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開卷有益

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書的讀的越深便覺得這句話含義頗深。

我讀的最深的一篇作品便就是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了。

初讀三味書屋。

那時年少,品味三味書屋都是從老師的角度出發來考慮書中的含義,並沒有想著去理解書中的道理,只不過迎了老師的要求,把書中出現的“人聲鼎沸”“風流倜儻”記住罷了。當我去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的時候才知道文章裡面的東西不僅僅只是文字和思想而已,我的大腦靈光閃現,三味書屋中的文章架構就突兀在了眼前,攀爬到筆墨紙硯上。流暢度一氣呵成,本想等著老師來誇耀一番,沒想到等來的是一句批評:內容寫的很不錯,但是文章抄襲嚴重,而且辭藻華麗過於張揚。

忘乎所以,我就竟然沒有過的在意,卻深陷其中。

老師講課大部分只會把考試必要的文章通講一遍,書中的範文一概跳過。我卻喜歡不以,後來就把書中的詞語藉著課餘時間來記下來,熟讀心間。很不巧的的是這對於我的文章水平卻沒有實質性的提高,而對我人生觀的理解變得明細透徹。

人生觀中的價值觀

馬南邨談讀書不求甚解,讓我豁達許多。

全面分析陶淵明的讀書態度。

首先,要養成“好讀書”這個習慣。只有“好讀書”,才能談到“求甚解”這個問題。其次,讀書的要訣全在於“會意”,而“會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淵明每有“會意”,就十分高興。

第四段,說明因為“會意”不易,所以陶淵明只好說“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兩層含義,一是表示虛心,因為書不一定都能讀懂,就承認“不求甚解”。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固執一點,而是瞭解大意。

讀到論證陶淵明的讀書含義,竟然會讓我困惑不解。

讀書難道不是為了“甚解”嗎?讀書為了瞭解大意嗎?讀書不是為了咬文嚼字嗎?那積累詞彙有何用處?

不求甚解”不是馬馬虎虎,很不認真,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這一點卻與我的讀書觀點相悖,思考下困惑不已,為何如此這般強調讀書的意義。

文章結尾處才來闡明論證的中心。

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後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後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覆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困惑的思緒到結尾處才舒展開來,很多名人作家都在強調讀書要思考,不然會成書呆子。但是能合上書去細細品味書中的道理,真是難上加難。

有時候生活中感悟起來,發現文字中的含義卻是如此。

不求甚解,開卷有益


不求甚解,開卷有益


不求甚解,開卷有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