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春节,你的家乡有哪些关于布置家的特别习俗?

宋吉福


坐标,四川盆地一个小山村,我的老家。

其实现在很多习俗已经逐渐淡化了,年味,还真的是小时候的年味最浓最有味。过年是一年中最浓重的,因为把家布置一番,也是过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绝大部分农村一样,贴春联,贴门神,这两件事情是要做的。我们家的春联都是哥哥写的,哥哥写得一手好字,读书的时候没少得老师的表扬,哥哥也帮乡亲们写对联,村子里到处都有哥哥的字,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后来我上初中时,开始接过哥哥的笔写对联,现在想起来,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自认为毛笔字写得还不错,与那些年写对联的锻炼不无关系。

除了贴对联贴门神外,我们每年都会用竹片制作两个灯笼挂在房前,给灰暗的青瓦房增添一些亮色。四川山村,竹子最多,俗话说,家无竹穷得哭,竹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制作农具,可以拿到镇上去卖,可以制作工艺品,比如灯笼等,爷爷是竹编高手,我们兄弟姐妹协助,灯笼挂在屋檐下,年味就更足了。

堂屋,是春节要重点布置的区域。每年春节,父亲都会从镇上买一些画回来,把旧的画撕掉,把新的画贴上去,辞旧迎新,整个堂屋就充满了生机。那些时候买的画大都是年画,或者梅兰竹菊,或仕女图,或三国水浒的名将,反正从画中,我们倒是学到了不少知识。现在已经买不到那样的画了,或者已经很少了。

最后,大年二十九那一天,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那里有个习惯,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要把扫帚藏起来,不能扫地的,因为大年初一扫地,就意味着会把财气扫除了,这可不是迷信,这是习俗。祝大家春节快乐!(图片源自网络)


途虫的百味人生


春节是农历新年,中国的春节文化很深厚,各地都会有不同的习俗,我的老家是大连庄河,习俗如大扫除,贴春联挂彩灯,家中也会供宗谱,欢欢喜喜过大年。



以前念书的时候每年春节前都会和妈妈一起进行大扫除,我负责擦窗户,妈妈则收拾家里,爸爸会收拾好院子,新年新气象,辞旧迎新,工作之后都是腊月二十九晚才会回到家,而爸妈早已收拾好家等着回去过年,辛苦的还是老爸老妈。

相信贴春联是大部分地区的地方习俗,家家户户都会选取漂亮的红春联贴上,还有门童,春联抒发了我们的美好的愿望,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在老家也会为家里的粮仓,猪圈,鸡圈贴上,还有的老人会亲笔题字。我们也会挂彩灯,张灯结彩,节日的气氛很浓厚。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意味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新的开始。春节越来越近,依然会有许多的朋友们要坚持战好最后一班岗,有的朋友春节期间也要坚守岗位,道一声,谢谢,辛苦了!


同学叫庆阳


我生活在天津,天津很多地区一样,也有个关于准备过春节的歌谣,有些雷同,有点不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到有;三十过大年。

过年要贴春联和窗花,就是贴到有,顾名思义,贴的到处都有,比如今年是猪年,大门上是要贴上肥猪拱门的窗花的,也有金箔纸的肥猪拱门,窗户上还要贴上聚宝盆,和平鸽,还有贴吊钱,红红的长方形的纸,镂空刻字,有四季平安,抬头见喜,福如东海,阖家欢乐等等吉利话,贴上吊钱和窗花,阳光透过红红的吊钱窗花照进房间,满堂红红火火,立马就有了过年的感觉。

天津节日期间每天的安排也都不一样,年三十和初一,一般都到婆家,全家老少包饺子吃年夜饭熬夜过年,孩子们给老人拜年拿红包;初二,带着全家老小回娘家,天津叫姑爷节;初三初四到亲属家拜年,现在有了微信,通讯方便了,走动就不多了。总之,天津过春节还是挺红火的,随着通讯方便,交通方便,串门的反而少了,这可能和越来越注重隐私有关吧。


微锐顾的


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过年的时候了,很多人可能已经回家了,或者在回家的路上。外出打工的,最期盼的就是一年一度回家过年,可以见到久别的亲人,那种感受是每个在外的游子最兴奋的时候。

我的家长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的一个乡镇,这里是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的故乡,每个地方在过年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一个风俗习惯,同样的我们家乡也有。除了大扫除,贴春联等习俗,我来说说我家乡的一种特殊习俗吧。这个习俗是在大年三十。

三十那天父母会早早起床,杀鸡,这个鸡很特殊哦,要挑长的比较漂亮,胖瘦刚好的那种鸡。这个鸡我们会处理的干干净净,然后用开水煮个七成熟。到了中午一个吉时的时候,就会把这个鸡用一个盘子装,放上几片大菜(生菜),还有一块七分熟的猪肉,并且准备几根香,一壶酒,鞭炮。然后开始祭拜了,先放鞭炮,然后转圈的方式倒酒,倒完酒拿着刚才那个放了鸡、肉、菜的盘开始叩头,祈祷上天来年家里一帆风顺、健康等祝福语,最后完毕把香插上。这种习俗其实就是对老天感谢,然后祈祷上天来年家里顺风顺水。古代是因为粮食缺乏,没有吃的,所以叫敬供,给老天吃的,但是现代更多是一种祈祷,向上天求福的感觉。

不知大家家乡是否也有这种习俗。


江西西西


我老家在东北,沈阳边上。在我小时候,过年是非常有年味儿的。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每家每户到要进行扫棚(大扫除)任务,新年新气象,把家里打扫干净,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

然后就是陆续的赶集办年货,要让家里变得有年味儿春联、灯笼这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会和奶奶一起买红纸剪窗花,剪完一起贴在窗户上,真的特别美好。再就是摆在桌上的招待客人用的,糖果,水果以及各种干果。

小时候最喜欢的是三十儿早上放在床头的新衣服,早上醒来,捧着新衣服闻一闻然后再穿上,内心洋溢着幸福,能开心一整天。

当然,最有年味儿的是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大人有说有笑的包饺子,孩子们嬉笑着跑的欢天喜地,一起看春晚,等着看赵本山的小品,到午夜迎神一起放鞭炮,吃饺子,特别热闹!




清文振笔喵


老家山东,我们村过年最重要的习俗,就就是供养老爷奶奶(土话就是这么说)。

大年三十当天临近中午贴完对联之后,就开始杀鸡,这个鸡有讲究,杀完后不开膛破肚,要趁热乎劲,把两个鸡翅,从鸡的脖子里通过嘴,插出来。放在盘子里摆在供桌的最中央。再摆上其他几个菜。

与此同时,一个家族的几个分支,都会用火纸去写先逝的长辈的排位,然后按座次拜访在供桌后的台子上。

年三十下午吃过晚饭,家里的成年男性就要挨家挨户去拜年,给这些老爷奶奶磕头,给健在的长辈磕头。

初一下午就要送这些用火纸写的牌位了,家族几十号人聚在路边,显示用火纸烧点这些牌位,然后倒酒祭奠,所有男性按照辈分大小陆续排开,磕头祭送。

磕完头就开始放鞭炮,放烟花,然后就完事啦,这个年中最重要的仪式就结束了。

对祖先的祭拜或许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习俗!




天水云中


贴对联,挂灯笼,摆供桌,这番布置在我们这一直是保留的,春节嘛,搞点装饰烘托一下气氛,摆个场面表示一下隆重挺好。

近年来也兴起买花点缀房间,寓意生机勃发,喜气满屋。

现代的技术时尚,也悄然溜进了春节时当,象有的户在家里院子布排了LED灯饰,音乐灯光秀,电子爆竹,让春节元素又增添了新宠项。

或许下几年那美仑美幻的剧院映彩也能出现在家家户户。


绿约风影


第一大事就是“扫灰”故名思意—大扫除。把家里里外外收拾干干净净,然后重新粉刷一下屋子的内墙。然后买年画,挂挂历,家里的长辈亲手执笔写下出门见喜、抬头见喜、宅王之位、财神之位及数几张福字。熬浆糊贴福字贴对联、挂宗谱,门口挂上红红的大灯笼。我年少的时候,年画是家里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之一,漂亮吉详的年画把简陋的家装点的喜气洋洋。父辈们亲手扎的鸡毛掸子既是装饰品又是扫灰尘的好工具!妈妈剪的惟妙惟肖的窗花贴在擦地亮堂堂的窗口上。


牟小七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回忆下小时候在东北老家过年时候的习俗吧!

那个时候在农村生活不算富裕,但过得非常快乐幸福快乐。

那时候过年家里都不算富裕,采购年货都是一家人,大大小小,赶着马车去村外的大集去采购年货,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糖冻梨冻柿子,还可以吃猪肉馅儿的大饺子.


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粘挂旗,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迎接除夕的到来,我们又长了一岁,屋里面还会贴春条,迎接新春,还记得一季春条是这样写的“春年春月春水流,春花开在春三月,春鸟落在春树头”

到了晚上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屋子外面,放甩甩花,二踢脚,小洋鞭,还有喷烟花喷出五颜六色的火焰,非常漂亮,开心的不得了。

年夜饭肯定是猪肉馅儿的大饺子,记得那个时候妈妈会在饺子里,包上几个福钱,谁吃到福钱过年就会走好运。那年我还吃到了一个,郁闷的是差点把牙搁掉了😂😂。

那个时候在东北的老家过年的时候是要给长辈磕头拜年的,小孩子磕头拜年还有红包拿呢,但是拿到的红包多半都被家长给收走了,😁😁

大年初一的时候,村里的秧歌队会挨家挨户的扭大秧歌,来送福。我们小孩子就会跟着大家各队各哪跑,非常的开心😃

小时候的东北黑龙江过农村大年。


三观旅行


有句谚语说:过了腊八都是年。但真正有年味,还得到腊月二十三。在我们老家陕南,正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基本放下了一切劳作。开始为迎接新年做准备。

到了二十三日。一般是晚饭后。由家中男性开始祭灶神。准备瓜果、肉类等丰富的酒食,嘴里念念叨叨,敬灶神。各家各户都不一样,但大同小异。都是希望灶神上天汇报时能给这个家庭说好话吧!总的来说就是期盼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希望来年能平安顺利。这也是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过了二十三小年。家户就开始打扫卫生。把家中的物品来一次清理。能用的归类收集。不能用的都清理掉。角角落落,犄角旮旯都不放过。这是个体力活。一天下来也是身乏体困。搞好家里的卫生,就是个人卫生了。从头到脚。该理发的理发、换洗的换洗。一整套工作下来,无论是家中还是个人都焕然一新。

接下来就得准备做豆腐了。不知道别的地方做不做。在我们老家是必须做的。头天晚上用热水泡黄豆。第二天在村里的石磨上推。当然。现在都有打浆机,不用推石磨。但是做豆腐的这个传统却是多年未变,一直传了下来。现在也没有人说得清这个传统的由来。我想可能由于以前物资比较匮乏,人们过年的物资少,才这样变着花样自制美食。

最后还有一件事就是准备柴火。这都是男人的事情。把提前准备好的木柴全部裁成一尺来长。粗一点的劈成两半,再捆成小捆,方便取用。而我们小孩子也都成了小帮工。在旁边拾柴火,帮忙捆扎。平时严厉的父亲也变得和蔼多了。一家子劳动着也是其乐融融。

准备着,准备着也就到了年三十除夕天啦。大清早。人们开始把提前腌制的腊肉、鸡、鱼等取出来该清洗的清洗泡制的泡制。到中午时分。整个村子上空弥漫着诱人的香味。这一天是我们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揣着鞭炮,一帮子小孩东家串西家满村子疯跑,时不时的放一个鞭炮。引来一片嬉笑声。当然。在吃年夜饭前,还有一个重要的集体活动:祭祖。由家族中的长辈召集,到祖坟祭祀,由于是一个宗族,各家把带的祭品每个坟头都放一点,点香烧纸。小孩子们穿梭其中嬉戏打闹。在节日的氛围下,也不会有人悲伤。一切都是程序化。最后在长辈的吆喝声中磕头,跪拜。整个活动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回家贴对联门神吃年夜饭,

虽然各家的饭菜不一样。但这时的幸福却是一样的。这几年条件好了,住到了城里。但每年年夜饭时我都会给孩子们讲乡下的习俗。只为一点: 无论混的好坏。无论有多远。要记得家,要记得回家过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