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农村里走亲戚多像是逢场作戏,不走亲戚可以吗?

老村好农


春节到了,在农村走亲戚是逢场作戏,不走亲戚行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问题是老人留下来的,每逢过年都是这样,买点东西去看望老年人,也是一种礼节,每年都去,如有一年不去的话,老人会有想法,必须去,都是年前去给老人送点东西,在老人哪里吃顿饭,老人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摆在饭桌上让你吃,这就是农村传统的礼节。


张金玉123


做为农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我是不喜欢走亲戚的,我就是那种进了门不喜欢再出去的那种,算不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几乎除了上班就是宅在家里,因此过年走亲戚我是不喜欢的。

虽然不喜欢走出家门,可正月里有些亲戚是必须要走的,比如娘家,以及七大姑八大姨,长辈家拜年是必要的,如果说走亲戚像逢场作戏,这个我是不赞同的,我自己的亲戚,以及老公家的亲戚,有心去拜年,必须诚心诚意,而且见面后会觉得格外亲热。

记得有一年我姐商量我初三不回娘家,于是那年初三我们被老公的表姐和表哥喊着去了舅婆婆家里,舅婆婆的家矮小破旧,说实话小屋真是坐不下人,要是有洁癖的估计都会吃不进饭去,而且肯定没法落座,可那是老公的舅妈,一个快八十岁的老太太,既然去了那就不能把自己当外人。

我和老公没有逢场作戏,而是和他的表姐、表哥、表嫂一起忙活做饭,吃了饭坐在老太太的炕头上,守着老太太唠嗑,老太太欢喜的嘴巴都合不拢了。

我们每年正月走亲戚,有空的话我也会去姑婆婆家里,去了就爬到姑婆婆家的热炕头上,守着瓜子糖果,水果吃个不停,我们探亲的态度都是十分认真的,不会人到了放下东西说两句话就走,而是敞开了玩,玩到黑天回家。

我觉得大部分农民拜年的态度和我们一样,是亲情走动,记得前年两个姨来我妈妈家里,我和姐姐还有姨和妈妈坐在炕上,除了吃饭我们就是在炕上唠嗑,就那次唠嗑,姨她们说起我和姐有一个小时候特能哭,住外婆家的那年每天晚上都会哭,哄不好的那种,后来分析出是我。

农民们除了过年有空和亲戚们凑一起说话、玩耍,平日里各忙各的,于是每年的走亲戚是大家联络感情的时候,每年正月能和表亲们见面,我们都觉得特亲切,小时候的玩伴,如今孩子都长大了,可我们还是觉得见面很亲切。

虽然不愿意走亲戚,可看见亲戚却觉得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因此我觉得正月里有空的话还是把亲戚走一走,跟亲戚们聊聊一年中的成绩,说一说新一年的打算,顺便有喜事的请喝酒的都会在走亲戚时通知。这样的其乐融融还是蛮不错的。



悠然见东山


大家好!我是长江老农。春节到农村里走亲戚像是逢场作戏,不走亲戚可以吗?确实,农村春节繁文缛节、礼尚往来非常多。就在腊月我已经随出去了6000块钱了,不过我也收回来一些礼钱,现在农村走亲戚、拜年,大多留于的形式, 扔下礼物就走, 连杯茶都不愿意喝,更谈不上共叙亲情,共话友谊了。,不像过去有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和人情, 礼轻人意重。


农村走亲戚现在越来越逢场作戏,就像照本宣科一样,没有浓浓的人情味,就连农村人也讨厌这种没有人情味的走亲戚方式。 现在农村走亲戚 目的是为了索取钱财,把自己随出去的钱收回来, 不像过去走亲戚是为了亲情、人情和友情。 以至于在外面打工的人,不敢回家过年,城里亲戚朋友不敢下乡,现在沉城里定居下来的农村人,如果返乡陪父母过春节,起码要花掉两个月的薪水。这是城里,媳妇们不愿意看到的。 农村到了腊月,礼数非常多。 什么生日礼、寿礼、乔迁礼、陪嫁礼、娶媳妇恭贺礼,另外还要给晚辈包红包, 给长辈拜年礼(红包), 如此等等,确实是让农村人不堪重负。农村人又比较讲面子、讲排场,喜欢热闹。什么事都不愿意落人家后面,人家能随的起份子,我也能随得起。农村人与城市人不同,农村人喜欢天天高朋满座,门庭若市,家里客人来的越多越好。而且农村人比较热情大方,淳朴憨厚,客人来了总要留宿,留下来吃顿饭,但现在的年轻人,扔下礼物之后连一杯茶都不愿意喝,就返回家了,没有了春节那浓浓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了年味。

尽管如此,农村走亲戚、拜年还不得不走,不得不去拜年。 如果不走亲戚,是被农村人瞧不起的,农村人家里平时“小鬼”都不上门,是被人家看不起的,门可罗雀乡里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因此,必须要走亲戚,哪怕是不想去走,不想去拜年你要拿起伴手礼走一趟。特别是年轻人对农村的拜年非常讨厌,他们害怕亲戚们问起打工赚多少钱呐?有没有对象啊?什么时候结婚呐?等等让人难堪的问题。所以往往拜年的时候,还没等亲戚开口说话人却离开了,以种种理由拒绝亲戚留宿或者留下来吃饭。现在农村人家家都有私车,而拜年就必须要喝酒,而且是中餐和晚餐必须连着喝, 给开车也带来不方便,所以农村青年,现在开始拒绝春节饮酒,尽量让家里老人小孩去拜年、走亲戚,走走过程、走走过场,像完成任务似的,遇到请客吃饭也再三推脱或者找“正当理由”拒绝。

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不一样。在过去农村自然灾害比较频繁,靠一家一户的能力,很难抵御自然灾害,天灾人祸,必须依靠亲戚朋友帮忙。,因此平时或者逢年过节,都要走动走动,不能“临时抱佛脚”,遇到灾难的时候才想起亲戚朋友,因此农村人必须要走亲戚,不仅平时要走动走动,逢年过节更要走动走动,沟通一下感情或友谊,一旦有事了,亲戚朋友也伸以援手,帮助渡过难关。这就形成了农村人走亲戚和拜年的习俗。

春节走亲戚不走行不行?欢迎大家评论留言。我是长江老农,欢迎新老朋友关注阅读。祝大家春节快乐!

长江老农


记忆中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是喜欢走亲戚的,因为那时候走亲戚,意味有吃好的有好喝的,还不用干活。最主要的还有红包拿,嘻嘻😊 。



其实就算那时候我们喜欢走亲戚,但是可以走动的亲戚真的并不多。当我们长大以后,对于走亲戚,有了一种莫名的嫌弃。而那时我们,虽然很不喜欢走动,但又却因为父母的原因,有时候我们不得已去“逢场作戏”,因为,说真的有一些亲戚,实在是没有亲情可言的。



不喜欢走亲戚,其实还有一很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去麻烦别人。总感觉就算再近的亲戚,人家也会有自己的事情,也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到别人。尤其是离家多年以后,那些很实在的亲戚,也因为少了日常的来往,变得无比的生疏。自己背井离乡,对于亲戚之情就没有了经营,如果只是偶尔一次走亲戚,自己还都有可能热脸贴冷屁股,而且关键的问题还有,自己内心里早就没有了那份走动亲戚的热情。



有网友讲述他不走亲戚的原因,其中最重要有一条就是来自他小时候的经历。小时候,因为他家庭很穷,但跟我们小时候一样,都是爱走亲戚的。其中有一次他跟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去姑妈家,他特别留意到,姑妈给了他表姐5块钱压岁钱,却只给了他一块钱。回家后,他在父母面前大哭了一场,他不能理解都是管她叫姑妈,为什么给表姐五块,给他一块。他的父母安慰他说,“你还小,你姑妈怕给你5块你不知道怎么花……” 长大后,他才知道,因为家穷,他那个姑姑瞧不起。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去过他姑姑家,小时候的经历很简单,但一点点小事都能刻骨铭心。 直到后来,他结婚了,在父母的要求下带着太太到处去亲戚家认门。这时他又想起了小时候那姑姑的偏心,不想去姑姑家,但又不忍心违背父母的意愿,最终带着太太前往。临别时,姑姑按照习俗给他和太太见面礼,他执意不要。小时候的记忆还在,抹不掉,我们在这位网友分享经历过后,大量的网友也跟着分享自己的经历,最后总结最多的就是“人穷不要走亲戚”。这是农村最真实的总结!



再有个网友说他15岁离开家,在他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得到过亲戚的关照和爱护。他以自己的社会经验告诉自己和什么人的关系近,什么人的关系远。在那些血源关系较近的亲戚里面,他帮不到亲戚,亲戚也不会找上门来帮他,他自己都找不到和那个亲戚走动的理由。“认情,不认亲”,有时候,亲不及情。 更有个网友说得更有意思,他说“人敬有的,狗咬丑的”,如今这社会就是这样,没钱谁都看不起,势利眼的人太多了,别说亲戚了,你如果没钱,连父母都看不上你,别说那些亲戚了。



有句老话是这样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大概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穷则被远,富则亲近。这就是现在大部分人对亲戚之情的理解。 你能帮得上亲戚,远的亲戚也会成为近亲;你帮不到亲戚,近的亲戚也会成为远亲。说到底,有些亲戚就是利用的关系。 网友小飞说,“你孩子读书,他能帮你找到学校,能给你在那个城市提供住所,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就是好亲戚;你凡事帮不了,别人自然就指望不上你,指望不上,慢慢就被从近亲人群里剔走了。”这种现实,和小时候对亲戚的理解,实在是差得太远。这可能也是很多现代人,不愿意走亲戚的其中原因之一。



也有人这样认为,亲戚给了自己很多帮助,但也有很多伤害。“你不能因为帮助了我,就可以肆意伤害我,如果这样,我宁愿不要你的帮助。”我想,有些多人会觉得曾经帮助过别人就应该高高在上,把自己当救世主一样。这样的关系最终只能是渐行渐远。“你不能因为在我饥饿时给了我一个面包,就可以随便说我欠你的。”这个锅,应该很多人不愿意背锅。 有时候,白眼狼有时候也是事出有因。 一晃就过去了,我竟也成了资深的南漂族。对于亲情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父母兄妹那里,稍远的亲戚几乎很少会想起了。虽然,亲情是故乡情怀里永不落幕的风景线,但因为自己长期在外,给不到父母天伦之乐,也给不到兄长和姐姐们帮助,于我来讲,他们只是一个符号,对2于他们来说,我也不过是一个流放异地的流着相同血液的曾经的家人。这种“家人”最终因为没有相处机会而成为边缘家人。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这些年的春节,也多次回到乡下过年,也已经多次去看望那些亲戚。但是多数就是留下东西就走了,走亲戚真正的成了走亲戚,走走就走了。 当然,也有一片祥和的亲戚也有,那种关系,不仅需要门当户对,还需要相得益彰。这里说的,只是说其中的一种现象。只是自己,越来越害怕走亲戚。怕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能得体地安放自己,怕在别人的眼睛里,不能轻松地做好自己。不回乡下过年,就是怕和走亲戚有关。 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冷暖自知,也不需要他人参与进来,所以现在走亲戚可以说是逢场作戏!




小乐随拍


现在过年早已没有了小时候的年味感,没有小时候那种过大年、穿花衣、放鞭炮、逛大集的感觉。以前串亲戚可以吃上一顿大餐,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人在意这些了。

从沟通感情变成了吹牛攀比

过年肯定是要走亲戚的,一是礼数,二是对长辈的尊敬,亲戚们聚在一块,聊一聊生活状态,关心关心对方的家庭,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本来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在有个别的农村家庭,亲友聚会的时候不是在谈感情,而是在吹牛攀比,坐在一起不是聊房车就是聊挣钱,有钱的滔滔不绝,没钱的默默吃饭,其实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意义,还会让亲情越来越淡薄,甚至还导致了许多农民朋友,对于过年走亲戚越来越“反感”。

礼品换来换去没意义

还有拿礼品换来换去,也没有意义。过年走亲戚不能空着手,总要提上点礼品,它是亲戚之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交流方式,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可是如今有的亲戚,害怕吃亏,你给他拿什么礼品,他的孩子或者小辈,给你的长辈送回来的礼品都差不多,还有的甚至会原封不动的给你送回来,很多农二代觉得礼品总是换来换去的,没有意义,所以不愿意走亲戚。

但过年了,还是见一见亲人比较好,因为有的一年都很难见到亲人一次,所以走动下还是比较好的。


逆龄公社


的确农村春节走亲戚基本成了逢场作戏,个人觉得平时不联系也不来往的亲戚没有必要假客气的走动。

小时候走亲戚都按照老礼儿:

初一去干亲(干爹)、朋友家。

初二去娘家或舅家。

初三去姑家。

初四去姨家。

一般初五基本才能走完所有亲戚,不管到了谁家都是热情招待,赶上饭点儿,就坐下来吃饭,当时天气冷,到家都是脱鞋上炕。现在基本都是用一天的时间走完所有的亲戚,带上礼物到亲戚家放下就走,交流的时间都不到10分钟,纯粹流行于形式。


少东家随行记1


国家法律没有哪一条规定过年必须要走亲戚,亲戚应该也不会逼着必须来家里走动拜访,如果说过年走亲戚就是在逢场作戏,那就真的没有必要走,何必要为难自己,大过年的开心最重要,不想走也可以不走。

过年给长辈拜年,走亲访友是从老辈子就留下来的传统,我们小的时候最喜欢走亲戚了,过去那时候的“走亲戚”真的是靠脚走。出门根本就没有车,不管多远的路都是走着去,小时候最喜欢跟奶奶去离家好几十里地的一个亲戚家“出门”,我们胶东这里管过年走亲访友叫“出门”。出门带的礼品很简单,就是几个大枣饽饽,因为没有车全靠走路,所以得一大早四五点钟起床开始走,走到上午差不多才能到。



跟着去出门走亲戚可是过去的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因为去亲戚家可以有糖吃,还可以跟亲戚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很有意思,但是家里孩子一堆,又不好都去,所以那个时候每年都是跟弟弟们争着抢着去亲戚家串门,被选中的才能跟着大人去走亲戚,“落选”的只能乖乖待在家里哪也去不了。


现在的过年整个给颠倒了个样儿,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爱走亲戚的,生拉硬拽就是不去,什么好菜好饭、糖果饮料完全都不足以成为吸引她们去走亲访友的条件,一个个就喜欢宅在家里,其实也不光他们,我也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即使去也不留下吃饭,觉得给人家添麻烦,送点东西去拜个年就走了,真真的是“点到为止”,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逢场作戏。只不过是一切都在提速,有了车子代替走路,有了电话代替见面,所以很多时候就不必要客套那么多了,凑在一起说说话,坐一坐就回家了。


那么不走亲戚可以吗,这个当然是可以的了,如果说跟家里的亲戚就是没什么感情,那就完全没有必要走动,自己不去别人家,人家也肯定不会来拜访你,就是这样跟亲戚们走着走着就淡了,淡着淡着就断了。过年走不走亲戚出不出门,完全就看个人意愿,没有一定的是非评判标准。


灵子


逢场作戏,都是装x和攀比的结果。条件好的看不起条件差的,又因为是亲戚关系,不得不聚在一起,结果大家只能逢场作戏了。

其实这只是存在一部分人中,还有很多不是这样的。我家和我老婆家就是一个对比。我老婆的家乡,拜年比较累,一家要提三四袋礼包。见面先把工作,工资,问一遍,再指点指点不足的地方。提出一个榜样来比较比较。人情味很低。

我家这边走亲戚,出门带个一百块的红包就可以了。(还会原封不动的还回来)主要是去吃饭。大家都会组团拜年,一起聊聊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情。有事情,能帮衬一点就帮一点,气氛比较轻松。贫富差距也没那么大。没有谁看不起谁。

亲戚是越走越亲,不走动就变成陌生人了。





乡村艺术黄同学


再过两天就要过年了,春节期间农村亲戚朋友互相走动拜年,这是我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记得我小的时候,过年最喜欢去走亲戚。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很多亲人,另一方面能够有好吃的拿到红包,而且还可以愉快的玩耍。那时候走亲戚,有时候一走一天或者两天都算正常。但是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心情以及这样的场景了。哪怕是最亲近的亲戚,现在也只是到人家去转一圈,然后就回到家里,感觉非常像逢场作戏。那么农村过年的时候能不能不走亲戚呢?



说实话,虽然现在农村的亲情比过去淡薄了很多,但毕竟血浓于水,亲戚是丢不掉的,毕竟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人情社会,不管穷亲戚也好还是富亲戚也好,这些都是你永远摆脱不了的亲情。

过去我们家的亲戚很多,有很多除了三代的亲戚都还在走动。甚至可以说很多亲戚我都叫不上,名字也不认识,但是还是在过年的时候要去拜年。后来慢慢的有一些亲戚就逐渐的断了往来,过年也不拜年了,到现在为止除了父亲的舅舅家里和我的舅舅家里再加上一些姑姑姐妹等至亲,一些远亲戚都不再走动了。

即使是这样的至亲,现在走动最多也就是去吃一顿饭,喝一杯茶,待的时间不会太长,更多的时候是应付。前两天,舅舅就给我父亲打了招呼,说今年去拜年不要拿糖酒,人到就行,意思一下。要知道过去每年到几个舅舅家都要大包小包,拎着糖酒烟和其他的礼品。当然他们也不会白说,回过头来又再到我家来拜年再送回来,所以这种看起来非常形式主义,但最终又耗费钱财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还是不要做的好,因为最后这些酒不是在你家,就是在我家最后堆着一堆,也没有地方要。

所以呢现在百年更多的是走过场,是一种形式,当然也有一点逢场作戏的意味。那么现在过年如果不走亲戚的话,可不可以待在家里呢?


别的地方我不太清楚,但是在我们老家这样做还是不行的,至少在知青之间还是需要走动的,哪怕是逢场作戏,哪怕是应付一天拜,10家的年也还是要去拜的,如果不拜,别人家会怪罪,会觉得你们家没有家教,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

所以,其实我自己也不喜欢出门,跑拜年的时候就喜欢待在家里,但是家里面有几个亲戚是一定要跑的,否则的话,父亲会生气,认为不懂事。比如说舅舅家里比如说姑姑家里,比如说兄弟姐妹家里。这些亲戚是一定要到的,不到就是没有理数不懂家教,别人可能不会说年轻一辈怎么样,但是老父亲的脸上可能就会无光。


因此在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中,尽管现在拜年形式多于内容,但是仍然还要去做这个形式,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事情,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想要改变完全不可能,而且尽管现在跟过去的风俗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动,但是过年拜年走亲戚仍然还是在继续坚持。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您觉得过年的时候宅在家里不出去拜年是否合适呢?欢迎您在下面留言说说您的观点。


止茶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这片热土养育了我五十几年,我热爱农村的生活。农村生活其实很淳朴很简单,逢年过节、大节小节,我们村里左邻右舍都是聚在一起,每家有什么好吃的,都拿出来聚在一起,一起分享美食,一起聊聊村里最近发生的乐事,其乐融融。俗话说:“出门在外靠朋友,关门在内靠邻里”,淳朴的农村人把左邻右舍当亲人,更何况是亲戚呢?亲戚之间还是应该多走动走动,闲暇时走走亲戚,有好东西时多和亲戚一起分享,感情又增进了一层,有大灾大难时,相互之间搭把手,一起共度难关,这就是最美好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