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会对诸葛亮说不可重用马谡?

你白哥哥


三国时期,群雄并立,诸侯争霸。从董卓入主朝政起,再到最后刘备、曹操、孙权三人三分天下。这之间出现的能人巧士数不胜数。可在这之中也有一些人凑数其间,虽有一定能力,却实在是不堪大任,最后落得凄惨结局。如“纸上谈兵”的马谡,罔顾兵法,失守街亭,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杀,实在令人叹息。

其实对于马谡的不足,蜀汉早有一人看了出来,并提醒了诸葛亮。原来在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就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这点就可以看出刘备的先见之明,可刘备又是怎么知道马谡不可用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长期相处为伴,深知马谡实干。

先说马谡这人,马谡年少颇有才气,在很早就跟着刘备做事了,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入蜀后又先后任绵竹、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给出了有效建议,七擒、七放孟获,使南中人心归服,为后来争霸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可说马谡这个人还是有些才干的。

可是,马谡兄长马良也是同期和他一同入蜀的, 作为马谡的哥哥,当然会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而作为二人上级的刘备,在长期的相处中,不仅可以从马良处了解到马谡的不足,更是能通过平常看出二人的强弱,了解到马谡于马良的差距之处。

二,刘备慧眼识人,眼光独到。

在乱世中,刘备能从一个普通的“村夫”,一步一步不懈努力与奋斗,到最后建立蜀汉。可以说在东汉末年鲜有人能和其匹敌。曹操评价他时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又说:“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能为人君,刘备绝对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能力。

他能在市井之间识得关羽、张飞的不凡,后又得赵云,请诸葛亮出山,并都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又用庞统,法正进川取益,用魏延得汉中太平。这些可以说刘备的一生之中,几乎没有看错人,也没有用错人。甚至包括他死后留下的费译,郭攸之等臣子也都是蜀汉骨干。而对于马谡,眼光毒辣的他自然深谙其真实能力。

三,作为一个帝王,刘备无疑更加明白知人善任的道理。

多年的战争下来,刘备自然可以分清,谁是大才,可委以重用。这点从马良身上就可以看出,同在刘备手下任职,无疑更有才华的马良更受宠爱。而观之马谡,刘备则逐渐发现他的诸多缺陷,并在托孤的时候告诉了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事与愿违的是,对马谡极其器重的诸葛亮并没有将此放在心上,依旧一如既往。到最后酿成大祸的时候,已悔之晚矣。

我们不得不说,刘备作为一个开国君王,他几乎做了自己该做的一切。他当之无愧是那个时代的枭雄之一。而马谡的误用,也非全是诸葛亮的过错,在人才极度缺乏的蜀汉,马谡是诸葛亮眼中少有的希望之一。太过着急导致用人不清才是主要原因,不过这也给诸葛亮带来了一辈子的遗憾,实在可惜。


邓海春




对于马谡其人,我们都知道,他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奉命镇守街亭,结果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战略,加上指挥失误,致使街亭失守,最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



结果诸葛亮为了严明法度,挥泪斩马谡,马谡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名不副实,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

其实对于马谡的华而不实,刘备早就有所提到。他在临终之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



为何诸葛亮看不出来刘备却能看出来呢?

这就是老板和员工的差距了!



作为一个老板,你的能力不一定要是公司里面最强的,但你一定会看人。这样才能给出合理的安排,实现公司效率的最大化!



刘备从买草鞋发家,创业数十年,规模从小到大,做到今天,可以说是阅人无数,他的识人能力绝对是超过诸葛亮的。

马谡就好比现在的中国学生们,会考试,不会做事,诸葛亮只看中马谡考试能力,却忽略了其实践能力,而这恰恰是刘备所看重的,最终造成了这场失败!



所以,刘备能成为当时的三国一霸是有道理的,那可不是凭运气!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白话历史君


刘备虽然在治国理政、行军作战等方面的能力很一般,但在识人、用人方面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比如在临终前,他刻意嘱咐诸葛亮不要重用某人,后者置若罔闻,结果最终酿成大祸。这个让刘备很是不放心的人物,便是马谡。


马谡字幼常,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幼弟,虽然才能不及长兄,但非常喜欢议论军事,而且观点多有可采之处,由此深得诸葛亮的赏识。马谡虽然很早便追随刘备,并因功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等职,但刘备对他的印象却并不好。在刘备的眼中,马谡属于赵括一般的人物,只知道“纸上谈兵”,却无真才实学。



所以弥留之际,刘备特意嘱咐诸葛亮道:“马谡虽然健谈军事,但言语浮夸、华而不实,跟赵括属于同一类人,所以丞相绝不可以对他委以重任,否则恐将贻害国家。”诸葛亮虽然点头称是,但心中却并不为然。不仅如此,诸葛亮还提拔马谡做参军,经常整日整夜地谈论军事谋略,可见对他的器重。


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见《资治通鉴·卷七十一》。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器重马谡,有很大的苦衷。蜀汉自建国后,大谋士凋零的现象很严重,如庞统、法正一般的奇才不再出现,健谈军事且屡有高人一等见解的谋士,也就剩下马谡一人而已,如蒋琬、董允、费祎等人,都是治国理政的能臣,但绝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所以,为了完成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事业,诸葛亮却不能不重用马谡。



而且马谡的参赞之功,也的确对诸葛亮助益良多,其中最明显的案例,当属征讨南中战役。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叛军雍闿、孟获等人,临行前,马谡为他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希望用施恩招抚而非军事征服的方式,来赢得南中异族人士的真心归附。


诸葛亮依言行事,果然斩杀雍闿、降服孟获,使得南中再不敢反叛(“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见《三国志·卷三十九》注引《襄阳记》)。经此一事,诸葛亮对马谡的才能赞赏不已,所以在第一次北伐中原事业中,便将他带在身边。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谡唯一一次跟随诸葛亮在前线作战,便因为骄狂断送性命。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在这次战事中,诸葛亮使用疑兵之计,声言将由斜谷道攻取郿城,并使赵云、邓芝据箕谷为疑兵,但实际上却率主力进攻祁山。曹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自知难以抵抗,便全都叛魏降蜀,一时间雍、凉震动,长安有被蜀汉攻占的危险。


魏明帝曹叡闻讯后,即刻命令大将军曹真驻军郿城,命左将军张郃率军五万进攻街亭,意在阻断诸葛亮的进军路线。诸葛亮闻讯后,派马谡为前锋,率领王平等人防守街亭。但让诸葛亮没想到的是,马谡却犯下低级错误,并没有占据街亭城迎战张郃,而是在高山上扎营,意在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冲击、歼灭魏军。



然而让马谡没想到的是,张郃进占街亭后,并没有急着跟他交战,而是在四处断绝蜀军的水源,让对方陷入无水可饮的境地。蜀军饥渴难耐,体力迅速下滑,战斗力更是无从谈起,最终被魏军击溃,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最终,蜀军部众四散奔溃,被杀伤、俘获者极多,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毫发无伤地返回大营。


经此一役,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在攻取西县后,率千余家降民退往汉中,而赵云、邓芝亦兵败于箕谷,至此,第一次北伐中原战役以失败告终。诸葛亮退往汉中后,向后主刘禅自请贬官三级,并将导致军队战败的罪魁马谡斩首。马谡被杀时,年仅39岁。



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见《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不过回忆起刘备临终前的殷切嘱咐,诸葛亮是否会心生懊悔呢?



文史砖家


众所周知,三国的刘备是一位仁主,他胸怀大志,求贤若渴,手下人才济济,其中多半为他誓死效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蜀国后期有两位文武牛人死得太冤枉,没有死于一线战场,却殒命于“内耗”,最终导致蜀国走向灭亡。

首先,来看这位被“内耗”掉的超级文人,他的名字叫:马谡。

在三国演义中,马谡成了“纸上谈兵”的著名人物,街亭之战就是最好证明。事实却并非如此。

马谡一共有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其中哥哥马良在蜀中是一位名人。马谡才气过人,最初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进入蜀地,后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在他的推荐和支持下,马谡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

然而,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明确要求诸葛亮扶持一个人,并且要“提防”一个人。扶持的当然是他的儿子刘禅,而“提防”的人就是马谡。当时刘备对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不可不明察啊。”

结果一向忠心听话的诸葛亮这次却一意孤行,没有听取并遵询刘备的叮嘱,而是继续重用马谡,并把他当心腹,留在身边,日夜潜谈。

后来,诸葛亮征南中之时,马谡充当诸葛亮的参谋,诸葛亮因为采纳马谡的建议,斩杀雍闿,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

然而,随及,刘备的魔咒就开始显灵了,诸葛亮磨刀霍霍多时,北伐之际,诸葛亮对马谡委以重任,让他守街亭,结果他在排兵布阵上有误,被张郃所败,最终导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以失败告终。

为了给天下人以交代,诸葛亮只好上演“挥泪斩马谡”的悲惨一幕。

当然,其实马谡还是一个非常出众的谋士,他才华横溢,谋略过人,可以说是中流砥柱式的人物。当然,马谡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8个字:不能独自领兵作战。原因就是马谡的理论知识明显强于实战能力,他没有冲锋陷阵的经验和能力,结果挂帅第一战就是镇守街亭这样的重要关口,结果因“失”而被斩,蜀汉后期最优秀的谋士就这样被内部消耗掉了,诚为可惜。

首先,来看这位被“内耗”掉的超级武将,他的名字叫:魏延。

魏延属于路出家的人,他是在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时归顺刘备的,并立下赫赫战功。公元219年,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结果在选留守汉中大将军时,魏延力压人气颇高的张飞成为镇远将军,可见其才能深受刘备的器重和赞赏。

两年后,刘备称帝,建立蜀汉,结果魏延摇身一变,成了名震一时的镇北将军,成了蜀汉炙手可热的武将。

公元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蜀汉汉中地区,魏延奉命前去抗敌,结果他师出西部的羌中,进击曹魏凉州地区,结果在阳溪大破费瑶、郭淮的曹魏大军,一举粉碎曹魏的进攻。

公元231年,魏延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于南围大败魏兵,获甲首三千级。

魏延不但武盖三勇,而且多智谋。史书记载,他曾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建议由他带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奇谋,出意不其一举拿下魏军首城长安。结果过于警慎的诸葛亮并没有采纳。

魏延能文能武,可以和五虎上将相媲美。然而,他致命的弱点就是:为人耿直。而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得罪了很多人。其中杨仪可以称之为他的第一号仇人。诸葛亮虽然积极化解,但收效甚微,原因是诸葛亮喜欢并且重用才能平平的杨仪,而“打压”和“雪藏”能力出众的魏延。更为可悲的是,诸葛亮死后,魏延最终死于内斗中。据史书记载,杨仪杀死魏延后,还用脚践踏他的头颅,怒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结果连魏延的三族都被诛杀。

可怜蜀国后期最厉害的蜀将就这样死于内耗,而其中都跟诸葛亮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正是因为最忠于蜀国的诸葛亮错用一个人和打压一个人,导致人才凋零,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尴尬场面,最终导致蜀国走向了灭亡。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马谡失街亭,孔明泪泣流;

独愧怆然处,感怀先帝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只因街亭之失,造成了全线大军的败退,也进一步将刘备的识人之能推向神坛。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对诸葛亮言及:“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就真是为了单纯的提醒诸葛亮吗?

其实,以祥子浅见,其中可能大有文章。

其一:刘备话中有话,借小小马谡,从侧面提点诸葛亮的用人之能有所不足。

当时,刘备正处于生命的弥留之际,每一字一言一语,自当不会无的放矢。为何要单单提出和诸葛亮情同师生父子的马谡呢?

只因,刘备非常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与缺点,而诸葛亮的缺点又很难令刘备放心。那就是诸葛亮的用人之能不足,主要是较为感性和苛刻。

从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不难看出,蜀国后期人才极其凋零。

因此,刘备才利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宝贵时间,借用小小马谡侧面提醒诸葛亮的用人短板。可惜的是,刘备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溘然离去了。是否还有让诸葛亮多给马谡基层历练机会后再行重用的意图,就不得而知了。

其二:并非刘备看透马谡,而是刘备看透了诸葛亮。

那么,刘备主要从那些方面看透了诸葛亮呢?

一是当曹操用假信欲将徐庶骗至曹营前,徐庶曾前往诸葛亮处,并向其推荐刘备为可辅之主。当时,以诸葛亮之能,不可能看不出其中有诈,但其并未提醒一二。

因为,诸葛亮非常想要一个能够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舞台,而这个舞台的主角只能是自己。如果,他没有一个远大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就不会费尽心机去研究各诸侯的优劣了。

由此可见,其性格较为独权,一但掌权也更加容易信任和重用紧随自己之人(也就是比较听自己话的人)。

二是诸葛亮的威望不足,在指挥魏延、李严以及陈到等大将不顺的情况下,可能会盲目重用马谡。实事也正如刘备看透的一样,果然在决定街亭防守将领时,将大将魏延置于并不重要的列柳城,用于策应马谡,最终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其实,除了大将魏延足胜街亭防守重任外,李严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只为李严同为刘备托孤之臣,诸葛亮怕其影响自己的权威,所以将其置于江州之地,用于防守江东孙权。同样,作为刘备的侍卫长陈到,一生追随刘备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自然能力不俗。

但最终的结果,诸葛亮并未将此三位大将列为自己心中的重用名单。

三是历练是人生必经的发展规律

马谡自从跟随诸葛亮以来,并未经历太多的战事,也未有前线作战的经验,如果临阵重用,后果自然无法想象。而如果能多给马谡一些锤炼的机会,以马谡之智也必然会是一个可造之才。但遗憾的是,这些话刘备是没有机会再跟诸葛亮讲了,而诸葛亮也正如自己担心的那样,临阵重用了马谡。

最后淡淡来了一句“悔不听先主之言”,便将自己用人不当的重大过错掩饰了过去。


祥子谈历史


相对于脍炙人口的“失街亭”,刘备临终遗言这一段并未被大加渲染,然而这却是史书上非常重要的一笔: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 》

刘备为何会在临终这么重要的时刻,抽出宝贵的时间对一个厅局级干部做一番评价呢?可能有三点原因:其一,刘备确实有精准的识人眼光;其二,马谡在某些方面是真的不行;其三,诸葛亮当局者迷,认不清马谡的真实能力。因此,刘备对诸葛亮重用马谡感到十分担忧,作为过来人,刘备十分清楚一个错误的决定会给帝国带来怎样的伤害。

总结起来一句话:在用人方面对诸葛亮并不放心。


识人:

史评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备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最拿手的便是收服人心和人尽其用,所谓“高祖之风”,就是将识人用人做到极致。在用人制度上比较,刘备和孙权都没有曹操那样具有改革精神,东吴依旧是依赖大士族阶层,而刘备则是运用超强的政治手腕和人格魅力去吸引人才。因此刘备在时完全可以掌控一切,但是临终之时,他就开始担心继任者和辅政者的用人眼光了。

腹黑的讲,刘备并不是完全对诸葛亮没有防备的,在入蜀之初,刘备原本是带着庞统和魏延开疆扩土,后期也曾重用和扶植魏延,在一定程度上牵制诸葛亮。在入蜀之后,刘备又培养益州势力,与旧荆州集团相制衡。我们都不愿意相信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竟然还有猜忌,但是政治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想一个毫无防备心的君主,怎么能在混乱异常的三国乱世生存,躲过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最终完成鼎立霸业呢?

说到这里我们再插一句题外话,先主托孤,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志·裴松之注》都没有提及让诸葛亮取而代之,仅是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

刘备命令内侍扶起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拉着他手说:“朕我要死了,还有心腹之话相告!”诸葛亮问:“有什么圣谕?”刘备哭道:“你的才干十倍于曹丕,必定能够安邦定国,终成大事。如果我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才干不济,你自己可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听完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哭拜在地说:“臣我怎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完后叩头流血。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从“汗流遍体”、“手足无措”和“叩头流血”三组动作就可以看出,此实乃诛心之言,防范的语境远远大于真心将帝国相让。因此,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千万不要将刘备想得那样单纯简单。

才拙:

刘备是具有超凡的识人能力的,马谡也许确实是有一定能力,否则史书上也不会用“才器过人”来形容他,一定是他在地方上工作有一定成绩。

然而到了中央,身处政治中心,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一把手和二把手对这位同志的能力有了不同的评价,一把手认为此人才拙,二把手认为此大才。诸葛亮看中的是“好论军计”,而刘备却认为“言过其实”,事实是最好的评价标准,一切结果表明刘备是对的。

尹禾本人其实也有同样的毛病,与人交谈时夸夸其谈,偶尔引经据典,大家都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然而遇到现实事情时,处理的往往并不是很好,这就是空谈和实干的区别。先贤曾经给我们留下过十分宝贵的哲学道理,叫做“知行合一”,后来有类似的理论叫“用实践检验真理”,我们很多人都折在了实践这一步上,马谡也是如此,因此他看似很行,但是其实是不行的。

偏爱:

如果单单是前两条,也无关痛痒,我知道你不行,不用即可。但是要命的是,帝国下一任的实际掌权者,会重用这个人,那就很危险了。因此刘备不得不在临终时劝诫诸葛亮,事实上诸葛亮在用人上确实有用人唯亲的嫌疑,《资治通鉴》中对于诸葛亮的用人,总结起来就是亲近赵云等老臣;打压法正为代表的益州集团;保护荆州后续势力,重用“众事不治,时又沉醉”的蒋琬、气量狭小的杨仪和本文所说“言过其实”的马谡等人。因此先主的遗言算是劝诫,也很有可能是敲打。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现在便可以扣题了:原因很明了,在用人方面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放心。


刘备确是难得的雄才之主,而诸葛亮也是毋庸置疑的千古贤臣典范,史书上如此,在人们心中亦是如此。不过人无完人,总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但是瑕不掩瑜,微小的瑕疵并不有碍两人的伟大。

尹禾有诗云:

高祖雄风揽俊杰,先主仁德引贤能。

卧龙岂是池中物,得遇恩主定风波。


尹禾


刘备发动夷陵大战失败,壮志未酬,气恨交加去世。在临死前,他该有多少话要交代啊。可为什么别的话不说,却偏偏给诸葛亮说一句“马谡不可大用”的话,仿佛他已经预测到未来马谡会“失街亭”一样。难道刘备有这么神吗?

当然了,“神话”是不可信的。刘备之所以在去世前,特别给诸葛亮交代这一句,我觉得,有四种可能。

(刘备剧照)

一、刘备看出来诸葛亮会重用马谡。

刘备既然已经把刘禅及整个朝廷都托付给了诸葛亮,他当然知道接下来诸葛亮会有一番人事安排。诸葛亮如果要进行人事安排,必然要重用马谡。为什么呢?

因为在之前,马谡已经多次来到京城活动,找诸葛亮谈心。诸葛亮对他也非常喜欢,经常和他抵足而谈。而且常常一谈就到天明,通宵不睡。这种情况,刘备当然是知道的。

在刘备看来,马谡这样做是有问题的。一者,说明马谡这个人有机心,他知道诸葛亮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肯定会重用他,他因此结交潜力股。二者,马谡这个人只会夸夸其谈,其实并没有真本事。所以刘备一直并没有重视他,最多让他当一个太守,而且多半还是看在他哥哥马良的面子上。三者,马谡这个人,人缘其实不好,他太孤傲,看不起别人。因此如果他将来当了高官,必然管理不好。

正因为看出了诸葛亮必然重用马谡,而马谡又不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刘备特别给了诸葛亮一个提醒。

(诸葛亮剧照)

二、刘备害怕诸葛亮重用马谡而做大。

刘备在临终前,把儿子及整个蜀国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可见他对诸葛亮的信任。他信任诸葛亮,那是看出诸葛亮这个人“志虑忠纯”,绝对是可以忠心耿耿辅佐他儿子刘禅的,绝对不会成为第二个霍光,第二个曹操。

但是,刘备虽然绝对信任诸葛亮,但是他也有担心。担心将来诸葛亮身边的那些人,会给诸葛亮进谗言。他们会对诸葛亮说,整个蜀国都是你维系下来的,你功劳如此大,而刘禅又没有什么本事,你为什么不废了刘禅自立呢?尽管诸葛亮没有那样的想法,别人反复不断地述说,说不定诸葛亮就会动心思了。尽管诸葛亮不会动心思,但是很可能其手下会对诸葛亮进行“黄袍加身”,那样一来,诸葛亮也就身不由己了。

在刘备看来,喜欢投机钻营,又夸大其词的马谡,将来绝对会是一个鼓动撺掇诸葛亮做大的“奸臣”。因此,刘备要给诸葛亮打预防针,提醒他千万不要重用马谡。

(马谡剧照)

三、刘备给诸葛亮交代时没有史官在场。

刘备当初给诸葛亮交代的话,肯定不只是一句“马谡不可大用”的话。还有很多话。有交代诸葛亮全权处理蜀国大事的,有交代让李严掌管军事的,等等。

但是,当时蜀国没有史官,也没人把刘备的这些交代全记下来。而后世之所以记得刘备交代诸葛亮“马谡不可大用”的话,是因为后来马谡失街亭以后,诸葛亮痛哭,说当年刘备就给他交代过“马谡不可大用”,自己没有听刘备的话,结果才造成失败的结局。正因为诸葛亮把这个话说出来了,史官才知道当年刘备给诸葛亮说过那句话。也因此,史官特别把那句话记了下来。

四、刘备当年压根没说过那句话。

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对不对,我说在这儿,大家来评判。也许当年刘备压根儿就没有给诸葛亮说过“马谡不可大用”之类的话。只是后来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想寻找一个说辞,才故意这么说罢了。

诸葛亮的这个说辞,其实是在表扬刘备。表扬刘备,就是在赞扬刘备英明正确。他通过赞扬刘备的英明正确,一方面,让蜀国人继续支持刘家天下。另一方面,也让刘禅对他有好感,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当然了,这四种情况中,究竟哪一种情况是真的,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备是董事长,喜欢低头干事的老黄牛。

诸葛亮是总经理,比较重视谋略,对马谡的心态是惺惺相惜。

马谡是蜀国重臣马良的弟弟,素有才华,长期在老板刘备身边当秘书,按现在的说法是“缺少基层工作经验”。

刘备认为马谡爱夸夸其谈,轻视实务,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在重要岗位上,状态不稳定。

其实这就是一个用人标准的问题,有的老板喜欢聪明能力强的,有的老板喜欢踏实稳重的,有的老板喜欢老干部,有的老板喜欢小鲜肉。

不能因为马谡失街亭就认为刘备是对的,他也曾经以同样的理由将庞统、蒋琬这样的重要人才长期闲置。有没有才能,不试怎么知道呢?


远去的乡愁


你好,本人是三国迷,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还特意去看了刘备托孤白帝城这一集。

刘备问孔明说:你觉的马谡之才如何?

孔明到:当世英才,不次于江东陆逊。

刘备又说:幼常是读过不少兵书,可朕总觉得他言过其实,只怕不可大用。


从这一段对话可以看出,刘备是信不过马谡的所以在临终之际特意嘱咐诸葛亮不可重用。

但是我们可以想到的是,刘备之所以会这么说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然后经过深思熟虑的。

之后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马谡镇守街亭,马谡好大喜功不听孔明之言当道扎营反而扎营于山顶,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仰天长叹痛恨自己未听先帝之言,痛心疾首。

这一事件也从侧面说明正如刘备所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青桔生活


1.刘备在社会上混了60多年,看人还是有一套的。纵观刘备一生,在用人方面基本上没出过错。刘备去世前,比诸葛亮大30岁左右,阅历丰富,更能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看出优劣点。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是平时留意了马谡的言行。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刘备没必要临死时诋毁马谡这个年轻人,所以才给诸葛亮提个醒。

2.马谡与诸葛亮关系非同一般,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刘备想提醒诸葛亮不要任人唯亲,不要因为私人感情而滥用职权,误了国家大事。

3.刘备担心马谡会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一旦重用会给国家造成毁灭灾难,当然这可能是刘备的直觉,没有直接证据,所以防微杜渐,让诸葛亮提防一下,不要重用马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