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是否真的存在“鬥將”這種現象?

迷彩小兵哥


古代大將單挑不是普遍現象,但也不是說完全就沒有。比如《三國志·孫策傳》、東漢文人王粲所著的《英雄記》以及《宋史·太祖本紀》中就分別記載了孫策與太史慈,呂布與郭汜,趙匡胤與皇甫暉,單挑的故事。



一、孫策單挑太史慈

《三國志》中對孫策與太史慈的這場單挑記載基本上與《三國演義》裡面的描寫沒有太大的差異。缺乏想象力的同學可以去看央視版《三國演義》第九集的內容。

(太史慈)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三國志.卷四十九 吳書四》

二、呂布單挑郭汜

呂布殺董卓後,李傕、郭汜攻打長安城,呂布看見西涼軍來了,就讓手下們先撤,他在城門口單挑郭汜。等到呂、郭對壘時,呂布一矛刺中郭汜,差點要了他的命。幸虧郭汜的保鏢拼死營救,郭汜才撿了條命。

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英雄記》

三、趙匡胤單挑皇甫暉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春天,趙匡胤奉周世宗柴榮命令攻打南唐的清流關。南唐軍不敵後周軍,南唐軍大將皇甫暉便於陣前對趙匡胤說:“我們各為其主,希望你給個機會,等我把陣型擺開了再一決勝負。”趙匡胤笑笑答應了他。待皇甫暉整隊出城後,趙匡胤單人單騎抱著馬脖子徑直上前,一刀砍中皇甫暉的腦袋,將他活捉。

南唐節度皇甫暉、姚鳳眾號十五萬,塞清流關,擊走之。追至城下,暉曰:“人各為其主,願,成列以決勝負。”太祖笑而許之。暉整陣出,太祖擁馬項直入,手刃暉中腦,並姚鳳禽之。——《宋史·太祖本紀》


除了以上單挑外,其它的典籍中,也有一些關於武將陣前單挑的記載。比如宋朝人周南撰所著的《山房集》中,就詳細描述了一場宋軍武將與金軍武將單挑的故事。

一日,敵(金軍)出驍將,垂青絲韉,握馬槊,策馬戟手詈玠,求獨鬥,麾下兩將輩出皆殲焉。詬益甚,曰:“此犬彘何以辱我?”,玠未以對。有曹武者,位甚下,未嘗以勇聞,請行。玠難之曰:“兩將猶不當,子毋重辱我。”武曰:“得公所常自乘馬,則無不濟矣!”問其故,曰:“敵誠驍果,然吾視其馬於回挽間微疵,此成擒易尓."玠解以付之,武騎而出,與之兩道驅馳,若無意于格鬥者。忽躍身赴之,敵馬力猛驟前,急回不能如人意,遲一二步,為武所碎,持其首以歸,三軍大噪,敵悵解而出。——《山房集》

公元1131年,宋軍與金軍於陝西寶雞的和尚原對峙。由於當時宋軍仗著易守難攻的地形死守關隘,令金軍的多次攻擊都沒效果,金軍統帥就急眼了,派出了一位鎧甲鮮明的將領到關口向宋軍挑戰,說你們躲在關內算什麼本事?是大丈夫就出來單挑!

宋軍當時聽了這話也冒火了,便有兩個將軍先後出關接受挑戰,但結果都被打敗。金軍一看是這個情況,士氣大振,就在陣前直呼宋軍統帥吳玠的姓名,逼他出來決鬥。眾所周知,吳階也是個暴脾氣,他當年跟金國大將完顏婁室還在陣前單挑過。這種憋屈他怎麼能忍受?被罵了一陣後,吳階就撩膀子準備去應戰。這時候,宋軍中的一員叫曹武的小將站了出來,主動對吳大帥請戰,說殺雞焉用牛刀啊?我去就行了。

吳玠認為對手太厲害,曹武名不見經傳,恐怕難以取勝,就不讓他去。不過曹武的一席分析讓吳階改變了心意。他說敵將雖然很勇猛,但是那傢伙的馬在轉彎有點問題,是一個很大的缺點,如果吳大帥能給自己一匹好馬,他有很大把握能砍了對方!吳階認為曹武說的對,便讓曹武騎著自己的好馬出戰。

待雙方開打之後,金將直衝曹武而來,曹武依計劃行事,不做應戰,轉身就往回跑,金將以為曹武怕了,就催馬加速急追,曹武等的就是這個機會——當金將與曹武並身驅馳,貼得很近的時候,曹武抓住機會,突然一個轉身,繞到了金將側翼,而金將的馬因為有轉身不靈的缺點,沒來的及轉身,果然就被曹武抓到機會,一榔頭敲到了腦袋,將其臨陣打死。

金將的死給雙方士氣帶來了很大影響,宋軍士氣大振,而金軍則士氣低迷。和尚原之戰最終也以宋軍勝利告終。



前面說了四個例子,其實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古代確實存在“鬥將”,古人在進行戰爭時,也確實有陣前單挑的現象。單挑這個行為“其來有自”,而並非全是文藝工作者的憑空虛構。

當然,陣前單挑雖然並非是憑空想象,但還是實事求是的說,單挑在古代仍然是屬於非主流現象。

大規模的戰役,幾乎不可能出現陣前單挑,如果有陣前單挑發生,大概率的一定是小規模,且低水平的戰鬥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這是由古代戰爭的特點決定的必然結果。

古代軍隊中,職業官兵比較少,像世襲武將和老兵油子雖然是古代軍隊戰鬥力的核心和中堅力量,但他們數量太少。當時真正在軍隊中佔絕對數量的其實就是臨時投軍,或者臨時通過拉壯丁的方式,吸納到部隊的非職業軍人。

這類人因為都是臨時拉來湊人數的,沒有所謂的軍人榮譽,也幾乎沒有戰鬥力。如果大部隊打了勝仗,這類人能添磚加瓦,如果大部隊打了敗仗,這類人肯定是逃之夭夭,擾亂軍心。

↓你以為古代打仗都是這樣的?



↓實際上當時絕大多數小規模戰鬥,都是這樣的。真打的人少,看熱鬧人的居多。


所以,古代小規模作戰時,武將很有必要在陣來一場單挑。因為一旦挑贏了,會極大的動搖對方非職業軍人信心,鼓舞本方非職業軍人的士氣。

這是非常有效果,也很有效率的一種戰術。


不過前文也說了,單挑僅限於小打小鬧,真的大規模團戰時,單挑還是很稀罕的。

至於原因,不用說你也懂。大規模的軍隊能成型,這說明這支部隊已經有相當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了。不需要再通過單挑這種低劣手段鼓舞本方、動搖對方的士氣。這類高素質軍隊打仗靠的是陣法、軍紀。

其實在古代通俗小說中,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三國演義》中,軍閥們前期之間小打小鬧時,武將單挑的描寫很多。但後來魏蜀吳三足鼎立,大家都開始玩大戰役後,單挑的描寫就很少了。像“赤壁之戰“、“夷陵之戰”,“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是靠的智商取勝,而不是像早期章節那樣靠武將單挑就能分勝負。


Mer86


鬥將可以理解為兩將的單挑,也就是兩位敵對方將領在打仗前,先各自代表己方出戰,兩位將領在陣前一對一的單挑廝殺,這種行為就叫鬥將,也叫單挑

我們現在看電視,或者看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古典歷史小說,經常會看到兩軍對峙時,兩方各出陣一位將領,先單挑,很可能打出幾個回合,有可能打上百八十回合,等分出勝負之後,然後身後的大軍開始衝殺,一陣衝殺之後,戰爭就結束了。

比如三國演義中袁紹對陣公孫瓚的磐河之戰時,袁紹讓文丑出戰單挑公孫瓚,公孫瓚作為主將與文丑並戰,結果不到十個回合敗於文丑之手,接著公孫瓚就逃走了,文丑策馬追趕直殺入公孫瓚中軍,公孫瓚手下四將迎戰文丑,被文丑一槍刺死一個,其他三個逃走,公孫瓚軍大敗,感覺打仗完全就靠猛將的武藝,就能取得勝利一樣。

還有白馬之戰,顏良率軍十萬迎戰曹軍,曹操手下的宋憲第一個單挑顏良,顏良三個回合就斬殺宋憲,接著魏續又上單挑顏良,又被顏良一個回合砍死,最後曹操手下大將徐晃也接著單挑顏良,卻被顏良20個回合擊敗,於是曹軍大敗。

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的單挑,比如張飛戰呂布,許褚戰馬超,張飛戰馬超等等,太多了,但歷史上真是這麼回事嗎?靠著武將單挑一下就能決定了戰爭勝負嗎?

歷史上凡是正規的戰爭,基本是不存在鬥將現象,也就是兩將單挑的行為

首先,將領尤其是主將,作為一軍的領導,是不可能隨便置自己於危險之中的

如果主將去鬥將單挑,戰死了怎麼辦?那一整支軍隊不就群龍無首大敗而歸嗎,這仗還怎麼打?再說了,宋朝之前的將領一般都是文武不分家,有的可能是文人帶兵打仗,有的可能是武將帶兵打仗,比如諸葛亮多次率軍北伐,還有韓信這樣以計謀取勝的將領,他會跟你鬥將單挑嗎?當然不會。

即使是像項羽這樣的猛將,也不會有鬥將單挑的行為,就算項羽憑著勇猛願意單挑,也沒有人敢啊,你看項羽打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哪有鬥將單挑,當然也存在項羽憑藉勇猛一人對戰殺近百人,但那不過是混戰,兩軍混戰之中,將領有可能參戰,因為這會鼓舞士氣。

就算是關羽陣斬顏良,那也是亂軍之中斬殺的,還有張遼斬烏桓單于蹋頓和黃忠斬夏侯淵都是在亂軍之中斬殺的,而不是鬥將和單挑的。

其次,戰爭打的是綜合能力,不是武將比拼武力。

個人的武力其實在戰爭中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中國歷史的所有名將,沒有一個人是靠個人武力打贏戰爭的,比如項羽武力驚人吧,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靠的是計謀和激發全軍戰鬥力取勝的,白起戰鬥力驚人吧,就連長平之戰靠的也是計謀,迂迴包抄+分割圍殲消滅40萬趙軍的。

武將的武力再厲害,就算一個人打一百人又怎麼樣,你的士卒總不可能和你一樣厲害吧,打仗靠的是激發所有士兵的戰鬥力,才能取勝,不能僅僅靠一兩個勇猛的將領,就連算是萬人敵,比如項羽、關羽和張飛這樣的,不善於打仗,即使武力驚人照樣失敗。

最後,歷史上沒有戰爭是靠鬥將單挑決出勝負的。

無論你舉哪一個例子,無論是上古時期的戰爭,還是春秋戰國,秦漢時候,又或者是後世的唐、宋、元、明、清,春秋早期的戰爭,基本上是兩軍約好時間、地點,然後列好陣勢,再開始廝殺,這應該叫陣法對陣法。

戰國一直到秦漢時期的戰爭,開始流行計謀,或者無所不用其極,只要能打贏戰爭,任何手段就行,比如長平之戰,秦統一六國之戰,還有秦末的鉅鹿之戰,漢朝時期的漢匈百年戰爭,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靠計謀及綜合實力,基本上沒有鬥將和單挑。

在正規的戰爭中是沒有鬥將和單挑的,就連地痞流氓打架也極少單挑和鬥將,只要能打贏,是什麼手段都會用上的。

當然了,歷史上也存在兩個將領的單挑和鬥將,那隻存在一些小規模戰爭或者雙方都是喜歡單打獨鬥的武將之間。比如春秋時期的魯國公子季友與莒國公子贏拿,就以二人對戰解決了一次小規模戰爭,不過那是公子季友使出的計謀,故意刺激公子贏拿單挑的。

還有三國時期的呂布與郭汜的單挑,郭汜率軍攻打長安城,呂布當時已經戰敗,沒有辦法故意刺激郭汜與他單挑,雖然呂布與郭汜單挑贏了,刺中了郭汜一矛,但呂布仍然是輸了戰爭,可見鬥將根本改變不了戰爭結果,這是三國時期正史上記載的唯一一次單挑。

另外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這樣比較黑暗混亂時期的,史書有一些關於鬥將和單挑的記錄,不過這些都存在疑問,大多可能是兩軍混戰之中,兩將交手,真正的兩將單挑,應該是不存在的,不可能像電視或小說中那樣,通報個姓名,再來打鬥一番。

有可能存在一方的將領憑藉自身的勇猛,引誘另一方將領來單挑,以方便贏得戰爭的行為,但另一方將領有主導權,比如陳慶之之子陳昕俘虜北魏驍將寶樂,李存孝俘虜後梁驍將鄧季筠,後唐周德威生擒後梁猛將陳章,等等,雖然看上去是鬥將和單挑,實際上更多戰場上的形勢影響,有可能是智取,有可能是形勢使然,真正的單挑和鬥將畢竟極少,也不現實。

所有在正規的戰爭中,極少有鬥將單挑行為,偶爾在歷史出現兩將鬥將單挑,也是在小規模戰爭或者兩軍混戰中可能會偶爾出現的行為,根本不像電視或小說中出現的那樣,不要被電視或小說所欺騙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古代鬥將是確實存在的事情,並不是子虛烏有之事。我可以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這個人可比一些演義的裡面的人物強的多。

《資治通鑑》記載了晉朝時期的將領陳安的事情,陳安在當時割據一方,前趙的劉曜派兵征討陳安,陳安率領軍隊突圍的時候就發生了歷史上的著名鬥將事件。按照史書的記載,陳安突圍時彷彿《演義》中的猛將附體,他左手揮舞七尺長的大刀,右手揮舞丈八蛇矛,一旦敵人逼近自己,陳安就大刀和長矛一起向前格殺,一下就能夠殺死五六個人,遠方的敵人,陳安就拿起弓箭射殺,但是劉曜軍隊裡的平先也不甘示弱,他上前前去和陳安單挑,兩人交手三次,陳安的蛇矛就被平先奪取。最後到了傍晚,陳安帶著部隊藏在山上,最後被趙軍抓住被殺。此後又有隋朝的史萬歲,史萬歲此人也是勇猛無比,在隋文帝楊堅命秦州總管竇榮定率九總管征討突厥的戰爭裡就單挑獲勝。當時隋軍和突厥軍隊在沙漠裡相遇,乾旱無水,兩軍多次征戰,都沒有取得大的成果。最後竇榮定和突厥阿波可汗約定武將單挑,竇榮定選擇了史萬歲,結果交戰的時候,史萬歲一下子衝到突厥騎將的面前將其斬殺。突厥人士氣下降,最後雙方約定議和之後退兵。

而唐朝到五代之間,是當時軍事戰鬥模式發生了變化,導致大批武將陣前單挑成為一種當時的戰鬥模式,當然這不像演義中雙方單挑,一方將領取勝之後,趁勢掩殺,在真實的戰鬥中,這只是打擊敵方士氣的一種行為。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派手下劉龍仙率領五千鐵騎前去河陽城下挑戰,當時河陽城駐紮的是李光弼的軍隊,劉龍仙仗著自己武藝高強在馬上痛罵李光弼,李光弼問手下誰敢出戰,僕固懷恩想出戰,被李光弼以大將不適合上戰場為由拒絕,最後是白孝德出戰,白孝德單槍匹馬渡河來到劉龍仙的面前,但是故意不前進,劉龍仙有點疑慮,最後城上和陣前擂鼓吶喊,喊聲震天動地,劉龍仙慌張逃竄,最後被白孝德斬殺。唐朝末年五代時期的武將張歸霸,他是朱溫手下的一個武將,在朱溫圍攻秦宗權的時候,當時的秦宗權派手下張郅前來抵禦朱溫,雙方在赤堈交戰,雙方就開始這種單挑,張郅手下的騎兵將領和張歸霸單挑,當然這種單挑不是拿著武器互毆,而是有弓箭存在的,張歸霸在單挑的時候就被對面的飛箭所中,但是張歸霸騎著馬往回走,向後設了一箭,敵方將領直接脖子被射穿最後墜落馬下,張歸霸把對方的馬匹給帶了回來。

這種武將單挑到了後期在大規模減少,因為大將不會以身犯險,只有次級將領為了功名利祿額才會如此拼命,單挑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


人者仁義也


古代確實有在兩軍陣前讓武將進行單挑這種現象存在。當然這種單挑很少像演義那樣會對戰鬥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主要還是為了鼓舞一下士氣。

在《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歷史演義小說裡,經常有兩軍對壘時主將出馬進行單挑,單挑勝利的一方就取得勝利,追殺戰敗的一方。在歷史上兩軍對戰當然不可能這麼簡單的進行,但是單挑也是有悠久歷史的。

在春秋時期,那時候打仗前交戰雙方常常會派出地位相當的人進行單挑,而且雙方會約定單挑的方式,比如說比箭術還是比駕車,偶爾無厘頭一些的還有人會要求比肉搏。比較魯國和莒國之戰。雙方主將季友和公子拿就進行了一次徒手格鬥。

在春秋以後,戰爭日益殘酷化,單挑的次數就少的多了。不過為了鼓舞士氣,或者說是活躍氣氛,有時候兩軍主帥也會派出手下猛將進行單挑。

像安史之亂的河陽之戰,史思明就派出了手下的猛將劉龍仙向唐軍挑戰。僕固懷恩向李光弼請戰,李光弼認為這不是大將要做的事,最後眾將都推選裨將白孝德出戰。白孝德不負眾望,果然殺死了劉龍仙。唐軍趁勢發起進攻,史思明敗了一戰。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大將此時已經不輕易上陣單挑了,都是派出手下出馬。而單挑雖然不具備決定意義,但是一旦單挑戰敗,士氣受挫,還是會有一定影響的。


不沉的經遠


當然存在,三國志就記載過呂布與董卓部將郭汜陣前單挑的事。《三國志》注引英雄記曰: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鬥將能夠鼓舞士氣,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對勝負很有影響。但如果雙方實力相差較大,就沒有太大作用了,就像呂布能單挑打敗郭汜,但他的人馬遠不及西涼軍,所以最後還是被李傕郭汜趕出長安,惶惶然做喪家之犬去了。



真正鱷魚不哭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肯定存在呀,只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鬥將”的現象就越來越少了。什麼原因,大家都懂的。

夏商周時期,那時候人們“淳樸”,所謂的戰爭,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戰爭”,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大家互相群毆,再高級一些,就是拿著棍子武器之類的。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為了爭奪地盤,自然就產生了矛盾,既然有了矛盾,用自然法則來說,一個字:打。不過打也有打的方法,逐漸地,就有了兵法,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孫子兵法》了。


說了這麼多,怎麼還沒有提到“鬥將”?其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準確來說,相關史書上很少關於“鬥將”這種說法,幾乎上是沒有提到過的,大家之所以對“鬥將”感到很熟悉,是因為大家看多了演義小說,尤其是《三國演義》。這本通俗小說,關於“鬥將”的情節特別多,而且大家也願意看。可是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真正“鬥將”是很難存在的,尤其是兩將之間的決鬥奠定一場戰爭的勝負,誰當真,誰就是傻子。如果打仗有那麼簡單的話,那就不必排兵佈陣,直接憑武將的武力,不就行了嗎?


不過早期是有的,可是那是雙方之間人少的情況下,況且這種現象,作戰雙方都不願意,萬一輸了呢?那麼輸方不就未戰先敗了!所以還是那句話,這種“鬥將”現象很少。


青史回聲


在古代,兩軍陣前,雙方武將“鬥將”這個現象是存在的,當然肯定沒有演義中那樣誇張和普及,在正史中有一些“鬥將”的記載,也是非常的精彩。

一、關羽萬軍中斬殺顏良

歷史上關羽斬殺顏良這個事情是存在的,《三國志》記載:“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個事情發生在曹操與袁紹的白馬之戰,關羽一馬當先,表現神勇,所以曹魏集團對關羽的評價一直很高,認為劉備集團“名將唯羽”。

二、張遼合肥斬殺兩員吳將

著名的合肥之戰,曹操大將張遼親率八百敢死隊突襲孫權大營,史載張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連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張遼帶兵突擊,兩軍交戰的時候,張遼親自對決斬殺兩員吳將,很是威猛。

三、呂布單挑郭汜

《三國志》註解中引《英雄記》稱,郭汜攻長安,呂布對郭汜說:“且退兵,你我決一勝負。”於是二人對戰,呂布以矛刺中郭汜。

可見呂布遠沒有演義中那樣無敵,對戰郭汜也只是刺傷對方。

四、公子友單挑莒

《左傳》記載:魯國公子友帥軍在酈擊敗了莒國軍隊,當時公子友對莒 說:“我們兩人之間有仇隙,士卒何罪?”於是屏退左右而相互搏殺,莒被擊敗而活捉。

這個公子友也很有氣魄,勝利後依然和仇人對決單挑。

五、喜歡單挑的周德威

五代十國時期,梁和晉屢屢血戰,晉國李存勖手下大將周德威等人屢屢採用“挑戰”的方式先於對方大將進行對決,周德威也在十幾年的作戰時間裡,屢次在鬥陣中取得勝利。但是梁國將帥自知武勇不如敵方,多采用持重策略,刻意迴避。

六、白孝德陣斬劉龍仙

安史之亂的河陽之戰,唐朝大將白孝德挾著兩支短矛,策馬橫過河流而進。

白孝德單人單騎殺向叛軍大將劉龍仙,劉龍仙勒馬奔逃,白孝德緊追上去,將他刺下馬來,取腰刀砍下其首級而回。史思明大吃一驚,唐軍趁機衝殺,倉惶敗逃而去。

白孝德因此功升任鎮西、北庭行營都知兵馬使,後成為唐朝名將。

但是整體而言武將陣前“鬥將”非常罕見,整個二十四史翻遍也不多,畢竟武將單挑的作用遠遠沒有演義中那樣大,決定戰爭勝負的還是軍隊的戰鬥力和統率的指揮才能。


我家的貓叫皮蛋


最早的鬥將,應該是產生與春秋時期。那時候的戰爭是貴族之間的戰爭,平民沒有資格參戰的,鬥將在那個時候是“貴族禮儀”中的一部分。他們會約定單挑方式,大約有:射箭、駕車、肉搏這幾種,比如當時魯國和莒國之戰,季友和公子拿就進行了一次徒手格鬥。

在春秋之後,戰爭的規模擴大,大量的平民參戰,這種戰爭禮儀發生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

安史判亂河陽之戰的時候,史思明曾經派出手下第一猛將劉龍仙向大唐軍隊挑戰。僕固懷恩向李光弼請戰,李光弼認為這不是大將應該做的事情,這樣的做法也不足以真正戰勝敵人,最後讓裨將白孝德出戰,兩人在陣前單挑,劉龍仙被唐軍的軍陣驚嚇,不足以完全發揮武力,被白孝德斬落馬下,唐軍趁著士氣高昂,迅速向史思明軍隊發起進攻,最終大勝。

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在春秋之後大將上陣單挑是非常罕見的事情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都只是會派出手下出戰。另外,單挑確實不足以影響戰爭的大局,最多是在士氣上會有所影響。

不過這樣的話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說,真實戰爭中的將領其實也是普通人,就如劉龍仙被吹噓的如何勇猛也無用,他在陣前看到唐軍的士氣,首先自己就矮了一截被裨將斬殺。

在《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歷史小說裡面,通過一個武將單挑決定一方勝敗的事情,在真實歷史上絕不可能發生。我在之前一篇關於《孫子兵法》的文章裡講過,孫武認為的“計”其實是統計與數學的計算,能夠統籌完備的一方能夠勝,另外一方則不能勝,其實在真實戰爭中,兩軍還未動勝負就已經分出來了,人為因素能夠干預的也很小。

您的問題回答完畢,“王庶文講壇”致力於文化領域的創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願意去了解、學習和闡述,如果您感興趣,歡迎關注。


王庶文講壇


基本很少。馬鐙是晉朝才發明並普及的。沒有馬鐙,在坐騎高速行進過程中保持穩定都非常難,更何況馬上搏擊?沒有馬鐙,騎手根本沒有發力點和著力點,更無法去自由拼殺了。現在看到的基本都是晉朝發明普及馬鐙後的演義小說或文章,後人想象前人功績而杜撰。


陽光總舵主


古代鬥將肯定有,不過要分情況。

如果是一方據城或者關隘固守,一方攻擊,那困守一方必定憑藉城牆關隘堅守,你有本事就架雲梯冒箭矢攻擊,沒本事你就退兵或長期圍困,人家也不是傻子,憑什麼離開依託的城牆開城出來和你鬥將?

古代的伏擊戰,一方在叢林、山谷佈置好埋伏,待對方進入伏擊圈後,立即萬箭齊發,幾輪箭雨射死你一半的人,緊接著戰鼓擂響,士兵齊衝,殲滅殘敵,還那會和你客客氣氣的鬥將?

夜間劫營搶寨,人銜枚馬勒口,悄悄的摸到敵方營察前,發一聲喊,砍開寨柵一擁而入到處放火,四處砍殺,也不會和你鬥將。

只有在實力相當的兩支敵對軍隊在野外相遇,兩軍在一箭之外迅速展開部隊列成陣勢,才會出現鬥將的情況,因為兩支軍隊誰先發動攻擊,士兵都要被對方箭雨大量殺傷,如雙方都不攻擊,那要僵持到什麼時候?

這時就要鬥將了,先派出勇將斬對方一將,銼銼對方銳氣,而自覺武功了得的戰將也會主動請纓,以立頭功,這時雙方的戰將就在兩軍陣前鬥在一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