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

前言

林語堂說:“我真誠的相信,一個謙卑渺小的生命,能快樂地過一輩子,是宇宙間之至美。”

舊夢有痕,落花有跡。這是一個平凡歲月裡的古老故事,一段古老時光裡的美麗人生,優美,寧靜,溫暖,還略帶絲絲縷縷的憂傷。

雖然時光流逝,故事裡的主人也已經漸行漸遠,可他們的故事卻從未走遠,每每讀來還是會讓人怦然心動,儘管他們是那麼的平凡,甚至微不足道。

《浮生六記》: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

《浮生六記》書籤

1、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浮光掠影裡的美好人生值得永遠銘記。

這一年,沈復46歲,他終於從失妻之痛、喪父之哀、幼子早夭的悲痛中走出來,有勇氣落筆來寫下他這46年來歷盡的世事滄桑和悲歡離合。

沈復,字三白,是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的男主人公,乾隆二十八年出生在蘇州城一個讀書人家,父親是一名高級幕僚。

性格決定命運。沈復是一個性情中人,直率、天真、溫柔而善良,官場上的爾虞我詐註定是他所不願意應付的。可是,生活於他總是充滿矛盾:雖然沒有走科舉的路子,卻還是走了父親的老路——做幕僚。

值得慶幸的是,他這個人生就豁達樂觀,他結交了許多志趣相同還情投意合的好朋友,還遊歷了許多的名山大川,這也稍稍地彌補了他人生的挫敗和不如意。

沈復這一生最值得驕傲和幸福的事情就是,娶了芸為妻。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個性情一致的人一旦走到了一起,則每天都是好日子。

一生一世一雙人,二十三年的婚姻生活,甘苦與共相濡以沫,他的芸就是他困頓生活裡的白月光,平凡瑣碎的日子因為有了彼此的相互扶持而心生詩意和溫暖。

美國電影《大河戀》裡有一句經典臺詞:“生命是不完美的,幸福美好的時刻不能永久地保留。”

同樣,沈復留給後世讀者的文稿也是殘缺不全的,當它在舊書攤被發現時只有四部分,它們分別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而我們今天讀到的《浮生六記》裡的後兩記則是後人補記的。

令人唏噓和遺憾的是,我們無從知曉沈復46歲以後的人生軌跡。其實,人的這一生,幸福的日子早已被命運做好了明碼標價,無論以後的日子如何,我們的主人公都不會在有當初的心境了。

可是,那又有什麼關係呢,至少,我們的主人公沈復和芸把他們的溫暖和愛意留給了後世的讀者們,就像那個美國詩人龐德說的那樣:“不知前因後果的情形下驚鴻一瞥的人生,才最應該被珍惜。”

因為,他至少讓我們懂得一個道理:生活可能平庸和煩惱,但是好心態卻可以把它創造得充滿詩情畫意。

《浮生六記》: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

《浮生六記》插圖

2、

林語堂說,芸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十三歲時沈復對母親說:“若為兒擇婦,非淑秭不娶。”

淑秭即是沈復舅舅的女兒陳芸,沈復口中的淑姐姐,她生得眉眼靈動,盼顧生輝,天性聰慧,才思敏捷。

牙牙學語時,父親教她背白居易的《琵琶行》,學過一遍就能把整首詩背誦下來,而且她還憑其背誦的內容逐字辨識,不但學會了識文斷字,還無師自通地悟透了詩詞韻律的精髓,甚至還能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樣清麗的詩句。

芸的聰慧敏捷絕不僅僅在詩詞歌賦上。四歲時,她的父親去世,母親軟弱弟弟年幼,家中日子過得極其艱難。及至芸年紀稍長,女紅針線做得十分出色,她靠著為人家做手工賺錢幫媽媽養家,不僅家人衣食無憂,還能有餘錢供弟弟讀書。

四年後,十七歲的沈復和比他大十個月的淑姐姐成婚。

燕爾新婚,如兄如弟。這是《詩經》裡的句子。

而沈復則說他和陳芸的新婚之夜“恍如密友重逢。”

芸是一個懂得夫妻相處之道的女子,懂得娛悅自己和他人,這也是她讓沈復敬重的可愛之處。

新婚之夜,沈復為姐姐送親回來時夜已深沉,家人們都已酣酣入夢,唯有芸在燈下一邊翻看《西廂記》一邊等他歸來。及至沈復進得屋來,芸還意猶未盡地和他對此書做了一番有趣的評論。

廿四子正,餘作新舅送嫁,醜末歸來,業已燈殘人靜,悄然入室,伴嫗盹於床下,芸卸妝尚未臥,高燒銀燭,低垂粉頸,不知觀何書而出神若此……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雖然隔了百年的光陰,可那情那景,那溫馨的時刻,仍然會讓此刻在讀的我們心生暖意。

一位作家說,好的夫妻關係應該是這樣的:“兩個相愛的人,不僅在情感與慾望的需求上能夠彼此契合,在品位、審美、愛好和精神追求上同樣需要彼此理解彼此欣賞。”

而沈復和芸就是如此,他們亦師亦友亦同窗,骨子裡的確有太多相似之處。含蓄內斂的芸和放蕩不羈的沈復同是浪漫有趣的人,她喜歡李白的詩,並以李白為知己,又因幼時一首《琵琶行》就拜白居易為啟蒙恩師。

婚後,二人的確過了一段神仙眷侶一般的日子。攜手滄浪亭,看日出日落;隱居鄉間小院,修籬種菊;甚至,在沈復的慫恿下,陳芸大膽地女扮男裝和他夜遊水仙廟;他們還曾經偷偷離家泛舟太湖……

《浮生六記》: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

《浮生六記》插圖

3、

沈復說,芸不僅與我興趣愛好一致,而且我們默契極深,一個眼神,一舉手,一投足,彼此就能心領神會。

他們借住在蕭爽樓的時候,因為喜歡這裡的安靜雅緻,總是有朋友常來品詩論畫悠閒度日。

沈復好客,朋友來訪一定留飲。芸從來沒有說過一句不滿的話,總是盡心盡力地幫著沈復熱情的招待,哪怕是拔釵沽酒也從不動聲色。

芸善不費之烹庖,瓜蔬魚蝦,一經芸手,便有意外味。

料理家務和縫補之餘,芸喜歡和沈復一起收集整理書畫,把殘缺的書頁裝訂成冊,取名“繼簡殘編",破損的畫作粘貼修補卷好收藏,名曰“棄餘集賞",儘管瑣碎麻煩,但夫妻倆卻甘之如飴樂此不疲。

夫妻二人恩愛和諧,為求來生緣,沈復還請人為他和芸畫了一幅月老畫像掛在室內,以求來生還能做夫妻。

《浮生六記》: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

《浮生六記》插圖

人們常說,貧賤夫妻百事哀。

但是,在《浮生六記》這本自傳中,對於貧寒,我們看不到男女主人公有過絲毫的侷促怨懟,這也是沈復和芸的可愛之處。

雖然沈復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日子也過得捉襟見肘,但是芸就是願意和他一起安貧樂道布衣蔬食。

芸聰穎靈秀,心思巧妙,蘭心蕙質,深諳節儉之法,總能把尋常的日子過得雅緻而整潔。

居家狹小,夫妻二人就花費心思巧妙佈置,精巧地設計空間格局,養花種草製作盆景,普通平常的日子亦是過的熱氣騰騰。

在蕭爽樓時,每到夏日傍晚,陳芸都會用小紗囊裝少許茶葉,頭一天晚上放在荷花的花芯裡,第二天早上取出,煮收集來的雨水泡荷花茶,香氣優雅,韻味悠長。

芸不但針線極好,刺繡功夫也是遠近聞名,件件都是精品,人們爭相購買,由此,得以幫襯著沈復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沈復的衣著皆是芸精心裁製:

餘之小帽領襪皆芸自做,衣之破者移東補西,必整必潔,色取暗淡以免垢跡,既可出客,又可家常。

沈復喜歡小酌,芸就為他做梅花盒:

餘愛小飲,不喜多菜。芸為置一梅花盒:用二寸白瓷深碟六隻,中置一隻,外置五隻,用灰漆就,其形如梅花,底蓋均起凹楞,蓋之上有柄如花蒂。置之案頭,如一朵墨梅覆桌;啟盞視之,如菜裝於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以隨意取食,食完再添。

其實,只要夫妻間彼此扶持幫襯,貧寒的日子也會過得自得其樂,亦會有滋有味充滿樂趣,給人以無限的溫馨和感動。這應該就是沈復和芸追求的珍貴的自由和自在,還有平凡人生的歲月靜好吧。

《浮生六記》: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

《浮生六記》插圖

結束語

林語堂說,凡方寸中一種心境,一點佳意,一股牢騷,一把幽情,皆可聽其有筆端流露出來。

生活不止有詩和遠方,也有煩惱和憂愁。縱然沈復和陳芸一生灑脫不羈,但是既然生活在塵世中,註定就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人情世故和免不了的人際交往和應酬。

可是,因為夫妻倆的天真率直不攻心計,屢屢遭到來自親人的誣陷,不僅債務纏身,還擔上了莫虛有的罪名,為父母和家族所不容,幾次被趕出家門。

沈復38歲那年,因為種種誤會和不順,他和芸再次被父親逐出家門。由於此次變故倉促,夫妻二人匆忙為女兒訂下婚約並由親家將女兒接走,將小兒子託付朋友照顧並學習經商之道。從此,一家人天各一方,再也沒有團聚過。

一貧如洗的夫妻二人漂泊在外,日子困苦無依,悽風苦雨,貧病交加,41歲的陳芸客死異鄉。不久又傳來小兒子夭折的消息,此時的沈復深陷痛苦的深淵……

故事至此,令人心痛不已,沈復和陳芸的人生際遇,著實令人唏噓,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

難忘纏綿細語時,用你笑容為我祭奠。讓心在燦爛中死去,讓愛在灰燼裡重生。烈火燒過青草痕,看看又是一年春風。當花瓣離開花朵 暗香殘留。

花瓣雖然飄落,卻散發著歷久彌新的芬芳。

沈復和芸短暫一生相依相伴的時光靜好,在漫長的歲月裡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就是那點微弱的光芒,卻永遠地溫暖著後世讀者的心和眼。

《浮生六記》,讓我們感受到這份來自舊時歲月裡的時光靜好和暖暖的愛意,即便我們讀到的只是殘缺的篇章,已是足矣。

《浮生六記》: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

《浮生六記》插圖

《浮生六記》——沈復著

《浮生六記》——沈復著,半枝半影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