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最終回來了94人?

陳澤琴


太平天國運動讓清政府稍微放下了一點身段,粗略地審視了一番自己的缺點——清朝只在軍事器械之上輸於洋人。

於是,經過慈禧的點頭,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諸人主導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目的便在於學習洋人先進的軍事方面的技術,同時輔以商務。

所以,洋務運動期間,清政府對外收購了一艘又一艘的船和一批又一批的器械,建了一個又一個的工廠,清政府和李鴻章試圖憑此將清朝打造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可平內亂,也可御外辱。

只可惜,洋務運動只是將清朝打造成了一隻看似強盛的“紙老虎”,實際上卻不堪一用。

當然,購買了洋人的器械還得會用不是?學習洋人先進的軍事技術也得去洋人的地盤學習不是?

所以,為了配合學習洋人先進軍事技術這一洋務目的,經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建議,曾國藩、李鴻章的聯名上奏清政府,請求向美國派遣留學生。

曾國藩在同治十年七月初三上了一個奏摺,即《擬選聰穎子弟赴泰西各國肄業折》,他在奏摺中建議清政府“擬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書,約計十餘年,業成而歸,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諳悉,然後可以漸圖自強”。

慈禧看完曾國藩的奏摺之後,久久不語,她也知道曾說得確實有道理,可是真派人去美國學習的話,她又怕他們學壞了。

所以,慈禧猶猶豫豫了一番,沒有點頭答應。

曾國藩見慈禧沒有答應,沒過多久,他便又聯合李鴻章上呈《擬選子弟出洋學藝折》,在奏摺中明言:“中國欲取其長,一旦遽圖盡購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奧窔,苟非遍覽久習,則本原無由洞澈,而曲折無以自明。”

我們雖然花錢買了洋人的機器,可是這機器的精妙之處,我們誰懂?顯然沒有人懂,所以我們只能派人去學習!

慈禧此時看完曾、李兩人的奏摺,再一次深思,是呀,機器買了沒人會用,豈不是白白浪費錢了?即使會用,用壞了沒人會修,豈不是又得花錢購買?

如果真如曾國藩所說,留學生能夠學會洋人知道機械的技術,等他們回來之後,清朝也可以自己學習製造了,也不用再向洋人買了,豈不美哉?更何況,只是讓他們去學洋人的軍政、船政、步算和製造方面的知識,也不怕洋人將他們教壞了。

想到這,慈禧也想明白了,所以點頭答應派遣幼童赴美國留學。

不過,慈禧雖然答應了派遣留學生的這個計劃,可是仍然很謹慎。

經過一番激烈的商討,清政府決定如容閎所說每年只向美國派遣留學幼童30人,留學時間定為15年,同時為了不讓派出去的學生被洋人同化,清政府還派漢文教習陪同學生赴美。

讓你們學洋人的東西,可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東西呀!所以,即使去了美國留學,也得兼顧“中學”。

所謂的“中學”,說白了便是給他們灌輸忠君思想。

此外,清政府還規定留學生不能中途退學,或者自作主張加入美國國籍,學成之後也不能自己去找工作,只能等待清政府的委任。

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這四年時間裡一起派出了120個赴美留學幼童。

但是到了1881年,清朝的頑固派紛紛抨擊留學生“毫無管束”、“適異忘本”,恭親王奕訢也上奏說“外洋風俗,流弊很多,學生少年出國,胸中沒有儒學根基,德行也不牢靠,沒有精通技能,先已染上了種種惡習,即使竭力整頓防範也難以周到,應當立即將留學生事務所撤銷,撤回留學生”。

經過頑固派的“努力”,清政府也定下了撤回留學生的調子。

但是,出乎意料的卻是,清政府派了120人赴美留學,可是最後卻只找回94人,這究竟是為什麼?

實際上,少數留學生之所以不願回國原因只有兩個,一個是留學生死在了美國,所以回不了國;一個則是留學生因為不願意回國,所以違抗了清政府的命令。

這120個人被送到美國之時,不過只是十幾歲的少年,少年向來便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思想,所以,他們很快便適應了美國的生活。

雖然清政府的如意算盤是隻讓學生學習曾國藩奏摺中所說的“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書”,還派人監督,可是,在學校中接觸的人和事總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他們的思想,這一點是絕對不可控的。

這也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中國的幼童們,除去書本和老師傳授的知識外,同時受到美國政治及基督教的影響,這是可以意料中的事情。如果認為這些聰慧幼童,僅僅由工程、數學、科學的領域中已得到滿足,而他們對美國政治及社會的影響無動於衷,則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所以,可預見的是留學生一定會一步一步地擺脫清政府的控制,這也是清政府召回留學生的原因。

這部分不願回國的留學生除了受到了美國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導致思想發生了轉變之外,也肯定會有因為沉迷於學習之中的。

如果他們回國了,不用想也知道不可能再有在美國時候的學習條件,難道還能捧著四書五經學科學?

所以,他們不願意回國。

當然了,乖乖回國的留學生後來也或多或少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如詹天佑便因為在中國的鐵路領域的貢獻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

雖然這一次召回了94個留學生,但是,清政府在後來實際上也沒有停止過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洋人先進的科學技術的腳步,人數也遠遠超過了120這個數。

如果再加上自費留學生的話,數目會更驚人。

所以,不論清政府再怎麼不願意,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留學一事早已經超出了它的可控範圍之內了。


寧糊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回來了94人,但還有26人沒回來。

這沒回來的26人,基本分為三種:

第一,病故

這批是3人,都是年僅十二三歲的孩子。

民國時期,兒童沒有什麼預防針之內,醫療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

而那個年代,即便美國也沒有抗生素,得了疾病還是很容易死的。

這些孩子背井離鄉,到了謀生環境,水土不服是難免的。

有3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

比如天才少年潘銘鍾,他十五歲就考上瑞薩萊爾理工學院,然而進入大學不到一年,他就因為身體勞累而不幸病逝。

第二,不守紀律被遣返回國

這批有9人,但具體幹了什麼不守紀律的事情不可考證。

一種說法,他們可能只是信仰了基督教或者剪了辮子。

這兩種在清政府看來,都是絕對不允許的。尤其剪了鞭子,在滿清就是死罪。

也許就是這樣被提前趕回國。

第三,自行輟學或者堅持不回國的

這批有14人。

為什麼輟學退學,也很容易理解。十二三歲的孩子,突然送到完全陌生的環境,住在美國白人家庭,完全不適應也是正常。

單單想要過語言關,就不是那麼容易的。

史料記載:他們的女主人出於愛憐,常常見面就抱起來親他們的臉頰,這些幼童個個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禮拜天房主人帶他們去教堂,他們想拒絕又不好張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為清廷明確規定他們不許信仰基督教。這自然破壞了他們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於西餐,他們更吃不慣,餓肚子在所難免。帶隊的清廷官僚自帶了一些醃黃瓜,沒幾天就被幼童給偷吃光了。剛到美國的幼童一身中國打扮,瓜皮帽,藍緞褂,嶄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辮,特別引起美國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會有一群美國小孩子跟在後面圍觀,有的還高喊:“中國女孩子”!讓這些中國幼童非常難堪,有的急得直哭。學習上的問題也很多。他們要補習英文,還要集中起來學漢語,每週寫一篇作文,如果寫不出來,漢語先生會打屁股。現存的幼童們寫的一些作文,可以發現他們那時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學漢語,首先必須臉朝中國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後再給孔老夫子的畫像叩頭,給師長請安。稍不聽話,就會挨罰。

至於堅持不回國的區區幾個人,也更容易理解。費勁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就要學成,卻莫名其妙的被要求歸國,這誰會同意。雖然每年幾百兩銀子的花銷,都是請政府提供。但即便上了大學,其實學生還是很有機會自行打工籌集學費和生活費的。

在被迫提前返國的94名幼童中,日後誕生了國務總理1人,鐵路局長3人,外交部長2人,鐵路官員5人,公使2人,鐵路專家6人,外交官12人,礦冶專家九人,海軍元帥2人,海軍軍官14人……其中如開國人自建鐵路之先河的工程師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國總理的唐紹儀,促成美國退回部分庚子賠款的外交官梁誠,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可以說,這是鼠目寸光的滿清,做的最正確的一次投資。


薩沙


1863年,曾國藩府邸迎來了一位來自於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他叫容閎。



容閎這人大有來頭,他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留美學生(非官派),由一位傳教士帶到美國。留美期間,容閎考上了著名的耶魯大學,成為了第一個在耶魯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有意振興國家的容閎就回到了中國,可因沒有背景,再加上此時清政府還是很牴觸外國技術,所以容閎未能發揮所常,只是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大多是擔任文員、翻譯。



而在此期間,容閎見清政府不接納他,曾去見過太平天國的攝政大臣洪仁軒,並向他提出了7點建議,如訓練新式軍隊、設立武備學校及海軍學校、建立民主政府、頒定教育制度等等。可是此時太平天國已是自身難保,所以容閎的建議雖被接受,但卻很難實施。

於是,失望的容閎婉拒了洪秀全任命的官職,離開了南京,並來到了安慶。在這裡他投到了清朝最有權勢的漢臣曾國藩的幕府中,做了曾國藩的幕僚。而在曾國藩處,容閎相繼實現了他曾經為太平天國所設想的主張,比如協助曾國藩建造了中國第一個洋務企業,江南製造總局,又比如在曾國藩的幫助下,他開設了中國第一所兵工學校。



1870年,容閎在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時,向曾國藩提出由官方派遣學生赴美留學的建議,容閎言:“使予之教育計劃果得實行,藉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良東方之文化,必可使老大帝國,一變而為少年新中國”,他認為只要讓中國的學生從小去國外學習先進的知識,然後學成後報效國家,這樣中國就能壯大,就能一躍從老大帝國變成少年新中國。

而後,曾國藩採納了容閎的建議。1871年8月19日,曾國藩聯合李鴻章聯名上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請求慈禧同意以官方的名義,派遣學童到美國留學。不久,慈禧批准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建議,決定派遣中國學童前往美國求學,去學習先進的知識,學習時間為15年。


1872年8月11日,在準備了長達一年的時間後,清廷終於派出第一批平均年齡只有12歲的30名幼童前往美國求學。他們由上海出發,從舊金山登陸,然後乘火車前往新英格蘭地區,在這裡他們開始了長達近10年的留學生涯,日後在第一批幼童中出現了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清朝外務尚書梁敦彥等知名人士。

之後截止到1875年,清政府又相繼派出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共90名幼童前往美國求學,在三批中相繼出現了海軍元帥蔡廷幹、清華學校校長唐國安、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等多位知名人士。



當然,四批留美幼童本來是要完成15年學業方會回國的,只是在1881年,或有了變化。因這些幼童都是在十一二歲的年齡被送往美國的,此時他們的思想並未被清朝的條條框框給限制住,所以到了美國後,他們開始徹底的放飛自己,他們一股腦的接受了美國最為先進的民主思想,而這點確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清政府送他們出國是為了讓他們學習先進的知識,然後為清朝效力的,而不是讓他們學成後來反對清朝的。所以在1881年9月6日,清政府決定召回所有留美幼童,自此持續近10年的官派幼童前往美國事件宣告結束。



而據不完全統計,截止1881年,清政府派出的120位幼童中,有50餘位學童相繼進入到美國的大學中學習,其中22位進入耶魯大學,8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位進入哈佛大學。可以說這一批赴美幼童都充分發揮出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他們克服了重重的阻礙,最終大部分都成為了當時各行各業最為頂尖的人才,並都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這批留美幼童中,被召回國內後從事工礦、鐵路、電報事業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事業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從事商業7人;從事海軍事業20人,其中14人為海軍將領,同時為國捐軀者6人,包括廣丙艦都司黃祖蓮、濟遠艦大副沈壽昌、致遠艦幫帶陳金揆、薛有福、揚武艦見習軍官黃季良、鄺永鍾等。


當然在1881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時,120位留美幼童中,只有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國。而剩下的26位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回國,這其中包括9位留美期間不守紀律被遣返的,及17位執意不歸及病故的。

當然,這94位遵循清政府的詔令回國的幼童,在回國後並沒有得到厚待。他們在回國後,一到達上海就被清政府給集體關到一個學堂裡,據一些親歷者回憶:“只有睡覺,似乎讓死亡結束一切痛苦和折磨”。之後經過數天的“關押”,他們終於等來了清政府官員,而後那個官員將他們隨意的分配,如學工程的詹天佑被派往廣州教英語。



不過雖然此時清政府不厚待他們,但是憑藉著他們個人的努力和才能,他們都成為各行各業最為頂尖的人才,為中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澳古說歷史


在清朝後期由於國外列強的侵略,清政府被迫打開了國門,此時的高層有一些官員開始客觀分析列強的優勢,並且採取向西方學習的措施,這就是著名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後期清政府派出了幾批幼童漂洋過海趕赴美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和文化。總共派出了120名挑選的幼童到美國,最終學成之後卻只回來了94人,很多人感到疑惑。雖然原因有很多總結歸納起來主要有一下幾種:

  • 首先就是最主要的疾病夭亡,由於離開祖國的時候,這些幼童大多年齡在十二歲以內,身體有的非常羸弱。經過海上顛簸到達美國,加上到了美國之後水土不服,很多幼童都會生病。有一部分雖然得到了救治,但是仍然有人因為沒能抗住病痛的折磨而先後去世,客死異國,他們算得上是為祖國獻出了幼小的生命。是很讓人惋惜的。
  • 第二種情況就是被官方提前遣返退回國內,這些幼童當中很多都是貴族子弟,從小都嬌生慣養,對於刻苦讀書更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清王朝在這批幼童身上花費了很大的代價,據統計每年都會平均花費六萬兩的白銀。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在美國這些幼童都有專人管理,動態朝廷都會掌握,因此一些成績不好,或者無法適應異國生活的幼童就被提前遣返回國了,最終浪費了國家的培養機會。
  • 還有最後一種情況,他們到了美國後,後期都靠自己打工留學。最終朝廷命令回國的時候,他們卻留在了美國選擇繼續深造。事實證明清政府並沒有因為他們的回國而避免了滅亡的命運。這批留學生在民國時期卻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很多都成為了國家的有用之才。為當時落後中國的發展奉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海外派遣幼童的舉措,客觀上有利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雖然它的初衷是挽救清政府,實際上卻使民國政府擁有了一批寶貴的人才儲備,後期的政界、鐵路、外交、軍事等等重要的部門都有他們的身影。這不得不說是清朝洋務派的“功勞”。


以史正衣冠


這120名留美幼童中,只有50多人進入大學學習,而真正畢業的僅有兩人。原定十五年的求學之路被迫中止,然而這群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且被寄予厚望的半成品,依然還是對中國的近代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幼童赴美的歷史背景

鴉片戰爭的失敗,使得國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才真正意識到自己與西方列強之間的差距。隨後晚清進行了一場自救運動,也被稱為洋務運動。既然要以西方裝備和科技來挽救大清,那麼人才的培養就迫在眉睫。

鴉片戰爭結束四年後,美國傳教士布朗從大清帶走了容閎、黃勝和黃寬三人。其中黃寬獲得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容閎獲得耶魯大學獲學士學位。容閎也因此被人們公認為是近代中國留學第一人。

容閎回國後,向推動洋務運動的曾國藩和李鴻章講述了留美經歷,建議讓朝廷挑選幼童公派出國留學。最終在曾、李二人的聯名請求下,這個計劃終被清廷批准。由於當時社會比較保守,許多達官貴人都不願將孩子送去留學。

容閎等人負責的招生工作進展並不順利,最終只好在普通家庭中完成了招生任務。赴美幼童共有120人,從1872年到1875年,共分四批赴美,他們中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僅10歲,平均年齡僅有12歲。

幼童們大部分來自南方,其中廣東84人、江蘇21人、浙江8人、安徽4人、福建2人、山東1人。這些幼童在美國被安置在54戶居民家,身著長衫馬褂的幼童們很快適應了美國生活,棒球、足球也成為他們的摯愛。

赴美幼童被召回的原因

赴美幼童學習的數學、生物、機械、土木工程等科目,在當時的中國是沒有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美式教育的潛移默化,幼童們開始反感八股文,並極力反對下跪叩頭等封建禮節,有的還甚至剪掉辮子,用假髮辮來應付。

而清廷的想法是,讓這些幼童在政治和思想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學到先進技術,但事實證明這是一種不太現實的想法。有些幼童不單是剪辮子,他們還接受美國宗教文化。這些都是清廷所不能容忍的,國內輿論一時譁然。

留學生監督吳子登向總理衙門上奏,極力鼓動撤回留美學生。在壓力之下,李鴻章也加入了否定留學生的隊伍。1881年,清廷下令將這些留美幼童們分三批召回。他們回國後儘管受到士大夫的排斥,但還是有多人成就非凡。

比如曾出任民國臨時大總統唐紹儀,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詹天佑,還有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都走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這些幼童曾以驚人的毅力在美國創造了許多奇蹟,格蘭特、馬克吐溫都是他們的好朋友。

他們被迫回國後,被分散洋務派開創的各種重要部門工作,後來成就了一大批的電報專家、外交家、鐵路建築師、大學校長等。幼童在美學習的不僅是科技,還有其各種開放的思想和制度,而後者顯然是清廷不想要的。

赴美幼童為何只回來了94人?

赴美幼童最終被召回94人,有26人沒有回來。沒有回來的這些人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因病在美國早逝而沒能回來;第二類是因不守紀律而被提前終止學業遣返回國的;第三類是因抗拒清廷召回命令而不願回國的。

第一類沒有回來的幼童,主要是由於長途跋涉,再加上嚴重的水土不服等原因,有一部分就在美國過早病逝。還有一個名叫潘銘鐘的學生是因勞累過度而去世的,他在十五歲就考上了大學,可惜只學習了一年便早逝了。

第二類沒有回來的幼童,主要是由於不守紀律而被提前終止學業遣返回國的,還有九人是沒有通過考察組的定期考核而提前回國的,就相當於現在的末尾淘汰制。

第三類沒有回來的幼童,主要是一些拒絕召回的。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早已適應了美國的生活,而且是付出相當的艱辛才進入大學,他們不甘心就此失去學業。他們在新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促使下,拒絕被召回。

當時進入美國大學學習的幼童有五十多人,其中耶魯大學22人,麻省理工學院8人,哥倫比亞大學3人,哈佛大學1人。然而耶魯大學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完成學業。容揆和譚耀勳抗拒召回,留在耶魯大學完成學業。

這些留美幼童後來被分散到政界、軍界、實業界、知識界等各個領域。像詹天佑、吳仰曾、蔡紹基、唐國安、唐紹儀、梁敦彥等人,都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留美幼童名單附後:


野史也是史


“留美幼童”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對外交流事件,這裡面所有的留學歸來人員對中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留美幼童”是清末洋務運動中的一個重要項目,這個項目最初的發起者是中國首批留學生之一的近代著名教育家容閎。

容閎,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革命家,1828年出生於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容閎自由在香港教會回校上學,因學習成績優異,18歲那年他跟隨來華教學的傳教士勃朗先生返回美國,成為中國歷史上首批赴美留學生。

赴美之後,容閎考取美國耶魯大學,也成為首位入學耶魯的華人學生。(容閎雕像

容閎在美期間曾加入過美國國籍,但是在耶魯畢業之後,他還是選擇返回中國,希望能夠幫助中國實現近代化。

1854年容閎返回國內,此時第一次鴉片戰爭才過去剛剛14年,清政府繼續以天朝上邦自居,中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於西方文明仍舊持保守態度,容閎回國之後一直鬱郁不得志,只能在一些外國駐華機構中工作。

不過就在這段時期,天平天國正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迅速崛起。出於對新生政權的期待,容閎在1860年時冒死前往天京,會見太平天國幹王才洪仁軒。

洪仁軒是太平天國中一位頗有遠見的資產階級改革派,他是洪秀全的族弟,由於其曾常年居住於香港,對於西方事物多有接觸,因此思想非常開明。在執掌太平天國政務後,他提出了著名的《資政新篇》,極力推動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太平天國內部堅定的“洋務派”。

容閎在拜見洪仁軒之後,向他提出了自己對國家改革的七點主張,其中包括建立近代學制、籌備海軍等等建議。對於容閎的主張,洪仁軒表示支持和讚賞,但太平天國當時已是風雨飄搖,面對清軍巨大的軍事壓力,根本無力分心於國內的革新,而容閎也感到太平天國前途迷茫,於是很快便離開了南京。

1863年容閎前往安徽,會見了正在圍困安慶的湘軍首領曾國藩,容閎向曾國藩提出了興辦軍械製造廠,建立近代軍工產業。容閎的提議迅速被曾國藩採納,曾國藩於是委派容閎前往國外購置機器。

1865年,江南機械製造總局成立,容閎也積極投身到機械局的籌辦當中。在此期間,容閎開始得到李鴻章等洋務派人士的賞識,其政見也開始被清政府所傾聽。

1870年容閎向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歷陳中國教育只落後,人才之缺失,提議拍出一批公費留學生赴美讀書。在容閎的多次勸說後,曾國藩和李鴻章同意了他的建議,並向總理衙門轉達了留學計劃。

此後清政府還是在廣東和江浙地區挑選10—14歲的男性幼童,作為留學計劃的候選人。當時清政府篩選這些留學生的標準是:兩家子弟、聰明、漢族,

不過由於那時候社會風氣未開,很少有人家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往海外,因此挑選工作還是比較艱難的。到1872年,清政府共計挑選120名幼童留學美國。並且這一計劃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

第一批留美幼童於1872年8月11日由上海出發,他們乘船跨越太平洋,在美國舊金山登陸,之後再乘坐火車到達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地區,並54戶美國家庭中,從此開始了他們長達十多年的留學生涯。

根據美國學校的資料顯示,這些孩子學習十分刻苦,也非常努力,他們先是以極短的時間就掌握了英語,隨後便忘我的投入到學習當中去了。


(首批留美幼童在輪船招商局合影)

這些幼童在美國期間,不僅要學習英語和科學知識,並且也要在清朝官員的監督下學習漢語和古典文化。在他們初到美國之時,他們每天依舊需要向大清皇帝和孔夫子的畫像行禮,以此來保證這些孩子不被美國文化所同化。

不過清廷的監督即便是再怎麼如何嚴密,也終究敵不過大環境的潛移默化。中國留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接受美國文化,有些留學生甚至剪掉了辮子以及和當地女孩談起了戀愛,這些行為都讓清廷駐美官員強烈不滿。

在本次留美計劃中,原本是想讓這些幼童留學15年,屆時他們當中年紀最大的已經快30歲了,正值年富力強之際,但是由於擔心這些留學生收到西方思想的“荼毒”,最終在1881年9月6日,清政府決定停止留學計劃,下令所有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於是在這120名留美學生中,除26人因病故(15人)、提前遣返(9人)、拒絕回國(2人)等緣故以外,其餘94人均在當年被分成3批陸續回國。

此次“幼童留學計劃”雖然最終沒能圓滿結束,但是這些留學生在回國之時也都已經20多歲了,在一定程度上來講也算是學友所成了,而這批人也確實對日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中包括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清華大學創始人唐國安等各界名宿。

(民國時期,尚在的幾位留美幼童合照,這時的他們早已是古稀之年)


千佛山車神


不是每一次初戀,都會讓愛情盛放。

不是每一次抄底,都能踏上主升浪。

不是每一次遠航,都會沐浴到彼岸之光。

就像在同治時期與光緒初年的那次幼童留洋,我們大多數人已經淡忘。因為京張鐵路,我們很多人就記住了一個詹天佑,而忘了留學生之父——容閎,忘記了袁世凱的好兄弟唐紹儀。就像出國120人,回國僅為94人一樣,在1881強行回國之際,拿到大學學歷的僅有兩人。


容閎:中國留學生之父,18年的執著,堪比玄奘取經

容閎,廣東香山人,孫中山的同鄉大哥。出生於道光8年(1828年),卒於武昌首義的第二年。伴隨著中國走過了整個近代化過程。在他漫長曲折的一生中,共有兩件大事,永為流傳,一個是在曾國藩的主持下,容閎建立起了江南機器總局;另外一個,就是促成留美幼童的出國。

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國。在1860年的南京,他面見了太平天國的洪仁旰,到1863年的安慶,面見中興四臣榜首的曾國藩,再到1870年天津教案時,給曾國藩當翻譯,容閎終於實現了帶領中國學生出國的夙願。

容閎:中國留學生之父

留美幼童,開啟了古老中國邁向世界的第一次遠行,是意欲衝出重圍的第一批破壁人

歷史教科書中,我們對於林則徐的定位,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可是帶領古老的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是容閎。他以自身的經歷,證明了彼時的中國,只有培養留學生,才能“師夷長技以制夷”。

也可以這麼說,留美幼童的謀劃,就是中國洋務運動的先聲。這120名幼童,是當時全面落後,處於憂患之中的民族的第一批破壁人

留美幼童和寄養家庭的合影

留美幼童,洋務運動的早產兒和中國近代教育的先行者

留美幼童,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四位洋務派的中興四臣,為風雨飄搖的中國培養的技術型人才。本來計劃從1872到1887年,一共15年時間,將他們培養成當時一流的科技型人才。

只是,怕對這些幼童失控的清政府,為保留正統的顏面,而提前6年,將留美幼童全部召回,除了因病去世的3人,被原先遣回的21人,決意不歸的2人,最後總共回來了94人。正是這次不完美的留洋,開啟了中國留學生的先河。即使充滿了遺憾,但這些人在回國後,依然憑藉自身的努力,進入馬尾,進入北洋,進入當時軍、政、經、科的殿堂。

留美幼童最後一次合影

結束語:步履蹣跚,如履薄冰,留美幼童的遠行,是容閎一生的執著與踐行,是將科技之光和文明之光,照耀古老文明的偉大創舉。曾國藩與李鴻章的全力支持,是促成此行的主要推力。很難說留美幼童是成功的,也很難說徹底失敗了。只是,他們的創舉和先行,為後來的我們鋪平了道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教育練真堂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朝代,當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閉封鎖國的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中國處處受捱打。為了改變這種落後的現狀,清朝征服先後發動了不少的改革,其中派遣留學生就是其中一個手段,讓這些學生去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回來之後為清朝效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國可以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了,而且我國最後一個朝代為清朝,大家知道吧!當然了經歷了許多的朝代,每一個朝代的制度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到了清朝規定了許多不符合國情不被人接受的制度,所以清朝也就是最後一個朝代滅亡了。當然瞭如果喜歡看歷史說的朋友會知道在我國清朝時期國家經歷了許多的政治工業變革,不僅如此也有許多外國國家妄圖侵略我國資本,佔領我國領土。因此清朝時期許多官員都在想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之後也是開展了許多運動。而像洋務運動就是其中一個。



而在洋務運動時期政府做出的最大一個決定就是把我國許多幼年兒童送到國外學習外國的知識點技術以此來解決我國一些比較落後的知識技術。。而且都由清政府掏錢,每年幾乎都需要六萬兩白銀。但是大家可知,在清末一共有120個十二三歲的兒童去往美國學習,但最後回來的人卻只有94個人,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一起來看看。

這些學生最小的只有10歲,最大的也不超過15歲,他們都是經過選拔的極為聰明之人,去了美國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家庭接受語言訓練,不久他們中的很多人考上了各所名校。其中有22人去了容閎的母校就讀,還有8人考入了麻省理工,3人去了哥倫比亞大學,還有一個更厲害,居然考入了哈佛大學。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適合學習,但是他們不但學到了語言和知識,更受到了美國文化的影響,很多學生喜歡穿西服,還有人竟然剪掉了鞭子。還有一些孩子,他們竟然加入了基督教,每天也喜歡禱告。於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這些人幾乎個個大變樣,他們的基本人生觀也發生了改變,許多人對於滿清的現狀更加不滿。於是僅僅過了九年以後,滿清就因為認為這些孩子大逆不道而終止了繼續派遣留學生出國。



這沒回來的26人,首先就是病死是17人,都是年僅十二三歲的孩子。民國時期,兒童沒有什麼預防針之內,醫療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而那個年代,即便美國也沒有抗生素,得了疾病還是很容易死的。這些孩子背井離鄉,到了謀生環境,水土不服是難免的。有17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比如天才少年潘銘鍾,他十五歲就考上瑞薩萊爾理工學院,然而進入大學不到一年,他就因為身體勞累而不幸病逝。

此外,另一部分沒有回國的幼童則是因為確實不願回國了。他們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才得以適應美利堅的生活,更不論說考上美國大學的經歷何其艱難。如今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才剛剛考入大學就被要求召回,一旦回去,之前的所有努力那就都白費了。雖然他們來時才十二歲,但是召回之時已經成年,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謀劃。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渴望知識,他們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救腐朽的中國。他們不願意為了那個腐朽的清政府而回去,他們要暫時留在美國,努力學習,等有朝一日祖國真正需要他們了,他們便會踏上回國的行程,乘風破浪,兼濟天下。

當然了雖然有九十四名學生都回到國家了,但其實這些學生回來之後並沒有得到清政府看重,有些甚至因為當時的政權被排擠甚至逝世。後來隨著新中國成立,這些學生才見到了光明,發揮自己能力。現在早已在自己所熟悉的領域有了成就,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批留美幼童中,被召回國內後從事工礦、鐵路、電報事業30人,其中工礦負責人9人,工程師6人,鐵路局長3人;從事教育事業5人,其中清華大學校長1人、北洋大學校長1人;從事外交事業24人,其中領事、代辦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長1人、副部長1人,駐外大使1人,國務院總理1人;從事商業7人;從事海軍事業20人,其中14人為海軍將領,同時為國捐軀者6人,包括廣丙艦都司黃祖蓮、濟遠艦大副沈壽昌、致遠艦幫帶陳金揆、薛有福、揚武艦見習軍官黃季良、鄺永鍾等。 當然在1881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時,120位留美幼童中,只有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國。而剩下的26位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回國,這其中包括9位留美期間不守紀律被遣返的,及17位執意不歸及病故的。


大老二爺


晚清政府曾公費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什麼只回來94人?這些孩子歸國後又為國家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同治九年,曾國藩在幕僚容閎的反覆勸說下,終於同意了出面奏請朝廷選派幼童出洋留學的計劃,不過由於他不太懂洋人的事,所以他拉上了李鴻章一起參與。

李鴻章從事洋務運動多年,深知中西最大的差距就在於技術,於是他爽快得答應了。後來在曾國藩、李鴻章的共同努力下,清政府批准了留洋計劃。

就這樣大清分四批選送了120名幼童到美國留學,至於為什麼只回來94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清朝的男人都是身穿長馬褂,拖著一條長辮子,這些孩子到了美國之後,就與當地人顯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美國小朋友嘲笑他們是女孩子,所以有些膽大的就把偷偷把辮子剪了。

而大辮子是滿清砍了多少腦袋,才養成的習慣,對於大清來說剪辮子是政治覺悟出了問題,因此有9名“叛逆者”被遣送回國了。

二、中西方飲食習慣差距很大,很多孩子完全不適應西餐,導致經常餓肚子。營養跟不上加上水土不服,疾病就隨之而來,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是太好,所以病死了6個。

三、留學兒童到美國過,是在美國友人家裡生活,十幾年的相處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對於突然回國產生了抗拒心理,所以有11名孩子拒絕回國。

當然也有生活條件存在巨大差距的因素,因為去留學的都是窮人家的孩子,不管是從孩子角度還是從父母角度來看,留在美國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但總的來說這個比例還是很低的。

這些留學兒童雖然在美國的生活困難重重,但他們學習上的表現還是非常優秀的,有不少都考入了美國名牌大學,讓美國人驚歎不已。

不過可惜的是,清政府擔心這些孩子受西方思想“侵蝕”太嚴重,提前召他們回國了,120人僅詹天佑和歐陽庚兩人完成了學業。

這批留學生在民國時期分別進入了軍政界、實業界、教育界等,有不少因在各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而成了知名人物。

比如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國務總理唐紹儀,清華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還有奠定我國近代海軍的14位將領等等。

總之,這批歸國留學生在不同的領域,都為中國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可能是滿清政府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



花木童說史


以一年600萬兩白銀的巨資官派的留學生

1872年8月11日,30個平均年齡12歲左右、著緞袍、拖長辮的中國孩子,從上海出發,跨越整個太平洋,抵達美國,開始了他們長達15年的官派留學生活。

在接下來的三年裡,又有另外90個孩子,分次分批,以同樣的方式,登陸美國,被分配到康涅狄格州、麻薩諸塞州的共54戶家庭生活、學習,接受最先進的西方教育。

這120個孩子,每年花費的費用高達600萬兩白銀,這些費用由清廷從彼時已經不太充盈的國庫中專項撥款。

他們,是“師夷長技”的洋務運動中最重要的計劃之一,說他們身上寄託著彼時期望改變國家命運的革新派的最大希望,絕不為過。

不可避免的中西方文化衝撞

清廷派出這批學生,寄望改變國家未來的命運。然而15年的時間太長了,首先改變的是這批孩子對社會的認知。

接受系統的西方教育,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又接受資產階級啟蒙時期的人文社會理論後,他們轉而信奉並追求個人的權力、自由和民主,對封建社會的繁文縟節、四書五經的知識體系,產生了質疑。而這些變化,在清政府的保守官僚看來,四個字足以形容——大逆不道

一場不可避免的中方文化衝撞,帶來清廷保守派和革新派的對峙,最終,堅持到1881年,這場原定時間為15年的留美計劃被硬生生取消了。

它是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個縮影。

美夢破碎,召回國內

1881年,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順利完成學業的只有兩個人:

一個是日後中國最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被稱為“中國近代工程之父”的詹天佑,另一個是日後中國早期的外交家歐陽庚

這120個孩子,分期分批地被政府召回國內。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如約回來了。其中有9個人,是不守紀律,在此之前,沒有通過駐洋委員會的定期審核,被先行遣送回國;有3個孩子,如天才神童潘銘鍾,因身體抱恙,在美國不幸病故;還有14個孩子,堅決抗拒回國,如容揆譚耀勳等,堅持要留在美國耶魯大學完成學業。

最後,剩餘的94人,先後分三批被遣回國內。

未受重用,飽受排擠

風水輪流轉,最初對他們寄予厚望的革新派官員,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領導下,幾乎已經喪失了話語權

也因此,這些孩子回到國內後,並沒有享受到理想中的殊遇。

在像犯人一樣被關在上海的一所學堂裡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接受了“領導”的訓話,並被分配了工作。但分配方式是匪夷所思的,並沒有考慮到要善用他們,比如詹天佑明明學的是工程,卻派往廣州的一所學校教授英語。

好在這批原本資質優異、又接受了先進教育的孩子,雖然未受重用,飽受排擠,還是經由個人的不懈努力,日後在政界、軍界、實業界、知識界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成為奠定中國現代發展基礎的先行者

其中赫赫有名的,如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

唐國安、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