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蒙古灭宋后曾计划杀光汉人,是耶律楚才阻止了这一决定,保存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真的是这样吗?

秋天的红叶882


感觉题主的问题就像是冉闵拯救了汉人一样偏颇,当然,拿楚材和冉闵比较也有点侮辱楚材,毕竟楚材对汉人的功绩的确比冉闵大的多。

题主的疑问应该来自这里的记载:

而中使别迭等佥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公即前曰:“夫以天下之广,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为耳,何名无用哉!”因奏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万石。上曰:“诚如卿言,则国用有余矣。卿试为之。”乃奏立十路课税所,设使副二员,皆以儒者为之。——《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窝阔台的近臣别迭等人劝谏说汉人多而无用,不如赶尽杀绝,把农耕之地变成畜牧场。

耶律楚材利用元太宗想增加财政收入的心理,阻止别迭的建议,把中原所占区域分为十路,每路设正副课税使,其实就是把金国各路转运司机构重新恢复,正副课税使都由儒士担任。

一年后,1231年,耶律楚材把征收到的银钱粮食簿籍呈现给元太宗,窝阔台简直是惊呆了,对他来说,管他什么方法只要能弄到钱让他继续打仗就行,因此元太宗非常高兴,就把中书省印交给楚材,让他负责中原地区的政事。

当时不但有契丹人耶律楚材为保护中原人民作出过贡献,还有唐兀人察罕等人,有不少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异族儒生,为减轻生灵涂炭奔走过,他们都值得敬仰,但并不能夸张的说就是耶律楚材营救了汉地人民。

因为当时的情形,窝阔台也不可能采纳别迭的建议,再说,当时蒙古只是消灭金国,也就是现在中国的北部,南方还有南宋和大理国,汉人怎么可能被杀光呢?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元朝是被黑的最惨的朝代。说他杀了2亿人;说他四处屠城;说他要将汉人杀光,改成草场放马方牛羊;说他将全国分成四等人,汉人地位最低。反正在我们这个国度,你怎么说都会有人信。我想,学历史的目的,就是要学真历史,不断修正人类的前进方向,过度污蔑只会把自己变的更愚蠢。

至今没有权威史料能证明蒙古人将全国人分成四等人,汉人地位最低。说蒙古人计划要杀光汉人,把汉人的耕地改造成草原,被耶律楚材阻止。这个到底是不是事实?《元史耶律楚材传》提到:

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钜万,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於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元太祖铁木真


由此可以看出,只是有个别小人提出这个荒唐残暴的设想,不是蒙古大汗提的,这个设想一提出,就被耶律楚材反对,说国家军需需要中原的税收、物资,怎么能说汉人于国无补呢?蒙古大汗铁木真并没有听信小人之言,即使没有耶律楚材,一代天骄铁木真也不会蠢到这个地步。梦寐以求要打下中原,绝不是为了要一块空地,空地蒙古高原多得是,打下江南和中原目的是要享受中原的财富和物资,是要坐江山,是要光宗耀祖,是要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要超越秦皇汉武,而不是要来放马,如果仅仅为了放个马,这样折腾值得吗?

蒙古人屠城吗?蒙古人攻城前会喊话,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出门投降,蒙古人一旦攻破城池,肯定屠城;如果一开始投降,蒙古人不但不屠城,而且基本是一切照旧。屠城在封建社会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张献忠还屠四川呢。屠城只是一种威慑手段,反而在实际上减少了屠杀,投降的多了,所以蒙古人才建立了那么大的国土。当然,笔者坚决反对屠城。

明太祖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到的: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认为,蒙古人入主中原的那一段时间,皇帝英明,臣子们贤良,纲纪足以维系天下。朱元璋作为元朝的推翻者,能这样说,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元朝初年的中国社会,是太平社会。

元朝在铁木真时代只有不到一百万人,实际数字可能是60-80万之间,这么一点人能建立偌大的蒙古帝国,光靠武力行吗?而且那个时代的武力,并没有发生兵器革命,还是冷兵器为主,有土炮,没有马克沁重机枪,没有AK47,更没有飞机重炮,那么蒙古人靠的什么能建立横跨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帝国?除了武力之外,还是靠智慧,靠团结不同民族的优秀人才,靠海纳百川的心胸,靠对长生天的忠诚信仰。

元世祖忽必烈


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打了2000余年,到了元朝,他终于第一次彻底打败了汉人。为什么辽朝、金朝不能打败?因为蒙古人总结了经验,人口占绝对少数的民族要想战胜人口数十倍于自己的汉族,必须分化瓦解汉族,以汉制汉。南宋不是被蒙古人灭亡的,是被汉族将领张弘范灭亡的。

元朝人从忽必烈开始叫皇帝了,他们也有年号,也有谥号,也有庙号,他们进行了艰苦的汉化,希望真正融入大家庭,但是毕竟是大姑娘出嫁,头一回,统治经验还是明显不足。在中央层面,自己的皇权不稳,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不到百年五代换了12个皇帝,皇帝自己都性命难保,更无暇其他事情;在地方上,技术有限,为此采取放羊式管理,以能把税收上来为目的,其他的事情少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搞得朱元璋一家饿死那么多人也没人管。行政管理是个技术活,不是光有好心就能办好事的,管理手段简单粗糙是元朝最大的不足。

不是耶律楚材阻止了这一决定,没有耶律楚材反对,元朝最高统治者也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换来一块空地,有病啊!

元朝虽然不足百年,但是他曾经很富足过、很繁荣过,管理宽松,更没有文字狱,商贸自由,人民迁徙自由。福建的泉州港当时是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阿拉伯世界等地的许多外国人在此定居,做生意,元朝的对外贸易是开放的,元朝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封建王朝之一。有兴趣的看看《马可波罗游记》,里面讲了许多元朝初年的富裕故事。


坐看东南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真事,不是胡说。

《元史》卷三十九记载:元惠宗至元三年十二月,“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

翻译一下,也就是元惠帝时期,元朝丞相蔑儿吉·伯颜向皇帝建议,杀光张、王、刘、李、赵共5个姓氏的汉人。

其中,张、王、李是汉族三大姓,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二十几。将他们杀光了,汉族人口等于锐减了接近三分之一。而刘和赵都是汉族的前皇族姓氏,杀光他们可以根除皇族血统。

而当时汉族人口占元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就等于将元朝相当一部分人口自行屠杀了。

好在,元惠帝虽昏庸,还是没有同意。

这种将本国一个民族杀死三分之一(近1500万)的做法,简直是惊世骇俗。

另一种说法,元惠帝从小受汉文化教育,对汉文化很欣赏,尤其喜欢写诗。

让他杀光汉人,从内心深处有些下不了手。


伯颜这厮是个武人出生,大字不识几个,对汉人和文人极为轻视、歧视。

也许这是一种极度自卑感转为傲气,伯颜的行为并不稀奇,很多蒙古人都是这样。

《庚申外史》记载了伯颜的一件事:(后至元元年)伯颜奏曰:“陛下有太子,休教读汉儿人书,汉儿人读书好生欺负人。往时我行有把马者,久不见,问之,曰:‘往应举未回。’我不想科举都是这等人得了。”遂罢今年二月礼部科举。

简单来说,就是伯颜不允许太子去读汉人的书,认为汉人的书只是用来鄙视欺负蒙古人的,把科举考试都停止了。

这是虽然没有成功,但伯颜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权臣,又是元朝核心人物,竟然能够提出如此荒谬的建议,可见很多蒙古贵族对于当时汉人的态度。

他们根本就没把汉人(尤其是汉人文人),当做人看。

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对于蒙古人和色目还是比较宽容的,没有进行屠杀。

元惠帝被朱元璋赶到蒙古大漠后,朱曾经写信招降他,愿意封他为王。

很会写诗的元惠帝写了一首《答明主》作为回答,婉拒这个封赏,但却体现了他对汉文化的喜爱和崇拜:

金陵使者渡江来,万里风烟一道开。王气有时还自息,圣恩无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萨沙


确实有这么一说。

当初成吉思汗攻克金国后,由于草原的人口基数和北方汉地人口基数相差巨大,为了一劳永逸,就设想过屠戮所有征服地的汉人,包括金国遗民,当然啦,无论蒙古还是金,北地汉人是最大族群。

将这一片征服的地区改为牧场。

后来耶律楚材提出牧羊不如牧人,而且用事实展示通过行政官僚管理可获取的利益远比草原经济要优厚得多,这才使得成吉思汗放弃了屠戮的念头。

将农耕区域变成牧区也不是蒙古时期才出现的,昔日五胡乱华时代不也是如此。

但都不得而终罢了。


鸿哥iouyh福小铺


蒙古大军是历史上最为残暴的一支军队,他们一路烧杀掠夺,犹如地狱出来的魔鬼一样令世人恐惧。蒙古大军在征服亚欧各国的路上,前后累计屠杀军民2亿人左右,其中仅仅忽必烈就在中国屠杀超过1800万人;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的1274年,人口仅有887万。蒙古在攻灭金国后,就计划将金国的汉人全部杀光,再将他们的土地全部改造成草原;这时耶律楚才站了出来,他劝窝阔台大汗不要杀汉人,因为汉人可以给他们提供劳力与税赋。耶律楚材在阻制蒙古军杀汉人方面确实居功至伟,比起长春真人丘处机劝铁木真的颁布止杀令要实际有用得多。

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他出生时辽国已经灭亡,他在金国长大,家族也为金国服务,由于是贵族出生,因此他学习了不少汉族的儒学文化。耶律楚材在他父亲六十岁时才出生,其父曰: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春秋左氏传》中有"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之语, 于是给儿子起名为"楚材"。蒙古灭了大金国后, 耶律楚材进入蒙古官场,受到成吉思汗与窝阔台大汗的器重与重用。窝阔台汗三年,耶律楚材成为中书令,也就是宰相,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 、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等政治主张。正是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蒙古皇族渐渐汉化,保存了汉文化。

蒙古大军规定:凡是进攻敌人的城镇,只要对方进行抵抗,一旦攻克,不问老幼、贫富、逆顺,除工匠外,大部分杀戮,少数妇女和儿童成为奴隶。蒙古军还以车轮为限,高于车轮的敌方男性会全部被诛杀,塔塔尔部、西夏国都被蒙古军推行了车轮斩。蒙古军十分喜欢屠城,因为屠城后蒙古士兵可以将城内的财产全部据为已有:蒙古军灭了花剌子模后,对国都进行屠杀,约一百万人被杀;蒙古军攻占中都后,对中都进行了一个月的大屠杀,死者一百万余人。第一次西征的五万蒙古军平均每人斩杀24名百姓,死者上百万;蒙古攻灭西夏后,将西夏党项人杀得几乎族灭。

元朝建立后,由于耶律楚材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元朝没对汉人的进行种族屠杀,但是大屠杀依然十分多。元惠宗时,宰相伯颜被封为秦王,他十分的排汉,对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压迫政策,他曾主张杀绝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幸运的是汉化程度很深的元惠宗没有答应伯颜这一要求。元惠宗与脱脱合力扳倒了伯颜,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意图中兴大元。当时天灾不断,百姓不断的起兵反抗元朝,红巾军就是当时反元的主力。后来朱元璋兴兵灭了元朝,并给元惠宗了一个谥号元顺帝;朱元璋总结元朝失败的经验,并没有对蒙古人进行种族屠杀,只要是愿意归顺明朝的蒙古人都是大明的国民,与汉民享有一样的权利与义务。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个说法是错的!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的时候只是恩仇必报,并不是嗜杀成性。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国的时候出兵20万人,但是在战争的前半年中,就阵亡了大约五万人。这是因为遭到花剌子模国的顽强抵抗的缘故!所以,为了让部队减少伤亡,成吉思汗下了一道指令,投降者免死顽抗者一律屠城灭种!因此,蒙古军的屠城更多是恐吓的成分在里面,为的是减少被反抗,从理论上看单纯以杀人数目来衡量蒙古人是否残暴并不合理!比如,现在中亚的那些阿拉伯人,就是当时那些顺民的后代。

在成吉思汗死亡前,金国还没被灭,南宋与蒙古还是盟友状态,汉人是帮蒙古人的,蒙古军没理由屠灭汉人。

其次,蒙古灭宋的大部分是由蒙哥与忽必烈兄弟指挥的,这是拖雷系的人物。拖雷由于经常活动在中原地区,长年指挥对金国作战。因此受汉人文化影响严重。他的几个儿子对汉文化也很推崇。比如,忽必烈的幕僚里有百分之八十全是汉人。因此,在忽必烈进攻南宋的时候虽然造成了大量的汉人死亡,却没有说要针对灭亡汉族的任何计划。


优己


蒙古确实有计划杀光汉人,也确实是耶律楚才阻止了这一决定,但耶律楚才的这一决定一是阻止了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二是稳固了蒙古在中原的统治。



蒙古的统治

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整个蒙古族人口约60万到80万。蒙古族之所以能打下偌大的领土,在于其他民族的衰弱,而即便是如此,蒙古也是靠着南宋,才灭掉了金国,在灭掉金国过后,有大臣建议杀掉金国所有的汉人,这些汉人包括已经融入汉族群体的女真族。而后期之所以蒙古之所以能够灭掉南宋,靠的也是收服后的汉人才得以成功,因此如果当时蒙古族真的执行杀光汉人的计划,顶多能统治长江以北的中原土地,而当时的汉人有一亿人口,蒙古族加上其他被统治的少数民族至多不过数百万之众,灭绝计划只会使汉人的意志得到统一,蒙古族很快便会被打回草原,并被汉人疯狂报复。蒙古族采取的统治是牧羊式的统治,即一个蒙古人看管数只狼狗,每只狼狗看管十几只羊,正是靠着这样的策略,蒙古族才得以在别的民族衰落时一路东征西讨,打下偌大的疆域,而即使是这样,元朝也不足百年便被汉人赶出了中原,相反清朝的满汉一家的政策,维系了其进300年的统治。


历史的证明

五胡乱华时,草原游牧族民族对汉族实行的也是灭绝政策。以鲜卑族为首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时,历经百年动乱的中原汉族已经极度衰弱,整个北方人口不足1200万,而在五胡乱华的130多年里,北方汉人不足400万,而此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有600万之众。至此时,冉闵建立起了冉魏政权,发布“灭胡令”,以区区两年时间,灭杀泰半的胡人。而若非是冉闵的统治太过暴烈,导致汉人人心不齐,汉人必将一战而定乾坤,而自冉闵死后,胡人再也不敢对汉人实行大屠杀的政策。



综上所述,耶律楚才虽然阻止了当时金国领地内的一场针对汉人的大屠杀,但它并不是汉族的恩人与英雄,他对以汉族为主题的文化传承没有任何贡献,对民族的融合确有功劳,但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维护蒙古族的统治而已。近来一些人乘着民族大团结的关键时刻,频繁对某一些人“平反”,这值得所有人警惕,民族大融合当然重要,但不应该以割裂历史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没有那些真正的英雄的浴血奋战,也等不来今天的民族大融合。


达达说历史


这个问题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问题本身就非常扯淡。

蒙古灭宋是1279年崖山海战,此时灭宋的已经是元朝而不是蒙古汗国,而耶律楚材早在1244年就与世长辞了,你说耶律楚材阻止蒙古杀光汉人的计划,耶律楚材的棺材板可能真的会按不住。

不过抛去这些可笑的低级谬误,在耶律楚材在位时期,确实多次劝谏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减少屠城次数,极大地保护了被征服地的人身财产。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耶律楚材没有经历元朝灭宋的历史变故,但确实对保全南宋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早先有部名叫《止杀令》的电影,讲述的是成吉思汗远征花剌子模时,中原地区全真教真人丘处机不远万里与成吉思汗会见,并劝谏成吉思汗减少杀戮的故事。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要杀人”,剧中的耶律楚材也持相同看法。

作为正儿八经的契丹人,与金国世仇的耶律楚材选择了同样与金国不共戴天的蒙古作为服务对象,成为成吉思汗和窝阔台,尤其是窝阔台的“社稷之臣”

作为不世出的伟大帝王,成吉思汗扭转了蒙古千百年来一盘散沙的状况,建立了空前强大的草原帝国,而后成吉思汗开始向周边区域迅速扩张,逐步建立起了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由于蒙古人总数较少,巅峰时期军队数量不过20多万,这使得蒙古军队对世界的征服出现了诸多难题,比如如何保证后方安全。在成吉思汗看来,在征服地屠城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而且空出的农田还可以作为蒙古人跑马圈地的牧场。

成吉思汗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的过程中,对西夏进行了空前惨烈的屠杀,党项人几乎被灭族,西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而在世仇金国方面,蒙古同样没有心慈手软,到1234年蒙古彻底灭金,金国被杀、逃亡加上隐匿人口的损失占到蒙金战争前金国总人口的89%!也就是说,金国在数十年的蒙金战争中损失人口超过4000万!

这是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但这不足以成为耶律楚材劝谏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止杀”的动机和成功的理由,因为怜悯之心打动不了他们。他们关心的,是这些地区能不能长牧草,进而能不能把马儿养得膘肥体壮。

不过耶律楚材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办法,他告诉当时的大汗窝阔台,如果按照汉法征税,能够年收入“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万石

蒙古自崛起开始,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陆上,虽然抢了不少财宝,但如果能躺着收钱,谁不乐意?至于牧场,北方大草原随便跑。

所以耶律楚材的劝谏起了作用,动心的窝阔台不再要求杀光中原汉人,而是要求他们交税供养自己。

自古以来,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留下了汉人的命,就等于留下了生生不息的根,这一点,耶律楚材居功至伟。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杀汉人不代表窝阔台就愿意潜心汉化,事实上窝阔台不仅对汉化不感冒,反而非常反感,这一点在历代蒙古皇帝当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

耶律楚材意在保护汉人,一来杀戮本身就是损寿伤德的事,纵然对金国有仇,也不至于拿杀光无辜百姓的方式泄愤;二来则是可以预防大规模疾病的产生,蒙古人少,行军又快,所以基本是管杀不管埋,大量细菌导致传染病丛生,这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灾难,欧洲的黑死病就是这样来的。

但是蒙古人想得明显没那么复杂,既然不杀鸡改吃鸡蛋了,就一定要让鸡多下蛋,所以他们把耶律楚材的目的理解为敛财手段,这一点是耶律楚材没有想到的,也是耶律楚材一人之力无法阻挡的。

因为此时的蒙古,已经消灭金国,开始面临蒙汉文明的激烈碰撞,在窝阔台对汉化始终不感冒的情况下,耶律楚材注定是势单力薄的,所以耶律楚材被排挤,最后郁郁而终。

但是话说回来,虽然庞大的蒙古贵族集团从来没有拿汉人的生命当回事,但他们逐渐在躺着挣钱的快感中无法自拔,并且悟出了“细水长流”的道理,所以蒙古在灭金后,屠城次数明显减少。

在1259年钓鱼城之战中,蒙古大汗蒙哥被南宋砲石重伤,临死前嘱咐手下他日破城一定将钓鱼城屠戮殆尽,不过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并未遵从蒙哥的意思在钓鱼城屠城。

此时的元世祖忽必烈虽然没有真正汉化,但他任用汉族管理,采用汉人律法,开始真正向中原王朝转变。而当忽必烈统一全国,虽然对汉化有所抵制,但屠城几乎绝迹了。

不过最终促使忽必烈真正放弃屠城政策的,也有南宋军民誓死抵抗的作用。正是因为南宋的誓死抵抗,才让蒙古人意识到,汉人不仅杀不完,而且不会屈服,所以才会选择更加温和的统治方式。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蒙古人迅速崛起,并且先后就征服了很多的国家,之后蒙古军队更是直接就把宋金给灭掉,在顺利灭掉南宋之后,蒙古内部有人就提出要把所有的汉人都给杀光,剩下的这些土地都给蒙古贵族当做马场。

这个计划倒是非常符合蒙古人的特点,他们本身就非常喜欢去屠城,从他们的西征就能看出,在他们征伐的过程中可是给欧亚大陆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他们确实是准备要把汉人都给杀掉。

可这个计划并没有成行,否则现在就可能没有汉人,阻止他们的这个人名叫耶律楚材。他是当时蒙古内部的重臣,不过他并不是蒙古人,而是契丹的贵族,自己有着出色的学识,很早就在成吉思汗的帐下做事,一开始成吉思汗非常器重他,可他没有真正去用耶律楚材,而是选择留着耶律楚材来培养自己的孩子们。

在蒙古内部最缺的就是读书人,因为蒙古贵族大部分都是马上打出来的,这些人还保留着之前的那一套思想,每次打仗就是去抢夺一切资源。

像耶律楚材这么有头脑的人还是比较罕见的,蒙古人能够用他这样的人,也是他们政权能够维持下来的主要因素。

那么耶律楚材是否真的就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呢?

这件事在史书中确实是提到过,一开始蒙古人对汉人可不是非常友好,不过在他们当时的观念里,南宋统治下的这些人才是汉人,北部的汉人待遇要好不少,这些汉人很多都投降蒙古,也有一些人在蒙古内部也当了大官。

而南宋前后抵抗蒙古很长时间,双方的矛盾也是非常大,等蒙古南下之后,也是进行了一番大的屠杀,不少的汉人都死在战争中,还有崖山十多万军民殉国的事情,南部汉人大部分还是坚决抵抗,这就让蒙古人心里更加愤怒,他们采用屠杀的策略,就是想把这些反抗自己的汉人给彻底灭掉。

后来的史书没有必要在这种大事上作假,那么耶律楚材在朝中有着不小的话语权,大家都喜欢听他的,成吉思汗临终的时候也嘱托自己的儿子要好好重用耶律楚材。

他的建议统治者是会听的,不过他这么说并不是为了汉人考虑,毕竟他本身和汉人没有什么联系。我认为他这么做还是为了蒙古考虑,因为蒙古当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游牧的民族,他们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国家。之

前那种打一枪换个地方的事情不能继续做,他们要的是真的来统治打下的这些地方,尤其是中原等地,要想统治这些地方,就必须要得到民心。后来他们拿下南方,尽管付出很大的代价,可蒙古人还是想要得到当地汉人的支持,为此他们也不断采用安抚的政策来拉拢南方的汉人。

要真的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把所有的汉人都给杀光,那么蒙古很难继续统治这些地方,因为汉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要他们暴露出这个意思,就会激起所有汉人的反抗,以他们的力量真的有办法把所有的汉人都给杀掉吗?

耶律楚材也清楚这点,他是不会允许这么无脑的事情发生,而蒙古也意识到耶律楚材的想法对自己的统治最有利,这才没有执行这个计划。

不管怎么说,耶律楚才的出现还是成功拯救华夏民族,否则以蒙古人破坏力,即使不被灭族,那也会遭到无尽的屠杀,要知道他们在西征的过程中,像党项这些被彻底抹去的民族实在是太多,这些人都是战争机器,他们要想毁灭掉一个文明也是非常容易的,不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耶律楚材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是有着大功的。


猫眼观史


传言称,蒙古族南下灭宋,占领中原。蒙古族稳定统治后,朝中曾有人向蒙古大汗提议,汉人种族于蒙古不利,建议杀光汉人,把汉人的田地改为蒙古人的牧场,用来放牛放羊。蒙古族屠杀汉人并非嗜血杀戮成性,而是为了计划与利益考虑。但我们知道,如果那时候蒙古大汗下定决心全领土内屠杀汉人,有很大可能性会断却了汉人这条血脉。

历史上蒙古族统共有两次计划屠光汉人,但到最后都没有成功。有人说是因为耶律楚材向大汗进谏说不要杀光汉人,汉人还有可用之处,汉人的血脉才得以保存,但这不是完全正确的。南宋的历史结束于祥兴二年,但耶律楚材其人在三十多年前就逝世了。后世的《元史·耶律楚材传》中却依旧有提到耶律楚材阻止蒙古大汗杀戮汉人的历史。

不能说是耶律楚材以一己之力阻止了汉人的血脉残断,蒙古族不屠汉人,有很大一部分自身原因。

首先蒙古族中有大臣提出屠杀汉人,并非秉性嗜血或种族歧视,更多的是出于利益原因。中原基本都是汉人的家庭和生产单位,少数民族若想入驻中原,肯定会为完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所阻碍。所以他们提出要屠杀汉人,是为了给中原的生产方式大换血,由种田改为游牧,把中原这块土地完全地洗成游牧民族的牧场。

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实蒙古族内部一直经历着复杂而残酷的派系斗争,不同的部族与部族之间存在着持久的矛盾。虽说南下灭宋时,所有蒙古人基本都是统一目的的,但是等到与外族之间的战争稳定后,“谁来当统治者”又成了蒙古族内部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蒙哥汗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间的矛盾升级,忙于争夺汗位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不得不放缓了对南宋的入侵速度。

不仅如此,想要完全地占领一块土地,肯定要得到土地上原住民的支持。忽必烈此时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的双方面矛盾,一方面是来自同族的汗位争夺,另一方面就是其统治区域汉族原住民的反抗。如果想要长期地稳定统治,原住民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忽必烈斟酌时势,还是对汉民作出了妥协,不仅如此,忽必烈作出的决定最正确之处就是得到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

所以说,蒙古人最后放弃屠杀汉人并非耶律楚材一个人的努力,耶律楚材的确为汉民族的血统保留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更多的还是客观历史原因所致。历史的年轮不会轻易作出改动,汉民族根基深厚的血脉与土地相联结,不会轻易断送。后来的元朝越来越意识到本土汉族的重要性,甚至开始有意识地汉化,这些都是我们所不言而喻的。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就关注那样的历史挺有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