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家指的哪三大家?他们各自有着咋样的文化和价值观?

农娃行走乡村


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哲学,每种文化都体现在这种文化的具体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而每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体现在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因此有些学者把“文化”定义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产生的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农业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文化。

今天我主要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状况。第三、概要地介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儒道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曾被亚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产生的文明”。所谓“轴心时代”就是公元前,世纪到公元前,世纪,先秦子学就产生在这个轴心时代中。与此同时,世界也曾产生过这样的文明,如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这些文明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作用。但这四大文明的历史命运是迥异的。随着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希腊文明在欧洲大地暂时湮灭了,其文化被保存在阿拉伯国家。巴比伦文明也是盛极一时,最后终绝了。印度文明的主要标志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伽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但它的壮大、发展则在中国。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随着佛教与本土文化(主要指儒道)的对立、冲突、融合,最后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华文明产生之后,在中华大地上从未间断过。先秦子学儒、墨、道、法等,除了墨家在汉以后一段时间内断绝外,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处在“无子无孙”的状态。而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是提供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人失去了精神家园,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就会出现焦虑、彷徨、不安。这是一种“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无处状态”——即不知道终极的追求和关怀;没有现实的关注;把自己作为完全独立的绝缘的个体;丧失本我和求真的状态。处在这样的“无处状态”中是最可怕的。希伯来文化由于对上帝的敬畏感而产生了许多宗教和神学思想;希腊文化是通过对自然、世界原始事迹的探索来显示人的本质而后获得自由;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则是起于对人生的忧患,这种忧患并不是基于对人生疾苦的忧患和担忧,而是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见不善不改”的忧患。张横渠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最关键的是“为往圣继绝学”。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对文化、对道德的热忱追求和热爱,应该继往圣之绝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道佛。首先是儒家,“不知儒家,不能入世”。

1/3页

“入世”就是“经世”、“济世”,凸显的是一种有为的精神,体现“现实”的特点。所以儒家的特征就是“入世、有为、现实”。“入世”,即关注人生和社会,这就是中国哲学最大的特色之所在。儒家关注生命的进程,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它重人事轻鬼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的精神境界体现在《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生命层次的揭示就如孟子所言的“恻隐、羞耻、辞让、是非之心”。

儒家的现实关怀,就在于对人的生命层次做了准确的解释。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有两种:生存和生活。生存的方式,就是人的自然的物质需求;生活方式,就是人对意义与价值世界的追求。孟子曾说“人异于动物之几希,”为什么古人这么担忧,就因为人一不小心就会把人之为人的那个东西丢掉了,那样就跟禽兽差不多了。其实每个人身上有两个“频道”:右边的频道控制生存方式;左边的控制生活方式。但现代人整天开启他右边的频道,很少开启左边的,有的人到死也不知道人生还有光明的一面。

儒家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追求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子曰:“仁者爱人也”。如何爱呢,“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中国古人把它称之为金律,包括两层意思:“自强不息”和“善为人母”,即“成己成人”。这是儒家的精髓。同时儒家也规定了最基本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这是“一言可以行之者”的,1992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就把它作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因为儒家的“恕”有它独特的情怀:“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

儒家强调刚劲有为,强调奋斗。但人在奋斗过程中会遇到挫折,这时就需要智慧。这种智慧就是道家文化。古人云:不知道家,不能出世。它凸显的是道家“无为”的精神,体现了“超现实”特征。道家的思想还在于鲜明的批判精神: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即“历史发展的二律背反”——文明进步了,生产力提高了,但代价也很惨重。《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止,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食税”、“有为——制定规章制度”都是强为、乱为,这是违背人性的。《庄子》批判统治者“朝圣出,田剩无,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之道,非道也。”文明的社会应该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现实的人道却“损不足而补有余”。这是极大的不公,所以道家要极力抨击。

道家认为人的不自由就在于“物役”“情累”“心滞”“意染”——被外在的物欲所奴役;被情感所负累;整个意识被污染。道家最痛绝的是这些东西。

道家对中国人的生死的体悟也是非常深刻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界中来,到自然界中去,这是自然之大化。道家认为生死有三个境界:“重生轻死”;“生生死死”;“不生不死”。

道家的“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子的“自然”不是指“日月星辰、列星随旋,阴阳大化,风雨博施”的自然界,而是指“天成天就”的本来状态,不管是人还是自然都是天成天就。

2/3页

“佛教”的特征:“空”,即不真实有、假有。释迦牟尼提出“因缘和合”——世界万物都是众多原因和条件构成的。这个“因缘和合”指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条件谓之缘。世界万物都是由众多纵横交错的原因所构成,离开原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的存在。所以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令:诸形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构成的条件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要诸形无常的。“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绝缘的实体存在。世界万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条件而产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但是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产生很多烦恼。

最常见的烦恼有八种: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无取。这并不是说佛教是消极的悲观,佛陀的本怀是“以苦得乐”。如何“以苦得乐”,佛教提出了许多法则,如“三学”、“五戒”、“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佛教的“戒”是对人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开出的药方。人生有三大毛病:第一、容易做错事。于是佛教制定了许多戒律,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些戒律具有普遍的伦理意义。第二毛病——人心散乱,不能集中,所以佛教提出“禅定”。人生的第三毛病就是人的“无名”,所以佛教要提出“般若之智”。“般若之智”就是“无分之智”,如不二法门、平等、忍辱。“六度”指:十戒、禅定、般若、布施、忍辱、精进。佛教的“布施”,不是“财物布施”,而是“法布施”——把道理、思想无功利地无条件地传播给大家,使人人都能明鉴自己的本性;最高的是“无为布施”——给你勇气。“忍辱”是对耻辱的忍耐。“精进”是专精和进步。这里可以看到佛教要人们要向更高的境界去提升。

所谓“佛”就是人之本性超越的无分别圆满的一种存在。怎么成佛,“当下即是”——明白“因缘和合”的道理,你就能成佛;只要明心就是佛,佛并不是在遥远的他乡、彼岸,而就在你心中,心外无处可求。

儒道佛三家文化从各自的方面对中国人的生命、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影响,其终极就是寻求符合人性的最本质的存在。按照这种文化生活的人就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存在。

最后我用佛教的语言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境由心起”。“境”是外境,靠人的心、意念、主观去转换。这种主观与主体紧密联系,是一个意义与价值的存在;这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是由人心去创造、显现。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也是正确的。但是处于相同的境遇、相同的状况,不同素养的人、不同心境的人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诚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心境”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继往圣绝学,提高精神境界,升华生命层次。


地道农民鲁班传艺之人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代表作是《道德经》,他的思想是主张天人各一,无为而治,提倡人于大自然的和谐,希望人们遵循天道真理。这种思想到今天人们还在学习、研究,并发扬光大。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代表作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他们的思想是宣扬仁、义、理、智、信,希望人们遵循三纲五常,为天道真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些思想到今天还在不自觉地束缚人们的思想言行。法家的代表人有韩非的、少正卯等,带表作有《韩非子》等书,他们的思想是主张法制,提出一个国家,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育人们要有法制观念,严格遵守。只有这样,国家才会统一。秦始皇就是运用这个思想统一了中国。这个思想到今天还是适应的。人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受法律保护,又要履行法律义务。

除此之外墨家的思想也是很好的,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研究它,对人类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佛学思想,它也很教育人,我认为是外来文化,不是根生的。


渔樵之人W


回答:中国三大家指的是:儒、道、释(佛)三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仁礼安邦”,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一、儒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

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

《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二、道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

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其意义:

第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第二、道是自然而无为。

第三、道是无形而实存。

第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存。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婴儿)

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性)

6、虚怀若谷,道冲不盈。(谷神)

7、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

8、大象无形,不缴不昧。(天象)

9、致需宁静,归根复命。(虚空)

10、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德)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道家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

《太上感应篇》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该书认为天上、地上和人体内部都有录人功德罪过,降福祸于人的神和鬼,也充分体现了人对鬼神权威的敬畏。

三、佛(释)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佛家: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

佛教的教育,是教人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渡己渡人,成就佛果。创始人是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创立(主要由印度传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

佛家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佛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佛教的思想就是“自觉”。自觉就是自我觉悟,通过自我觉悟最终达到解脱。

佛家禅语: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1、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2、中道圆融:中道正观、不二法门。

3、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4、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5、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6、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看破放下。

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悲,同体大悲。即出世、也入世。入世,是为了挽救众生(众生是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救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佛教的表现:

第一、信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即信六道轮回之说(即一为天道、二为人道、三为阿修罗道;四为畜生道、五为饿鬼道、六为地狱道。三善道,三恶道,共六道。)。

第三、信善恶报。即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

佛家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

要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方法就是修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愤怒怨恨)、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十种善业。

综合概论:

1.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讲的是“敬”。

道家讲的是“静”。

佛家讲的是“净”。

2.从修为层次上,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儒家的最高境界为“圣”人;

道家的最高境界为“真”人;

佛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3.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心灵之学,都主张内求。

4.学习传统文化,要懂得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5.学习传统文化,要把落实《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根本中的根本。

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

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不喜勿喷哦😊




跋涉者兰州


中国三大家是指:一、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氏家族——父亲班彪,儿子班固、班超,女儿班昭。

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班固没有完成《汉书》的全部,于是汉和帝诏班固之妹班昭来续写尚未完成的“八表”和《天文志》。

班昭是第一位提出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妇道三从四德的中国历史上的女性。

班超出使西域:史学家班彪的次子、班固的弟弟,是东汉杰出的外交家。他经营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的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建安三曹:是指汉末建安时期曹氏家族三父子,父亲曹操,儿子曹丕、曹植。

父亲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开创了建安文学新风气、风骨的先河。

曹丕擅长诗文、辞赋,代表作《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最高的成就。《诗品》称之为“建安之杰”,其代表作《白马篇》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社会理想和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还有代表作《杂诗》、《赠白马王彪》、《与吴季重书》、《箜篌引》、《七哀诗》等。曹植的《诗品》被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诗采华茂”。《洛神赋》表现出了曹植散文和辞赋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把文人五言诗推到了一个前所未的高峰,他的五言诗作品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三、三苏:是指北宋苏氏家族三父子。

父亲苏洵,儿子苏试、苏辙。

父亲苏洵是北宋散文家。

苏试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苏试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他的词意境深远,豪迈奔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试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试还开创了湖州画派,并且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试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史论富有启发性,见解新颖而深刻,有较浓的纵横家的习气。

苏试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辙:是北宋较著名的散文家。

苏试22岁时与弟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深得欧阳修赏识。“三苏”之名,震动京师。

综述以上三氏家庭:三班、三曹、三苏,均在中国政治史、史学史、更为突出重要、重大的文学史、文化史等都作出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和成就。


袁聪


中国三大家自古以来分别指的是:儒家,道家,佛家。

儒家文化是一种进取文化,它讲究的做人标准是;仁,义,礼,智,信。它追求的人生观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它们也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价值观:在创造物质财富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儒家的哲学倾向是入世哲学

物质粮食对精神粮食的比喻:主食,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是种规律文化,它也有自己的做人标准: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它的人生观是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世界观: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他的价值观: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社会

它的哲学倾向于出世哲学

用物质粮食对精神粮食的比喻就是:副食,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是种奉献文化,做人标准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人在观: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世界观: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

价值观: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哲学倾向: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农娃行走乡村


我现在不大关心中国三大家四大家了,我是老中共党人,关心的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其中就有印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孔子、荀子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家(毛泽东思想实践家),只有这三大家变为中国人的终身科学信仰,那么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鲁卡尔


儒家,道家,法家。

很多人都说有佛家,但是佛家是汉朝传入中国的,不算本土产物。

儒家,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赖以生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体系的标准。

道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清静无为。

汉朝的萧规曹随,还有现代提倡的和谐社会都有道家的内核。

法家,讲究法制公平,是法制社会的核心要义。


阳明山下青藤狗


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家,应该是道家,儒家和法家。道家,主张尊道贵德,追根溯源,明白天地人及大道这四大的相互关系,从而,修大德,开大慧,得大道,在宇宙天地之间,能做一个自由自在,顶天立地的圣人。儒家,强调的是人倫道德,主要是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七德,使人人有道德,守秩序,做个文明人。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人人有法可依。

不少人,主张三大家是儒释道,这是从宗教信仰上讲的,对全社会没有普适性。


兰州易道王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简直是百花齐放,文化的发展一浪接着一浪,从大到治理国家到小到生活琐事无不饱含在里面,而最著名,影响最深的三大家分别是:道家,儒家,佛家。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儒学文化、道学文化、佛学文化三者融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三者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

儒家学说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教”,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学说一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二千多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在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派,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他提倡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产生于道而又复归于道。道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道”,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朴素的自然本性,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躁进,提出“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等策略;向往回复“纯朴”的至德之世。道家文化是仅次于儒家的重要学派,对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初,文、景两帝尊崇黄老道家,休养生息,成“文景之治”。道家学说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纳,其思想多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传承。道家思想包含较多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华文化尤其是美学思想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佛教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在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其流传。佛家学说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过去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中国佛教学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中曾有过广泛影响,对中国人的思想、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致知55


中国三大家指儒、释、道。

儒家中正做事、释家超脱修心、道家机敏做人。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以圆融通达的心态,可使人变得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而成为社会精英。

释家也称佛家,以慈悲宽大、忍让包容、不怨天尤人、视世间万物为无物、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道家以机敏的做人学问,用智慧和谋略而不是阴谋诡计,更不是圆滑世故,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以达到事事畅通无阻。

学习三家智慧哲学,密切结合現实生活,可解决现代人关注的诸多问题,例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及养生等许多方面,用最经典、最实用的哲学指导我们日常的一切,会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