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項羽到底是敗在有勇無謀還是傾向於敗在殘暴?

洪帥湖浪


凡人凡語:楚霸王之敗,二者兼而有之。

前言

今天的主題是西楚霸王。但我想從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說起。李清照是婉約詞的集大成者,以擅寫婉約詞聞名於世,江湖人稱:“婉約詞宗”。這首詩雖文字簡單,卻感情豐富,回味無窮。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是李清照面對徽欽二帝被虜,趙宋王朝倉皇南遷,自己丈夫身為健康知府不敢擔當作為發出的慨嘆。這也是詩人一生中唯一的一首比肩蘇辛的千古名作,全詩飽含深情,蕩氣迴腸,震撼人心。

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作者,更是因為項羽。

無恆心卻有鴻鵠志

項羽,名籍。小時候就是個不愛學習的混小子,很有自己的主見。但學習總是沒有恆心,缺乏“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意志,正所謂“無恆心者無恆產”,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也導致了項羽的悲情結局。

籍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然後也只是“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學習上不肯下功夫,卻身懷鴻鵠之志,一心想稱雄於世,問鼎逐鹿,王霸天下。

“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粱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卻而代之”

由此觀之,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可謂“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性本善不聽亞父言

項羽24歲時,已是相貌堂堂,威風凜凜,身長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家鄉子弟人人懼憚。但其生性善良,只是有仇必報而已,有著花和尚魯智深一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愛憎分明的性格,但卻沒有劉邦有著“宋江”一般的城府,二人較量結局可想而知。

你看史記的描寫到項羽的情緒變化時,總是說項王大怒。從心裡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易怒的人,內心深處是非常脆弱敏感,甚至有些自卑的。在那個亂世江湖中,項羽真可以算是單純可愛了。

想想看當年,劉邦先入關中,還軍霸上,使項羽大怒,然而項伯的一番鬼話,就讓項羽相信劉邦的誠意忠心。對於一個常年征戰的人來說,這是不可想象。

項伯曰“沛公佈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項伯這篇鬼話出口,項羽竟然相信了,真是不可思議,傻白甜一枚。當然這些鬼話可騙不了足智多謀的亞父范增。

范增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務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之氣。急擊勿失。”

項羽不能從柬如流,知人善任,聽信項伯一派胡言而貽誤戰機,進而在以後的楚漢爭霸中處於被動。一再置范增的建議於不顧,放走劉邦。

亞父在鴻門宴之後怒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最後氣死亞夫,亞夫在臨走前告曰“天下大事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可以說項羽最對不起的,就是亞父了。你負亞父一時,終使自己身死國滅。在鴻門宴上,還是放走劉邦。劉邦這一走,走遠了項羽與亞夫的信任;這一走,走到了歷史的拐點;這一走,楚漢之爭勝負而分。

覺受騙後始變殘暴

鴻門宴之後,隨著戰局的發展變化,楚霸王慢慢覺悟,悔當初不聽亞父真言,誤聽項伯胡言亂語,才有今日之禍。在楚漢之爭之後期,性情大變,急功近利,亂了章法,打仗完全沒有節奏,東奔西跑,疲於奔命。

先屠城殺人不斷,再燒阿房宮,後殺義帝楚懷王熊心,成大不義之人,成為劉邦後期攻擊的政治把柄。這一點,項羽不如自己的叔叔項粱,聽從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嫡孫熊心為帝,其實這是的稻草人,號令群雄的一面旗幟,不想楚霸王先自砍王旗,唉,你說怎能不敗。。。

可以說政治頭腦全無,沒有了范增亞父的輔助,敗局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傻白甜終是傻白甜

在楚漢兩軍決戰之時,沛公父親妻子,皆在楚霸王之手。本是兩張王牌,可以是自己的救命稻草,沒想到傻白甜終是傻白甜,此時又是項伯的一番鬼話,一副好牌打成一副爛牌。

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遂殺之無益,衹益禍耳”

這種話騙三歲小孩還可以,但兩次都騙過了我們的楚霸王,不禁讓人感慨,空留一聲嘆息,落滿一地雞毛而已。

你想想看劉邦何許人也,有著宋江一般的非同尋常智慧和城府。沛公在情急之下,玄德公一樣,連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都能推下車,還顧自己的父妻嗎?面對項羽要殺自己父妻的情景,大家看看沛公怎麼說。

“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我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興分我一杯羹可否。

你聽聽,這話情商極高,充滿政治智慧,既顧裡子又顧面子,不禁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相較之下楚霸王變成了一頭只會大怒殺人的牛犢一般。在下只能呵呵了。

別虞姬悲情刎烏江

楚霸王困居垓下,兵疲糧盡,已是窘迫不堪,完全沒有了昔日,雄霸天下,指揮雄師百萬的英姿神采。此時已是,兵伏八方,四面楚歌,全軍將士不由得,悲從中來,作詩一首,傳世至今。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時,霸王也“初聞涕淚滿衣裳”,我想他此時腦海中肯定浮現出兩個人,一個是自己最恨之人項伯,一個是自己最對不起的人亞父范增。

正所謂,悔聽項伯胡言誤軍機,悔不聽亞父言一語成讖。

結語

在烏江邊等待已久的烏江亭長,早已撐好船,送霸王回江東。正如杜牧在《烏江亭》一時中所言。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看看愛妾虞姬自殺,烏騅寶馬已作安頓,心中再無牽掛。可能人之將死,其言也真,霸王並沒有邁開自己的大步上船回鄉,而是自刎烏江,悲情落幕,震撼人心幾千年。

但是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筆者認為比作為詩人的杜牧,李清照可能看的更透徹深遠。正如王安石在自己的《疊題烏江亭》一詩中提到的一般,可謂一語道破天際。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於君王捲土來”

霸王這一死,就像魯智深一樣,終有“今日方知我是我”無上正等正覺。

霸王這一死,得到了婉約詞宗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哀嘆。

霸王這一死,成就了自己悲情英雄的千古美名。

所以楚霸王之敗,既敗在有勇無謀,也敗在後期的殘暴。


劉觀復


楚人正奇來回答

項羽自起兵以來,身經七十餘戰未嘗一敗,所擊者破,所當者服。這是有勇無謀能取得的成績?顯然不能!

唯獨垓下之戰一敗,便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我們能說項羽只敗了一次就對他前面的戰績全部否定?顯然不能!

所以項羽之敗絕不是有勇無謀所致。那麼是過於殘暴所致?顯然不是!

要說殘暴,項羽比不上秦始皇之萬一,秦始皇如何殘暴這已經深入到當今我們每個人的腦海裡,秦始皇已經成為了殘暴人物的代表,因此此處沒有再詳細描述其殘暴的必要性。然而秦始皇橫掃六合,席捲八方,一舉創下大秦王朝。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殘暴並不是阻擋他獲得成功的絆腳石。於是得出另一個結論,項羽之敗是由其殘暴所致?顯然不是

那麼到底什麼原因導致項羽一敗塗地呢?楚人正奇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項羽為人剛愎自用,手下有能人而不能善於使用。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人,團隊能不能獲得成功取決於團隊中的各色人等能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有了劉邦作為對比,項羽在用人這方面是在過於差勁。根據史記記載: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這一段記載將項羽在用人方面的失敗展示的淋漓盡致: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項羽這個諸葛亮就比不上漢初三傑這三個臭皮匠。

第二,項羽沒有大局觀,只顧滿足自己的一時虛榮當秦朝完全被項羽等人推翻之後,他沒有佔領關中肥熬之地,轉而將政權轉系到自己的家鄉彭城,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這樣的做法彰顯了項羽毫無大局觀念,只有小聰明,一句話,格局太小。

第三,項羽沒有以史為鑑,逆歷史潮流而行,取得天下之後,實行分封制到秦始皇時期已經證明了分封制的極大弊端,歷史的趨勢是中央集權。項羽推翻秦朝之時,沒有進一步削弱其他諸侯的軍權,而是分封諸侯,這一步導致了最後次次受制於這些諸侯王。

第四,殺義帝熊心,失去天下人心

。根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曰:

“漢元年四月。。。項氏立懷王為義帝,徙都長沙,乃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其八月,布使將擊義帝,追殺之郴縣。”


其實項羽早期能在反秦的隊伍中一呼百應,與他此時尊奉義帝楚懷王有直接的關係。楚懷王死於秦人之手,死的最冤枉,楚人人人慾殺死秦人為懷王報仇,時有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正是於此,楚懷王成為了項羽號召楚人反秦的一面王旗

。而今天下初定,就過河拆橋,以下犯上,其實就是弒君。項羽此舉招致了天下人的反對和唾罵。其中,韓信為劉邦分析天下大勢的的時候就曾說道項羽的這次暴行,勸說劉邦可以打著為楚懷王報仇的旗號號召天下諸侯一統討伐項羽。可見項羽此舉失去天下人心,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項羽必敗。

綜上所述。項羽之敗在與其剛愎自用,手下有能人而不能用;不明天下大勢:分封制不可行,而他就偏偏實行分封制;格局太小,目光只在自己家鄉彭城這一小片天地;殺義帝失去人心。

以非一般的視角,呈現非一般的歷史,我是楚人正奇。


楚人正奇


都別搶,我來答。

項羽還是一位比較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喜歡他的人崇拜他的人格魅力和英雄氣概,不喜歡他的人覺得他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不過咱們都是一群吃瓜群眾,所作的評論多少會受到個人喜好的左右,那麼我們不如來看看近代優秀的軍事家毛澤東是怎麼評價項羽的。

畢竟毛澤東是因為非常優秀的軍事家,是真正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和謀略家,他對項羽做出的評價恐怕更加具有說服力,也更加客觀和精準。總的來看,項羽的失敗主要還是在於缺乏謀略和長遠的眼光,他確實是一個打仗很厲害的人,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先奉上一首毛澤東在1949年創作的一首詩歌《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定一定基調。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不可沽名學霸王

據擔任毛澤東警衛的李銀橋衛士晚年回憶:

“毛澤東喜歡看京戲,不同時期喜歡點不同的戲看。那段時間,他喜歡看《霸王別姬》。看到西楚霸王項羽同他的虞姬生離死別一幕,毛澤東睫毛顫抖著,眼裡溼漉漉的。回來路上,他對我說:‘不要學西楚霸王。我不要學,你也不要學,大家都不要學!”

不要學項羽的什麼?就是指項羽這個人極為愛惜自己的名聲,而且是那些虛名,最終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遇。毛澤東口中的“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指項羽率領40萬諸侯聯軍擊敗秦軍主力進入關中以後,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趁機消滅劉邦。

從而給自己立下一個後患無窮的敵人,而毛澤東欣賞劉邦的一點在於項羽深陷“垓下被圍”的時候,劉邦沒有心軟,而是一鼓作氣趁機消滅了項羽,這就是“宜將剩勇追窮寇”,面對失去抵抗力的敵人,最應該做的就是趁機消滅,而不是放縱敵人,讓他們獲得喘息的機會。

毛澤東當時做這首詩歌的背景正值準備發動突破長江,進而南下一鼓作氣擊敗國民黨的渡江戰役前夕。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有感於項羽的失敗,因此決定對已經陷入窮途末路的國民黨軍隊進行窮追猛打,一鼓作氣消滅他們。

如今我們回過頭去看歷史,不難發現項羽數次錯過了消滅劉邦的機會,而最好的時機當然是項羽擊敗秦軍主力進入關中以後,在鴻門宴上是最好的機會。那時候項羽威勢正盛,擁有碾壓劉邦的實力,而且當時項羽的謀士范增也強烈建議項羽殺死劉邦。

但是項羽十分在意“梁山伯式的虛名”,最終沒有殺劉邦,結果放虎歸山,這個劉邦結果成為自己最強大的敵人。所以毛澤東後來又點評項羽說:“懼怕一時的不良的政治影響,就要以長期的不良影響做代價。”

簡單來說,當時項羽沒有能夠審視奪度的考察劉邦以及自己面臨的形勢,沒有為自己的長遠未來做打算,最終挖了一個大坑給自己跳。此外項羽在和劉邦發生衝突的彭城之戰中,項羽以3萬的兵力擊潰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幾乎取得完勝的戰果。

但是也非常遺憾,當時項羽並沒有乘勝追擊,一鼓作氣的消滅劉邦,不僅答應了和劉邦合議,而且還中了對方的反間計,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謀士范增,結果再次給予劉邦以喘息的機會。

漢軍滎陽,築甬道屬之河,以取敖倉粟。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史記·項羽本紀》

對此,毛澤東後來點評說:從前有個項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

可見項羽這個人在軍事上確實犯了不少的錯誤,作為一個把《資治通鑑》讀了十七遍的優秀軍事家以及領導人,毛澤東顯然察覺到項羽身上暴露出來的那些巨大漏洞和破綻,所以常常把項羽拿來當成反面例子進行自我批評和反思。

此外項羽在軍事行動中非常喜歡殺俘虜,譬如他坑殺秦國20萬士兵的舉動,這一點尤為讓毛澤東反感,對此毛澤東曾在《資治通鑑》上批註“殺降不祥”,後來還把優待俘虜寫進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裡,由此可見毛澤東的學習能力。

當然了,項羽的失敗並不全然和他的殘暴有關,但是殘暴畢竟不利於團結人心,只有仁厚待人,才能為自己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和名聲,同時也能集聚很多人才到自己身邊為自己所有。

  • 對項羽的正面評價

當然了,項羽這個人並不全然是不堪的,他還是有很多優點值得學習,譬如他的英雄氣概。你看他的詩歌《垓下歌》就寫的非常優美和豪邁,他身上的那種英雄氣概確實是值得學習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關於項羽身上的那種英雄氣概,宋代詞人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杜牧也曾報以同情的眼光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可見項羽這個人在歷史上其實或多或少還是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承認,而這都和他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迷人的英雄氣概有關。你看他在鉅鹿一戰中破釜沉舟,表現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姿態和勇氣,這都是一支軍隊值得學習的地方。

因此毛澤東後來針對於此評價項羽說:

楚霸王項羽在中國是一個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這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但項羽尚有一個缺點,從前有一個人在他自殺的地方做了一首詩,問他你為什麼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去再召八千兵來打天下。我們不學汪精衛、張國燾,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幹到底。

這就是提倡要學習項羽在鉅鹿之戰之中不服輸的精神,因為就當時的歷史來看,項羽確實可以渡過江東,重新集聚實力和劉邦做鬥爭。但是他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沒有臉面回去,這確實是項羽比較悲情的一面。

但是打仗本身就是一個勝負常有的事情,不當最後的時刻,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穩操勝券了。當年越王勾踐被打的差點亡國,人家還不是憑藉“臥薪嚐膽”的精神成功復國了,所以毛澤東在這裡講學習項羽的英雄氣節,其實是有兩層意思:

  1. 一是要學習項羽那種不屈服於敵人的氣節,你看他最後寧願自殺也不投降劉邦,而抗戰時期有很多漢奸因為缺乏這種氣節最終做了敵人的走狗;

  2. 二是指一個人不屈服,但也不必自殺,而是要像越王勾踐那樣鬥爭到底;

但是不管怎麼說,毛澤東還是從正面肯定了項羽這個人,確實,項羽並不全然是失敗和不堪的。軍事才能是他的短板,但是他打仗確實有一套,而且也有自己的氣節,輸了就是輸了,人家也不和你搞小動作,光明磊落的就自殺了。

因此只能說項羽之所以會敗給劉邦,就是缺少了一個政治家應該具備的對局勢的觀察力,以及對未來長遠的一個思考打算。像當年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上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想來整個中國歷史就要徹底改寫了,所以這些歷史的小細節往往最能夠改變整個歷史的進程。

像項羽雖然在彭城之戰中把劉備打的丟盔卸甲,但是並沒有什麼作用,只要劉邦還活著,人家最後還不是照樣捲土重來。而這些應該說都是項羽當時在政治能力上的一個短板導致的結果。

最後用一句毛澤東對他們兩個人的總評來結束吧: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這個評價還是比較客觀準確的,劉邦這個人身上確實有一種無賴痞子的氣質,這個沒有辦法,環境和性格就是那樣,但是人家劉邦就不一樣,他就比較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任天下智力為己用”,你說他聰明嗎?

他手底下那麼多一群謀士都比他聰明,他打仗勇猛嗎?被項羽打的抬不起頭,但為什麼偏偏就是他勝利了,其實就是劉邦能夠集中人才讓他們為自己服務,但項羽唯一的一個謀士范增還被自己給氣死了,由此可見在政治能力上項羽確實有自己的短板。

但不管怎麼說,他又確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敵人,我們都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所以即便項羽最終失敗了,但他的身上確實有英雄的色彩,我想這樣一個項羽才是真實的吧。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贊關注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圍爐談史


項羽作為一代戰神被後人所敬重,所向無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項羽最後卻落得了兵敗自殺,那麼項羽的一生到底是怎麼傳奇的一生,讓我從史記記載中隨我探討幾點。

  • 項羽的用兵策略,不是有勇無謀,而是有勇有謀。

1.決定項羽一戰成名的鉅鹿之戰。

秦軍全部主力圍攻趙國鉅鹿,以楚國項羽為首的各路盟軍也增援趙國,可以說這是決定秦朝與反秦力量的生死決戰,項羽帶領五萬楚軍對戰當時強大的秦軍二十萬,其中還是項羽命士兵只帶三天干糧,破釜沉舟,以少攻多,最終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不僅看出項羽軍隊的勇猛無敵,所向披靡,其中在斬殺宋義,提出外圍秦軍,趙國內攻秦軍的策略,項羽的用兵之道,也是更勝一籌。《史記項羽本紀》

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2.項羽與劉邦主力軍的彭城之戰。

這是劉邦,項羽在西楚國的國都彭城打的一戰,又是項羽帶領的三萬人民,攻擊劉邦的五十萬大軍,打的劉邦落荒而逃,殺死的士兵有十幾萬,這再次展現了項羽作戰的勇猛,戰神之稱也是實至名歸。

3.從項羽的軍事生涯看,項羽自起兵之日,身戰七十多戰,所擋著破,所擊著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古人云;勝敗乃兵家常事。關鍵是項羽就沒有打過敗仗,論謀略、論智慧,論才能也是屈指可數的,不會是有勇無謀,再說項羽只有一個謀士范增,而且范增並沒有出過多麼高深的謀略,大都是項羽自己一人決定。

  • 項羽失敗也是上天註定,主要有以下原因

1.項羽不得人心,先說打仗攻城,酒攻不下的必定要屠城,史記載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為了自己的一時之快,屠殺了那麼多無辜的人,只會讓準備投降項羽的人,人人自危,不願歸附,對攻打天下造成了很多麻煩。秦軍戰敗後投降項羽,項羽卻坑殺了二十萬士卒,這也成為劉邦討伐項羽的罪狀之一。
2.項羽坑殺義帝。史記載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項王出之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項羽自稱西楚霸王,而義帝為天下公認的天子,雖然為傀儡,但是不能殺,這個道理項羽不懂,如果殺了義帝就被天下人所不容,所以劉邦討伐項羽也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3.項羽大封諸侯王,因分封不公平造成各王之間有怨言,起來就行反叛項羽,最後各諸侯之間相互聯盟一起對抗項羽,項羽疲於應對,失敗也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 縱觀項羽的一生,後世對項羽的評價各抒起見,褒貶不一,李清照曽感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英雄氣概令人敬佩,所以我認為項羽作為英雄人物是成功的,項羽更是文藝作品中的勝利者。


品史記看人生


項羽的失敗是讓很多人為之惋惜的,那麼,他的失敗是因為殘暴嗎?

說實話項羽還真不是一個殘暴的人,若是項羽是一個殘暴的人,那麼,這個天下早就是他的了。

殘暴就意味著會亂殺無辜,若是項羽喜歡亂殺無辜,劉邦早就被他給殺死了。但是,好幾次項羽都把劉邦給放了。

鴻門宴前後,項羽就曾多次放走劉邦。而且在那個時候,范增已經意識到了劉邦是項羽的最大的競爭對手,他還說過項羽若是失敗的話,也是敗在劉邦手裡。

但是,即使范增這樣告誡項羽,項羽依然是不為所動。

項羽若是殘暴的話,就會靠著自己的強大,把所有的競爭對手,都給殺掉。

還有楚漢爭霸的時候,項羽捉了劉邦的老爹太公和妻子呂后,但是,項羽並沒有殺了他們,而是把他們歸還給劉邦了。

你看項羽就是這樣一個仁慈的人,所以他遠遠談不上是殘忍的人的。若是一個政治家,他沒有狠辣,一般是難以有成就的。

因為政治鬥爭,講的就是你死我活呀。就像李世民一樣,他不殺他的哥哥李建成,李建成就有可能殺他。

劉邦和項羽也是這種關係,項羽不殺劉邦,劉邦早晚是會殺項羽的。

既然項羽不是敗在了殘忍上,那肯定是敗在了有勇無謀上了。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無疑,項羽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

關鍵是他攻殺打伐,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只要項羽要打的仗,幾乎都是可以取得勝利的。鉅鹿之戰,彭城之戰,他打了太多經典的戰役了。

項羽還是可以於萬人當中取敵人首級的一個蒙人,若是單打獨鬥,是沒有人是他的對手的。

所以這樣的項羽是不缺少勇的。

正所謂人無完人,項羽的弱點就是缺少智謀。

要知道他身邊的智囊並不多,也僅僅只有范增一個。若是他什麼事情都聽范增的還好,這樣他取得天下的可能還是有的。

但是,項羽又是一個很自我的人,有的時候范增的觀點即使是對的,他也不理睬,比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放過了劉邦。

還比如到了最後項羽竟然還猜疑范增,范增可是一直都在維護項羽的利益呀。可是,項羽到頭來連誰是好人,誰是壞人都分不清。

你說這樣的人,是不是沒有謀略。他把范增給氣死之後,也就宣告著項羽徹底的失敗了。最終他是敗在了劉邦和韓信的手裡。

所以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缺少謀略,也就是所謂的有勇無謀。


漢史趣聞


劉邦、項羽起兵之初,都是楚懷王手下的將領。後來劉邦入關佔領秦的都城,秦王子嬰投降以後,劉邦手下的一些人曾勸劉邦殺掉子嬰。劉邦說:“起初楚懷王派我攻打關中,是認為我為人寬厚,現在子嬰已經投降了,殺了他恐怕說不過去。”然後就把子嬰交給手下官只好好看管。

項羽則不會這樣做,他是後來者,他不僅將秦王子嬰殺掉了,還在秦都咸陽大肆屠殺降兵敗將,並將此作為“戰果”向楚懷王彙報。楚懷王讓項羽、劉邦和諸將遵守他們起兵之時的盟約:“誰先入關中,就封他為關中王。”而此時的項羽卻說:“楚懷王本是我叔叔項梁擁立他為懷王的,你們看他有什麼戰功呢?他沒有權力主持盟約。現在平定天下,是諸將相和我項籍做的,懷王沒有功勞,應當由我來主持劃分其地盤,分封諸王。”表面上項羽尊稱懷王為義帝,背後卻派人殺了他。

從這兩件事上看,劉邦雖攻下了秦都咸陽,但仍然遵守楚懷王的約定,而項羽卻毀掉了盟約,導致了諸侯紛爭和後來的戰亂,以至於項羽烏江自刎。劉邦、項羽最後的成敗,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三河愚翁


西楚霸王項羽之敗,主因是他的有勇無謀,目光短淺,不懂用人。也有殘暴的成分,所以不能致使他能王天下。

項羽很年輕的時候,家人讓他學習兵法,他總是淺嘗則止,只是長的塊頭大且有力氣,旁人懼怕他。缺乏增長謀略,長餓過人並讓人害怕的氣力,沒用的。

項羽是個英雄人物,是有很多事實的支撐他的英雄行為。他率領楚軍,破釜沉舟,斬殺大批秦軍將領,立下推倒秦朝的汗馬功勞。這是項羽霸王的勇。

設下了鴻門宴,手下的謀士多次建議藉機除掉劉邦,可是項羽優柔寡斷,放跑了主要的敵手。放火燒掉阿房宮,搶了一批財寶回老家顯擺,他還自認為,不回老家顯擺一番,如同是穿上好衣服走夜路。典型一付農村土老財嘴臉。這是他的短見與無謀。

與劉邦戰將如雲謀士成群相比,項羽只是憑一身氣力拼殺,連一個忠心耿耿的范增都用不好,最終的失敗是可想而知的了。

司馬遷給項羽下了十分恰當的定語“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正如偉人所說:“不可名學霸王。”


南村筆耕


答:西楚霸王項羽出生不久家裡人都離開了人世,他跟隨叔叔項梁長大;他的失敗可能是因為有勇無謀,也可能是因為他的殘暴統治。他為什麼失敗仁者見仁,所以我們先看看他的人生經歷。

項梁在項羽還小的時候就教他讀書寫字,可是項羽不愛讀書;後來又教他武術項羽才學會一點有不學了;項羽對叔叔說他要學習萬人敵的東西。

於是項梁開始教他兵法,項羽從此學的津津有味。

一,跟隨叔父江東起兵。

秦末天下大亂,有能力有野心的人們都可是窺視天下。陳勝吳廣一路討伐秦國到了咸陽附近,戰國七雄舊勢力也開始分分起事。

項梁帶著8000子弟並沒有急於攻打討伐秦國,而且發展自己的勢力,他們很快將楚國獨立出來並擁立羋心楚懷王。

二,破釜沉舟,成就霸業。

章邯是秦末的救世主,在陳勝吳廣攻打咸陽時章邯率領驪山的囚徒打敗了周章的軍隊;章邯打敗陳勝起義以後認為天下沒有大局已定,輕視了項梁。所以被項梁圍困,後來項梁犯了錯誤的錯誤被章邯所殺。

項梁死後章邯開始攻打趙國,圍困趙軍於鉅鹿。楚懷王接手楚國大權,派宋義為將軍項羽為副將支援趙國。

宋義為人帶領軍隊在離鉅鹿還有幾百裡的地方就停了下來,不敢進攻;項羽密謀殺了宋義並奪回了軍隊的領導權。

之後他帥軍攻打了章邯與王離的秦國聯軍,成就了霸主之名;秦軍大部分(20萬)投降了項羽,後來項羽認為秦軍可能叛變於是將他們全部坑殺。

三,殺秦朝餘念,燒啊皇宮。

劉邦趁著秦國大軍被項羽拖住,迅速的攻打了咸陽完成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項羽打敗章邯之後回頭發現關中已經被劉邦拿下,不甘心讓劉邦搶了滅秦的頭功於是設下鴻門宴。

劉邦無奈只能讓出關中之地,項羽接手之後殺了秦王子嬰;並且燒了秦國的啊皇宮。

四,楚漢爭霸之彭城之戰。

齊國田氏不滿項羽的分封,開始不聽項羽的話。於是項羽帶領軍隊攻打齊國,劉邦認為項羽不在彭城是攻打項羽的最佳時機。

劉邦帶領著各國軍隊號稱60萬聯軍,輕鬆的拿下了彭城;項羽聽說彭城被佔領於是率領3萬騎兵連夜趕回彭城,趁劉邦放鬆之時再次奪回了彭城。

五,亥下悲歌。

項羽的軍隊越打越少,劉邦卻越來越強大;在楚漢爭霸時期項羽總是疲於奔命。

後來他們對峙與鴻溝,接著是楚河漢界的劃定;項羽撤軍之時劉邦背棄盟約追擊項羽。項羽被最終被困亥下,四面楚歌無臉再見江東父老自殺而死。

項羽一生大戰無數從未有過敗績,卻最終失敗是什麼原因呢?

他在鉅鹿之戰時坑殺了20萬秦軍,在咸陽違背了約定(殺秦王子嬰),後來又殺義帝(楚懷王)。

很多人認為他是殘暴的,所以他的統治不能長久;小編認為無論是殘暴或是有勇無謀都只是項羽失敗的表象,項羽失敗的更本原因是:沒有順應時勢。當時的時勢是“全國統一,又避免苛政”而項羽滅秦之後採取的分封制違背了人民的意願。


蟻史為諫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項羽之所以會輸我個人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有點婦人之仁,劉邦作為敵手,項羽卻一再的放過他,一開始劉邦實力弱小,項羽在鴻門宴上本可以輕鬆殺死他,但項羽卻沒這麼做放虎歸山。後來彭程之戰,劉邦被打的大敗,本來勝利離得不遠了,但項羽卻再一次信了劉邦,來了個鴻溝和議,最後劉邦違約,項羽落得垓下自刎。

第二:項羽用人多疑,不能知人善用。本來手下謀士就不是很多,一個范增,還時用時不用的,反觀劉邦,收下有韓信,張良,蕭何等人,劉邦用起來也是放手去用,這樣一對比高下立現。

第三:也許是人太優秀了,項羽性格有他自大的部分,很多人的意見他也聽不進去,而劉邦與他恰恰相反,他能聽人言。

第四:建都徐州,徐州在當時並不是中原腹地,戰略地位也沒那麼強,開發也不是很好,只是因為項羽故鄉,為了所謂的榮歸故里,做了這麼個決定。

毛主席對項羽的評價我覺得很貼切,他指出項羽戰敗的三個錯誤: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機械遵守鴻溝協定;以及建都徐州。



夜已紅樓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縱觀整個楚漢爭霸時期,我們能夠看出來,西楚霸王項羽是敗在了有勇無謀太過江湖義氣之上,而非殘暴,而是後來一些戲曲和有政治動機的史學家所杜撰,為什麼這麼說呢?

項羽與最早的陳勝吳廣不同,他出身貴族,乃是楚國大將項燕之孫子,自帶流量在身,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他便是最大的一支義軍隊伍,在後來的反秦朝戰爭當中,一直所向睥睨,有人問,他的失敗,是敗在自己的有勇無謀之上,還是殘暴之上,我們可以這麼說,項羽並非殘暴,項羽所謂的殘暴,只是後世杜撰而已。

畢竟嘛,戰爭哪有不死人的,一旦有陽謀或者陰謀出現,一邊倒的屠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是我們習慣了歌頌勝利者,我們看看秦始皇、看看隋煬帝、官方的史書上皆是這麼個套路,出生貴族的他,天生有一種傲氣,讓他顯的有點自大,失去了很多時機及有能力的人,讓劉邦鑽了空。

試問項羽有什麼殘暴的?我們看看劉邦當年被項羽打敗,逃跑的時候,一腳將兒子女兒踹下車,只為了車跑的快一點,呂后和劉邦的爹落在了項羽的手裡,項羽沒有殺他們,而是好吃好喝的款待他們,畢竟曾經劉邦和項羽結拜過,縱然說項羽打算煮了劉邦的爹,但是煮了嗎?不要告訴我那只是劉邦的一句煮好了分我一杯羹,項羽就沒煮,項羽也並非什麼有勇無謀之人,而是有一種江湖俠義傍身,格局太小的緣故而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