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出現半徑為一光年的星球?

澳斯錘利亞


半徑一光年直徑就是兩光年了,這種巨大的星球是不可能存在於我們這個宇宙中的


目前人類發現的體積最大的天體是盾牌座UY,雖然恆星的個子天生就大,但是盾牌座UY的直徑是太陽的1709倍,可以容納45億個太陽或者2億億個地球。(不用在上面的圖裡找我們的太陽,最左邊的藍色小點點都要比我們的太陽大許多倍,事實上太陽在這張圖裡比一個像素點還要小

盾牌座UY的直徑是2376828000公里,半徑是1188414000公里,一光年9460730472580.8公里。我也不列數字了,反正盾牌座UY半徑是遠遠不到一光年的。

宇宙中星球的大小是有一個極限的,並不是無限增大

恆星的體積極限被稱為愛丁頓極限,原本愛丁頓極限是指恆星的大小不可能超過太陽大小的150倍,一旦超過了就會難以維持穩定形態,但是後來發現的許多恆星都超過了愛丁頓極限,現在的愛丁頓是太陽的300倍。

如果一個恆星的大小一直增長,那麼在達到1光年之前它就會坍塌成黑洞。

雖然宇宙中沒有半徑為一光年的星球但是卻存在直徑為幾十光年的天體,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宇宙中的星雲,下圖中超新星爆發後產生的蟹狀星雲直徑已經超過了12光年,並且還在繼續膨脹。


上圖是氣泡星雲,它的大小也是幾光年之巨,所以說宇宙中稀薄的星雲反而可以擴散的更大更遠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光年。

光年:它不是表示的時間單位而是指定的是距離,表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離。

光(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2013年公認值為C=299 792 458 米/秒(精確值)

一光年等於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年的距離:所以一光年就等於 9,460,730,472,580,800米(準確),或大約相等於米 = 9.46 拍米

這個問題,不知道你問的是恆星還是行星?

如果是行星的話,半徑為一光年的行星存在的概率極小,

太陽系內最大的木星,直徑只有28萬公里,而1光年=10萬億公里,差的太多,目前發現的系外行星不超過600顆,最大的也不過就是木星的兩倍.

沒有發現超大的行星,不代表沒有,畢竟宇宙那麼大。

如果是恆星的話,存在的概率要大一些。

太陽系內.太陽的直徑是140萬公里,

目前已知最大的大犬座VY,直徑大約為太陽的2000倍,算起來也就是28億公里,大約萬分之三光年.不過這麼大的恆星,質量卻只有太陽的幾十倍,因為密度太低.

黑洞

黑洞是一個特殊的天體

根據相對論,黑洞的半徑和質量存在嚴格的對應關係,1光年半徑的黑洞對應的質量是6萬億個太陽質量.一般情況下,我們已知的最大的黑洞都是星系中心黑洞,目前較大的黑洞,質量也就是百億個太陽質量,算起來不到0.01光年.

宇宙那麼大,存在的星系數以萬計,而我們人類所觀測到的,只有萬億分之一那麼多,存在一光年半徑的星球也說不準,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飛鳥慕魚


這類問題看到很多次了,其實只要瞭解最基本的物理規律就能明白這個問題。

首先,如果說是天體的話,那是可以的,比如星雲,因為星雲就是彌散在宇宙中的氣體和灰塵,一般是恆星爆炸後的產物,所以可以具有相當大的體積,有的可以達到幾百上千光年的範圍。但是密度非常低,質量也與體積不相對應。

那麼,再看看問題中說的星球,星球自然就是恆星和行星了,行星不用說了,大小無法與恆星相比,所以只有恆星了。

那麼先看下恆星是如何形成的。一般來說,恆星是生成於星雲之中的,是在引力作用下,星雲中的小顆粒慢慢聚集在一起,最終成為大的團塊。

隨著團塊的質量增加,自身的引力也就變大,於是就會吸引更多的團塊聚集,而成為天體級別。當質量達到一定程度,其核心的壓力和溫度就會很高,達到聚變反應的條件,於是開始產生能量輻射,成為恆星。

恆星的形成源於引力,而恆星的演化也由引力決定。

恆星的平衡就是內部聚變反應的能量與引力抗衡的結果,但聚變反應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如果恆星的質量過大,那麼就會造成內部能量無法抵抗。最終的結果就是形成黑洞,黑洞的產生就是大質量恆星最終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的。

形成黑洞的恆星質量一般在幾十倍太陽質量,目前已知恆星質量最大的是R136a1星,位於大麥哲倫星系,估計質量為300倍的太陽質量,而超過一定質量的恆星是不會存在的,因為如此大的質量會立即坍塌為黑洞,不可能維持恆星的狀態。

因此,別說半徑1光年,就是半徑1光日的恆星也不可能存在,前面說的最大質量的恆星,也不過是太陽直徑的30餘倍,而目前發現最大的恆星也就是太陽直徑的1700多倍,如果換算一下的話,也就是1光時的尺度。

所以不要再幻想半徑1光年的星球,那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完全不符合物理規律。


寒蕭99


沒有可能,或者說目前的理論以及已知的範圍內沒有這樣的星球。

首先行星是不可能這般大的,就以地球來說,如果它的質量達到80倍木星質量,它就將脫離行星的範疇,而成為一顆恆星,因為它的質量足夠引發內部核聚變了。

而作為恆星,目前已知的質量最大者是“R136a1恆星”;體積最大者是“盾牌座UY”

R136a1恆星

這顆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60倍左右!相當於8580萬顆地球質量。不過質量大的恆星消耗也更快,自它形成以來消失的質量就有50個太陽那麼多。

盾牌座UY

它的體積達到了太陽的80億倍,如果有一束光繞著它的腰身轉一圈,將要花去9個小時的時間,反過來再看太陽和地球,光繞一圈只要十來秒以及一秒不到的時間。

如果還不夠直觀,那就把它和太陽換個位置,我們會發現。。額。。地球被吞了,然後它的最外層已經超過木星軌道。。。

最後再說一點:相對太陽系而言,一光年已經算是很長的尺度了。以奧爾特云為邊界,太陽系的最大半徑也才一光年而已。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完全有可能!關鍵是你對星球的定義標準是什麼?

如果你定義的星球:僅是指氣態狀類球形天體,那麼,任何大恆星的的初始形成狀態,即低密度的原始恆星雲胚狀態,其半徑幾乎都是超過一光年的。也就是說,所有恆星的初始狀態,其直徑都符合你的提問!

如果你的星球定義,是指通常意義下的已演化成熟穩定的,各種氣固態球形天體,如普通恆星,行星類天體,那麼依據人類現有的對自然的知識與相關理論,則可以回答為:幾乎沒有也幾乎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足夠穩定的天體!

另外要提醒的是,我們人類太渺小,僅僅只有數千年的弱智

弱識的文明史,地球也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小灰塵點。浩瀚宇宙中無奇不有,依我們現在的智識,我們根本無法作出絕對的或足夠正確的判斷結論!所謂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宇宙理論,比如大爆炸論,星糸,恆星,...黑洞演化理論等,都還是些遠未得到足夠驗證的假想態理論。最多隻能說,目前為止,這些理論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同而已!

所以,你這個問題的最正確答案是:永遠無解,永遠只有相對正確性的暫時近似解答!


天眼深度觀察分析


施鬱(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目前還沒有,將來也很難出現。按目前的理論上限,不能出現。

星球大了以後,自身的引力就很大,就會發生引力塌縮。引力塌縮的最後歸宿是黑洞。

如果將黑洞算為星球,那麼目前最大的“星球”是超大質量黑洞。它們住在星系的中心,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有超大質量黑洞。銀河系的中心的黑洞的質量是幾百萬太陽質量,半徑小於17光時。2015年,天文學家曾聲稱發現質量120億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J0100+2802),形成於宇宙約10億歲的時候。

黑洞外面有吸積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有熱輻射,所以吸積盤是發光的。類星體可能就包含超大質量黑洞,併發出宇宙中最強烈的光。

吸積盤也限制了超大質量黑洞的生長。當有氣體和塵埃靠近黑洞時,就會阻礙其他氣體和塵埃進入黑洞。而且熱輻射也會阻礙物質落入黑洞。

有觀點認為,極超大質量黑洞(是通常的超大質量黑洞的10倍)的理論上限是大概500億太陽質量左右。超過100億太陽質量時,就會發生生長減慢,以至於不穩定的吸積盤形成繞著黑洞的星。

目前已知最大的黑洞是660億太陽質量,以及略超過上面說的理論上限。因為黑洞半徑正比於質量平方,可以算出其半徑也就2千億公里,仍然小於1光年(大概是10萬億公里)。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半徑為一光年的星球現在沒有,今後也不可能出現;半徑一光年的單個天體現在也沒有,今後有可能出現。

光年是光在真空中的運行1年的直線距離,每秒30萬公里,一光年約為9.46萬億公里。

現在最大的星球,論質量是R136a1,相當於265倍的太陽質量,半徑約太陽的30倍,即約2100萬公里.

體積最大的星球是盾牌座UY,直徑為23.76億公里,質量只有太陽的約30倍,是個虛胖子。這個巨大的星球實體,如果在一張圖上,如果把它與我們的太陽老大相比,太陽是看不見的,連一個像素也沒有。

但它們的直徑比一光年還是小多了,體積最大的盾牌座UY半徑也只是一光年的約8000分之一。

這個宇宙最大的星球只有恆星,科學界對恆星的大小有一個測算,低於或者高於某個極限,都不能保持恆星的穩定和性質。

這個極限是以質量為依據的。恆星的質量下限是0.7倍太陽質量,低於這個臨界質量,天體中心引力壓力就不能達到核聚變條件要求,就形不成恆星;恆星質量的上限,現在科學界定為太陽質量的300倍,這是基於“愛丁頓極限”理論限制。

“愛丁頓極限”理論認為,恆星質量如果大於臨界質量,向內的引力與核聚變反應向外的輻射張力就不能平衡,恆星就會處於不斷的膨脹和收縮中,每一次膨脹,恆星都會失去部分質量,這樣的恆星就無法穩定,也無法抓住外圍的物質。

開始科學界把恆星的質量上限定為110個太陽質量,後來定為140個太陽質量。隨著不斷的發現大的恆星,這個上限就不斷的提升,發現R136a1後,這個質量上限提高到300個太陽質量。

其實像R136a1這樣的恆星壽命很短,只有300萬年左右,而且還在不斷的損失質量,過去100萬年已經損失了50個太陽質量,目前還在不斷的損失中。這也一定程度的證明了“愛丁頓極限”理論所言非虛。


因此說星球是不可能出現一光年半徑的,但天體就另當別論了。

目前宇宙中最大的星體就是類星體。類星體是指類似恆星的天體,一般類星體中心就是一個黑洞。

黑洞不是星球,沒有誰把黑洞稱為星球,但黑洞是一個天體,而且迄今為止,科學界沒有給出黑洞的質量上限,這就是時空通訊認為有可能產生半徑一光年黑洞的原因。

黑洞的半徑一般以史瓦西半徑為依據,史瓦西半徑實際上就是黑洞的引力半徑。迄今為止,人類尚沒有發現有一光年半徑的黑洞。

銀河系中心就是一個黑洞,約有400萬顆太陽質量,半徑才1200萬公里。目前發現最大的一個類星體S5 0014+81,其中心黑洞的質量為太陽的400億倍,直徑為2367億公里,半徑只有1183.5億公里,只是一光年的約80分之一,距離一光年半徑還遠著呢。

有人認為這個黑洞的吸積盤很大,加起來可能有一光年半徑。這種說法是不可採信的,吸積盤已經在這個黑洞的引力範圍之外,只不過是一種吸積現象而已,大小完全沒有定數。

黑洞實體只是一個無限小的沒有體積的奇點,算上其引力半徑己經是揩油了。


如果恆星算上引力半徑,就會遠遠大於一光年,咱太陽老大的引力半徑就超過一光年,能說太陽半徑一光年嗎?

我們一般大小的概念是以觀察到的視界為度,所以黑洞史瓦西半徑就佔了便宜而已。

綜上所述,在我們已知宇宙目前沒有半徑一光年的星球,也不可能出現半徑一光年的星球;目前也沒有出現半徑一光年的單個天體,今後能不能出現尚未可知,時空通訊只是認為有可能。就是這樣。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點評討論。


時空通訊


理論上,宇宙中不會出現半徑達到1光年的星球。而且在現實中,也沒有發現這麼大的星球。

相比起宇宙中已知各種星球的尺度,一光年是一個很大的尺度,長達9.46萬億公里。對於一個半徑為一光年的星球,它可以裝下3億億億(3×10^24)個地球,或者25萬億億個太陽,或者5000億個盾牌座UY(已知體積最大的恆星)。如果宇宙中存在這麼大的星球,它們應該會產生很強的引力效應或者電磁波,我們應該很容易探測到它們的存在。然而,我們至今都沒有找到過如此巨大的星球。

宇宙中的天體最初都是從密度很低的星雲中通過引力聚集而來,恆星、行星、小行星皆是如此。不同類型天體會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其根本原因在於它們的質量具有差異。恆星是質量較大的一類天體,它們的核聚變反應產生的輻射壓會阻止恆星進一步變大。如果恆星可以一下子聚集非常多的質量,其結果將會坍縮成黑洞,而不是演變為更大的恆星。目前在宇宙中發現最大的黑洞是TON 618,但這個超大質量黑洞的視界半徑也只有0.02光年,與1光年還差得遠。


火星一號


答:理論上是不存在的,實際當中也遠遠沒有這麼大的單體星球。


一光年,既是光傳播一年的距離,大約9.46萬億公里,是地球周長的2.4億倍,是太陽半徑的 1350萬倍,是日地距離的6.3萬倍。



圍繞太陽系的奧爾特雲,最大半徑大概就是一光年。在天文學中,不存在半徑達一光年的單一天體。


目前,人類發現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是盾牌座UY恆星。



盾牌座UY的

半徑是太陽的2000倍,可以裝下9000萬億個地球,光繞盾牌座UY一週要 9個小時,如果把盾牌座UY放到太陽位置,它的表面將達到土星軌道處。

雖然盾牌座UY非常巨大,但是半徑和一光年相比,還差了近7000倍呢!


之所以宇宙中不存在半徑一光年的單一天體,是因為天體的質量大到一定程度後,其萬有引力將佔據主導地位,天體最終塌縮成黑洞,而黑洞只有事件半徑的概念,黑洞奇點是無窮小的。



所以,我們聽過質量是太陽幾百萬倍,幾億倍,甚至幾百億倍的黑洞;但是卻沒有聽過半徑是太陽幾千萬倍的單一星球,因為這樣的星球是不存在的。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宇宙中目前已知並沒有半徑為一光年的天體,除非你把超新星殘骸看成單個星球。

我們目前已知的最大的恆星是盾牌座UY,它的半徑大約是太陽半徑的1708倍,大約是7.9個天文單位(日地平均距離)。如果換算成光年的話,盾牌座UY半徑大約是0.00013光年。雖然盾牌座UY體積很大,但是質量相對來說卻很小所以說虛胖的很。

把盾牌座UY放在太陽的位置,它的外邊緣將會超過木星的軌道接近土星軌道。但這完全是不夠的,現在如果把奧爾特雲外邊界看成是太陽系的邊界,那麼太陽系的半徑就是一光年。很難想象有這樣一個天體能直接把整個太陽系都填滿。

所以說常規意義上這種天體很難存在,自身的結構難以支撐巨大的引力塌陷作用,除非類似下邊的這種星雲結構,密度較低較稀薄。
圖:蟹狀星雲M1


歡迎關注我們:科學黑洞!圖片來源起來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