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麼平反楊乃武小白菜案?

微笑轉身不見你


楊乃武與小白菜之案之所以會平反,最基本的當然是二人本身就是清白的,關鍵原因在於楊乃武身份特殊,得以推動案件重審。楊乃武是浙江餘杭縣鄉紳,於同治十二年(1872年)癸酉科鄉試中舉。鄉紳加功名的地位與身份,楊乃武家族有著較好的經濟、人脈資本去為楊乃武伸冤控訴,而朝廷也相當重視。

案發之後,楊乃武的妻子和姐姊四處走動,一面赴京上訪,一面擴大輿論。正是如此,一些複核此案的官員認為:“此案楊乃武是否屈抑”、“於吏治民生均有裨益, 非徒為楊乃武一人昭雪已也”,都察院亦奏稱:“楊乃武被誣冤抑, 眾口一一詞。楊乃武自到案至今, 雖受極刑從未供認。”

最後,在浙籍京官的推動,報紙輿論的監督和慈禧太后的介入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楊乃武最終得以洗刷冤屈,而本為是案件主角的小白菜也連帶著無罪釋放了。


老照片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因為這件案子,從浙江巡撫到餘杭縣令,100多名官員被

一擼到底,永不敘用。這個案子之所以能平反,原因有三:

一是確有冤情。

大體上,楊乃武和小白菜是冤枉的,但是,他倆也不像電視劇裡講的那麼純情。楊是餘杭縣一個舉人,也是個訟棍,流氓有文化,就會很可怕,他有點類似《審死官》裡的宋世傑,很招人恨,為他蒙冤埋下伏筆;小白菜,膚白貌美,喜歡穿綠衣服白圍裙,人送綽號“小白菜”,她是楊的房客。兩人之間,膩膩歪歪,很難說清楚,四鄰都說“

羊吃白菜”。當然,他倆也就是有點作風問題。但後來,小白菜的老公暴亡,就有人說是姦夫淫婦謀殺了親夫。正好餘杭縣令跟楊乃武不對付,趁機一頓嚴刑拷打,楊白二人屈打成招。但楊的姐姐和妻子不服,一直上訪,最終捅到了朝廷。

二是輿論影響。

現在很多冤案的解決,都與媒體曝光有關。剛開始,輿論其實對楊乃武不太有利,因為他的名聲不好,所謂“

無賴習訟,惡跡眾著”,但隨著案情的不斷被披露,士人們發現,浙江官員們做的太過分了,指鹿為馬,顛倒黑白,草菅人命,官官相護。這個並不複雜的案子在浙江審了又審,都維持原判。楊家來京兩次上訪,朝廷兩次發回浙江重審,依然沒有一點改變。於是,輿論大譁,在京的浙籍官員聯合上書聲討,最後,朝廷親自重審,沉冤得雪。

三是權力平衡。

這個案子從同治十二年一直審到光緒二年,耗時三年多。此時,太平天國運動剛被鎮壓下去,地方督撫權力越來越大,漸漸地和朝廷抗衡起來。朝廷兩次將此案交浙江審查,地方竟然陽奉陰違。朝廷要重審時,山東巡撫跳出來說三道四,說如果此案可以翻案,以後還怎麼做地方官?審過這些案子的官員前程怎麼辦?但朝廷大員看的很清楚,御史給慈溪上的奏摺裡說,這些封疆大吏以勢欺人,導致朝廷威信不立,政令不暢,此案如果不翻,以後更無顧忌,最後“大臣倘有朋比之勢,朝廷不無孤立之憂”。慈禧下令徹查此案,也是為了收權,震懾地方官。

最後真相曝光,案情翻轉。不過,對於楊乃武來說,真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這三年,為了打官司,傾家蕩產,受盡苦刑,腿被打折了,舉人也被格掉了,最後聊到以終。小白菜最終被“杖八十”,遁入空門,出家為尼了


涓涓細流向海


清同治12年發生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從今天的角度講案件本身並不深奧曲奇。只因楊乃武和當地餘杭知縣劉錫彤有舊怨,小白菜和丈夫葛品連因居無定所曾經寄居楊家,縣令公子劉子和垂涎小白菜美色,而葛品連的意外亡故,使很多因素集中在一起,再加上人為主觀意願干擾,楊乃武和小白菜才身犯冤獄。


小白菜是屈打成招還是挾怨報復誣陷楊乃武,後又翻供否認,其中心路歷程也沒有必要再去剖析,只是最終結果一個削去功名,一個押去落髮為尼。

可是一樁縣裡的普通命案,能驚動天聽和兩宮太后卻值得玩味。這和楊乃武姐姐楊菊貞的堅持進京上告當然有關,但絕對離不開楊乃武同科舉人和浙江籍舊交京官的聯合鼓動,無形之中向朝廷施加了壓力,首先是朝廷大員的干預,然後再引起慈禧的注意,否則這場六月雪是無論如何都飄不到慈禧身邊的。


楊姐上京告狀前後拜訪過楊乃武故交吳以同,通過吳介紹的浙江籍京官翰林院編修夏同善,汪樹屏(祖父做過大學士,兄汪樹棠也是京官)以及夏同善的兄弟武舉人夏縉川。並且她還得到紅頂商人胡雪巖200兩銀子的資助,拜遍在京浙江籍大小官員幾十人,所以在楊姐背後有浙江籍官僚的支撐。

這時候,大學士戶部侍郎督察院左都御史翁同龢在夏同善請求下調閱了刑部卷宗,覺有疑點表示同情就把案子奏明兩宮太后,至此這個案子才走進了慈禧的視線。



慈禧先下諭讓浙江巡撫楊昌濬複審,得到的結果是敷衍塞責,後再下諭由浙江學政胡瑞瀾再審,胡再審時又動刑逼供,還是維持原判。

事情到了這裡已是群議洶洶,浙江籍在京舉人,進士,翰林認為這案子已經不是單純個案,牽涉到浙江讀書人的面子,不斷上書提京審問。在翁同龢,夏同善的奏諫下慈禧於光緒元年12月下諭提京審問,由刑部徹查。

異地審問,本不復雜的案子很快大白,可圍繞這案子的各方利益集團博弈更為激烈。以翁同龢,夏同善為首主張平反昭雪,懲治各級官僚,另一方以時任四川總督丁寶禎為首,多屬湖南,湖北封疆大吏,主張不能平反和懲處官員。


翁,夏,和御史王昕的奏摺裡點明瞭地方官員串通包庇,欺君枉法,玩弄權力於股掌,這些字眼無疑觸動了慈禧最敏感的神經,她選邊站在力主平反昭雪的一邊。光緒3年2月慈禧太后平反的諭旨下發,知縣劉錫彤流放黑龍江,革去楊昌濬,胡瑞瀾,杭州知府陳魯等一百多位官員職位,永不敘用。



而當時的東南政局也其特點,就是當任官員多出自曾國藩湘系,畢竟曾國藩長期在地方作戰,軍政系統官員都出自其門下也不奇怪,可兔死狗烹是歷代規律,湘軍勢力也逃不出這個輪迴。自系同門的官員更是相互維繫,相互襯托,這種政治局面朝廷是不能容忍的,所以這不得不讓人猜測慈禧趁平反這個案子的機會打壓湘系勢力。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同治十二年在杭州發生了一件風化案,楊乃武和小白菜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風化案,只是因為其中複雜的原因,到最後演變成為了一件黨爭的案件,最終由慈禧太后出面重審這個案件,案件得以昭雪,而這個案件也是慈禧特意為之的。

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小白菜的丈夫葛品連突然間死了,葛品連的家人覺得這像武大郎被殺的案件啊,他們懷疑是小白菜和楊乃武一起串通“通姦謀殺”殺了葛品連。其實說白了,小白菜和楊乃武兩人之間沒有什麼姦情,以前小白菜一家曾經租過楊乃武的房子,楊乃武也教過一段時間小白菜讀書寫字,就因為這樣民間卻傳出了“羊吃白菜”的緋聞。這件案件到了杭州知縣劉錫彤手裡,剛好劉錫彤和楊乃武有仇,劉錫彤就挾私報復,用酷刑逼楊乃武和小白菜是“通姦謀殺”殺了葛品連,楊乃武和小白菜受不了酷刑只好認了。劉錫彤就判兩人死刑,然後逐級上報,上報到了浙江按察院,按察院同意了就報給了浙江巡撫楊昌浚,楊昌浚是湘軍勢力的人,他也同意了判決,就報給朝廷,等著朝廷批准。

楊乃武的家人上京告御狀,都察院說越級上報不符合,就不受理,當然啦,都察院也叫浙江巡撫重審此案,浙江巡撫楊昌浚才不會認真審理,就維持原判不了了之了。到了同治十三年,楊乃武是舉人啊,他有自己的官場朋友啊!他有一個好友叫吳以同,吳以同是胡雪巖的朋友,胡雪巖聽了這件事後,急公好義,動用了自己的關係,把這件案件告訴了浙江籍的翰林編修夏同善,夏同善就上了奏摺彈劾楊昌浚徇私枉法,這個案件終於擺到了慈禧的面前,慈禧不是很在意就叫浙江巡撫重審,楊昌浚就敷衍了事。而這時候同治皇帝死了,慈禧忙著親政也就不再關心這個案件了,只是這只是個開始罷了!

到了光緒三年,這件案件從一個風化案演變成了黨爭,就是浙江籍的官員和湘軍勢力的官員的爭鬥了。湘軍從太平天國滅亡後就解散了,而那些解散後的湘軍很多人都做了浙江省地方的大小官員,是具有實權的,而浙江人科舉大省,很多人做了進士當了京官,你那些湖南人卻在浙江本地做官,這就得罪了浙江籍的官員了,大家互相看不過眼,剛好這件風化案成了浙江派官員打壓湘軍派的很好藉口。因此京城所有的浙江籍官員聯名上書要求慈禧重審此案,而這個時候的慈禧大權在握也希望打壓湘軍派,重新掌握浙江。因此慈禧叫邢部重審此案,邢部當場開棺驗屍,證明葛品連不是中毒而死,至此這件案件昭雪天下。

最後,楊乃武和小白菜被釋放,小白菜後來當了尼姑,在這個案件中,慈禧得到了最大的利益,既藉著重審這個案子,罷免了湘軍派幾十個官員,充實了自己的權利,也在社會上得到了名聲,成了最大的贏家。從楊乃武和小白菜的案件可以看出清朝後期的司法和官場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啊!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關於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具體過程,筆者之前已經詳細答過,如今再次看到這個題目,縱觀各位答主的回答,說起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平反理由,真可謂眾說紛紜,但筆者認為,有些理由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就案情本身而言,有一些回答也是道聽途說,過於戲劇化了。

首先此案本身並不複雜,無非就是統治十二年十月初七,曾在楊乃武家寄居過的葛品蓮忽然身發寒熱,雙膝紅腫,醫生搶救無效,傍晚就去世了,葛品蓮的母親沈喻氏(因改嫁姓沈的因此這樣稱呼)和乾孃喻王氏懷疑葛品蓮死得蹊蹺,於是去縣衙喊冤。當時餘杭知縣劉錫彤就派仵作去驗屍。

【《小白菜奇案》中飾演劉錫彤的李保田】

適逢當地的一個士紳叫陳竹山的來給縣衙的師爺看病,這個陳竹山平時包攬訴訟遭到過楊乃武的反擊,因此對楊乃武懷恨在心,就把街面上楊乃武與小白菜之間的傳言告訴了劉錫彤,劉錫彤在當地為官貪暴,而楊乃武則喜歡將官紳勾結、欺壓百姓的事情編成歌謠,又曾在縣衙當面斥責過劉錫彤包庇糧官,因此劉錫彤對他也恨之入骨,此時聽到陳竹山的說法,正中下懷。

當時給葛品蓮驗屍的,是仵作沈祥,這個人驗屍的時候非常不認真,隨隨便便,將手指腳趾認作是青紫色,葛品蓮的口鼻血水倒流進了耳朵,仵作卻認為這是七竅流血,銀針探喉的時候,也沒有按照標準操作擦洗銀針,銀針變色,沈祥就認為是中毒了,劉錫彤一看這個結果,立刻將小白菜帶回了縣衙。

劉錫彤當天坐堂審案,追問小白菜毒藥的來源,小白菜根本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一直說不知道,後來劉錫彤又問小白菜是否和楊乃武有姦情,小白菜也始終說沒有,但是劉錫彤的兒子劉子翰曾經強暴過小白菜,他害怕這件事會傳到劉錫彤耳中,就連夜讓人恐嚇欺騙小白菜,讓她承認謀殺親夫,並說毒藥是楊乃武給的,但是小白菜並沒有承認。後來劉錫彤嚴刑逼供,小白菜熬不過,就承認了是楊乃武給的毒藥,讓她毒死了葛品蓮。

劉錫彤得到小白菜的口供,立刻傳訊楊乃武,楊乃武也被大刑伺候,並交由杭州府定罪,劉錫彤篡改案卷,並且賄賂杭州知府陳魯,陳魯依然大刑伺候,楊乃武也熬不過了,只得胡亂招供,陳魯對他們判處了極刑。

這個案子最後之所以能夠昭雪,功勞最大的是楊乃武的姐姐,她在得到陳魯的判決之後,堅決向三司喊冤,後來又經過兩次京控、欽差會審刑部大審,最後才得以平反。在官員之中,當然是夏同善等人不遺餘力地四處奔走,不斷地向慈禧提出在京城審理的要求,慈禧才同意的。

可以說,在楊乃武的案子傳遍了浙江省的時候,平時和楊乃武有積怨以及沒有考中舉人的生員,都是幸災樂禍的,但是浙江出了一件這樣的大案,主犯還是一名舉人,對浙江士林而言,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所以當他們知道此案卻有冤情的時候,都不遺餘力地幫助楊家,這才是楊乃武案能平反的根本原因。

慈禧最後確實下了一道懿旨把這件案子提到京城來審,但是否如部分人所言是要打壓湘軍呢?如果慈禧真有此意,為什麼在翁同龢、汪樹棠等人第一次上奏要求進京複審之後,慈禧僅僅只是讓原地重審呢?第二次邊寶泉等再次奏本,請求將人犯提解到京城,慈禧再次拒絕了這個提議,直到第三次夏同善袁寶恆等人再次扣請,慈禧才下令將人犯押解到京審理,此案這才得以平反。

【翁虹飾演的小白菜】

傳言說,當時摘了頂子的大小官員有一百多人,但其實只有三十多了,許多人不久又官復原職,有的還得到了提升,像被革職的浙江巡撫楊昌濬,不到四年就被左宗棠要去,官居四品;過了一年,就官居二品,再過一年,已經官居一品了。

【楊昌濬】


潯陽鹹魚


被鬧的沸沸楊揚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從大清同治十二年十月案發至光緒三年二月結案,歷時數年,牽連人數眾多,下至平民百姓,上至欽差大臣,最後有慈禧太后下旨,才算審結此案。

那麼是什麼原因驚動兩宮太后關注此案的呢?

事實上楊乃武與小白菜(畢秀姑)的案子剛開始並不複雜,只是畢秀姑(小白菜)的婆婆懷疑兒子葛品連死因可疑,遂告到縣衙,而知縣劉錫彤聽信謠言,不加細查,動用大刑屈打畢秀姑(小白菜)成供,牽連楊乃武,劉錫彤認為案情己明,就詳報上司。



杭州知府陳魯翻閱案卷,發現楊乃武並未承認罪,就把全案人犯案卷解到杭州複審,由於原案卷漏洞百出,知縣劉錫彤又將案卷捏造修改。

杭州知府陳魯是軍人出身,他最看不起讀書人,在加上他認為楊乃武平時慣作謗詩,非謗官府,帶領糧戶鬧事,是個不守本分的人,故此案一解到杭州府,第一次審問,即用大刑,一連幾堂重刑下來,楊乃武熬不過重刑,只的胡亂召供。知府陳魯取的楊乃武口供後,派餘杭知縣劉錫彤傳迅人證,劉錫彤夥同杭州府幕客章綸香捏造假證,形成鐵冤案,陳魯按律擬罪"葛畢氏凌遲處死",楊乃武斬立決。



楊乃武有個姐姐叫楊菊貞,姐弟情深,知道弟弟罹此奇冤,悲憤萬分,拼死也要為弟弟伸冤,由於清朝規定女人不能遞呈告狀,楊菊貞先後請楊乃武的舅哥,舅父作"抱告″,到省裡向臬司,藩司,撫臺衙門,按察使署投狀告冤情。但各府衙門接狀不加詳查,虛以應附,競聽一面之詞判案,即維持杭州府原判罪名結案上報,至此形成鐵案,只等刑部迴文一到,就要立即執行。

楊乃武的姐姐楊菊貞不忍心看著弟弟冤死,就帶著母親,小弟身背黃榜(狀子)到京告狀,歷盡千辛萬苦,走了兩個多月才到北京,向都察院衙門投訴,但都察院問都不問,就將她們押解回原籍,仍交巡撫楊昌濬審理,楊昌濬仍交原審各官審問,審案成了遊戲,從下遂級交到上,又從上逐級交到下,轉了一圈維持原判,楊菊貞不甘心,決定第二次上京告"御狀″。在楊菊貞的努力下,在楊乃武的同學,同鄉好友吳以同,胡雪巖,夏同善,夏縉川,翁同龢等浙江籍官員的幫助下,楊乃武的案子終於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注意,慈善太后下旨叫刑部令飭楊昌濬查辦此案,並叫御史王昕到浙江私訪此案。



湖州知府許瑤光審明瞭楊乃武,畢秀姑(小白菜)的案子,明知是冤案,卻不敢定案上報。御使王昕從餘杭私訪回去,知此案有冤屈。但由於楊昌濬專橫跋扈,案子又是他審定的,地方官吏都怕他,不敢翻案定案,給事只好上疏朝庭,另派禮部侍郎胡瑞瀾提審此案,但胡瑞瀾也不敢得罪楊昌濬,只好任用楊昌濬推薦的人審理此案,內有一人邊保誠系寧波知府,是餘杭知縣劉錫彤的姻親,又與楊昌濬是同鄉,楊乃武與畢秀姑(小白菜)的案子落到他手上,他以楊乃武枉求脫罪為由,暍令差役對楊乃武,畢秀姑(小白菜)大刑伺候,直到把楊乃武兩腿夾折,畢秀姑十指拶脫,銅絲穿入乳頭,兩人奄奄一息,熬刑不過承認為止。

此事引起地方舉人生員及楊乃武好友汪樹屏,吳以同,吳玉琨等三十餘人不滿,他們聯名向都察院,刑部控告有關官員嚴刑逼供,草菅人命,屈打成招,上下包庇,欺罔朝廷。請提京徹查審理,以釋眾疑。

在夏同善,翁同龢,張家驤及浙江籍在京的一些舉人,進士,翰林等人的努力下,御史邊寶泉也奏請聖上,陳述利害,要求複審,以正視聽,在各方努力下,慈禧太后准奏,下一道諭旨,交刑部徹查,提京審問。

1876年(光緒二年),全部人證提押北京刑部大堂三堂會審,全部人證推翻供詞,並供出了劉錫彤捏造證據的事實。刑部大審以後,接著又在海會寺開棺驗屍,屍檢結果,葛連品並沒中毒,此案真相大白。

按說此案真相大白,應該儘快為此案平反,但由於在這起冤案中,先期主審的官員大都是四川,兩湖沾親帶古的官員和封疆大臣,不同意平反此案。而朝庭文官權臣又不願此案給文人抹黑,要求平反。由於封彊大臣和權臣爭權奪勢,此案一直拖延至1877年2月10日(光緒三年),刑部的疏奏才遞上去,由於慈禧太后不滿朝小野大,為了打擊彊吏氣焰,於2月16日下諭旨平反此案!


鷹x眼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被稱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此案爆發後,消息上達天聽,真相大白,餘杭縣地方几十名官員被革職,永不續用。

實際上,報刊作為一個影響因素,也是此案發酵的一個變量。《申報》作為晚清一個公共媒體,為楊白翻案做出了輿論引導作用。地方士紳基於禮法道義,對此案也關涉較多。

大約同治12年(1872),餘杭士子楊乃武考中舉人,本是喜事。不久之後,曾在楊家幫傭的畢秀姑(小白菜)被知縣之子劉子和設計下藥姦汙。同時,毒死了小白菜的丈夫葛小大(葛品連)。那麼,事情是如何聯繫到楊乃武身上呢?

其一,在於小白菜曾和楊乃武有過情愫,礙於主僕和禮法,最終分離;其二在於劉錫彤曾濫收錢糧,斂贓貪墨,被楊乃武得知,於是聯合士子上書舉發,懷恨在心。其三,在於湘軍、淮軍轉業到地方的官員,與當地精英矛盾很深。知縣劉錫彤眼見兒子惹下大禍,便嫁禍給楊乃武,嚴刑逼供,以“謀夫奪婦”情形定擬,問成死罪。浙江巡撫楊昌浚受了劉的疏通,也為了保住一干人等的面子,官官相護,封鎖消息,不許翻案。

這個案件延續了幾年,楊劉等人以為可以矇混過關。不料江浙士人多人上京師告御狀,消息傳到醇親王耳中,通過調查,他決意替楊乃武翻案,以示地方警飭,慈禧太后也下旨嚴查詳情。

其實,除了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的因素之外,乃是餘杭當時相關涉案官員,不少來自曾國藩、左宗棠湘軍系統。朝廷鑑於壓制湘軍集團的勢力,藉此機會清洗了湘軍轉過去的地方官,陸陸續續,100多位官員被免職。
也就是說,楊乃武與小白菜之平反昭雪隱藏著深刻的、尖銳的官場權利鬥爭,本案是朝廷藉機清洗左宗棠、曾國藩在地方上的勢力,他們只是小棋子。所謂沉冤昭雪之後,楊乃武不準恢復舉人功名,小白菜被削髮為尼,能說是朝廷為了他們嗎?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

秦右史


楊乃武小白菜案是晚清四大案(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同治、光緒年間發生的四樁奇案,另三案是張汶祥刺馬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之一。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歷時三年多,經縣、府、按察司、巡撫、欽差大臣、刑部等三法司九審九決(餘杭縣初審、杭州府二審、浙江按察司複審、楊昌浚會審結案、楊乃武姐姐楊菊貞第一次京控後陳魯重審、第二次京控後許瑤光承審一次未決、胡瑞瀾與邊葆誠等提審二次、提京會審),終於得以翻案。

現在綜合多種材料來看,楊乃武小白菜案的確是個冤案。但之所以能獲得平反,完全是政治因素起了主導作用。

到最後,案情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朝中兩派大員的鬥爭了。

當時朝廷的官員在這個案子上分成了兩派,一派以四川總督丁寶楨為代表,他極力反對平反:認為楊乃武風流成性,亦非善類,此是鐵案,證據確鑿。並親自到刑部面斥尚書桑春榮:“這個鐵案如果要翻,將來就沒有人敢做地方官了!”

而桑春榮也想見好於外官,又想得楊昌浚(時任浙江巡撫,楊案的主導者)的賄賂,便有意從輕發落楊昌浚,甚至吩咐刑部堂官逼楊乃武與小白菜“自伏通姦罪”。

而刑部滿尚書皂保(清代的中央各部均設兩名尚書,一名漢人,一名滿人)也因為受了楊昌浚厚賄,也不主張翻案。大學士寶鋆是劉錫彤(時任餘杭縣知縣)的鄉榜同年,也欲迴護楊昌浚與劉錫彤。

另一派以翁同龢為代表,包括夏同善、邊寶泉等,則力主平反楊乃武案、懲辦冤案製造者。

由於兩派相持不下,刑部的結案奏疏遲遲不上。等兩派角逐完的的光緒三年二月十日,刑部才向兩宮上奏楊案會審結果,推翻原審判決,並建議處分錯判的官員。

當然這裡面有刑部已經探知兩宮的意思的因素。因為慈禧已經有對某些出身湘軍集團的軍功地方大員“開刀”的意思,利用楊乃武一案一來提升到重塑朝廷之威權,二來對因鎮壓太平天國而晉身大員的湘軍將領一個震懾。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楊案已非一樁單純的案件,而已經成了一宗複雜的政治事件。

自鎮壓太平天國以後,清廷的權威不斷下移,地方督撫尤其那些以軍功擢升的勢力逐漸崛起,大有“弱幹強枝”之勢。另外當時的光緒帝剛以沖齡登基,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正是皇朝時代最為敏感的“孤兒寡母”時期,慈禧對地方大員的“朋比之勢”、朝廷的“孤立之憂”非常敏感。所以慈禧要藉著平反楊乃武案的名義,對“藐法欺君”的地方大員施以懲戒,以儆效尤,為朝廷立威。

在政治因素面前,個人基本就是個棋子。

楊案最終結果為:光緒三年二月,震驚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宣告終結,楊乃武因“不知遠嫌”,與畢秀姑同室教經、同桌吃飯,杖一百,革除舉人功名,不得恢復;畢秀姑“實屬不守婦道”,仗八十。薄懲後均釋放回家。兩人因在獄中多次被嚴刑對待,已一身傷殘。

胡瑞瀾、楊昌浚以下三十多名出身湘軍的“兩湖派”官員則被撤職查辦,使左宗棠的“兩湖派”勢力受到嚴重打擊。

楊昌浚革職後次年又因左宗棠保奏,又得到起用,最後又在幫辦軍務中再次崛起,先後擔任甘肅布政使、署理陝甘總督、漕運總督、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陝甘總督兼甘肅巡撫、兵部尚書等職,最後官至太子太保。

楊乃武晚年以植桑養蠶度日,1914年9月患瘡疽,不治身死。

畢秀姑無家可歸,在餘杭縣準提庵出家為尼,法名“慧定”,民國十九年圓寂。臨終前,留下一紙遺言:“楊二爺(因楊乃武排行第二,故畢秀姑尊稱其為二爺)蒙受天大不白之冤,均我所害。二爺之恩,今生今世無法報答,只有來生再報。我與二爺之間絕無半點私情,純屬清白。後人如有懷疑,可憑此字條作證”。


趙燕雲


提起清末四大奇案之“楊乃武與小白菜”,後人無扼腕嘆息,一個冤案導致了上百名官員的革職,這在大清歷史上絕無僅有,其中究竟隱藏什麼驚天秘密呢?

楊乃武是清朝同治年間的秀人,家住餘杭縣城,他有四大特點:一是才華橫溢,出口成章;二是長相俊美,風流倜儻;三是為人正直,嫉惡如仇。四是家中富足,生活無憂。

因為楊家比較寬大,為了“營收”而出租了一些空閒的房子出去。其中有一個叫畢秀姑的女租房客,長十分很漂亮,因為時常愛穿一身綠衣服,有個很好聽的綽號:“小白菜”。她的丈夫葛小大卻和她形成天壤之別,不但長得又矮又醜,而且還病怏怏的。

楊乃武為人隨和,因此經常教小菜讀書識字,時間長了,外人都笑稱他們是天生一對的金童玉女。而小白菜的丈夫葛小大聽聞後十分不爽,總認為自己媳婦和楊乃武有姦情,便將此事給他母親喻氏講了。這個喻氏呢是一個大嘴巴,將此事宣揚的全城人都知道。就這親,謠言四起:“羊(楊)吃嫩白菜了。”

楊乃武聽到後風言風語後,開始也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但後聽多了,覺得事情嚴重了,於是房租到期後,楊乃武就以漲房租為由逼近葛小大一家退房搬走。

然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不幸的事發生了。不久,小白菜的丈夫葛小大因病突然去世了。

因為死得太突然,街坊鄰居都認為蹊蹺可疑,於是報了官。

接到了報案後,餘杭知縣劉錫同不敢怠慢,馬上親自帶人來到現場“驗屍”。驗屍的結果是:葛小大是中毒死亡的。

其實,葛小大本來是得病正常死亡的,但是驗屍官一時操作疏忽所造成的,當時驗屍官拿的銀針是上一個案子中毒而死的案子的銀針,情急之下沒有進行清洗,結果判定葛小大是中毒而死。

但知縣卻急於結案表功,於是馬上尋找真兇?知縣經過走訪,很快接到很多人的投訴:楊乃武平時和小白菜十分親密,很可能是他們兩人合謀乾的。

為了破案,縣令劉錫同直接上演“嚴刑逼供”之舉。面對這樣的酷刑,小白菜作為一介弱女子,怎麼能承受得了,只好“屈招”了:胡亂承認是她和楊乃武用砒霜害死了丈夫。

小白菜招了,正直的楊乃武當然不會招了,結果縣令對他施以更加殘忍的嚴刑拷打。楊乃武被折騰得生不如死,最後無奈之下也只好含冤招認。就這樣,楊乃武和小白菜成了殺人的姦夫淫婦,成了世人唾罵的對象。

很快,判決書下來了:楊乃武和小白菜秋後處斬。

楊乃武的姐姐楊淑英知道弟弟是冤枉的,於是上訴。然而知縣已經武斷定案了,根本不走調查程序,便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楊家投訴無門,四處喊冤。楊乃武和小白菜自知已無生路,也因此絕望了。而正在這時,情況卻有了轉機。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譞無意中知道了這個案子。

奕譞平時最看不慣曾國藩,因此對他手下的親信極力大壓。而餘杭知府楊昌浚正好是曾國藩的親信。於是奕譞想通過翻案的辦法把知府楊昌浚扳倒,剪除曾國藩一羽翼。

為此,他主動把這案子上報給了慈禧。

慈禧也害怕曾國藩的湘軍成為心腹之患,也想打壓曾國藩的勢力,她想借為“楊乃武和小白菜”翻案的機會,大力整治江南官場。於是派刑部對此進行重審。結果刑部把葛小大的屍棺運到京城驗屍,最終確認葛小大死於痧症,而並非中毒。

案件真相大白,慈禧對此案中涉及到的官員有100多人進行了嚴懲——革職。最終,慈禧通過借力打力的手段,處理了一大批涉及此案的浙江官員,大大削弱了曾國藩的江南勢力。

案子雖然翻了過來,但是案子的當事人:小白菜被強行削髮為尼,楊乃武幾乎成了一個廢人,朝廷還把他的舉人資格取消,永遠不能再參加科舉,可以說楊乃武還是落得個倒黴透頂的結局。

舉報/反饋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呵呵。

因為當時江南官場被湘軍將領控制,醇親王秉承慈禧的意志翻案。此案後,30多官員被處罰懲辦。浙江巡撫,學政以下100多位被撤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