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蒙古滅宋後曾計劃殺光漢人,是耶律楚才阻止了這一決定,保存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真的是這樣嗎?

秋天的紅葉882


感覺題主的問題就像是冉閔拯救了漢人一樣偏頗,當然,拿楚材和冉閔比較也有點侮辱楚材,畢竟楚材對漢人的功績的確比冉閔大的多。

題主的疑問應該來自這裡的記載:

而中使別迭等僉言:“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公即前曰:“夫以天下之廣,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為耳,何名無用哉!”因奏地稅、商稅、酒、醋、鹽、鐵、山澤之利,週歲可得銀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四十萬石。上曰:“誠如卿言,則國用有餘矣。卿試為之。”乃奏立十路課稅所,設使副二員,皆以儒者為之。——《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

窩闊臺的近臣別迭等人勸諫說漢人多而無用,不如趕盡殺絕,把農耕之地變成畜牧場。

耶律楚材利用元太宗想增加財政收入的心理,阻止別迭的建議,把中原所佔區域分為十路,每路設正副課稅使,其實就是把金國各路轉運司機構重新恢復,正副課稅使都由儒士擔任。

一年後,1231年,耶律楚材把徵收到的銀錢糧食簿籍呈現給元太宗,窩闊臺簡直是驚呆了,對他來說,管他什麼方法只要能弄到錢讓他繼續打仗就行,因此元太宗非常高興,就把中書省印交給楚材,讓他負責中原地區的政事。

當時不但有契丹人耶律楚材為保護中原人民作出過貢獻,還有唐兀人察罕等人,有不少深受漢文化薰陶的異族儒生,為減輕生靈塗炭奔走過,他們都值得敬仰,但並不能誇張的說就是耶律楚材營救了漢地人民。

因為當時的情形,窩闊臺也不可能採納別迭的建議,再說,當時蒙古只是消滅金國,也就是現在中國的北部,南方還有南宋和大理國,漢人怎麼可能被殺光呢?

就是這樣。


猴格大人


元朝是被黑的最慘的朝代。說他殺了2億人;說他四處屠城;說他要將漢人殺光,改成草場放馬方牛羊;說他將全國分成四等人,漢人地位最低。反正在我們這個國度,你怎麼說都會有人信。我想,學歷史的目的,就是要學真歷史,不斷修正人類的前進方向,過度汙衊只會把自己變的更愚蠢。

至今沒有權威史料能證明蒙古人將全國人分成四等人,漢人地位最低。說蒙古人計劃要殺光漢人,把漢人的耕地改造成草原,被耶律楚材阻止。這個到底是不是事實?《元史耶律楚材傳》提到:

太祖之世,歲有事西域,未暇經理中原,官吏多聚斂自私,貲至鉅萬,而官無儲偫。近臣別迭等言:"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楚材曰:"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

元太祖鐵木真


由此可以看出,只是有個別小人提出這個荒唐殘暴的設想,不是蒙古大汗提的,這個設想一提出,就被耶律楚材反對,說國家軍需需要中原的稅收、物資,怎麼能說漢人於國無補呢?蒙古大汗鐵木真並沒有聽信小人之言,即使沒有耶律楚材,一代天驕鐵木真也不會蠢到這個地步。夢寐以求要打下中原,絕不是為了要一塊空地,空地蒙古高原多得是,打下江南和中原目的是要享受中原的財富和物資,是要坐江山,是要光宗耀祖,是要展現自己的雄才大略,要超越秦皇漢武,而不是要來放馬,如果僅僅為了放個馬,這樣折騰值得嗎?

蒙古人屠城嗎?蒙古人攻城前會喊話,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出門投降,蒙古人一旦攻破城池,肯定屠城;如果一開始投降,蒙古人不但不屠城,而且基本是一切照舊。屠城在封建社會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張獻忠還屠四川呢。屠城只是一種威懾手段,反而在實際上減少了屠殺,投降的多了,所以蒙古人才建立了那麼大的國土。當然,筆者堅決反對屠城。

明太祖朱元璋在《諭中原檄》中提到的:

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認為,蒙古人入主中原的那一段時間,皇帝英明,臣子們賢良,綱紀足以維繫天下。朱元璋作為元朝的推翻者,能這樣說,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元朝初年的中國社會,是太平社會。

元朝在鐵木真時代只有不到一百萬人,實際數字可能是60-80萬之間,這麼一點人能建立偌大的蒙古帝國,光靠武力行嗎?而且那個時代的武力,並沒有發生兵器革命,還是冷兵器為主,有土炮,沒有馬克沁重機槍,沒有AK47,更沒有飛機重炮,那麼蒙古人靠的什麼能建立橫跨數千萬平方公里的帝國?除了武力之外,還是靠智慧,靠團結不同民族的優秀人才,靠海納百川的心胸,靠對長生天的忠誠信仰。

元世祖忽必烈


遊牧民族和中原政權打了2000餘年,到了元朝,他終於第一次徹底打敗了漢人。為什麼遼朝、金朝不能打敗?因為蒙古人總結了經驗,人口占絕對少數的民族要想戰勝人口數十倍於自己的漢族,必須分化瓦解漢族,以漢制漢。南宋不是被蒙古人滅亡的,是被漢族將領張弘範滅亡的。

元朝人從忽必烈開始叫皇帝了,他們也有年號,也有諡號,也有廟號,他們進行了艱苦的漢化,希望真正融入大家庭,但是畢竟是大姑娘出嫁,頭一回,統治經驗還是明顯不足。在中央層面,自己的皇權不穩,沒有確立嫡長子繼承製度,不到百年五代換了12個皇帝,皇帝自己都性命難保,更無暇其他事情;在地方上,技術有限,為此採取放羊式管理,以能把稅收上來為目的,其他的事情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搞得朱元璋一家餓死那麼多人也沒人管。行政管理是個技術活,不是光有好心就能辦好事的,管理手段簡單粗糙是元朝最大的不足。

不是耶律楚材阻止了這一決定,沒有耶律楚材反對,元朝最高統治者也不會愚蠢到這個地步,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換來一塊空地,有病啊!

元朝雖然不足百年,但是他曾經很富足過、很繁榮過,管理寬鬆,更沒有文字獄,商貿自由,人民遷徙自由。福建的泉州港當時是東方第一大港,吸引了阿拉伯世界等地的許多外國人在此定居,做生意,元朝的對外貿易是開放的,元朝是開放程度最高的封建王朝之一。有興趣的看看《馬可波羅遊記》,裡面講了許多元朝初年的富裕故事。


坐看東南了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真事,不是胡說。

《元史》卷三十九記載:元惠宗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

翻譯一下,也就是元惠帝時期,元朝丞相蔑兒吉·伯顏向皇帝建議,殺光張、王、劉、李、趙共5個姓氏的漢人。

其中,張、王、李是漢族三大姓,佔漢族人口百分之二十幾。將他們殺光了,漢族人口等於銳減了接近三分之一。而劉和趙都是漢族的前皇族姓氏,殺光他們可以根除皇族血統。

而當時漢族人口占元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這就等於將元朝相當一部分人口自行屠殺了。

好在,元惠帝雖昏庸,還是沒有同意。

這種將本國一個民族殺死三分之一(近1500萬)的做法,簡直是驚世駭俗。

另一種說法,元惠帝從小受漢文化教育,對漢文化很欣賞,尤其喜歡寫詩。

讓他殺光漢人,從內心深處有些下不了手。


伯顏這廝是個武人出生,大字不識幾個,對漢人和文人極為輕視、歧視。

也許這是一種極度自卑感轉為傲氣,伯顏的行為並不稀奇,很多蒙古人都是這樣。

《庚申外史》記載了伯顏的一件事:(後至元元年)伯顏奏曰:“陛下有太子,休教讀漢兒人書,漢兒人讀書好生欺負人。往時我行有把馬者,久不見,問之,曰:‘往應舉未回。’我不想科舉都是這等人得了。”遂罷今年二月禮部科舉。

簡單來說,就是伯顏不允許太子去讀漢人的書,認為漢人的書只是用來鄙視欺負蒙古人的,把科舉考試都停止了。

這是雖然沒有成功,但伯顏作為一個最重要的權臣,又是元朝核心人物,竟然能夠提出如此荒謬的建議,可見很多蒙古貴族對於當時漢人的態度。

他們根本就沒把漢人(尤其是漢人文人),當做人看。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對於蒙古人和色目還是比較寬容的,沒有進行屠殺。

元惠帝被朱元璋趕到蒙古大漠後,朱曾經寫信招降他,願意封他為王。

很會寫詩的元惠帝寫了一首《答明主》作為回答,婉拒這個封賞,但卻體現了他對漢文化的喜愛和崇拜:

金陵使者渡江來,萬里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聖恩無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薩沙


確實有這麼一說。

當初成吉思汗攻克金國後,由於草原的人口基數和北方漢地人口基數相差巨大,為了一勞永逸,就設想過屠戮所有徵服地的漢人,包括金國遺民,當然啦,無論蒙古還是金,北地漢人是最大族群。

將這一片征服的地區改為牧場。

後來耶律楚材提出牧羊不如牧人,而且用事實展示通過行政官僚管理可獲取的利益遠比草原經濟要優厚得多,這才使得成吉思汗放棄了屠戮的念頭。

將農耕區域變成牧區也不是蒙古時期才出現的,昔日五胡亂華時代不也是如此。

但都不得而終罷了。


鴻哥iouyh福小鋪


蒙古大軍是歷史上最為殘暴的一支軍隊,他們一路燒殺掠奪,猶如地獄出來的魔鬼一樣令世人恐懼。蒙古大軍在征服亞歐各國的路上,前後累計屠殺軍民2億人左右,其中僅僅忽必烈就在中國屠殺超過1800萬人;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的1274年,人口僅有887萬。蒙古在攻滅金國後,就計劃將金國的漢人全部殺光,再將他們的土地全部改造成草原;這時耶律楚才站了出來,他勸窩闊臺大汗不要殺漢人,因為漢人可以給他們提供勞力與稅賦。耶律楚材在阻制蒙古軍殺漢人方面確實居功至偉,比起長春真人丘處機勸鐵木真的頒佈止殺令要實際有用得多。

耶律楚材是契丹貴族,他出生時遼國已經滅亡,他在金國長大,家族也為金國服務,由於是貴族出生,因此他學習了不少漢族的儒學文化。耶律楚材在他父親六十歲時才出生,其父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必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春秋左氏傳》中有"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之語, 於是給兒子起名為"楚材"。蒙古滅了大金國後, 耶律楚材進入蒙古官場,受到成吉思汗與窩闊臺大汗的器重與重用。窩闊臺汗三年,耶律楚材成為中書令,也就是宰相,他積極恢復文治,逐步實施"以儒治國"的方案和"定製度 、議禮樂、立宗廟、建宮室、創學校、設科舉等政治主張。正是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使得蒙古皇族漸漸漢化,保存了漢文化。

蒙古大軍規定:凡是進攻敵人的城鎮,只要對方進行抵抗,一旦攻克,不問老幼、貧富、逆順,除工匠外,大部分殺戮,少數婦女和兒童成為奴隸。蒙古軍還以車輪為限,高於車輪的敵方男性會全部被誅殺,塔塔爾部、西夏國都被蒙古軍推行了車輪斬。蒙古軍十分喜歡屠城,因為屠城後蒙古士兵可以將城內的財產全部據為已有:蒙古軍滅了花剌子模後,對國都進行屠殺,約一百萬人被殺;蒙古軍攻佔中都後,對中都進行了一個月的大屠殺,死者一百萬餘人。第一次西征的五萬蒙古軍平均每人斬殺24名百姓,死者上百萬;蒙古攻滅西夏後,將西夏党項人殺得幾乎族滅。

元朝建立後,由於耶律楚材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元朝沒對漢人的進行種族屠殺,但是大屠殺依然十分多。元惠宗時,宰相伯顏被封為秦王,他十分的排漢,對漢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壓迫政策,他曾主張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幸運的是漢化程度很深的元惠宗沒有答應伯顏這一要求。元惠宗與脫脫合力扳倒了伯顏,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意圖中興大元。當時天災不斷,百姓不斷的起兵反抗元朝,紅巾軍就是當時反元的主力。後來朱元璋興兵滅了元朝,並給元惠宗了一個諡號元順帝;朱元璋總結元朝失敗的經驗,並沒有對蒙古人進行種族屠殺,只要是願意歸順明朝的蒙古人都是大明的國民,與漢民享有一樣的權利與義務。


大秦鐵鷹劍士


這個說法是錯的!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的時候只是恩仇必報,並不是嗜殺成性。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國的時候出兵20萬人,但是在戰爭的前半年中,就陣亡了大約五萬人。這是因為遭到花剌子模國的頑強抵抗的緣故!所以,為了讓部隊減少傷亡,成吉思汗下了一道指令,投降者免死頑抗者一律屠城滅種!因此,蒙古軍的屠城更多是恐嚇的成分在裡面,為的是減少被反抗,從理論上看單純以殺人數目來衡量蒙古人是否殘暴並不合理!比如,現在中亞的那些阿拉伯人,就是當時那些順民的後代。

在成吉思汗死亡前,金國還沒被滅,南宋與蒙古還是盟友狀態,漢人是幫蒙古人的,蒙古軍沒理由屠滅漢人。

其次,蒙古滅宋的大部分是由蒙哥與忽必烈兄弟指揮的,這是拖雷系的人物。拖雷由於經常活動在中原地區,長年指揮對金國作戰。因此受漢人文化影響嚴重。他的幾個兒子對漢文化也很推崇。比如,忽必烈的幕僚裡有百分之八十全是漢人。因此,在忽必烈進攻南宋的時候雖然造成了大量的漢人死亡,卻沒有說要針對滅亡漢族的任何計劃。


優己


蒙古確實有計劃殺光漢人,也確實是耶律楚才阻止了這一決定,但耶律楚才的這一決定一是阻止了一場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二是穩固了蒙古在中原的統治。



蒙古的統治

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時,整個蒙古族人口約60萬到80萬。蒙古族之所以能打下偌大的領土,在於其他民族的衰弱,而即便是如此,蒙古也是靠著南宋,才滅掉了金國,在滅掉金國過後,有大臣建議殺掉金國所有的漢人,這些漢人包括已經融入漢族群體的女真族。而後期之所以蒙古之所以能夠滅掉南宋,靠的也是收服後的漢人才得以成功,因此如果當時蒙古族真的執行殺光漢人的計劃,頂多能統治長江以北的中原土地,而當時的漢人有一億人口,蒙古族加上其他被統治的少數民族至多不過數百萬之眾,滅絕計劃只會使漢人的意志得到統一,蒙古族很快便會被打回草原,並被漢人瘋狂報復。蒙古族採取的統治是牧羊式的統治,即一個蒙古人看管數只狼狗,每隻狼狗看管十幾只羊,正是靠著這樣的策略,蒙古族才得以在別的民族衰落時一路東征西討,打下偌大的疆域,而即使是這樣,元朝也不足百年便被漢人趕出了中原,相反清朝的滿漢一家的政策,維繫了其進300年的統治。


歷史的證明

五胡亂華時,草原遊牧族民族對漢族實行的也是滅絕政策。以鮮卑族為首的遊牧民族進入中原時,歷經百年動亂的中原漢族已經極度衰弱,整個北方人口不足1200萬,而在五胡亂華的130多年裡,北方漢人不足400萬,而此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有600萬之眾。至此時,冉閔建立起了冉魏政權,發佈“滅胡令”,以區區兩年時間,滅殺泰半的胡人。而若非是冉閔的統治太過暴烈,導致漢人人心不齊,漢人必將一戰而定乾坤,而自冉閔死後,胡人再也不敢對漢人實行大屠殺的政策。



綜上所述,耶律楚才雖然阻止了當時金國領地內的一場針對漢人的大屠殺,但它並不是漢族的恩人與英雄,他對以漢族為主題的文化傳承沒有任何貢獻,對民族的融合確有功勞,但其目的只不過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維護蒙古族的統治而已。近來一些人乘著民族大團結的關鍵時刻,頻繁對某一些人“平反”,這值得所有人警惕,民族大融合當然重要,但不應該以割裂歷史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沒有那些真正的英雄的浴血奮戰,也等不來今天的民族大融合。


達達說歷史


這個問題之所以有意思,就在於問題本身就非常扯淡。

蒙古滅宋是1279年崖山海戰,此時滅宋的已經是元朝而不是蒙古汗國,而耶律楚材早在1244年就與世長辭了,你說耶律楚材阻止蒙古殺光漢人的計劃,耶律楚材的棺材板可能真的會按不住。

不過拋去這些可笑的低級謬誤,在耶律楚材在位時期,確實多次勸諫成吉思汗和窩闊臺減少屠城次數,極大地保護了被征服地的人身財產。從某種程度上說,雖然耶律楚材沒有經歷元朝滅宋的歷史變故,但確實對保全南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先有部名叫《止殺令》的電影,講述的是成吉思汗遠征花剌子模時,中原地區全真教真人丘處機不遠萬里與成吉思汗會見,並勸諫成吉思汗減少殺戮的故事。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要殺人”,劇中的耶律楚材也持相同看法。

作為正兒八經的契丹人,與金國世仇的耶律楚材選擇了同樣與金國不共戴天的蒙古作為服務對象,成為成吉思汗和窩闊臺,尤其是窩闊臺的“社稷之臣”

作為不世出的偉大帝王,成吉思汗扭轉了蒙古千百年來一盤散沙的狀況,建立了空前強大的草原帝國,而後成吉思汗開始向周邊區域迅速擴張,逐步建立起了地跨歐亞的龐大帝國。

由於蒙古人總數較少,巔峰時期軍隊數量不過20多萬,這使得蒙古軍隊對世界的征服出現了諸多難題,比如如何保證後方安全。在成吉思汗看來,在征服地屠城無疑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而且空出的農田還可以作為蒙古人跑馬圈地的牧場。

成吉思汗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過程中,對西夏進行了空前慘烈的屠殺,党項人幾乎被滅族,西夏成為一個歷史符號。

而在世仇金國方面,蒙古同樣沒有心慈手軟,到1234年蒙古徹底滅金,金國被殺、逃亡加上隱匿人口的損失佔到蒙金戰爭前金國總人口的89%!也就是說,金國在數十年的蒙金戰爭中損失人口超過4000萬!

這是個觸目驚心的數字。

但這不足以成為耶律楚材勸諫成吉思汗和窩闊臺“止殺”的動機和成功的理由,因為憐憫之心打動不了他們。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地區能不能長牧草,進而能不能把馬兒養得膘肥體壯。

不過耶律楚材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辦法,他告訴當時的大汗窩闊臺,如果按照漢法徵稅,能夠年收入“銀五十萬兩、絹八萬匹、粟四十萬石

蒙古自崛起開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陸上,雖然搶了不少財寶,但如果能躺著收錢,誰不樂意?至於牧場,北方大草原隨便跑。

所以耶律楚材的勸諫起了作用,動心的窩闊臺不再要求殺光中原漢人,而是要求他們交稅供養自己。

自古以來,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留下了漢人的命,就等於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根,這一點,耶律楚材居功至偉。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不殺漢人不代表窩闊臺就願意潛心漢化,事實上窩闊臺不僅對漢化不感冒,反而非常反感,這一點在歷代蒙古皇帝當中都或多或少有所體現。

耶律楚材意在保護漢人,一來殺戮本身就是損壽傷德的事,縱然對金國有仇,也不至於拿殺光無辜百姓的方式洩憤;二來則是可以預防大規模疾病的產生,蒙古人少,行軍又快,所以基本是管殺不管埋,大量細菌導致傳染病叢生,這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災難,歐洲的黑死病就是這樣來的。

但是蒙古人想得明顯沒那麼複雜,既然不殺雞改吃雞蛋了,就一定要讓雞多下蛋,所以他們把耶律楚材的目的理解為斂財手段,這一點是耶律楚材沒有想到的,也是耶律楚材一人之力無法阻擋的。

因為此時的蒙古,已經消滅金國,開始面臨蒙漢文明的激烈碰撞,在窩闊臺對漢化始終不感冒的情況下,耶律楚材註定是勢單力薄的,所以耶律楚材被排擠,最後鬱鬱而終。

但是話說回來,雖然龐大的蒙古貴族集團從來沒有拿漢人的生命當回事,但他們逐漸在躺著掙錢的快感中無法自拔,並且悟出了“細水長流”的道理,所以蒙古在滅金後,屠城次數明顯減少。

在1259年釣魚城之戰中,蒙古大汗蒙哥被南宋砲石重傷,臨死前囑咐手下他日破城一定將釣魚城屠戮殆盡,不過元朝建立後,忽必烈並未遵從蒙哥的意思在釣魚城屠城。

此時的元世祖忽必烈雖然沒有真正漢化,但他任用漢族管理,採用漢人律法,開始真正向中原王朝轉變。而當忽必烈統一全國,雖然對漢化有所抵制,但屠城幾乎絕跡了。

不過最終促使忽必烈真正放棄屠城政策的,也有南宋軍民誓死抵抗的作用。正是因為南宋的誓死抵抗,才讓蒙古人意識到,漢人不僅殺不完,而且不會屈服,所以才會選擇更加溫和的統治方式。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蒙古人迅速崛起,並且先後就征服了很多的國家,之後蒙古軍隊更是直接就把宋金給滅掉,在順利滅掉南宋之後,蒙古內部有人就提出要把所有的漢人都給殺光,剩下的這些土地都給蒙古貴族當做馬場。

這個計劃倒是非常符合蒙古人的特點,他們本身就非常喜歡去屠城,從他們的西征就能看出,在他們征伐的過程中可是給歐亞大陸帶來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因此他們確實是準備要把漢人都給殺掉。

可這個計劃並沒有成行,否則現在就可能沒有漢人,阻止他們的這個人名叫耶律楚材。他是當時蒙古內部的重臣,不過他並不是蒙古人,而是契丹的貴族,自己有著出色的學識,很早就在成吉思汗的帳下做事,一開始成吉思汗非常器重他,可他沒有真正去用耶律楚材,而是選擇留著耶律楚材來培養自己的孩子們。

在蒙古內部最缺的就是讀書人,因為蒙古貴族大部分都是馬上打出來的,這些人還保留著之前的那一套思想,每次打仗就是去搶奪一切資源。

像耶律楚材這麼有頭腦的人還是比較罕見的,蒙古人能夠用他這樣的人,也是他們政權能夠維持下來的主要因素。

那麼耶律楚材是否真的就提出過這樣的建議呢?

這件事在史書中確實是提到過,一開始蒙古人對漢人可不是非常友好,不過在他們當時的觀念裡,南宋統治下的這些人才是漢人,北部的漢人待遇要好不少,這些漢人很多都投降蒙古,也有一些人在蒙古內部也當了大官。

而南宋前後抵抗蒙古很長時間,雙方的矛盾也是非常大,等蒙古南下之後,也是進行了一番大的屠殺,不少的漢人都死在戰爭中,還有崖山十多萬軍民殉國的事情,南部漢人大部分還是堅決抵抗,這就讓蒙古人心裡更加憤怒,他們採用屠殺的策略,就是想把這些反抗自己的漢人給徹底滅掉。

後來的史書沒有必要在這種大事上作假,那麼耶律楚材在朝中有著不小的話語權,大家都喜歡聽他的,成吉思汗臨終的時候也囑託自己的兒子要好好重用耶律楚材。

他的建議統治者是會聽的,不過他這麼說並不是為了漢人考慮,畢竟他本身和漢人沒有什麼聯繫。我認為他這麼做還是為了蒙古考慮,因為蒙古當時已經不再是一個遊牧的民族,他們是一個已經成型的國家。之

前那種打一槍換個地方的事情不能繼續做,他們要的是真的來統治打下的這些地方,尤其是中原等地,要想統治這些地方,就必須要得到民心。後來他們拿下南方,儘管付出很大的代價,可蒙古人還是想要得到當地漢人的支持,為此他們也不斷採用安撫的政策來拉攏南方的漢人。

要真的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把所有的漢人都給殺光,那麼蒙古很難繼續統治這些地方,因為漢人實在是太多了,只要他們暴露出這個意思,就會激起所有漢人的反抗,以他們的力量真的有辦法把所有的漢人都給殺掉嗎?

耶律楚材也清楚這點,他是不會允許這麼無腦的事情發生,而蒙古也意識到耶律楚材的想法對自己的統治最有利,這才沒有執行這個計劃。

不管怎麼說,耶律楚才的出現還是成功拯救華夏民族,否則以蒙古人破壞力,即使不被滅族,那也會遭到無盡的屠殺,要知道他們在西征的過程中,像党項這些被徹底抹去的民族實在是太多,這些人都是戰爭機器,他們要想毀滅掉一個文明也是非常容易的,不論他的出發點是什麼,耶律楚材對於整個華夏民族是有著大功的。


貓眼觀史


傳言稱,蒙古族南下滅宋,佔領中原。蒙古族穩定統治後,朝中曾有人向蒙古大汗提議,漢人種族於蒙古不利,建議殺光漢人,把漢人的田地改為蒙古人的牧場,用來放牛放羊。蒙古族屠殺漢人並非嗜血殺戮成性,而是為了計劃與利益考慮。但我們知道,如果那時候蒙古大汗下定決心全領土內屠殺漢人,有很大可能性會斷卻了漢人這條血脈。

歷史上蒙古族統共有兩次計劃屠光漢人,但到最後都沒有成功。有人說是因為耶律楚材向大汗進諫說不要殺光漢人,漢人還有可用之處,漢人的血脈才得以保存,但這不是完全正確的。南宋的歷史結束於祥興二年,但耶律楚材其人在三十多年前就逝世了。後世的《元史·耶律楚材傳》中卻依舊有提到耶律楚材阻止蒙古大汗殺戮漢人的歷史。

不能說是耶律楚材以一己之力阻止了漢人的血脈殘斷,蒙古族不屠漢人,有很大一部分自身原因。

首先蒙古族中有大臣提出屠殺漢人,並非秉性嗜血或種族歧視,更多的是出於利益原因。中原基本都是漢人的家庭和生產單位,少數民族若想入駐中原,肯定會為完全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所阻礙。所以他們提出要屠殺漢人,是為了給中原的生產方式大換血,由種田改為遊牧,把中原這塊土地完全地洗成遊牧民族的牧場。

最重要的一點是,其實蒙古族內部一直經歷著複雜而殘酷的派系鬥爭,不同的部族與部族之間存在著持久的矛盾。雖說南下滅宋時,所有蒙古人基本都是統一目的的,但是等到與外族之間的戰爭穩定後,“誰來當統治者”又成了蒙古族內部要面臨的最大問題。蒙哥汗死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間的矛盾升級,忙於爭奪汗位的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不得不放緩了對南宋的入侵速度。

不僅如此,想要完全地佔領一塊土地,肯定要得到土地上原住民的支持。忽必烈此時面臨著內部與外部的雙方面矛盾,一方面是來自同族的汗位爭奪,另一方面就是其統治區域漢族原住民的反抗。如果想要長期地穩定統治,原住民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忽必烈斟酌時勢,還是對漢民作出了妥協,不僅如此,忽必烈作出的決定最正確之處就是得到了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

所以說,蒙古人最後放棄屠殺漢人並非耶律楚材一個人的努力,耶律楚材的確為漢民族的血統保留作出了一定貢獻,但更多的還是客觀歷史原因所致。歷史的年輪不會輕易作出改動,漢民族根基深厚的血脈與土地相聯結,不會輕易斷送。後來的元朝越來越意識到本土漢族的重要性,甚至開始有意識地漢化,這些都是我們所不言而喻的。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