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能對這個紅會說什麼呢?

其實,從汶川那場災難過去之後,就不再給這些組織捐款了。每年會在水滴籌上,給熟悉的朋友的親戚或是朋友捐一些,也就100元,200元的,杯水車薪,再發動大家捐一些。2019年,估摸著捐 大概兩三千塊錢吧。確實比不起向韓紅這些大明星的。但是對她必須充滿敬意!

疫情發生後,辛苦的肯定是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有社區的工作人員,首先衝上去的就是這些人。想起某社區書記送給我的那個口罩,估計一生也忘不掉。還有老康,小楊,那麼無私的把口罩免費贈送給我們這些記者,也有愧疚,抱著口罩站在街上等同事,三個警察看見我拿的口罩,幾個私家車司機求著我賣幾個口罩我則躲閃了。

沒法選擇,我的十幾個在基層社區的同事也沒有口罩的。

但還是愧疚到今天。或許以後,那些眼神,一輩子也忘不了的。

疫情越來越嚴峻,同事依然堅持上班,凌晨還在發稿,一條接著一條。大家其實都想把最基層的那些平凡的人,不論是社區幹部,保安,警察、法院幹警,當然,還有醫務工作者,清潔工、那些在街頭無私把口罩贈送給市民的志願者……不論你是不是黨員,是不是無政府主義者,對現狀憂心忡忡者,應該從記者那些高大上的報道里,感受到那細微的人間之光,我們比動物的優勢就是:能從混亂中,自我混亂,之後看到世界充滿陽光,並且直面,即使如魯迅先生說:直面慘談的人生,人還是有真情的。

凌晨,還在報社的發稿群裡和值班編輯溝通改稿件裡的錯字。隔著屏幕,能感受到大家的辛苦。

這種辛苦,不是領導給嘉獎的,也不是群眾給送錦旗的,作為同事,我只能自己去觸摸這種疲憊。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月的第一天,報社通知說記者寫的稿子太多,決定壓縮。

接到通知,反而輕鬆了。

此中有深意:除非重要的報道,一般性的就不用再到現場了。還有就是從初一到今天,可以輕鬆了。不用再睡得那麼晚,修圖片,弄視頻,可以稍微減輕下工作量。

能輕鬆嗎?

發稿群,同事們的稿子還是一篇接著一篇,都跟打雞血一樣。

是的,我們也很羨慕澎湃新聞、新京報、紅星新聞乃至財新這些大牌傳媒的同事,早在疫情產生初期就到了武漢。

其實沒什麼豪言壯語,採訪的第一天,我也曾嘀咕,戴著一次性口罩從賀蘭出發,打車跑了兩個社區。

或許,就連去世的父親都不會想到,當年他這個笨口拙舌的,只會寫寫詩歌材料啥的兒子居然能當個什麼記者。

父親眼中的記者,初中時還老在我學習成績不好給我幾腳時說,你看咱們廠誰誰誰的兒子,成了中央的記者,市委書記見了他都讓三分呢。

所以我記得父親到臨終前的那幾個月,還對我從廠裡出來,當個啥記者曾有一次對我咆哮不已。他覺得,我在廠裡混個工會主席或是啥車間支部書記,就是很有出息了。

雖然,父親很喜歡看報紙,剛搬到銀川那會,每天我下班總要給他拿一堆報紙,他會坐在陽光裡戴著老花鏡慢慢地看。

或許,他是想從報紙裡找到我的名字。

但我還是讓父親失望了。那時我在報社只要是從事編輯工作。除了報眉上那個責任編輯的名字,就沒我什麼事了。

再後來,父親去世。我居然當了黨報記者。

父親也不會再看到我寫的新聞了。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所以,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當你想好好生活疫情來了。疫情來了,一位朋友的父親去世了,一位朋友的公公去世了。因為疫情,也沒有什麼葬禮。就這麼去了。

活著,自己待著,其實挺好了,不管是否焦慮。詩人海子說,珍貴的人間。

人間,真的很珍貴。

有時候覺得,和同事們一起採訪,在疫情中,這種經歷,也是多麼珍貴。

這是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中山南街的寧夏日報大廈周圍,街道偶有戴口罩的行人匆匆而過。

城市無比的安靜,真好,多年以後,回憶起這種場景,我們或許會說,這樣的安靜,竟然是如此珍貴,是的,我準備開始歷經滄桑。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2020年2月1日,銀川這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