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董氏族谱南宋祥符公也就是南宋右丞相董槐

3、 钦州槐公后裔与钟山槐公后裔几个相同点

从钦州族谱记载董槐,有几个方面是确定属于南宋右丞相董槐的。一是其任职各官职的时间与《宋史 卷四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记载基本一致; 二是事件记载:南宋南宋理宗辛亥年(公元1251年)十一月以公签枢密院事;乙卯年(公元1255,《宋史》记载:《宋史》:三年(公元 1255年,宝佑三年,乙卯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宋为右丞相,南宋理宗甲寅(公元1254~1255.甲寅公元1254年,《宋史》:三年(公元 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三十年受此职。丙辰年(公元1256),因乍丁大全之姦,丁大全上章劾公,诏罢相。住以观文殿大人学士,提举洞霄宫;因此,从人物董槐与丁大全,就确定不是同名同姓,不是巧合,而是明确指向就是南宋右丞相的董槐。至于,在董槐的名字号方面,因是修谱的局限性所致,本文不展开阐述。

这就涉及到我之前苦苦查找的董槐公在广西四个儿子:钟山谱载有:世福、世禄、世祯、世祥。而族谱仅仅记载本支系世祥公之外,对其他支系都不再详载。

从钦州谱董槐公后裔的第三世记载讳元,与广西钟山谱的董槐公的第三世元字辈,是否存在内在联系?从记载钦州的13世东昌公为嘉靖时期,与钟山谱的董槐十三世董元瑀嘉靖碑刻,基本在一个时期。因此,钦州董槐谱与钟山董槐谱,相似点多。既然,都作为记载董槐公后裔。

依据《泉溪派熹公后裔迁徙安徽、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迁徙考》、《与三亚宗亲交流入琼董氏溯源》、《入琼董氏溯源考》分析,则迁徙海南的董信、钦州的讳梦璧应是董槐在广西的四子的前三人世福、世禄、世祯的其中两个。

4、从世代间隔与时间差,证明越腾公与芳声公同支系的可能性低

既然,董槐公与化州董世宽公,属于南宋同时期的人物,不可能混淆。

为了验证不是化州宽公后裔,我又对化州董文宗亲发来的族谱进行仔细研究,化州基本从第九世开始分居。查看化州谱中是否有东昌公的有关记载,发现确实没有吻合的地方。

虽然,化州董芳声,男字从暗,号密勿,1612年生,卒年不祥,化州清风垌(今丽岗镇)人。崇祯15年(1642年)任殿下四品侍官,继任吴三桂重将,后任西粤(广西、广东、越南等处)臬司(按察使)湖广臬司。任职满后迁徙未详;

然而,越腾公【后修正:生于明嘉靖九年(庚寅年,1530),孩颖异,长克歧疑,嗜(shi)读书,年三十(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公元1560)举孝廉,出仕粤西武缘县(今武鸣县),继迁宣化县(今南宁市内)宰,时年五十有一矣。及僻明变,于万历九年解甲(公元 1581年)抵钦之竹山村

】两者出生相距112年,则董芳声不可能是越腾公的上一辈。

从北海记载“董公,北海常下山村始祖,名: 董德道(董公)祖籍广东化州丽岗(原金凤村董芳声之下辈)十六世从化州迁往北海常下山村,开枝散叶,后代一千多人”,那么,从北海世系看,既然董德道是16世,则董芳声则为15世。

然“董鳞,字兆龙,号越腾,乃是东昌祖之孙也。”东昌公是槐公第13世裔孙,也就是越腾公是槐公的第15世裔孙。对比,若董芳声是世宽公的第15世裔孙。两者相距169年,则明显不是一个先祖。董槐公不是世宽公。那么,两者不是同一世系来源。

再看,以江苏云阳董氏族谱记载:生绍熙二年(1191)辛亥三月初四日辰时,殁景定三年(1262)五月二十九日子时,享年七十一岁。则越腾公(公元1581年生)与董槐相距390年,间隔14个世代,每一世代间隔27.85年,是符合常规的;而依据北海,以董芳声为世宽公的15世裔孙,化州始祖董宽(谥简敏)原籍湖广武昌府江夏县,举人,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任石龙县教谕。我们假定景定四年中举为25岁,则董宽公约在公元1238年出生,与董芳声公元1412年出生对比,则相距149年,间隔14世代,每一世代间隔10.64年。以相距149年,每世代间隔以17~27年,则芳声公依据推导在间隔6世至9世。也就是芳声公应该在世宽公的第7~10世裔孙。然,这个时期基本没有外迁。

那么,芳声公的出生与任职的时间就会出现矛盾。

那么,越腾公与德道公是兄弟,应该是不同支系的雅称。越腾公从三水到武鸣,再到宣化任职,没有到过化州任职,其三子有茂字辈,与茂名有茂字纯属巧合。

该研究分析,权当抛砖引玉,供各宗亲参考研究。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2019年7月5日22:07




依据钦州董氏族谱记载始祖为南宋右丞相董槐,结合时间推导,越腾公以“越腾公乃东昌祖之子也,原居广东府三水县,公生于明嘉靖九年(庚寅年,1530),孩颖异,长克歧疑,嗜(shi)读书,年三十(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公元1560)举孝廉,出仕粤西武缘县(今武鸣县),继迁宣化县(今南宁市内)宰,时年五十有一矣。及僻明变,于万历九年解甲(公元 1581年)抵钦之竹山村,遂开我董氏之宗焉。”比较吻合有关记载。

1、钦州族谱的记载

1.1、钦州谱记载的越腾公源于广东三水迁徙,始祖南宋右丞相董槐

【族谱1】(钢笔字抄写)、讳孔、字继道,号东昌,嘉靖期间(1522~1566)为太守,至庚寅年(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解组,居潮州。

祖讳,麟,字兆龙,号腾越,寓为鱼龙变化,飞越腾云之义。官至粤西武缘(今武鸣,下同)县宰,继迁宣化(今南宁市内,下同)。始祖考:明勒授承事郎(文散官名,明升为正七品初授之阶),越腾公,原籍广东潮阳三水县,今距城三里之大朗村,即是故乡也。公生于明万历神宗辛巳九年(万历九年1581),孩颖异,长克歧疑,嗜(shi)读书,年三十(万历三十九年辛亥公元1611)举孝廉,出仕广西今武鸣县,廉洁爱民,有政声!武鸣县治有记载。继迁宣化县宰,时年五十有一矣。及僻明变,于怀宗九年(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庙号"怀宗",又称明怀宗。即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解甲抵钦之竹山村,遂开我董氏之宗焉。妣陈氏,竹山村人,丰妇德,育三男:长茂茗、次茂熙、三茂兰,皆克绍父志,……

该族谱记载:十五世,讳鳞,字兆龙,号越腾。由孝廉(秀才的意思)作宰官(泛指官吏)粤西宣化县,于万历九年岁在辛巳(公元1581)解组(辞官)抵钦,聚族附版。

【族谱2】(毛笔楷书):皇明劾授承事郎,讳董鳞,字兆龙,号越腾,乃东昌祖之子孙也,原居广东府三水县。选廉举出仕广西府武缘县,崇祯九年(1636)解组抵钦遂居焉。

【族谱3】(毛笔行书):同【族谱2】。

三个族谱都以越腾公崇祯九年时为51岁。那么,生于万历九年就顺利成章。正巧,我2019年7月5日我初步分析的《论广西钦州越腾公的迁徙》就是这样归结时间的:“越腾公明万历神宗辛巳九年1581年生于广东三水,三十岁(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官至粤西武缘县宰,继迁宣化县宰,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解甲”?

为何【族谱1】又以越腾公万历九年岁在辛巳(公元1581)解组(辞官)抵钦,不是崇祯九年(1636)辞官呢?哪一时间相对符合情理?

族谱以东昌公“嘉靖期间为太守,至庚寅年解组”这是推导越腾公时间的主要依据。认为东昌公任太守不会几年就辞官,若把庚寅年推算为超过嘉靖年间,东昌公超过嘉靖年间还任职?那么,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下一个庚寅年则只有万历十八年(1590),于是,推导并记载越腾公在东昌公辞官前的万历九年出生,符合了某九年---某另一个的九年辞官。然而,其忽略了东昌公在嘉靖年间为太守,辞官也应该在嘉靖年间,这庚寅年必定限定在嘉靖年间。族谱才有出现“越腾公万历九年岁在辛巳(公元1581)解组(辞官)抵钦”不同“崇祯九年(1636)辞官”的记载。故此,在嘉靖年间辞官比较符合,也与三水记载不同支派相距不远比较吻合,否则就相距几世代人时间差。因此,族谱以越腾公崇祯九年辞官的时间推导也就需要纠偏。

东昌公庚寅年在嘉靖年间内(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解组,符合某九年,万历九年与嘉靖九年相距51年,不会是辞官51年才生越腾公的矛盾。

若以谱中另一记载辞官时间为万历九年,其对应的:九年---三十九年----九年,都一一对应,只是万历九年,变成嘉靖九年,那年号都惊人巧合。

族谱以越腾公:生于明万历九年,三十岁(万历三十九年),崇祯九年解甲

另一时间则是:生于明嘉靖九年,三十岁(嘉靖三十九年),万历九年解甲

因此,越腾公是:生于明嘉靖九年,三十岁(嘉靖三十九年),万历九年解甲,则越腾公是东昌公解组当年出生,这比较符合逻辑。

1.2、族谱记载越腾公的始祖为南宋右丞相董槐

【族谱1】有“附考”:《祥符公事》按龙州纲鑑及易之录,南宋理宗辛亥年(1251)十一月,以公签枢密院事;乙卯年(1255)八月,以公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丙辰年(1256)六月,因乍丁大全之姦(即:奸)丁大全上章劾(he)公,诏罢,相住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另载:祥符公,讳槐,字?天,号祥符。事宋为右丞相,南宋理宗甲寅三十年(公元1254年)受此职。

对比《宋史.卷四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三》“(淳祐)六年(公元 1246年),召至阙,辞。出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又辞。权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十二年(辛亥年1251年,壬子年公元 1252年),为同知枢密院事。……(宝祐)三年(乙卯年,公元 1255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丁大全善为佞,……四年(丙辰年,公元 1256年),策免丞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时大全亦论劾槐,书未下,自发省兵迫遣之”。

对比董槐的时间,基本一致。所叙述的时间、内容、事件也都属于南宋右丞相董槐。

2、钦州谱越腾公的准确时间考证,期待修谱完善更正说明

依据整理。准确的应为讳孔、字继道,号东昌,嘉靖期间(1522~1566)为太守,至庚寅年(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解组,居广州府三水县;越腾公乃东昌祖之子也,原居广东府三水县,公生于明嘉靖九年(庚寅年,1530),孩颖异,长克歧疑,嗜(shi)读书,年三十(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公元1560)举孝廉,出仕粤西武缘县(今武鸣县),继迁宣化县(今南宁市内)宰,时年五十有一矣。及僻明变,于万历九年解甲(公元 1581年)抵钦之竹山村,遂开我董氏之宗焉。妣陈氏,竹山村人,丰妇德,育三男:长茂茗、次茂熙、三茂兰,皆克绍父志,……

故原2019年7月5日我初步分析的《论广西钦州越腾公的迁徙》以族谱时间记载,不再修改,仅在此处说明。

3、钦州越腾公与化州世豪公的世系全部不一致

宽公三房五支卷十一谱中,贵孙公先盛公(十一世)下派谱记载:十五世世豪公,娶吴氏,往钦州;世雄,娶谢氏,往博白迁石城。配现廉江市塘莲镇丰坳村。

宽公二房四支卷五谱中记载:十九世中有芳宁、芳声两兄弟。芳宁公(生子一:正国),生于万历庚戌(万历二十九1610)正月十七日,芳声公生万历壬子(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二月初七。崇祯十五年(1642)岁贡,生子二:匡国(生于崇祯甲戌(1634)十一月廿五)、纬国(生于康熙甲辰(1664)七月初三)。网络有“董芳声,男字从暗,号密勿,1412年生,卒年不祥,化州清风垌(今丽岗镇)人。崇祯15年(1442年)任殿下四品侍官,继任吴三桂重将,后任西粤(广西,广东,越南等处)臬司(按察使)湖广臬司。”,而化州族谱为:“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二月初七。崇祯十五年(1642)岁贡”此处,应以族谱为准。

世豪迁徙钦州,后裔不详;世雄迁徙廉江,生子一:英,英生子一:仕贵。证明该迁徙的世豪公、世雄公,不是钦州的越腾公。

从世系看:1祥符----2梦璧-----3讳:士---4孔怀----5接源----6立中----7伦----8讳?----9璘----10明德----11日辉----12奎----13讳孔、字继道,号东昌,嘉靖期间(1522~1566)为太守,至庚寅年(1530)解组-----14传庄----15越腾。

对比化州十五世豪公世系:1宽----2纯重----3晓-----4希明-----5隆-----6脩(xiu)-----7汉杰------8振宗------9贵孙-----10廷辅-----11先盛-----12渤------13振------14俪----15世豪。

越腾公历代先祖的讳、字、号都不相同。

4、钦州越腾公的官任地点没有涉及化县或茂名

从《南宁市历史沿革》可知:“南宁古属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隶属广州),下辖晋兴等8个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今南宁市区)。此为南宁建制之始。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晋兴县名为宣化县,治所宣化城(今南宁市区)。隋炀帝改州为郡,南宁仍为宣化县地,归郁林郡。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宣化县地设南晋州(属岭南道),领宣化一县;五年,宣化县分出宣化、武缘(今武鸣县)、朗宁、晋兴、横山5个县,隶属南晋州。贞观六年(632年),南晋州改称邕州,为邕州都督府。此为南宁简称“邕”之起源。“邕”字来自唐《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下辖宣化、武缘两县,置邕州路总管府,兼镇左右两江溪峒镇抚,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泰定元年(1324年九月),为庆南疆绥服,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由此得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南宁路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府治宜化县城(今南宁市区),隶属广西布政使司。”(摘自:中国物流行业网http://www.cn56.net.cn/diming/qhe49m4q2d-685.html)

查阅化州历史:化州三国为广化县地。宋改化州,因龙化江为名。改置化县。1959年化县和吴川县合置化州县。而茂名,全国以道士之姓设州,以名设县,唯有潘茂名一个。唐初属高州,贞观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天宝初(742年)改高州曰高凉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梁开平元年(907)改为越裳县。南汉乾亨七年(923)复为茂名县。宋属高州。元为高州路治。明清为高州府治。

因此,越腾公任县宰在“年三十举孝廉,出仕广西今武鸣县,继迁宣化县宰”,“时年五十有一,于万历九年解甲抵钦之竹山村”直接从南宁到了钦州。那么,越腾公没有在化县或茂名县生活过。宣化县不是化县,子孙有茂字辈,与茂名有茂没有必然的联系。

5、越腾公与今广东三水大朗村属于不同支派

查阅广东三水董氏记载:“于明朝嘉靖六年即1527年塱西村正式有董氏族人开族定居,至今有491年历史”。《董氏族谱》记载“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迁居大塱山西岸”。

而上文东昌公“嘉靖期间(1522~1566)为太守,至庚寅年(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解组,居广州府三水县”可见越腾公迁徙三水大朗村,晚于今大朗村迁徙祖2~3年,初步分析属于不同支派。

2019年9月27日20:55

钦州知州董廷钦与迁居钦州的董越腾

有自然的景观,没有历史宦官名人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痕迹”,那是缺少历史底蕴的。而当有了历史底蕴,其自然景观也就更加炫灿夺目。

钦州,有“天下名龟出钦州”的美誉,是养龟大市!“金鳌岛” ①近似于圆形,远看似鳌;龙门群岛有等130多座岛屿,七十二泾②宛如白龙吐出颗颗珍珠,为钦州旧八景中 “龙泾还珠”。生长着珍稀的红树林。

自古就是文人骚客流连游览之地,留下大量吟咏之作。钦州名声大噪也多了我们董氏一位福建籍的明朝进士。

董廷钦③,福建闽县琅岐乡(今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下岐村)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翁正春与董廷钦同乡于举,称兄道弟。在江西省金溪(今抚州县)教谕,代理金溪、乐安、东乡诸县事,后升任南京国子博士,因得罪勋臣,调为钦州知州。廷钦在钦州政绩卓著,遂升韶州(今广东曲江县)同知。后历任肇庆知州、思明同知、浔州知府、湖南岳州通判、(桂林)靖江王长史等职。

那么,董廷钦有哪些赞美钦州的诗句呢?

“金鳌岛” 从董廷钦《钦州八景·一江横带》④诗句 “无数金鳌出海头”,取名; 董廷钦对七十二泾诗云:“龙泾一曲绕营隈,水满堤罗泾自开。七十二泾分复合,八千万里去还来。川鲸暂隐珠帘洞,海唇频吁碧玉台。谷口桃源如有路,渔郎误入几时回。”

除了钦州的有关景点的诗句之外,还有对我们董氏有杰出的奉献就是明朝万历年间董茂兰、董茂颐兄弟倡建小董圩,钦州知州董廷钦赐圩名为小董,现在成为广西历史四大名镇之一。当然,有的记载在名字上漏了一个字“钦”。网上的灵山县志⑤也对董廷钦在钦州时间记载错误,变成嘉靖年间。毕竟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与董廷钦明万历七年(1579年)中举时间相距36年。

从钦州历史⑥记载:万历二十年(1592年),知州董廷钦招抚良臣;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州王世守请兵诛锡等,四峒始定。则知州董廷钦属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离开钦州升韶州同知。

从历史得知:钦州越腾公,不会晚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辞官至钦州,也就不会是崇祯九年辞官,记载越腾公在万历九年辞官的时间才是符合历史的。

族谱记载越腾公属于南宋祥符公也就是南宋右丞相董槐,“越腾公乃东昌祖之子也,原居广东府三水县,公生于明嘉靖九年(庚寅年,1530),孩颖异,长克歧疑,嗜(shi)读书,年三十(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公元1560)举孝廉,出仕粤西武缘县(今武鸣县),继迁宣化县(今南宁市内)宰,时年五十有一矣。及僻明变,于万历九年解甲(公元 1581年)抵钦之竹山村,遂开钦州董氏之宗焉。”已经在钦州定居438年,已经枝繁叶茂。

2019年10月2日

附注:

①、“金鳌岛”:近似于圆形,远看与鳌相似,取其形,可谓形意相配。

②、七十二泾:泾泾相通,岛岛相望,泾如玉带,岛若明珠,故又名“龙泾还珠”。 岛便是山,山便是岛,岛依着水,水环着山,山山相对,水水相通,宛如白龙吐出颗颗珍珠,钦州旧八景中的“龙泾还珠”即指此。所产大蚝、清蟹、对虾、石斑鱼是为“四大名产”,远销海内外。泾内还生长着红树林,是全国大型连片的红树林之一。

③、董廷钦:字仲恭,号海门,闽县琅岐乡(今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下岐村)人。明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授江西省金溪(今抚州县)教谕,代理金溪、乐安、东乡诸县事,后升任南京国子博士,极力为太学生姜某人辨冤,因此得罪勋臣,调为钦州知州。翁正春与董廷钦同乡于举,称兄道弟,董廷钦离京出任广东钦州府同知时,翁正春在京西十里长亭送别,并赋诗一首《送董廷钦离京赴任》,诗曰:“蓟北秋风五马驰,量移应识主恩私。望中云影连三楚,梦里猿声隔九嶷。冠盖逢迎多靺鞨,笙匏歌舞半兜离。知君有策如繁露,岂滞江都似汉时。”。土官赵良臣,为一件小事举旗反叛。廷钦诚加招抚,并呈请恢复他的官职,让他有署理四峒长官的权力,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以后赵良臣还为保卫钦州立了许多的功劳。

廷钦在钦州政绩卓著,遂升韶州(今广东曲江县)同知。后历任肇庆知州、思明同知、浔州知府、湖南岳州通判、(桂林)靖江王长史等职。他勤政清廉,文武双全,安边抚民,爱民如子,人称“海门公”。 万历壬寅年(1602)曾回乡探亲,主修董氏族谱,翁正春状元特地从京城回来,为《琅岐董氏族谱》惠序。晚年,董廷钦告老返乡,置祭田、书田,修水利,造福桑梓。万历甲辰年(1604)二月初九,董廷钦走完了人生的旅途,享年60岁。董廷钦墓在琅岐九龙山东麓文殊寺后面,其墓志铭乃南京大理寺卿林烃所撰。墓碑阴刻楷书:"乡举人、奉议大夫、广东韶州府同知、前南京国子监博士海门董公墓"。董廷钦的四个儿子养斌、养洙、养泓、养河皆有出仕。

④、《钦州八景·一江横带》:“夹岸横江波乱流,片红长系水天秋。千年已作黄河带,五夜何劳白雪舟。每为临渊修汉网,闲从弄月淬吴钩。文澜自此罗关注,无数金鳌出海头。”

⑤、灵山县志: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有象群从县内新立(今小董、长滩、板城一带)到钦城附近蹂躏田禾,触伤百姓。知州董廷钦派哨官张奇设计,全擒象群,百姓才得安宁。隆庆二年(1568年) 春二月,武利一带大雨雹,雹大如人头。

⑥钦州历史:万历二十年(1592年),知州董廷钦招抚良臣;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交趾郑松犯边,良臣与战,大败之,献俘两院。给以冠带,然良臣暴酷,不能得众,既死,土酋黄锡诱交人皆背等率众攻峒,掳良臣妻子,知州王世守请兵诛锡等,四峒始定。”有鉴于四峒之乱象,地方官员决定趁机对其进行改土归流,建议以“哨官防守其地,不复任峒长云。”但在均瑶赋税方面,仍沿旧制。

分析钦州董氏与广东三水董氏的关联性

1、三水塱西村《董氏族谱》与钦州《董氏族谱》的区别

广东三水大塱山村委会总面积2.3平方公里,下辖3自然村1社区,户籍人口3371人,常住人口超5000人。三水西南塱西村的《董氏族谱》记载,塱西村董氏一脉遵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为太始祖,于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塱西村正式有董氏族人开族定居。“耙齿巷”为塱西村开村旧址,由1条主道和9条直巷构成,因形似九齿钉耙而被称为“耙齿巷”,近1.7万平方米的范围内遍布多栋镬耳屋及半镬耳屋。塱西村董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大塱山村(村委)塱西六巷。宗祠不远处也有兆祥董公祠、梅村董公祠、车公庙等多个古建筑。“不看不知道,城区旁竟有一座这么有味道的大宗祠,还有这么多的镬耳屋。”

《钦州董氏族谱》记载:十三世祖讳孔,字继道,号东昌,宦居中宪,正四品官,解组游粤,明嘉靖为潮州太守,至庚寅年(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解组。见潮州潮阳首县,山水明秀,风景人物俊美,遂因而庐焉。十四世祖讳传庄;十五世祖:祖讳董鳞,字兆龙,号越腾,寓为玉龙变化,飞跃腾云之意。官至粤西武缘(今武鸣)县宰,继迁宣化。始祖考,明勒授承事郎越腾公,原籍广东潮阳三水县,今距城三里之大朗村,即是故乡也。公生于明万历神宗辛巳(公元1581年)九年,孩颖异,长克歧疑, 嗜读书,年三十(公元1611年,万历三十九年)举孝廉,出仕广西今武鸣县,廉洁爱民,有政声。继迁宣化县宰。时年五十有一矣。及僻民变,于怀宗九年(指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解甲抵钦之竹山村,遂开我董氏之宗。妣陈氏,竹山村人,丰妇德,育三男:长子茂茗、次子茂熙、三子茂兰。

2、三水塱西村董氏与钦州董氏先祖迁徙三水时间不同

从钦州《董氏族谱》可知:越腾公明万历神宗辛巳(1581年)生于广东三水,三十岁(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官至粤西武缘(今武鸣)县宰,继迁宣化县宰(今南宁市内),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解甲,从宣化定居钦州竹山村,娶竹山村陈氏,育三男:长子茂茗、次子茂熙、三子茂兰。

而越腾公的祖辈、父辈,上文记载:祖辈东昌公,明嘉靖为潮州太守,至庚寅年(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告老定居潮州;父辈讳传庄,没有迁徙记载,但从董鳞公生于三水,则证明父辈必定已经迁居三水;那时间必定在越腾公祖辈定居潮州之后。也就是在三水居住必定晚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对比,广东三水塱西村族谱,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塱西村正式有董氏族人开族定居。这个时间可是早于越腾公的祖辈东昌公在潮州居住的时间,那更加早于越腾公之父传庄公迁居三水的时间。

那么,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钦州越腾公与广东三水董氏,是两支不同的支系。起码,从东昌公开始,就不同。至于之前是否有一致的,待考证三水塱西村《董氏族谱》才能确定。

3、钦州《董氏族谱》与三水其他不同两支系源流是否一致待考

三水塱西村其他不同支系,“有兆祥董公祠、梅村董公祠”,梅村在广东三水大塘六一管理区。从文字上看,是否属于三水塱西村的后裔,待考;

若是不同支系,或是若是与三水塱西村几乎相差没有几年迁徙,则与三水塱西村的对比结果,得出结论基本一致;

若是该两支迁徙与越腾公之父迁徙一致,则需要待考;

4、越腾公没有在化州、茂名居住过

越腾公到过宣化县,但不是化州。

查阅化州历史:化州三国为广化县地。宋改化州,因龙化江为名。改置化县。因此,化县与宣化县截然不同;1959年化县和吴川县合置化州县。

茂名:高州府禹贡杨州南境,秦为南海郡地。汉为合浦郡高凉县地。隋朝开国18年(公元589),先用潘茂名其名命名茂名县(属高凉),唐太宗贞观18年(公元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全国以道士之姓设州,以名设县,唯有潘茂名一个。唐初属高州,贞观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天宝初(742年)改高州曰高凉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梁开平元年(907)改为越裳县。南汉乾亨七年(923)复为茂名县。宋属高州。元为高州路治。明清为高州府治。

从钦州《董氏族谱》看,没有记载越腾公到过化州或茂名的任何记载。

因此,从越腾公的先祖以及时间记载分析,越腾公不是化州宽公的后裔。

2019年7月25日23:43


钦州董氏族谱南宋祥符公也就是南宋右丞相董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