結果好得多,後期重視來不及了

小編本身提問有問題的,實際上到民國時期都不存在什麼統治階級對百姓多好

實際上清末之所以造謠出來蒙古的初夜權,實際上是現實依據的,清末開始出現的土豪劣紳,其中一點就是今天蘇浙等地的大地主初夜權,到民國蘇北等已經相對普遍,你看當時漢人高層有給普通百姓說什麼話嗎?

奢望古典王朝統治者對百姓好,腦子壞了,不管元還是唐朝明朝清朝,統治者都有相對清明,愛民時期,但是那些統治者是對著自己菜地的愛護,你明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