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詩仙”李白,經歷了怎樣的現實碾壓和吊打

人的名望和成就,在不同時期,得到的評價也是不一樣的,甚至有著霄壤之別的反差,特別是許多載入史冊的人物,身後的光輝往往會大於生前。

李白之所以被世人稱為詩仙,固然是因為他在詩詞方面的造詣超凡,這只是他個人主觀因素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李白詩中的豪情縱逸,浪漫想象,雄奇奔放等等這一切的文字、筆法、風格,打破了普通人封閉知識結構下的想象範圍和認知範圍,進而為人們仰望並認可,所以稱他為“詩仙”。

一代“詩仙”李白,經歷了怎樣的現實碾壓和吊打

李白的詩情豪句,又都是和酒息息相關的,雖然古往今來,與酒結緣的詩人有很多,比如“對酒當歌”的曹操;“對酒不能言,悽愴懷酸辛”的阮籍;“縱酒觀群惠,倏忽四落周”的楊義;“白日放歌須縱酒”的杜甫,“把酒問青天”的蘇軾等等都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但是詩酒比例之大,還沒有人超過李白。因為有數據顯示,在李白的1046首傳世詩作中,帶酒字的詩就有172首之多。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反應出了,李白詩酒人生的得失與悲歡,同時留給後人不盡的褒貶和反思。

酒之於中華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同時也伴隨著各個時代人們的醉與醒、成與敗。

通過李白與酒的合作產品——詩,我們不難看出,李白對酒的認知、運用甚至依賴,遠遠超出了常人;同樣酒對李白的影響也是如此的與眾不同,關於詩與酒的結合,李白完全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酒之於李白,簡直就是詩仙的“外掛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對李白是這樣描述的: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給他這樣的評價,當然是有依據的。李杜二人,做為大唐詩壇最耀眼的“雙子星”,同時他們也是很好的朋友,並且從二人的酬贈作品中也能看出他倆的交情。下面這段趣聞,同樣可以佐證老杜所言不虛。

一次玄宗同楊貴妃同坐沉香亭,見到園中牡丹盛開,意有所感,命李龜年召李白去賦詩,正巧李白剛喝了酒,半醉半醒地一動不動,自稱酒仙。被生拉硬扯地來到皇帝面前時,仍醉意未消,皇帝命人潑了他一臉的涼水,筆墨伺候,不一會兒,一首著名的組詩便誕生了,這便是著名的《清平調詞三首》:

1、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2、一支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裝。

3、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杆。

以上這些就是有酒必有詩的李白的真實寫照。李白從未直言說過自己如何如何的喜歡酒,但是他也確實從未離開過酒,他的酒就是他的詩,因為他的詩都來源於他喝進肚子裡的酒。李白寫詩不喝酒,就像汽車沒油開不走。

一代“詩仙”李白,經歷了怎樣的現實碾壓和吊打

不走尋常路的李白,雖然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但是照樣被殘酷的現實碾壓和吊打。

“欲以布衣取卿相”,李白這樣的思路設計無異於給自己增加了晉級難度。

創始於隋朝的科舉制度,得到了大唐統治者的認可和完善,是一項適合當時社會現實的人才選拔制度。李白這位五歲能誦六甲的“天才英特”,若通過科考步入仕途,簡直是手拿把掐般容易。然而他卻“不願從科舉入仕”,於是走上了坎坷的“干謁”之路,雖然擺脫了科舉考試的束縛,他卻承受了不同形式的碾壓。

開元十八年(730年),三十歲的李白還在拿著自己的詩稿作品,到處干謁,求得賞識,卻依然是到處碰壁。先是在他當時所在的陸安州開始,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毀謗而不得見,上書自白也同樣遭到了拒絕。

接著李白又結識了當朝宰相的兒子張相、玄宗的御妹玉真公主、不斷的謁見各路王公大臣,渴望得到他們的賞識、舉薦,卻都沒能如其所願。

第二年,李白來到了長安,想要尋求發展機會,可是,這時十分寵信宦官高力士的玄宗皇帝卻駕幸到了洛陽,李白到達長安之後,極力營造的人脈都暫時失去了作用,如此的參商交錯,使得一生以大鵬自喻,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的李白,備受打擊,自暴自棄,導致了李白“長安市上酒家眠”的潦倒。

這一路的坎坷和漫長,相對常人的科舉仕途,多出了怎樣的甘苦艱辛,只有李白自己知道。

下面這句詩:

常時飲酒逐風景,壯心遂與功名疏”。《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完全可以看作是他的自省和總結,這與他主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樣天真自然的境界也是完全吻合的.

然而,李白這顆天然出水的“青蓮”,與當時的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不是詩和酒就能夠調和解決的.

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的"干謁"行動終於有了最好的成果,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並且以禮賢下士的姿態,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當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時,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此時的李白終於有了"安社稷""濟蒼生"的機會,差的只是時機和運作條件的成熟.這樣的機會卻被李白白白的浪費掉了。

一代“詩仙”李白,經歷了怎樣的現實碾壓和吊打

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雖然也喜歡宴飲娛樂,喜歡詩文,並且還把詩文列入科考項目.可你李白別忘了,皇帝所作的一切,都是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為目的的。,即使是當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廣詩詞,他自己也寫了不少詩作,以助力文人們的詩詞創作.他這樣做的目的,照樣是為了掃除前朝的靡麗遺風,振作大唐的國運和文風.

你李白若想"安社稷,濟蒼生",首先,必須要有施展興利除弊的政見和機會,機會既要會抓,還要會等。其次,必須有為家國天下謀福利的舉措和行動,這樣的舉措和行動,絕非一己之力而能為之的,既要有上面給你開政策的綠燈,同時也需要更多合作者的同心協力,而不是腦子裡的詩情酒債就可以辦到的.

再有就是,縱情詩酒的李白,根本不善於官場和人際的操作。這樣的事實同時證明了,一個好詩人,未必是輔政高手。因為若要達到“安社稷、濟蒼生”的目的,方向、機會、實力合作等因素是缺一不可的。

李白斷送自己這一切機會的原因 ,主要還是因為下面這一波“神操作”

天寶二年(743年),四十三歲的李白。詔翰林院。初春奉詔作《宮中行樂詞》,得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這兩次和皇帝的親密接觸,很得皇帝的讚賞,對李白來說都是相當成功的。李白完全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念和政見,進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但是呢,李白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忘記了把這樣的生活轉化成實現理想的機會,只顧著以酒澆愁了。

李白的酒,曾經崔盛了他的詩詞之花,此時卻澆滅了他的理想之火。

當他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八仙”之遊的時候,玄宗下旨呼召他,都不去上朝,此時的李白,夠狂同時也夠傻。

加之後來奉詔醉中起草詔書,還伸著腳丫子,讓皇帝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給他脫靴。

這一系列的狂與傲,引來的後果,除了皇帝對他的疏遠,同事的嫉恨,還有就是宮中依附高力士的那些人,利用一切機會在玄宗耳邊說李白的壞話。如此一來,就不只是皇帝疏遠他,這麼單純的問題了。誰還敢靠近他,還敢跟他合作呢。

如果說在此之前李白的干謁之路,是現實對他的分層碾壓,那麼在此之後,就是李白由於自身原因招致而來的,命運給予他的合力吊打。

公元744年,被“賜金放還”的李白,帶著退隱與濟世這樣兩種矛盾的思想又一次“仰天大笑出門去”。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避居廬山的李白,出於對當時形勢的誤判,入幕李璘麾下,極力勸說永王李璘叛亂,割據江南,並且還寫了《永王東巡歌》十一首,慫恿李璘割據稱帝。不久永王兵敗,李白被抓到了潯陽(即現在的江西省九江市)的監獄裡。

公元757年,在妻子和朋友的多方奔波搭救下,57歲且病痛纏身的李白,才得以擺脫牢獄之災,被皇帝開恩,落得被流放的下場。

同是這一年,四十六歲的杜甫,處亂世而內心篤定,從賊營逃出,在風翔拜見到了當時的皇帝唐肅宗,被封了右拾遺的官職。

被世人並稱“仙聖”的二位詩人,在不同的思維引導下,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所以,蘇轍在《詩病五事》中,對李白給出了下面這樣的差評

李白詩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好事喜名,時不知義理之所在也。……

白始以詩酒奉事明皇,遇讒而去,所至不改其舊。

永王將竊據江淮,白起而從之不疑,遂以放死。

今觀其詩,固然。唐詩人李、杜稱首,今其詩皆在。杜甫有好義之心,白所不及也。

縱觀李白的一生,性格豪放,求名、結交俱以詩酒開路,雖有波折,卻也是粉絲無數,相當風光了,無論是金龜換酒,還是千金買壁,乃至最後終能入宮伴駕,詩文名動朝野,也算達到了這方面的極致。

一代“詩仙”李白,經歷了怎樣的現實碾壓和吊打

大唐盛世是詩的國度、也是詩的時代,所以李白不會缺少詩友;李白天性嗜酒,輕財重友,當然也少不了酒友。然而,他卻沒有一位能夠給他人生警示、諍見的摯友和導師。從他的經歷來看,不會是沒有遇見,而是他的天縱豪情的性格,拒絕了這樣的機遇和存在。狂到“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能聽誰的規勸呢?

由於歷史和個人性格的侷限,縱是一代詩仙醉聖,最終名就而功未成,也終未打破“吃酒誤事”的魔咒,導致被各種現實的碾壓和吊打。

畢竟,人的一生中,各種人與事的複雜糾纏,不是都可以靠喝酒寫詩就能解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