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分割比例,在书法上真有那么神乎吗?

写字峰法


黄金律,即0.382比0.618。为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所提出的著名的黄金分割理论。其和谐的比例性和艺术性,在古今中外的诸多艺术领域被广泛应用。

启功先生曾有明确论述,黄金律在书法结构与造型中的重要性。《论书绝句》:“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对美的认知和创造美的方法和追求,是不分古今中外的。

事实充分证明,黄金律,在二王以及古代所有的书法大家的书法结构与造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无字不用。

为便于记忆理解,“快乐书法营”将“黄金律”在书法结构与造型中的应用,引申、解释成直白而明确的“三分之一,靠边线”。因为“黄金律”本质上是一个分割点,这个点大约在一条线的三分之一处。

书法上的许多术语,都是一种模糊性的概念,不是几何学,数学上的准确数据。这一点也是我们解读古今书理所必须明确,并乐于接受的。

“三分之一”,即下一个笔画与上一个笔画的连接位置,在黄金分割点上,或有不到,或有过之,或有正合,形成笔画与笔画,笔画与部件之间连接的错位。如下列王羲之刻帖及手札字例:






“靠边线”,指笔画与笔画,笔画与部首之间的连接,大多都在上一个笔画或者部首的近边线。



“三分之一,靠边线”的造型技巧,在同一个字中,可以混合应用。

其目的及效果:

使字的横画不被中分,空间不被等分;使字的中轴线左右摆动,从而产生侧于一面的,摇曳多姿的艺术美感。

这一点,是古代所有经典行草书的一条普遍应用的,极其重要的造型手段。而这一点,也是现代人规范字教学的庸俗说教示范,使传统经典书法结构造型方面“失传”的一部分。

黄金分割比例,在书法上真有那么神乎其神吗?只要翻开《行草书字典》任意一页的字比照一下,看看古代经典字法,就有了答案。

仔细观察分析颜真卿、米芾、赵孟頫等等,他们的书法结构与造型,同样无不如此。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米芾《紫金研帖》

赵孟頫手卷局部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独持己见,不随俗说,不迷信权威,以事实为依据,以自己的独立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首先,这个这个黄金比例是启功先生研究的一套楷书结构法。那么什么是黄金比例分割法呢?这个黄金比例分割法是:一个方格,分别在四条边的8:5处做上两个点,总共8个点,然后再把上下左右的8个点两两对应连起来。这样就有4条垂直相交的线段把正方格分成9个不相等的小方格。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他就是一个不均等的九宫格。(见下图1)具体运用是这样的:这个不均等的九宫格中宫的4个角,也就是4条8:5黄金比例的分割线的4个交点所围成的区域,启功先生认为,在书法中汉字的中宫位置就在这个区域,在汉字的书写中,汉字的笔画至少要穿过两到三个黄金比例分割线交点,(参看下图2)这样汉字就找对了中宫的科学位置。这样写出来的字是最稳妥最美的。

接下来我再说一下黄金比例分割法的的来历。大家都知道启功早年因字不佳倍受打击的经历:索画的人嫌弃启功的字丑不让落款。所以启功发奋习字。在习字的过程自己发现了习字的格子是有问题的。习字所通用的格子就是九宫格、田字格、米字格。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在用。这几种格子都不能很好地布置字的中宫,左右和左中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拥挤,上下和上中下结构的字下边部分拥挤,要么笔画出格。在一个网上视频里我看到过启功在讲座中拿出他收藏的清末人的习字作业,确实有很多出格的笔画和拥挤的现象。启功质疑传统的这几种格子没有准确划分出汉字的中宫区域范围。

九宫格的中宫区域范围过大,米字格和田字格的中宫都指向格子的中心点,比如“口、问、回”等好多字的笔画并不经过格子的中心点,起不了布置中宫的作用。启功先生通过对经典书法作品的研究,证实了他的质疑是对的。具体研究的过程是这样的:用一张大的透明胶片,在上面打满很细小的小格子,好像一大张马赛克图案,把打满小格子的透明胶片盖在经典字帖上,等于把字帖上的每个单子字都平均分割了若干等份,仔细观察每个部件所占整个字的比例,通过无数次的观察,发现了汉字的中宫区域范围就是整个字的中心8:5黄金比例区域。由此启功先生提出了黄金比例分割理论。这个理论确实弥补了传统格子的不足。

启功先生就是按照黄金比例的格子习字的,所以他的字有人形容像脚手架。这个比喻挺形象挺贴切的。我个人认为,启功先生的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家在习字的时候是可以用的。但也应该看到黄金比例分割法的局限性。

再说说局限性:所谓中宫,这个概念是后人提出的。在唐以前的书论中是没有的,甚至宋朝的书论中也难以看到。虽然目前我没条件去考证中宫概念的源头,但我我想他至少不会早过元朝。应该是伴随着馆阁体的盛行和印刷业的繁荣而出现的。因为唐以前的书法是有笔法传承的,在笔法的运用中汉字的结构都是顺手自然生成的,不是拼凑和组装的。除了少数碑版和墓志铭以外,看不到打格的现象。所以不了解唐以前古典书法的人看起来有点别扭:一幅作品中字与字的形态变化极大,单字的部首之间或高低错位或宽窄变化都很夸张。分开看很少有单字四平八稳的字。即便是颜柳欧的楷书,也很少出现均匀整齐对称的。最典型的就是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见图3,一幅作品中单字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差距太大,无法放到统一大小的方格里),很难用里边的字集字成一幅作品。也就是说单字不是孤立的。字与字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呼应关系,越是大家越是经典的作品呼应的越强烈。

总之,唐以前的书法作品创作是根本就没有中宫概念。

再谈谈启功先生的历史局限:启功先生生于清末皇室家庭。他少年时期受过传统的教育。他的书法受很大的家学影响。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室贵胄学习书法主要是受董赵影响,南董北赵的书风习气贯穿整个满清二百多年的帝王家族。所以启功的书法视野难于越过唐朝。很可能他的书法直接师承某个家族成员,或者明清的某个或数个书家。书法学习中常有一句话说“与古为徒”,这个“古”不是严格的历史概念中的“古”(1840年以前),在书法上史指唐朝以前,因为自唐以后由于古典的笔法传承的终结,中国的古典书法也伴随着终结。接下来书法跨入了“今”的时代。

那么“古”和“今”在书法上又什么区别?古典的书法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因为古典笔法里含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万物生成论”的观念,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所以他是活的。“今”则不同,由于笔法的失传,只能对着古人的具体作品“比着葫芦画瓢”般的去“做”出来帖上的样子,这个“做”带来了书法观念的改变:笔画与笔画拼凑,组装成部首,再由部首与部首组装成字,很像是板面设计,为了均匀,对称,必须捕捉到每个笔画具体的位置,角度,长短,否则很可能把下一笔给挤得没处安排。因此,书法的生命力江河日下,到了今天,书法变成了汉字的工艺品,书法成了手艺活。

由此可推出启功先生的书法取法并不“乎上”,也就是不“古”,所以他把书法当成了平面设计来研究,这个黄金比例分割的概念就是几何中的概念,一般多运用到平面设计领域。当然了,人是不能脱离环境的,启功的审美和取法是受到了历史时代环境,家族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束缚。这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启功先生的成绩。启功仍是当今了不起的大师。不能把历史局限性都推到他个人身上。仍向启功先生致敬!

由此可知, 启功先生的黄金比例分割法用在董赵的楷书上尤其是文征明一类的楷书上是可以的,甚至一些明清人的行书上也可以,唐朝的颜柳欧等碑版上也可以,用在二王的书法上就难说了,因为二王的书法根本就没有中宫(见图4,二王子孙王荟的作品,图中的“赖”、“疖”两字的结体极其夸张,没有中宫。)。我觉得启功先生的黄金比例分割法对我们的书法学习是有帮助的,可以肯定的,但也不要迷信他,神话他,理性客观辩证去地分析,合理地运用。






布衣光头强说文新解


黄金分割比例,在书法上的确十分神乎,只不过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认知方式。


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中提到:“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可以说黄金分割比例是开辟了理性解析书法结构的视角,可惜后继无人。在人类的视觉审美之中,黄金律可以视为一个标准,一个衡量一切美丑的标准。而且,几大古老文明都各自独立发现了这一比例,并且在建筑、绘画、雕塑等领域刻意或无意地加以应用。

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思想当中,更加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传承有序”,更加强调的是主观经验的感性认知,我们把书法拟像为人拟像为万物,我们要写出精气神,要写出骨肉血,要写出人品写出九德,要写出渊源写出继承,总之,“囊括万殊,裁成一体”(张怀瓘语)。

所以,黄金分割比例这样冷冰冰的理性规律确实与我们的传统思维格格不入,也不是现今书法价值观的考量范畴,神不神乎的,不入法眼。


老陈聊书法


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这种理论有些量化的做法,从中国的传统艺术来说理性成分要弱与感性成分。但书法发展至今,能够融入这一美学理论,无疑是有前瞻性和积极意义的,并且成就不俗。黄金分割法虽然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没有这种提法,实际上这种比例关系在中国的传统理论特别是艺术作品中仍然是客观存在,只不过没有明确的提出来而已。

单纯就书法而言,无论是点画和结构章法之中,比例关系问题无论古人或现代都书法理论都非常讲究,并且已经形成了严格比例关系,其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和谐,无论比例关系是否悬殊,但最终都要回归到和谐统一上来。

和谐就是美,而黄金分割比例也是美而且是经典的甚至世界对一个美的法则或标准。

我们看一下卢中南的硬笔书法中对这种比例关系处理的就非常到位。如下面“兰”字上面的两点的高低关系和横画的长短伸缩比例关系就同样如此。


这种理论被引进书法主要是启功先生发起的,启功先生对黄金分割理论在书法中的运用并形成了一套理论。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符合这一比例关系的,字形就看着舒服,美观耐看,反之就不好看。



翰墨书道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为全段的0.618。

黄金分割比例的审美价值极其重要!具有黄金分割比例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是人感到和谐,平衡,舒适。

达芬奇的画作《维特鲁威人》中运用黄金比例,所描绘的脸型和身形都是完美的,在艺术作品中达芬奇另一幅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蒙娜丽莎的脸部遵循黄金分割比例,因此整张张脸让人觉得优雅美丽平静。在建筑领域,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殿,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印度泰姬陵,中国故宫,法国巴黎圣母院等著名的建筑物中,几乎都包含了“黄金分割比”。这些建筑带给人美的感受,让人们很容易就喜欢上。

在自然界,美丽的蝴蝶,身长与翅膀张开后的长度比例为黄金分割。植物的叶子,千姿百态,生机盎然,从一根枝叶的顶端向下看,在叶子精巧而神奇的排布中,隐藏着黄金比例,因此我们看见郁郁葱葱的叶子,会觉得心情愉悦身心轻松。

同样在书法界也不例外!黄金分割同样重要,看下面的图片,你就能欣赏到黄金分割点重要性,是多么的神乎!



老黄瓜创艺


黄金分割比例在书法上真有那么神乎吗?既然是有"比例",当然僵硬。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心画",它讲究的是"书无定法",是书写者抒发情绪的心路历程,是一种自然书写不受任何设置的型式所规范的表达,是一种国粹的文化自信,是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形式,拿西方的死板的"黄金分割比列"作套路来规范中国书法,是一种很不懂汉文化的意韵。书法重视的是书写的自由,在不破坏汉字的可辨识性,"书法无错字",书者尽可发挥书写的艺术手段去表现。心存"黄金分割比例",是自沦"心囚",是自绝书艺之进取。写字若要按比例分割,我传统的"館阁体"足以胜任,何劳"黄金分割比例"。开玩笑。








林庆逢358


黄金分割比例与书法没有什么关系,要说神乎,有点玄乎。

但是对于学写毛笔、硬笔字的实用书写,确实不玄乎,用好了字形结体分割的黄金位置,比例准确,是有点神乎。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在学和教书法时首先要对书法的本质属性进行黄金“分割”,如果只是混沌不分,猴子是个人,人也是个猴,大家吃苹果,无法进化人。

这样,教者误鹿为马,学者刻舟求剑。黄金不分割,问题继续问。




王乃栋说书画


不是说黄金分割在书法上被传的很神,而是黄金分割在现实应用中确实会让人觉得更美,这种美是众人在没有任何预先沟通情况下所公认的。


古希腊的数学家欧多克赛斯最早发现了黄金分割这一原理,在数学上我们叫这个为黄金分割,在艺术中我们叫黄金比例,在摄影中也有叫三分法原理。就是较大部分比较小部分为:1:0.618.

其实我们老祖宗很早就发现了这一规律,在书法练习纸的格子中,常见的回宫格、九宫格都是按照黄金比例的原理画出来的,做为练习书法的参考线。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在字体里面也是一样,以“千”字举例。


然后对这些字进行黄金分割的简单分析:


从上面的图上可以直观的看到,黄金分割在书法家中实际上得运用,可能当时的书法家也不知道这个具体叫什么,但是不由自主的就这么写了,虽然每一种字体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依旧没有脱离黄金分割,这样写出来的字会获得大众一致的赞赏。


当然并不是说只要你遵循黄金分割写出的字就一定好看,黄金分割只是其中一个点,还有其他的方面也是也重要的,比如字的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等等。


可能你并不知道或者并不认同黄金分割在书法中真有什么作用,但是你觉得自己写的好看的字可能就已经是黄金分割的比例了。


油画匠人




筑信1


黄金分割比率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启功对书法的认识是对的。我看咱们的印刷体字就符合黄金分割比率。大自然的三个自然常数(圆周率、e 、黄金分割比率)真的非常神奇,也许它真的符合自然的法则。任何东西都有它的规律性,都有它的科学定律,书法的科学定律也可能是黄金分割比率。只是在这个比率的基础上,有些弹性的分布,比方说伸缩、斜倚,但重心是衡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