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才少年到失意人生,唐伯虎經歷了怎樣的坎坷?

在《紅樓夢》中,作者藉由賈雨村的口說有一類人:“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富貴公侯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就是偶然不幸,生在“薄祚寒門”,也一定會是出色的奇優名伶,不會默默無聞。在舉例的時候,作者提到了一個人——唐伯虎。

從天才少年到失意人生,唐伯虎經歷了怎樣的坎坷?

賈雨村口若懸河,其實他所說的這一類人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天才。所謂“天才”,就是被上帝的禮物砸中而顯得與眾不同的人。天才又分為兩類,一種是合乎世俗的天才,一種是不合世俗的天才。這合乎世俗的天才,大概就是王守仁先生那種,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一生兼立德、立功、立言,仁、義、禮、智一應俱全。不合世俗的天才,有人會覺得是賈寶玉,但賈寶玉也只是一個虛構的人物,縱使有“才”,也是些“歪才”。真正有血有肉的不合世俗的天才應該是上文提到的唐伯虎。

很多人對唐伯虎的印象來源於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星爺曾經說過,他演的其實都是悲劇。這部電影的風格詼諧幽默,但主人公唐伯虎的命運卻也是一波三折,而那個真真切切存在過的唐伯虎的故事,則更是一波三折。

從天才少年到失意人生,唐伯虎經歷了怎樣的坎坷?

唐伯虎本名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自號“六如居士”,又嘗自稱“魯門唐生”。他出生於明朝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江蘇蘇州人。眾所周知,唐伯虎是明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詩人。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極高的文學天賦,而父親經商所積累下來的殷實家底也給了他很好的受教育機會。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年僅15歲的唐伯虎以鄉試第一名的成績中舉人(解元)。一開始便走完了很多讀書人一生都想走的路,一時之間名滿姑蘇。這個少年才子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

轉折點大約出現在弘治七年(1494年)。這一年,唐伯虎的父親去世了。而在其後短短的兩年時間裡,唐伯虎的母親、妹妹、妻子、孩子相繼去世。在疾病和死亡的接連打擊下,唐家開始敗落。26歲的唐伯虎彷彿失去了全世界,唯獨收穫了鬢邊的白髮。

從天才少年到失意人生,唐伯虎經歷了怎樣的坎坷?

唐伯虎的好友不忍心看他就此頹廢下去,就勸他去參加科舉,用自己的才華光耀門楣。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伯虎去參加科舉考試。他的才華在當時是受到公認的,但是在備考期間,唐伯虎眠花宿柳,放浪形骸,並且態度十分狂妄,引起了考生甚至是主考官的反感。

在這一次科舉中,唐伯虎上交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但不幸的是,一位與他關係很好的考生徐經因作弊被人揪出,唐伯虎因不受大家待見,所以也不明不白地就被冠以作弊嫌疑,不但考試成績作廢,還鋃鐺入獄。後來發現唐伯虎作弊查無實證,於是放了出來,但並沒有給他恢復名分,而是貶為浙藩小吏。這也就意味著唐伯虎永遠喪失了科舉考試的資格。

從天才少年到失意人生,唐伯虎經歷了怎樣的坎坷?

科舉路斷,這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也差不多是走到盡頭了。唐伯虎終究沒有去做那個小吏,而是開始了賣畫為生的日子。

後來,寧王朱宸濠向唐伯虎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他到寧王府中擔任幕僚。困頓之中的唐伯虎需要被肯定,也需要被解救,他放下了文人的驕矜來到寧王府,可結果卻發現寧王在密謀造反。也許是不敢冒這個險,也許是不想做這個亂臣賊子,反正,他想要逃離。可是他能怎麼逃呢?總不能去告訴寧王,“我發現你的計劃了,我不想跟你幹”吧!

對於普通人來說,上了賊船,騎虎難下是件很鬱悶的事,但這卻難不倒唐伯虎。他開始裝瘋賣傻,甚至不顧尊嚴,扒光了自己的衣服,一絲不掛地招搖過市,終於讓寧王相信他就是一個瘋子。寧王不會放過唐伯虎,卻不會收留一個瘋子。最終,唐伯虎被逐出寧王府。

從天才少年到失意人生,唐伯虎經歷了怎樣的坎坷?

逃離寧王府成了唐伯虎最後一次為自己爭取。從那以後,他徹底過上了賣畫、種花的隱居生活,和一個願意跟他一起吃苦的女子一起,一直到死。“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一首《桃花庵歌》成了唐伯虎晚年的心路寫照。雖然這首詩中仍處處彰顯著狂放不羈的豪邁,但字裡行間中也透露出唐伯虎對人生的無奈和失落。

唐伯虎當然不如王陽明,至少他沒有讓人看到他治國安民的本事,也沒有讓人看到他的大智慧。有人說唐伯虎的悲劇是因為他恃才放曠,不懂收斂。或許是這樣吧,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處世之道上,這個天才少年是用了比較長的時間,才勉強得了一個及格分。但是誰又不是這樣呢?誰會一開始就知道世上所有的規矩和道理呢?在扒光了自己的衣服從寧王府出來的那一刻,這個驚才豔豔的男人一定是明白了——天賦和才華都未必是值得誇耀的東西。

從天才少年到失意人生,唐伯虎經歷了怎樣的坎坷?

孟子被引用最多的話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可唐伯虎的事實卻告訴我們,有時經歷了所有的這些,你還是不會迎來所謂的“大任”,可能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世上的“大任”都是有數的,既然已經有人去匡扶天下,那麼就有人明珠暗投。你只是被苦難磨去了所有的脾氣,磨平了所有的稜角,寫了太多碑文,經歷了最多的生離死別,然後說——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