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

井水源


有歷史記載的亭長,恐怕也就只有劉邦一人。劉邦這個亭長是幹什麼的?究竟是多大的官呢?歷史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人說,劉邦的亭長相當於鄉長。也有的說,劉邦的亭長相當於派出所所長。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說法似乎都不對。

(劉邦劇照)

古書上關於“亭長”的描述,也是支離破碎的。比如,秦朝留下來的簡牘上,有“市南街亭”這樣的句子。也就是說,到南街亭去賣東西。南街亭顯然就是一個亭,這個亭大概也就是一條南街那麼大。

蔡質的《漢儀》上記載說,洛陽有二十四條街,每條街有一亭;同時有十座城門,每門有一亭。從這裡來看,“亭”不大可能是一個鄉。古代的城市都很小,一座城市裡,不可能有那麼多鄉。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又有記載,當時是“十里一亭”。關於這裡的“裡”,是存在疑惑的。有的說,“裡”是行政單位,有的說“裡”是距離單位。近代學者們普遍認為,這裡的“裡”是距離單位。如果“裡”是距離單位的話,其實是比較小的,不太可能有一個鄉的規模。

那麼,亭長究竟是多大的官,其職責是幹什麼的呢?看來,我們還得從劉邦的經歷中來尋找答案。

劉邦在當亭長期間,曾獲邀參加縣長為呂太公舉行的歡迎宴會。

有人說,宴請的時候,蕭何是根據賓客們隨禮的大小,決定賓客們的席位。不過,這個話並不對,因為這樣安排,似乎並不符合一般安排賓客坐席位的習慣。一般安排賓客的習慣,是按照職位的大小,或者是爵位的貴賤來決定的。所以,我認為蕭何當時安排賓客的席位,應該也是按照這個。只不過,除了照顧貴賓以外,對於那些隨禮比較多的,也特別安排到堂上的席位去坐。《史記》上是這樣記載的:蕭何為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這顯然是對那些沒有資格坐堂上的人,一種特別的考慮。

(蕭何劇照)

可以看出,劉邦的職位(他當然沒有爵位)是很低的,沒有資格坐在堂上。這個職位甚至比蕭何、曹參等人都低,蕭何一個主吏,相當於一個科級幹部,和鄉長差不多。因此,可以看出,劉邦的官職是還沒有鄉長大的。

正因為劉邦的職位低,沒有資格坐堂上,因此,他才隨口說一句“‪‪‏‍‎‪⁠‌‪‫‎‍‫‌‪ ‪‪‏‍‎‪⁠‌‪‫‎‍‫‌‪賀錢萬”,也才擁有了坐到堂上的資格。

後來,劉邦負責押解徒眾去驪山。“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這裡的“徒”,指的就是刑徒。

根據這一點,有人認為,劉邦應該是管治安警衛及司法方面的官職,也就是說,他相當於今天的派出所所長。

不過,這種判斷似乎並沒有道理。雖然劉邦是在押解犯人,但也並不能就認為劉邦只幹押送犯人的工作。他可能還有其它工作,只不過這裡沒有展示出來而已。再說了,當時秦朝法律又多又嚴厲。因此,就算是幹其它工作的人,主要職責可能也變成了與派出所所長差不多了。

而且,不僅僅是秦朝,其它朝代的地方官員,可能主要職責也就是維護地方安定,地方行政官員與司法官員,本身就是合二為一的。就算是縣太爺,他的職責,常常也是管案子。

(曹參劇照)

從以上的分析,我認為,劉邦應該不是派出所所長,更可能是一個村長。如果在城市裡,就是一個社區主任。

我們還可以找到證明。漢朝的列侯中,等級分別是縣侯、鄉侯、亭侯。侯爵既然有這樣的等級,肯定是從縣長(縣令)、鄉長、亭長得到啟示,對應起來的。,由此可見,亭長應該就是一個村長。

如果劉邦的官職真的就是一個村長的話,這樣的官職也實在太小了。難怪劉邦當起來特別沒勁。他在押送的時候,看見那麼多“刑徒”逃掉了,因此乾脆把他們給放了,也相當於劉邦丟了這個官。

幸虧後來遇上了天下大亂,否則的話,歷史上的這樣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可能就這樣埋沒了一生了。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漢儀》)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同志在起家鬧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個白丁,基本可以算個基層編外公務員。而要弄明白什麼是亭長,首先得搞清楚什麼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個距離單位,也就是方圓五公里就設一個亭,亭長負責治安工作,也管點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來幹這個活,有點軍轉幹部的意思。


這個地理大小,大致也就類似於如今一個行政村或者居委會。也就是說劉邦的位置,大概就是個村長或者居委會主任的水平。由於他是編外幹部,所以居委會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長啦。


青言論史


要知道亭長是個什麼官,就必須搞清楚什麼是亭。亭是秦漢時期的基層行政單位,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長負責所在亭的全面工作,當然主要負責治安工作,另外也兼有處理民事

。亭長多半由復員轉業軍人充任。

由此可見,劉邦這個泗水亭長,很可能連基層公務員都不是,大致相當於今天鄉(鎮)的某個行政村的村主任兼村支書。

至於有人說亭長相當於派出所長,這顯然是對史籍的理解不同。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是特別認同,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為,亭長相當於村主任兼村支書。

因為古代沒有鄉(鎮)這一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就是村。古代的村,是相當於今天的鄉(鎮)、行政村,還是自然村,都沒有定論。

所以,亭長這個職務究竟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並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亭長這個職務不是“官”,而是“吏”。


袁衛宇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漢高祖劉邦曾是國家公務員,做過秦朝的沛縣泗水亭長,但他所當的亭長,屬於微末官衙小吏。他的同鄉好友,後來成為他屬下的蕭何當時在沛縣衙門裡當功曹,依官階要高於劉邦。


亭長:戰國時,兩國之間為防禦敵人侵犯,在邊境上設亭,每亭都置有亭長。到秦朝,每十里設亭,"亭制‘’也遍佈鄉村、城鎮,每亭都有亭長。

《漢書·百官公卿表》十里一亭,亭有亭長。

亭長到劉邦來當時,功能有所增加!要負責地方治安,兼管入駐、停留旅客,這個職務多以復員軍人來擔任。另外亭長在級別上不分地域,鄉下、城裡職級是一樣的,依秦漢官吏制度,亭長屬於最下級的政府官員。

亭長在特殊時期,還被政府分派特殊任務!

劉邦在鬧革命之前,押著一幫泗水郡的勞役去驪山,走到路上,押送的徒役已經逃了大半;劉季擔心到驪山之前,這些徒役都會逃之夭夭!所以,走到芒碭山時,劉邦因心事重重喝酒解悶,並顯示了敢做敢為的英雄氣,毅然決然地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這個時候劉邦對大邦已不抱希望,他並不珍惜自己的亭長職務。

在他釋放的人裡面有十幾個壯士,他們感覺劉亭長是重情重義的男子漢,就留下來在深山野嶺中陪他前行。一行人路途中遇到一條白蛇攔路,劉邦乘酒勁揮劍把白蛇斬成兩截;後面的人忽聞一老婦哭訴聲傳來,她說她的孩兒被赤帝之子(暗指劉邦)所殺,這老媼說完化作輕煙不見了。劉亭長酒醒後大驚,思前慮後,開始萌發爭奪天下的願景。

說穿了,亭長工作類似於今天我們的派出所所長,自己轄區範圍內的民生的事宜都要管!在秦末,亭長的工作內容有點多,像劉邦這樣當個小亭長還要長途押徒役到驪山去勞動,顯然是苦差事,相信油水並不多。你知道,這有多大的責任啊!

所以,劉邦也不喜歡這份工作,整天與三朋四友東遊西逛、撩雞逗狗,還夜敲寡婦門、喝酒賒賬、不事稼穡、空手吃白食!可見,秦末,對亭長這一職務的政治覺悟與個人修養的要求並不高!

三國時的諸葛亮在舌長群儒時說:

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

這是用漢高祖劉邦出身寒微 來反襯劉備,大意是:你看劉邦起身於亭長 而終得天下,而我的主公劉備以前織蓆販屨的 ,這又有什麼可以讓他受屈辱的地方。

諸葛亮直接用織蓆販屨之徒把亭長比了下去!可見,亭長這樣的小吏,在秦朝是微不足道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大家都知道劉邦早年也是個公務員出身,曾經做過泗水亭的亭長,那麼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呢?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既有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這樣的世家大族出身,也有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寒門出身。不過劉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劉邦在逐鹿中原,統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縣泗水亭長,是正兒八經的公務員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討過飯當過和尚,論出身,朱元璋和劉邦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不過劉邦雖然是古代公務員出身,但他所當的亭長,屬於最下級的官衙小吏。他的同鄉好友蕭何(後來的漢初三傑之一),好歹在沛縣衙門裡當了個功曹,品階還要高於劉邦。



亭長,原來是戰國時期一些國家在鄰接他國處設置的崗亭,以做監視防禦之用,每亭設一亭長。秦朝時期,亭制遍佈鄉村、城鎮,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如下解釋:十里一亭,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另外亭長沒有鄉下城裡之分,設於城內、城門的亭長職責、品階都與鄉間亭長相同,在秦漢官制裡面,亭長屬於最下級的官吏。



亭長是個苦力活,劉邦在舉義之前,押著一班泗水郡的徒役去驪山,還沒走到半路,押送的徒役已經逃了一大半,劉邦估摸著走到驪山這些徒役也逃的差不多了。走到芒碭山時,劉邦停下來喝酒解悶,並順便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叫他們有多遠跑多遠,他自己也要跑路了。有十幾個壯士感激他的重情重義,留下來與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一條白蛇攔路,劉邦乘著醉酒拔出佩劍把白蛇斬成兩半,後面的人聞有老婦哭啼,言孩兒為赤帝之子(指劉邦)所殺,婦人言閉化為輕煙而去,劉邦酒醒,大驚,始有爭奪天下之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祖斬白蛇起義”的故事。

由於亭長工作近乎於今天我們的派出所所長,基本上民生的事兒都要管,不過秦、漢時期的亭長負責的事確實有點多,像劉邦這樣當個小亭長還要一路千里跋涉看押徒役到驪山當苦力,這真是幹著最苦的活,賺著最少的工資,當著最小的官,受著最大的氣啊。



亭長在秦、漢是屬於最低層的官吏,諸葛亮就曾說過:漢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大概意思就是:漢高祖劉邦 ,起身亭長 而終得天下。主公(指劉備)織蓆販屨 ,又有何 屈辱。可見,亭長這樣的小吏,在秦朝完全是不入流的,亭長制度在漢武帝之後逐漸廢除。


大國布衣


劉邦做的是秦朝的泗水亭長,那麼這個秦朝的亭長,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呢?我們先得從亭長的這個亭字說起。

亭是象形文字,其最初形如矗立的亭柱,本義是古代設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歇或住宿,稱為驛亭。同時,戰國的時候,亭為守城的軍事單位,《墨子·備城門》中孫詒讓的注說:“城上百步一亭”,即指此。

戰國時期,諸侯們在國與國之間相鄰連接的地方設亭,置亭長,以防禦敵人的進攻。可見,亭最初是專門為軍事、交通需要而設的機構,後來又兼管了一亭的政務。到了秦、漢時期,亭成了隸屬於鄉的基層行政機構。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西漢後國總共設置了29635個亭,大致以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至於這個十里一亭的“裡”,是表示長度的道里,還是表示居住單位的鄉里,也就是說,到底是指十里之地為一亭,還是十個裡的機構合起來為一亭,至今都還有分歧和爭議。

亭以功能的不同,而分為都亭、郵亭、旗亭、市亭等等。秦、漢時期,在鄉村每十里設置一亭,設亭長以舉其事,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政,與後來里長所管理的事情大致相當。

秦朝實行郡縣制度,郡以下設縣或道,其區別是,內地設縣,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道。縣以下設鄉、裡、亭。《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說:“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

同時,鄉和裡是縣以下的最基層的行政機構。鄉設三老、嗇夫和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及稅收,遊徼負責治安。鄉以下為裡,設里正或裡典。其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而亭的職能則更偏重於治安,為治安、禁盜、訴訟的專門機構。

《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說明劉邦這個亭長是通過公開招考,考出來的,像今天的公務員招考。劉邦通過考試考上的這個“泗水亭亭長”,負責治安、禁盜、訴訟之類的司法事務,可以說相當於今天的司法所或者公安派出所,而更多的相當於公安派出所,至於級別,現在的派出所長大都是副科級。因此,劉邦的這個亭長,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副科級吧。


帝國的臉譜


亭長是什麼官?是一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的鄉長?其實,沒有可比性。即便是幾千年來比較穩定縣這個建制,也和古代不相同了。不過人們都拿古代的建制和當今的比較,因為人們熟悉當今,比較後容易理解古代的事情。這種比較也就是大概,沒有一對一的機構。

秦朝建立後,全國實行郡縣制。郡以下設縣。縣以下設鄉、裡和亭。鄉和裡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又叫十里一亭。

既然是縣以下的最低機構,又是主要的治安組織,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基層派出所或者是大村莊的村長。

如果不是劉邦同志當過亭長,這個歷史上的基層機構,人們就很陌生了。


漫譚文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亭長是戰國時期的地方鄉官,主要負責防匪防盜,維持地方治安。

秦漢時期,亭長管理範圍是10裡。

漢代,城市也設有亭長,也就是一個街區有一個亭長,負責治安工作。

由於古代的人口不多,官吏數量也少,所以亭長這種基層管理不但要負責本區的治安,也就是鄉派出所,還需要負責收稅,相當於鄉稅務所。

另外,如果有旅客過往,還需要接受他們的檢查。

簡而言之,亭長官職不大,但卻頗有些實權,是最小的土皇帝。


因為要管理治安,亭長手下肯定有幾個能打鬥捉賊的厲害角色。同時,亭長既然負責治安,想要整一整老百姓也是很隨意的,老百姓必須巴結他。

再說,亭長還負責催收稅收,也是可以整老百姓的。

總之,亭長在地方也是一霸,又掌握武力實權。

但是把亭長當做今天的鄉,又是高了。

因為古代人口稀少,漢朝不過幾千萬人口。往往10裡內只有幾個村子,和今天的鄉不是一個概念。

大體上,亭長的控制範圍類似於毛澤東時代的生產大隊,可能覆蓋周邊幾個村子。


然而,劉邦既然是亭長,又頗有能力,同當地黑白兩道都要打交道。

這樣一來,劉邦在亂世想要拉起一支隊伍還是比較容易的。

相反,即便是縣令這種人,未必能夠對地方很瞭解,未必能夠拉起隊伍,畢竟皇權不下鄉嗎!


薩沙


劉邦做過沛縣泗水亭長,按照現在的編制來說,這個職務相當於鄉公所所長,但這個“所長”權力卻極大。


根據秦朝的郡縣制,郡下面是縣,縣下面是鄉,鄉下面是亭,亭下面就是村了。

從地理來規劃,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十鄉為一縣。作為亭長的劉邦就是這方圓十里地的管理者。

秦朝的管理制度帶著濃厚的商鞅變法的影子,直白點就是連坐制度一直延續著,把地方區域劃分這麼細有原因——便於管理,防止流民

劉邦的泗水亭長的官職很低,幾乎處於最底層,但是他的權力卻在這十里範圍內很大,既然要便於管理,防止流民,那麼亭長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證自己的轄區內不能有人跑,不能有盜賊,不能發生重大的違法事件,處理百姓的基本糾紛等等。

亭長還有一個重大的工作,那就是收稅,不要以為收稅是縣衙的事情,一個縣那麼多百姓,秦朝時期的公務員數量並不多,收稅的工作完全交給縣衙來幹,那不現實,一般都是把收稅的任務落到各個亭長身上去,由亭長去收。

從以上來看,劉邦的工作既要保境安民,又要收稅納糧,那是妥妥的實權派,幾乎轄內所有的人都要巴結、討好他,工作雖然有實權,但是沒有能力卻也不行,畢竟抓賊、收稅需要人手,總不能讓劉邦一個人去幹。

一個好漢還有三個幫,劉邦在泗水亭任上要完成亭長工作,沒有幾個過硬的幫手,他一天都幹不下去,好在劉邦情商高,這也是他能夠最後當皇帝的最重要的因素。

劉邦結識了很多朋友,這些人都是後來一起打天下的核心團隊,有殺豬屠狗的樊噲,有吹簫說唱的周勃,有撒尿和泥玩的發小盧綰,甚至連沛縣縣衙的蕭何、夏侯嬰都是劉邦過硬的朋友,劉邦在泗水亭長任上結交了很多有能力的人物,這對他後來打江山有極大的幫助。

雖然劉邦算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但從本質上來說,他與朱元璋都是從社會最底層一直幹到了皇帝位置上,他們都是赤貧的無產階級,都能夠開朝建國,那不是一般的能力強。所以,你處在什麼地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理想,萬一實現了呢?


沉墨I方之城


泗水亭長相當於鄉鎮派出所的所長,主管司法、治安和監視百姓

初高中歷史課本里都曾經講過秦朝的政治體制,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中央直接任命郡首長官,這是封建社會管理制度上的一大進步。與此同時,對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縣郡制度進行改革,全國設立三十六郡,細化地方官制度,其中

鄉是地方基層行政單元,而亭屬於基層治安機構,不在官制序列

郡縣制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這也正是李斯被視為千古一相的原因之一,郡縣制度也被後世一直沿用。

簡單點說,就是中央下設郡,郡下設縣或道,縣下設鄉、裡和亭,類似於今天的省市縣鄉村

前幾項不必細說,主要說一下鄉、裡和亭。

鄉和裡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

鄉是基層行政單位,相當於今天的鄉鎮。設有三老、嗇夫和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遊徼掌治安。

鄉以下為裡,是真正意義上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類似現在的村屯。裡設里正或裡典,後代稱里正、裡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別拿村長不當幹部,里正的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

此外,就是亭。於鄉里行政職權不同,屬於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設有亭長。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佈於城鄉各要地。

至此,鄉、裡和亭的官職和任務就很清晰了,鄉就相當於今日的鄉鎮,裡就相當於今日的村,亭則相當於是鄉鎮派出所


也難怪劉邦在基層那麼吃得開,黑白兩道都不在話下,作為鄉鎮派出所的領導,沒點手腕肯定是鎮不住宵小之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