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战争,从东北入华北,为什么只能走山海关?

冢虎卧龍


我们知道古代边防主要依靠天然屏障和人工屏障。

天然屏障即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大军无法通过。人工屏障是修建城池,重军把守,长城便是其中之一。

北京地区,有着天然的屏障,西有太行山脉,北有燕山山脉。

这两处山脉把北京城完整的包了起来,所以北京古时候还有着“北京湾”的叫法。

通过此图我们可以看出,大军从东北方向进入,想要绕过山海关进去北京地区几乎不可能。

先不说崇山峻岭,即便你能绕过去,那么后续辎重粮草怎么办?给养怎么办?最后没办法还得撤军。


这个可以参考诸葛亮六出祁山就知道有多么困难了。

所以还得从山海关打过来,只有这样,辎重粮草才可以跟上进来,保证大军的后勤补给。


因为只有山海关这一狭小的地域,是没有高山阻隔的。

明朝时期,山海关一直都是由重军把守,想要突破太难太难了,一边是山,一边是海,都是易守难攻。

明朝末年,袁崇焕坚守山海关,努尔哈赤没能前进一步,还为此丢了性命。

要不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多尔衮进关,估计清军没有那么快入关。

所以,正是这些原因山海关才被称为“天下第一关”。更是明长城的起点,是历史上重要的关口。


观复一鉴


答:山海关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关的原因是。辽西走廊全长185公里,最宽的地方有十几公里,而最窄的地方只有几公里,山海关就在辽西走廊的最窄的地方。也是最容易通过建造关隘的形式进行防守的地方。

当然了 ,从东北进入中原并不是只有这一条路。不然为何要建造漫长的长城呢?长城就是用来阻隔北边的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屏障。山海关是第一关自然会有第二、第三、第很多关。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后金时代进攻大明的路线图。

历次进入情况如下

1.1629年 崇祯二年 。后金兵分三路,一路攻打入大安口,参将周镇死亡;一路攻入龙井关,一路攻打洪山口,明参将张安德等败逃,张万春降。蓟州被围,十一月,京师戒严。

2.1634年,崇祯七年。七月初八日入上方堡,进围宣府,不克,改走应州,兵掠大同,攻陷得胜堡。

3. 1635年崇祯八年 由大同府平虏卫入塞 ,于析州劫掠 ,复由平虏卫出塞。

4.1636年崇祯九年 6月27日,阿济格兵分三路入喜峰口、独石口。明军退保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接着又攻下宝坻、定兴、安肃、大城、雄县、安州丙子胡乱等近畿州县。整个北京城已经非常的混乱。这次进攻发现整个长城防线形同虚设。有没有山海关结果差不多。

5.1638年 崇祯十一年。清兵入寇。崇祯帝召宣、大、山西三总兵入卫京师。清军分二路进至墙子岭、青山口11月,清兵绕道入长城,深入京都南,进攻高阳城。卢象升战死。12月保定失守,清军即乘胜长驱直入,分陷昌平、宝坻、平谷等地。

6.1642年崇祯十五年 从界岭口 黄崖口 入关遂攻克塔山城。

7.1644年 明亡

综上所述,山海关是非常重要的关口,但不是唯一的。清军选择的战略战术路线还是比较多变的。只能说山海关的路比较好走其他的路难走一点 但不代表不能走。


南阁水哥


当然不是啊。

可供选择的路径多的是,准确的说,长城沿线所有关隘都是可以突破进入的。

在吴三桂投降满清之前,满清已经六次入塞,都是绕开山海关,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关隘祸乱中原的。

下面详细说说

第一次“己巳之变”

1629年(崇祯二年)10月至次年5月,建虏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从喜峰口进犯北京周围的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



第二次

1634年(崇祯七年)七月至闰八月,建虏皇太极绕道内蒙古,进犯山西北部的宣府、大同的数个州县,明将曹文诏从河南被调往大同,以致被闯贼趁机突围。


第三次

1635年(崇祯八年),建虏多尔衮、萨哈璘、豪格率军侵扰蒙古林丹汗的河套地区,然后南下,在太原附近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大肆劫掠。


第四次“丙子虏变”。

1636年(崇祯九年)五月,建虏皇太极突入大明宣府附近的长城关隘独石口,第二次祸乱中原。

独石口关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北独石口镇附近,是明带长城宣府镇上的一座重要关口,有“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之称,因关口处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关城因此而得名。

七月,建虏在延庆大败明军,八月,建虏遍蹂京畿,历时四个多月。


第五次“戊寅虏变”

1638年(崇祯十一年),建虏多尔衮、岳托率军绕道蒙古,从北京密云东面的墙子岭、唐山喜峰口东面的青山口,突破长城要塞,祸乱中原,并沿着运河打到济南,俘获了人畜46万,



第六次

1642年(崇祯十五年)十月,建虏阿巴泰率军从黄崖关出击,进入蓟州,攻克3府(兖州、顺德(邢台)、河间),兵锋直抵南直隶海州一带。


由此可见,“古代军事战争,从东北入华北,为什么只能走山海关?”是错误的,可供选择的地方太多了,只要兵力强大,可以从长城沿线任何一点突破,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境,来去自如。

斯巴达人有句名言:只有人组成的墙,才是无法攻克的墙。

信哉!


燕赵节度使


辽西走廊通道始于辽而发展于金,在明末时被广为人知。但从东北进入华北,并非只有山海关一条路。


辽沈战役刚刚结束,国民党高官顾祝同预测林彪的四野必定会在短期内挥师南下,但绝大多数人不同意这一观点,大家认为:“林彪所部,恶战50余日,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的休整,否则难以恢复元气”。

就在国名党高层还在争论不休之际,东北野战军打破惯例,大战过后没有休整,就秘密进关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东北野战军4纵、11纵在辽沈战役激战正酣之际,结束塔山保卫战后,组成先遣兵团,由古北口秘密入关,轻取密云,直接威胁平津。


1948年11月23号,东北野战军主力总队和特种兵团铁道纵队陆续分头向关内挺进,5、6、7、1、12纵以及特种兵从喜峰口入关。

3、10、9、8、2纵沿北宁路西侧,经锦州从冷口入关。

其中1、2、12纵是随后跟进的。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直到12月初,3纵和5纵分别越过长城后,被敌人发觉,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林彪决定,剩余部队全部改为白天行军,所以随后跟进的2、 7、12纵以及特种兵纵队是白天从山海关进关的。

所以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通道并非只有辽西走廊,只是这条路途径较短,路况也不错,适合大兵团作战。


花近高楼1


从东北入华北,其实不止一个山海关,之所以有这个印象,是因为明朝末年与后金的战争多发生在辽西走廊~山海关地区。

明朝末年,长城以北是蒙古,山海关以东是后金,后金最初只能走山海关是因为疆域局限于辽东,向西便是蒙古,没有其它的路可走。

公元1635年,皇太极击败了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并接收了传国玉玺,此后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与此同时,后金的疆域包括了漠南蒙古,其最西发展到了今甘肃一带。

此后后金进入华北的通道从燕山南下中原便有四大通道——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1639年,明将卢象升便是在河北巨鹿大战清军,清军已经深入大明腹地,而皇太极便是进入华北便选的是古北口。

居庸关,在秦汉为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延庆);

古北口,秦汉时代为渔阳郡(今密云);

喜峰口,古称卢龙塞,秦汉时为右北平郡(今河北遵化),当年曹操征讨乌桓曾经走过此路;

冷口,秦汉时为的辽西郡(今河北迁安)。

但这不代表后金可以不考虑辽东的大明铁骑,由于山海关在中间的阻隔,不取山海关,清军便极易被明军切断后路。

公元1642年,皇太极全歼洪承畴十三万主力。至此,明朝关外主力尽丧,山海关以北的辽西走廊地带门户洞开,清军入关只剩下时间问题


远源流畅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古人如此称颂山海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咽喉之地,就像一只猛虎扼守着陆路通道,一边青山连绵、一边波涛汹涌,所谓:“襟连沧海枕青山”。

毋庸置疑,山海关是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明朝魏国公徐达创关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为止,这里不知打过多少仗。

我们通常说“关内”“关外”,这里的“关”就是指山海关,前者是山海关以东地区(亦叫“关东”),后者是山海关以西的地区。当然,在不同语境下,中国人的“关内”“关外”会指代不同关隘,比如函谷关。

古代军事战争,从东北入华北,为什么只能走山海关?


回答问题之前先了解山海关的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这是东北和华北北部之间的地形图,大家看:

在东北,大兴安岭从南到北横亘,其下接着的是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和燕山,这连绵不断的一片山脉把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以及蒙古高原分割开来,形成了三块基本独立的地理单元。

要想从华北平原到达东北,只有三条路可走:

一条是穿越喜峰口(即古代卢龙口),经凌源、大凌河、朝阳,到达辽河流域。这条道路就叫做“卢龙道”;

另一条是穿越古北口,即从北京出发,经过顺义、密云,到达古北口,然后渡过滦河,到达平泉,再应该巴林左旗,最后到达松嫩平原。这条道路就叫做“古北口道”。

以上两条道路,全部都是沿着河谷而行,在辽西山地的崇山峻岭之间穿梭,其道路之难行,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有没有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呢?

沿着辽西山地和渤海之间,有一片非常狭窄而又细长的平地,这就是传说中的“辽西走廊”,毫无疑问,沿着这条路走,其便捷性远远超过了上述两条道路,这条道路就被称作“傍海道”。

而山海关,就扼守在这条傍海道上。因为山海关建关之初,被称为“榆关”,所以这条路又被称作“榆关道”。

我们再来看看山海关的战史

我们知道这里是李自成农民军的“滑铁卢战场”,但最有发言权的进攻方却是八旗铁骑,毕竟人家爱新觉罗氏几代人打不进来。

打不进来,八旗兵也没办法,他们也曾脑筋急转弯过。曾几何时,八旗兵也确实被堵得慌,然而自从蒙古喀尔沁等部依附之后,他们就可以经过蒙古人地盘攻打明朝,长城防线的薄弱处会被攻破。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点,八旗兵有5次绕过山海关进入华北的军事行动,分别为:


1629年,皇太极经热河,破长城的大安口和龙井关攻入华北;

1632年,皇太极经蒙古草原,兵锋直达张家口北面;

1636年,皇太极命阿济格出兵,破居庸关攻入华北;

1638年,皇太极再次出兵,多尔衮从青山关、岳托从墙子岭入华北;

1642年,皇太极命令阿巴泰出征,八旗兵从墙子岭再次进入华北。

八旗兵既然可以绕道山海关,为何要到吴三桂投降献关,才大举南下占尽中原?

主要是因为山海关最实惠,沿途路况最好且最近,其他道路要么翻越燕山、要么借道蒙古,前者有着骑兵上山不靠谱、人数多易暴露的缺点,后者有着长距离跋涉的后勤压力、东北老巢有被关宁铁骑奇袭的隐患。

因此,八旗兵绕道进犯明朝,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根本就不敢长时间的停留。其实,八旗兵还有1条进犯的通道,不过作为陆战精英的他们没有这个能力,那就是通过海上舰队进犯明朝。

不仅古代是如此,近代的山海关依然是军事要地


就如1942年爆发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双方在山海关城下展开殊死拼杀。为了拿下山海关,直奉两军都派出飞机参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次空中对战。

此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山海关都因地理优势,一再引发军队大战。

那么古代军事战争,从东北入华北,为什么只能走山海关?

答案很简单,山海关处在咽喉之地,兵家要掌控局势,就不能不拿下它。关于山海关,你会怎么看呢?

总结: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不是浪得虚名即使时至今日,山海关、古北口这两个通道仍然是进京首选,当然除非你有特别的情怀,走东北来的话,肯定不会选承德进京……

关于山海关,你会怎么看呢?欢迎下方评论!


路之意


山海关是我国长城三大关之一,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平日里,我们常说的关内,关外中的“关”就是山海关,它西靠燕山,东临大海,所以才叫山海关,山海关向北是通往辽河平原的辽西走廊,向南则是华北平原,山海关扼守于此,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从东北到华北,山海关是唯一必经之路吗?答案当然不是,这里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就是明末皇太极的自公元1629年(明崇祯两年,清天聪三年)起清军的先后五次破关而入。

在这五次破关中,清军都是绕到蒙古,从山海关以西的其余明军防守薄弱的关口入关,这其中有几次入关给当时的大明朝廷带来的沉重打击,比如第一次,清军选择从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破关,并攻下遵化,然后绕过通州,兵临京师城下,从破口到京师,清军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虽然清军由于长途跋涉,明朝各地勤王之师又陆续抵达清军不得已而北撤,但此次尝试入关,让清军尝到了甜头,他们不仅俘获大量财物,还在战场上斩杀了赵率教,满桂等明朝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也是在这次入关之后被崇祯下令杀害。

自此以后,清军先后五次绕到蒙古破关,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安口,龙井关,喜峰口之外,他们还曾选择从居庸关,古北口,墙子岭,将军石关,青山关,冷口,黑峪关等多个关隘破关而入并大肆劫掠,其中1638年,清军入关造成了著名将领卢象升的战死,帝师同时也是曾经的蓟辽督师,关宁锦防线的构筑者孙承宗自缢而亡。

清军几次绕过山海关突破长城防线攻入大明腹地,这无疑是对大明朝廷的最沉重的打击和最严厉的警醒,然而事实上,清军的几次入关虽然对大明朝廷带来的很大的恐慌,但却不足以威慑到大明朝的统治根基,为何呢?因为清军虽然有能力入关,但却守不住入关后所取得的战果,更无法继续扩大战果,当时的清军本质上与流寇无异,完全就是打一枪换一地,打完就走的打法,而清军之所以“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擅长这么做,就喜欢这么做,而是迫不得已这么做,原因就在于,

山海关一直牢牢的掌握在明军手中,岿然不动,稳如泰山

虽然清军可以绕道山海关,从蒙古取道突破长城防线,但由于路途遥远,清军后续补给困难,兵力也难以为继,无法做长期持久之战的准备,尤其是如果明军抽调重兵防守住各关隘,那入关的清军就有被围而聚歼的危险,清军兵力本就不足,几次与明军的大规模交战,采用的都是平原作战,各个击破的办法,如果没有拿下山海关,令辽东与华北连为一体,那么在关内做长期逗留无异于自戕。

前面提到过,清军之所以能绕过山海关而南下,完全依赖于蒙古,因为长城的北面是蒙古诸部,明长城本就是用来防守蒙古人的,所以蒙古人对长城各个关隘及明军的防守有非常详细的了解,所以清军才会不惜一切代价或联姻或讨伐,软硬兼施拿下了蒙古诸部,这才在蒙古向导的带领下几次三番的破关。

不过由于燕山山脉横亘在长城北部,所以清军最引以为傲的骑兵作战能力受到极大的削弱,也正是由于燕山的存在,才凸显出山海关的重要性,因为燕山到了山海关便戛然而止。

因此山海关所驻守的一带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最有利于骑兵的出入,只有拿下山海关,清军才可以尽出所有主力南下灭明,这也是自努尔哈赤起,满清两代帝王不惜一切代价死磕宁远,锦州的原因。

自广宁失守后,锦州和宁远是山海关外明军驻守的两大军事重镇,也是拱卫山海关的两座军事要塞,破山海关必先下锦州和宁远,否则清军将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也有随时被包围的危险。

所以说,从东北入华北不是只有山海关一条路可走,但如果想要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就必须走山海关,当然了除了山海关还有一条路,这里留个悬念,不知有没有朋友能想得到是哪条路,这里小编给大家一个提示,山东。


咸鱼闲聊


谁告诉你从东北入华北只能走山海关?

从东北进入华北,除了山海关,除了海路,陆路至少还有两处:喜峰口和居庸关。

宋金海上之盟时完颜阿骨打夺取辽朝燕京走的就是居庸关

《金史 本纪第二》:

“十二月,上伐燕京。宗望率兵七千先之,迪古乃出得胜口,银术哥出居庸关,娄室为左翼,婆卢火为右翼,取居庸关。丁亥,次妫州。戊子,次居庸关。庚寅,辽统军都监高六等来送款。上至燕京,入自南门,使银术哥、娄室阵于城上,乃次于城南。”

1499年北京保卫战,瓦刺军就是从居庸关附近的紫荆关进攻北京城:


丙辰,也先陷紫荆关,孙祥死之,京师戒严。丁巳,诏宣府、辽东总兵官,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巡抚及募兵御史将兵入援。

早被被水库淹没的喜峰口关

皇太极入关就走喜峰口

喜峰口,汉朝时名字为松亭关、唐朝时为卢龙塞,后因父子失散相逢而改称为喜逢口。明宣宗时,这成为明朝和蒙古的分割线。1452年明代宗时,明朝将长城和喜峰口连接。1629年,皇太极从喜峰口进入华北,10万兵马直逼北京,导致袁崇焕被崇祯帝给杀了。

清兵五次入关:

第一次:1629年,皇太极从喜峰口,攻打北京城;

第二次,1636年,阿济从得胜堡进入华北,攻克16城,俘虏人口畜牲共17.9820万,还砍木留书“百官免送”;

第三次,1638年,多尔衮和岳托两路军分别从青口山、墙子岭进入河北、山东,攻略一府、三州、五十五县、二关,俘虏人口和牲畜46万;

第四次,1642年,阿巴泰从黄崖口进入华北、山东掠夺,攻克3府、18州、67县,获取:黄金2250两、白银220.5270万两、珍珠4440两、绸缎5.2230匹、人口36.9万、牲畜30.1万头。

1645年入关是大清第五次入关了。

山海关不过是东北进入华为的一道关口而已。

相比山海关,大同、张家口等背靠内蒙古草原对北京的威胁更大。


综述

东北、内蒙、山西北部要进入华北:

东北可以走水路进入天津,走山海关、喜峰口等燕山山脉关隘;

内蒙古、山西可以走太行八胫进入华北。

孙承宗的宁锦防线本意是步步为营的向前延伸夺地的防守反击战略,后期却成为明朝拒绝满清入关的唯一保障,宁锦防线失去了它的本意。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传说,更加加深了后人似乎山海关是满清入关的唯一道路,却忘记了满清早已入关四次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山海关是古代明长城的一个起点,距离秦皇岛很近,因为这是筑城建关设卫,又依靠着山海,所以才起名叫做山海关。整个山海关城一直与长城相连,大约有4000米左右。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处旅游景点,但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却是一条必经之路。

自古以来,但凡有军事战争,一定会通过山海关。所以从明朝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在山海关展开的战争只多不少,而山海关也成为了人们印象中作战次数最多的一个地点,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从古到今所有的战争只要从东北到华北,就只有山海关这一条路可以走。

但事实证明,并不是只有一条,因为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曾经与后金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战争所经过的地方是在辽西走廊到山海关地区之间。所以,战争并不是一定要经过山海关,只是因为这里地理条件特殊,才会有许多战争选择在这里展开。

一、从地图上来看,华北平原到东北,总共有三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是从北京出发,穿越古北口,紧接着来到平泉,随后到达松嫩平原。平常,会将这条路称作为古北口道。

二、另一条路被称作卢龙道,意思就是从古代卢龙口经过大凌河之后,再到达辽河流域。

三、除此之外,还有第3条路是辽西走廊。在辽西山地和渤海之间有一片平地,经过这里就会到达目的地,而这条路会被称作傍海道。仔细来看,便能发现傍海道附近便会经过榆关,而所谓的榆关指的就是山海关了。

据了解,在这三条道路当中,最早开通的并不是经过山海关的那条路,而是卢龙道。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人经过这条道路了。但到了三国时期,便有战争爆发时打算通过山海关,只是因为当时天气不好赶上雨季,山海关这里的道路不方便通行,所以才选择了卢龙道。而古北道口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所出现的,这条道路崎岖难行,因此很少有战争会通过这里。而榆关道就与众不同了,传说中辽圣宗有一次经过傍海道,准备前往公主岭附近。但走到半路时突然间下了大雪,所以他们便从辽西走廊附近通过,在那里延伸出了一条道路,要比卢龙道和古北口都要平坦,所以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和战争,都会选择从这条道路经过了。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古代军事战争,从东北入华北,为什么只能走山海关?其实原因很简单

占领山海关的目的是稳扎稳打

古代侵略分为两个可能,一个是掠夺财富,一个是占领地盘,就拿明清战争来说,如果满清军队想要绕过山海关攻打北京,以其机动性这是做得到的;但是1644年满清是想毁灭大明,建立满人的统治,这就得必须攻下山海关,否者就有可能被明军两面包围这就得不偿失了

而且山海关的确是一个战略重地,因为山海关地扼东北进入华北首要通道——辽西走廊的咽喉。

东北进入华北首要有三条通路:第一条是由通辽经赤峰过居庸关进京入关。第二条是由向阳经承德过古北口进京入关。第三条是由锦州、葫芦岛经秦皇岛过山海关入关。第一条路间隔最远,第二条次之,两条路都要远绕深入燕山腹地,山路险恶,无路迂回,为作战行军不可取也。第三条路相对最为平坦,间隔也最短,山海关北依燕山,东傍渤海一处险恶,夺此关口即打开了入关通道。这也是为何从明清到民国,山海关始终为人所重视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