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美重大歷史事件之後的股市表現和經濟增長

本次新型肺炎疫情會如何影響經濟和金融市場?歷史上國內外一些重大事件和災害的影響可能會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中國“非典”

“非典”期間,2003年3月27日北京被世衛組織宣佈為疫區,中國大陸6月24日從疫區除名。在疫情持續期間,股市表現還較為平穩,上證指數最高點為4月15日的1707點,最低點為5月13日的1555點,跌去9%,6月24日為1584點,比最高點跌去7%。

當時銀監會剛剛成立(2003年4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於2003年5月20日公佈了七項貨幣信貸措施支持抗擊非典。

非典之後,2005年7月,上證指數達到1085點的低點,2005年10月後開始了長達2年的A股歷史上的最大牛市,2007年10月16日上證指數達到歷史最高點6124點。

非典對當年中國GDP增長沒有產生嚴重影響,2002年中國GDP增長9.1%,2003年增長10.0%,2004年增長10.1%。

中、日、美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的股市表现和经济增长
中、日、美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的股市表现和经济增长

二、日本“3·11”大地震

日本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其中2011年“3·11”大地震,是日本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地震。地震引發巨大海嘯,不僅對日本東北部一些地方造成毀滅性破壞(直接死亡近1.6萬人),還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引起國內外巨大恐慌。“3·11”大地震導致日本直接經濟損失約3000億美元,務工、生產等間接經濟損失達1萬億美元以上。

受地震影響,2011年日本GDP按不變價計算負增長0.12%。日本採取強有力的刺激政策,提出近10萬億日元的災後重建計劃,2012年、2013年GDP恢復性增長,增長了1.5%和2.0%。地震造成的影響弱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日本的影響(2008、2009年日本GDP負增長1.09%、5.42%)。

中、日、美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的股市表现和经济增长

為穩定金融市場和支持災區重建,日本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金融市場注入鉅額資金,增強流動性,並擴大了國債、公司債券、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和日本房地產信託基金(J-REITs)等金融資產的購買計劃,由5萬億日元擴大至10萬億日元,同時還為災區銀行推出緊急低息貸款計劃,以資助企業進行重建和生產恢復。6 月日本基礎貨幣比上年同期增加17%。日本中央銀行對於股市的注資操作在大地震後的一週之內,就超過了50萬億日元。這種強力的擴張性金融政策,穩住了日本金融、股市和匯率市場,抑制了大規模恐慌拋售的出現(注1)。

日經指數在3月10日為10434點,3月11日(週五)收於10254點,3月14日收於9620點,3月15日跌至8605點,比3月10日下跌18%,此後逐漸企穩回升,7 月已有10個交易日都達到1萬點以上,接近震前水平。8 月初受美國主權債務信用評級下降和歐債危機的影響,再次下挫,8月到12月平均為8700多點。此後日本股市進入慢牛階段,大體波動向上。2020年1月31日,日經指數收於23205點。

中、日、美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的股市表现和经济增长

三、美國“9·11”事件

美國2001年“9·11”(週二)事件發生後,當天美國閉市,到17日才開市,成為大蕭條之後美國股市最長的一次休市。美聯儲宣佈9月17日降息0.5個百分點(從3.5%到3%)。9月16日晚,沃倫·巴菲特和前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前通用電氣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共同參加《60分鐘時事雜誌》電視節目。巴菲特說他相信美國經濟會克服恐怖襲擊帶來的波瀾,不會拋售股票——如果股票持續下跌,他會考慮買進。巴菲特的確也這麼做了,在“9·11”後,他為伯克希爾–哈撒韋買進了大量垃圾債券,進行了一系列併購投資(注2)。

9月17日(週一)股市重新開盤後,道瓊斯工業指數比9月10日的9606點下跌了7.1%,9月21日跌至最低點8236點,比9月10日下跌14%。此後逐漸上行,11月9日收於9608點,超過“9·11”事件之前。此後美股進入牛市,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後又進入“長牛”至今。

中、日、美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的股市表现和经济增长

四、啟示和判斷

中國、日本、美國的情況都說明,重大突發事件和災情可能會導致金融市場的短期波動,但如果政府應對得當,樹立市場信心,能夠降低市場波動。災情不會改變中長期經濟走勢,即使影響短期經濟增速,因為災後的重建,會有恢復性增長。沒有必要因為災情而在金融市場上恐慌性拋售對經濟造成進一步的混亂,若金融市場短內發生“超調”(overshoot),倒可能是個不錯的投資時機。

中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在此次新型肺炎疫情發生後快速行動。1月31日,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人民銀行宣佈2月3日將開展1.2萬億元公開市場操作投放流動性。各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也都迅速採取了實質性措施,甚至在節日期間就向相關企業提供了貸款以保障生產,並承諾對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對受影響的個人貸款、信用卡合理延後還款期限。

和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雖然中國經濟在經歷多年高速增長後,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經濟實力遠強於2003年。特別是中國銀行業的情況已今非昔比。2001年底中國入世後,中國國有銀行因不良貸款率高企一度被境外媒體稱“技術上已經破產”。1999年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2004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陸續收購處置了國有銀行剝離的政策性不良資產。2005年到2010年,交行、建行、中行、工行、農行陸續上市。目前,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雖然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但總體情況遠優於2003年時,有能力支持實體企業共渡難關。

相信中國能妥善應對新型肺炎疫情,並進一步改進國家治理,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再上臺階。

注:

1.周永生,”日本震後經濟現狀與中日經貿交流對策”,《人民論壇》2011年12月。

2.(美)艾麗斯·施羅德著,覃揚眉等譯,《滾雪球 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版。

作者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周瓊(本文為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單位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