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之中都想让曹植继位,为何临死之际却突然变卦选择曹丕?

卜坤波


我这段时间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和《史上男女那点事儿---三国篇》,因而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查阅地较多。

对题主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吧。

曹操是有想立曹植的打算,但绝不是在临死之际却突然变卦选择曹丕的。

相反,在我看来,曹操一直是想立曹丕为储,曹植就是一个电灯泡,只不过有时亮度大了点而已。

立储一事,不是在临死之际,而且在最合适的时候确定下来,曹操不愧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其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不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因而我也没有必要过多的引经据典来阐述,只是说一下我的看法吧。如果想真正了解这个事,需要自己去查看相关的史料,如果是把这样的问题当做娱乐来看,那就很无趣啦。

01

曹丕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这一点,曹操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比谁都清楚。

曹操二十岁举孝廉,步入仕途,经过镇压黄巾军起义,讨伐董卓,迎天子以令诸侯,官渡大战,赤壁之战,最终平定北方,成为曹魏的奠基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军事行动,积累了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深知政治、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在接班人的选择上,是不会感情用事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其一,立嫡长子。

曹操的原配丁夫人一生无子,因曹操侧室刘夫人早亡,过继其子曹昂为养子,视若己出。但宛城之战,曹昂为救父亲而身亡,丁夫人也因之与曹操闹翻,最终导致离异。

之后,作为侧室的卞夫人升为正室,生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曹丕是嫡长子,作为传统的立储方式,可以说曹丕是法定的继承人。

其二,关于曹冲

曹冲是环夫人的儿子,自幼聪颖,深得曹操喜欢,因病早亡。曹操也曾多次对他的儿子们说过,如果曹冲不死是没有你们什么事的话。曹丕在登基称帝之后,也证实过曹操说过这样的话。

但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仅仅是曹操非常喜欢曹冲而已。至多是给他的儿子们一点压力,让他们努力,表达一下父亲对每个儿子还不很满意的意思而已。

第三,关于曹植

作为文学的领袖,曹操对曹植的文学才华很是欣赏喜欢。这个说的很多啦,就不再多唠叨啦。

但曹操清楚文学才能代替不了政治智慧,这一点曹植比曹丕差的太远。


02

立储之争

曹操妻妾众多,子女也不少。可考的就有十五位妻妾,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不乏优秀者。

但最终在立储之争中形成了以曹丕曹植为首的两大集团。

对此,曹操起码有两方面考虑:

其一,相互竞争看看谁更优秀。

其二,看看群僚们的态度。

曹操几次欲立曹植,其实是放出的烟幕弹,是在试探群僚的态度,看看他们究竟如何选边站队。结果是杨修等人就没有意识到这点,最终被杀身亡。

与其说曹操在立储问题上,是在考察曹植,不如说是在考察群僚,是为曹丕将来顺利接班做打算。除掉那些投机分子,更能确保曹魏江山的稳固。

同时,也是在给曹丕以压力,使其接受历练。不能通过竞争成功上位,期望和平过渡,做太平天子,在汉末军阀混战时期是不现实的。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不会仅仅凭自己的喜好去确定继承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远的不说,就袁绍废掉长子袁谭而立袁尚,最后导致兄弟相残,四世三公,权倾朝野的汝南袁氏,轰然倒塌。曹操不会不汲取教训。

03

立储的时机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时年曹操(155--220年)五十九岁。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时年曹操六十二岁。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等仪仗服饰。曹操以副丞相,五官中郎将曹丕为太子。正式确立继承人,时年六十三岁。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就迎接太子建都许县,以天子名义号令诸侯。

到曹操建立魏国时已经十七年的时间。

从建立魏国到立魏太子,整个过程来看,每一步都是在曹操的掌控之中,是根据其自己的政治需要稳步进行的。

无论是政治、军事局势还是曹操本身的身体状况,都是在稳定时期,绝没有仓促之中,迫于形势而为之。

在霸业的发展期不同于和平时期,过早立储不利于霸业发展。而过于拖延也不利于稳定和政权交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汉中撤军,借机除掉杨修,就是为曹丕接班做准备。撤军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曹操预感到了身体出现了状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病逝。时年六十六岁。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提前三年确定继承人是深思熟路的,是其高明之处,毋庸置疑。


豹眼看历史


曹操三国里的一代枭雄,文才武略,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他可是经过多方面考验和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把一个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能交与庸才治理,这方面可以肯定曹操没少与自己思想做斗争。曹冲死的早,就落在曹丕,曹植二人身上,曹植文采好,深受曹操喜爱,在文采上面略胜曹丕,可曹植性格狂大,加上曹操喜爱有加,他更目中无人,眼无法度,一些大臣很看不惯,书生气太重,成天迷在诗歌酒仙中,性情中人,没有军事上经验,再与大臣们少来往,人脉关糸淡薄,不会政治手段,不务现实,这让曹操很失望。


曹丕性格做事阴险,为人处事有手段,又随父征战有军事经验,这一点大于曹植,在大臣们里处事圆滑,低调行事,会收卖人心拉拢人,会阴藏自己,得到一些大臣称赞,大臣们沒少曹操跟前夸曹丕,这对曹丕一大利。曹操不是一生想让曹植继位,是曹操喜欢他的文采,曹操不是不知道治国安邦之理,需要的众策众力,文武百官们拥护,有政治手段的人,才能稳坐江山,综合多方面的考验,一个华而不实,一个实不外露,最终确实曹丕上位。


七星印月


在封建社会,皇帝选择继位人是慎之有慎的,稍有闪失会发生流血事件。众所周知,曹操是魏王,是有谋有略的一代枭雄。他性格多疑,肯定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是不出纰漏的。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早些最看重的是曹冲,大家看过小学课本《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吧!曹冲几几岁年龄就有非凡的智慧,曹操岂能不喜欢?命运开了一个玩笑,颖聪的曹冲少年病逝,曹操悲伤不己。这样给了曹丕、曹植继承皇位的大好机会。曹丕早年随父征战,也积累了不少指挥作战的经验,性格阴险,心地狠毒,是标准的两面人物,在平时表现出尊敬朝野大臣的形象,也赢得了很多朝臣的拥护。而曹植从小就才智过人,七步诗大家一定读过,他的文采是过人的,也由此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虽然曹植虽然才华横溢,但他有致命的弱点,狂躁不训,酒后嘴不遮言,甚至做出了皇室禁忌的蠢事。曹操是心知肚明的,做为皇室继承人,他是经过长期观察,多重考虑择优选择的。当时杨修等人敬言,拥戴曹丕,所以曹操出于江山基石的考量上选择了曹丕,这样的决策不无道理。


天岭624738


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操虽然自己占据北方,但是并没有称帝。但曹操死后,他的继任者曹丕登基坐上大皇帝的宝座,定国号为大魏,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 曹操最初势力薄弱,经常携带家眷,转战四方 。这种军旅生涯,让曹丕从小就喜好武事。

公元203年,曹操出兵北方,曹不也跟从曹操出征,进攻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曹操平定北方后,就不再携带家眷出征,而让曹丕留守邺城。 此时的曹操最担心的问题是册立世子。曹操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早在公元197年曹操出征张绣的时候遇害身亡,因此次子曹丕便成了长子,按照“立嫡以长”的常规,这种长子地位对曹不是非常有利的但曹操却始终没有明确曹丕是继承人。



当时曹操用人惟才,他在确定继承人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在他的众多的儿子中,曹冲最聪明,因此他很想让曹冲继位,但不料 曹冲13岁就夭折了。以后他又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 但曹植行为任性放纵,不加检点,饮酒没有节制, 甚至违法乱纪,逐渐失去曹操的宠爱。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世子曹丕成为 了魏王、汉丞相、冀州牧,他积极缓和曹氏和士族 之间的矛盾,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了基 础。

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为 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年号为黄初,并定都 在洛阳。 曹丕作为魏国的开国皇帝,他的一些施政措施 体现了他政治上的卓越才能。


在国家制度方面,坚 持独揽大权。他设立了中书省,其中的官员改由士 人充任,原来由尚书郎负责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职责 转由中书省官员负责,权力的核心逐渐转移到了中 书省。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官员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到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天天开心历史


曹操的确考虑过让曹植继位。只是不是在临死前才突然变卦的,他是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以及深熟虑后,才选择立曹丕为太子的。

那么为什么曹操没有立自己一向最爱的儿子曹植,而立了曹丕为太子呢?这和曹植、曹丕兄弟俩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曹植性格狂放不羁,让曹操觉得不可靠。

曹植是一个天才,性格狂放不羁,说话与做事都看自己的心情。爱看书、爱写文、爱喝酒,经常喝得大醉。因此,早期的他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二十多岁时,就被封为食邑万户的临淄候。

这个时候的曹操是重点培养曹植的。他为这个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儿子挑选的属官都是一些稳重成熟的名士,如司马孚、邢颙等。他希望曹植能够像他期望的那样,褪去才子表面的光环,去掉内心的浮躁,成为一名合格的继承人。

但曹植却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的父亲失望,他不喜欢那些父亲为他挑选的说话做事一本正经,常常规劝他不能恃才傲物,说话做事要给自己留后路的名士们。却对那些和他一样骄傲却棱角分明的人异常亲近,久而久之,那些曹操给他选择的名士们都离他远去。

曹植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些行为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仍然整天我行我素,对自己以及身边属寮的行为不加约束。如果说他的这一举动只是让曹操失望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曹操彻底放弃了他。

建安二十二年,曹植喝酒后私自出行,驾车违法擅闯门禁出城。曹植闯的门可不是一般的门,他闯的是象征皇权的司马门,这在当时看来,是藐视皇权的重罪。曹植的天马行空,断绝了自己成为继承人的这条道路。

二、曹丕坚毅、隐忍,是一个能让曹操放心的人。

与曹植比起来,曹丕的身上没有那么耀眼的光芒。曹植成为万户候时,他还是一名中郎将。每天,在弟弟耀眼夺目的光环下,静静地重复着每天的工作。他努力地做一个踏实可靠的儿子,坚毅、隐忍,是他最大的性格特点。

大多数时候,在曹植跟着父亲曹操一路征讨四方时,他都留守在邺城。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能够给人莫名的安定感。当曹植还在不断继续他天马行空的行为时,曹操终于下定决心,在才华与可靠之间,做出了选择。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太子。公元220年,曹操卒,曹丕即位为魏王,后建立晋朝,史称魏文帝。曹植从此开始了他苦难的后半生。

曹操之所以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最大的原因是曹植虽然有才,却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人狂放不羁,做事随心所欲。作为一名才子,这样的性格自然无关紧要,但是如果要做王位的继承人,那这就是他致命的弱点。曹操作为魏国的实际开国者,自然不会将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交给曹植。

大家好,这里是沉香学历史,欢迎关注,每天带你涨知识!

沉香品历史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称帝,曾对群臣感叹:“孝廉长兄(曹昂),最应当继承这个位置。如果仓舒(曹冲)还在,也轮不到我来当皇帝。”目的是说,我这个皇位来得十分幸运,所以我一定会非常珍惜,努力当一个明君,希望大家能够全力支持。

可见,当初曹操虽有25个儿子,但他心目中最佳的接班人应该是长子曹昂和环夫人所生的曹冲。

曹昂,字子修,“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二十岁举孝廉。只可惜在曹操一征宛城张绣期间,为了掩护父亲逃生,他将自己的战马让给父亲,自己则步行护卫,不幸战死。

曹冲,字仓舒,“曹冲称象”足见其智、聪,“智救库吏”足见其慧、仁,被称当世神童。仅年13岁,不幸夭折。曹操因另一神童周不疑,只有曹冲才有能力驾驭,而曹丕无此才能,因此将周不疑处死,以消后患。由于曹冲之死,令曹操伤痛万分,老泪纵横,比赤壁大败对他的打击还要大。从此,他称霸天下的热血渐渐冰冷,曾经写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豪情诗句的身影再也难以看到。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赤壁之战前后的曹操简直判若两人。其主要根源就是因为赤壁大战期间,曹冲病死对他的打击。正所谓:“知子莫若父。”对于勉强可以继任的曹丕和曹植哥俩,他们有多大的才能,曹操心知胆明,绝对无法完成自己的遗愿,因此在他病逝之前,也从未对曹丕提到一统天下之类的遗言。可以说,曹冲之死犹如一把屠刀斩在了曹操的雄心壮志上,给人一种英雄迟暮的感觉。

后来,曹植自小聪慧而颇受曹操喜爱,又因他提笔而就《登台赋》,力压满朝文士,所以曹操对他寄予厚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打算东征孙权,封曹植为临淄侯,令其留守邺城,并告诫他:“你和我当年一样,都是23岁担任顿邱令,希望你能发奋图强,做出成绩来。”这明显的就是曹操给他一次独当一面的机会,想以此来检验他的能力。谁知,曹植在丁仪、丁廙、杨修等人的辅佐下,依旧酒宴不断,常饮常醉。

原本曹操好几次几乎已经下定决心想立曹植为太子,只是因为他的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我行我素,不注重自我休养,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因酒误事时有发生,因此很令曹操失望。

由于曹操长时间的犹豫不决,朝中渐渐形成了两大“党派”,即:一派是拥护曹丕的桓阶、邢颐、吴质、贾诩等人;另一派是拥护曹植的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人。他们各自结成党羽,相互算计,制造舆论。当时杨修在曹操身边任主薄,对于曹操的想法把握颇准,因此曹植的一举一动颇受曹操欣赏,对于曹丕极为不利。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司徒赵温举荐曹丕任职,但是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曹丕有真才实料,而是有所图谋,因此命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罢黜赵温的官职。

可见曹操对曹丕是多么的不看好。

面对如此不利局面,曹丕向贾诩问计,贾诩告诉他:“只要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之后,曹丕处处以孝、仁、善的形象处理各项事务,因此曹操感到他是一个实心用事,踏实勤奋的人,但依旧难以决断。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植又因两次喝酒误事,给他的顺利继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第一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当曹操外出巡查之时,曹植借着酒兴,不顾朝廷法度,私自坐着王室的马车,擅自打开王宫大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曹操闻报后大怒,当即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第二次,当曹仁被关羽围困期间,曹操任命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前去解救曹仁。但是,命令下达后,当时的曹植却是酩酊大醉,无法受命,于是曹操大失所望,从此不再重用于他。

后来有一天,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但是贾诩却闭口不言,曹操再次相问,贾诩这才道:“魏王,下官正在想袁绍和刘表啊。”袁绍和刘表皆因废长立幼,造成兄弟间相互攻伐,最终便宜了曹操。曹操一听这话,心下了然,于是不再犹豫,决心立曹丕为太子。

可以说,劣势曹丕能够打败优势曹植,即位大统,其转折点就是曹植的两次喝酒误事,与贾诩的一句“下官正在想袁绍和刘表啊。”这才给了曹丕扭转乾坤之机。也因此,依计行事害死曹昂、曹安民、典韦的张绣及后人遭到曹丕的报复,而其主谋贾诩反倒颇受曹丕气重,被拜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附马都尉,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所以,贾诩才是曹丕成功上位的核心关键。


祥子谈历史


曹植从小就很聪明,十几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觐见曹操时每次提问常常应声而答,脱口成章。曹操看了曹植写的文章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因为曹植的聪慧才华,曹操把宠爱转移到了曹植身上,每年出征都带着曹植让他见世面有意培养他。

因此曹植15岁就开始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16岁随父北征柳城;17岁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又随父在赤壁与孙权开

210年,18岁的曹植在邺城铜雀台落成时,一批文人“登台为赋”中,第一个写出《登台赋》,曹操对曹植很满意,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但曹操在曹丕与曹植间选择还有些犹疑,这必然影响曹操的部下,因而部下也分成了两派:

拥护曹丕的有贾诩、崔琰、司马懿、陈群、等人;

拥护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

拥护曹植的杨修是个智谋过人的奇士,在他出谋画策之下,曹植在这场争夺战中渐占优势,有几次机会能当上太子。

但是由于曹植行为任性,平时不注意节制自己,217年,他醉酒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

曹操大怒,对曹植开始失去信任和宠爱。217年七月,曹丕在司马懿、吴质等人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被立为魏王世子。


删繁就简347


只能说曹植只适合当文人雅士而不适合当一个统治者吧。

先看看曹丕,根据陈寿《三国志》记载,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曹丕自幼天资聪慧,八九岁就能写文章,博古通今,并且爱好骑射之术,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男子,这当然和他自幼就从父出征的经历和父亲的教导有莫大的关系,年少时期就在战火中生活,他的军旅生涯也就从小开始了,这也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磨炼了坚定的意志,对他的成长和性格的养成也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曹丕善于发现和思考,遍访名师学习剑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勤勉好学胸有大志,广为后人所称道。

而曹植是和曹丕同为建安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曹丕创作了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评论专著《典论论文》,而曹植文学造诣也极高,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外曹植还有游仙诗,颇有浪漫主义的文风。才高八斗这个成语也是来自于曹植,曹植相比于曹丕的谦虚谨慎勤勉,更多的是容易张扬,而这个性格也让曹操发现,加上他在各方面的优秀表现,也让曹操看在眼里,并对曹植寄予厚望,曹操也有心要立曹植为接班人,曹植也从建安十一年开始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但是曹植的性格却让曹操大失所望,经常率性而为,他的文人气太重,比较不受约束,更有让人受不了的是他饮酒无度,也因为这个坏了很多的大事。尤其是在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困,曹操命令曹植去接应,但是曹植却喝的烂醉,而这件事情也让曹操对曹植彻底失去了信任,可以说是失望透顶,而曹操也就立曹丕为太子了。

曹丕这个继承人的身份也是来之不易的,曹操有众多的儿子,能在这些个儿子里脱颖而出也实属不易。曹操其实首选的接班人是曹昂,但无奈英年早逝,后来又看重了曹冲,曹冲九岁就能想到如此巧妙的方法称象,说明他也是很优秀的,曹操将重点培养对象就放在了曹冲的身上身上,此前,曹丕从来没有被曹操看重,后来又因为才高八斗的曹植,曹操又想培养曹植,但因为喝酒误事,终被曹操淘汰掉,终选择了曹丕。

所以说曹操并非一生之中都想让曹植继位,曹操刚开始的继承人选是曹昂和曹冲,二人都去世之后才有心要曹植继位,但是曹植太任性,所以曹操对他失望透顶,才将继承人的位子给了曹丕。


月下论古今


东汉末年,西凉刺史董卓,废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献帝,自封相国,欺主弄权,权侵朝野,残暴凶狠;群臣敢怒不敢言,此等国贼人人得而诛之。




当时作为骁骑校尉的曹操以献刀之名行刺董卓,失败后在陈宫的帮助下逃回了其父曹嵩的根据地,拉起了一班队伍,成为了一路诸侯开始了征战天下征程。历经数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当了魏王,此时谁来继承他的大业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其实曹操并非是临死之前才变卦,改立曹丕为世子,继承他的大业的。其实曹操最喜欢的儿子应该是曹冲,此子聪慧过人,甚得曹操喜爱。可惜的是曹冲早夭,如若不然,曹操可能会让曹冲继承大业。

其次,曹植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曹植也是曹操喜爱之子,不过曹植嗜酒,经常与那些文人墨客在一起饮酒作赋,身上一股书生气,没有领袖的气质,加之醉酒误事,曹操也不放心让其继承大业。



曹丕虽然文才比起曹植略逊一筹,但是他身上有一股狠劲,而且城府深。加之早年一直随父亲一起征战多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习父亲领兵打仗,为人主应该如何做,如何树立威信。另外一个层面就是许多有分量的文臣武将也还是站在曹丕一边的,也只有曹丕才能够驾驭得住司马懿,在当时司马懿还不能被杀,如果他死了,曹魏将无人能抵挡诸葛亮。因此,曹丕无论在领兵打仗还是治国方面都比曹植有优势。


曹操何等的精明,怎么可能会在临死之前才改变主意,其实他早已经在心里盘算好了,那个儿子的有点缺点作为父亲他心知肚明。谁来继承大业,都是他权衡利弊以后,才会作出最佳抉择的。

(全文完)


董庆江645


悠悠三国事,思王最风流。

千百年来,曹植以其文章之可美、身世之可悲,久为世人嗟叹。人们的同情大多集中在曹植身上,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如果曹植代替曹丕继位是否对曹魏更有利?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看看当时曹魏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继承人。当其时,天下鼎立初成,枭雄豪强均跃跃欲试、各方镇手掌重兵,国家需要的是一个即能御外辱于国门之外,又能治臣下于庙堂之上的政治强人,需要的是文韬武略个方面都很完备的全才。李世民和房玄龄、魏征曾经讨论过草创和守成哪个困难,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而曹操的继承人不仅要继续创制疆域,更要守土有方,是难上加难了。

下面我们就从个人能力上来分析一下曹植和曹丕谁更适合继承曹操的事业。

身处乱世,首先看重的是军事统率能力,在这一点上,曹丕显然比曹植要强得多,曹丕五岁时曹操就开始教他骑射,八岁遂成,长年随曹操征伐,耳濡目染,深得曹操精髓。在对政事的熟悉程度上,由于曹丕长期做为副丞相,接手干起来自然是轻车熟路,在这两个方面,曹植是没有资本和曹丕竞争的。建安十九年,曹操伐孙权,留临菑侯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对曹植的能力并不是很放心。据典略记载杨修做为曹操的仓曹属主簿,在曹操考问诸王子政事时,“每当就植,虑事有阙,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馀条,敕门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问始泄。”曹操向儿子们提问,并不是需要他们给自己出什么好主意,而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考核,杨修作为对曹操和曹植都很熟悉的人,应当能猜测出曹操心中所想的事情和所需要的回答,而为曹植预先准备答案,则说明他对曹植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没有信心的。

再从个人的性格来说,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是“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对曹植的评价是“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从这里看对曹丕的指责不少,但从另一面来说,这些也正是曹丕胜过曹植之处,在“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的时候,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心思缜密,比起粗枝大叶的曹植,更适合统治国家。曹丕非常注重表面功夫,即使在继位之后,还矫情的说如果曹昂、曹冲在的话,自己是没有机会的,他所写的典论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也是比较中肯的;而曹植却比较刻薄,曾在给杨修的信中评论孔璋说“以孔璋之才,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前为书啁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锺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敢妄叹者,畏后之嗤余也。”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而就在同一篇文章中,曹植先是说“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於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於割断。”后又说“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其随意为文皆此类,无行之状,已现初端。

还有就是两个人的才华对比,这点也是大多数为曹植抱屈的人主要依据,认为曹植才华远胜曹丕,为政的话一定能更有所为。诚然曹植文章词赋广为流传,天下莫有其匹,但文才并不等于治国能力,仅以文人为王,多不能行善政,历史上陈后主、隋炀帝、唐明皇、李后主、宋徽宗、乾隆帝文才皆有可观,但都是造乱之主,由此可知文才不足以凭之治国。翻开曹操诸子传记,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都是早慧之人,像曹冲、曹衮、曹植、曹丕都是这样,这一方面可能是禀赋曹操的遗传,另一方面也是早期教育得法。曹植当然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也是非常欣赏曹植的才华的,甚至因此长期有立其为嗣的想法。但是反观曹丕的文采,“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比之曹植亦不遑多让,虽身在军旅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可谓好学者,其马上赋诗正可比拟七步成篇,由此看来,虽然军事政务占用了曹丕大量精力,但他的文才还是没有被掩埋,三曹之一并非浪得虚名,而且曹丕其人善于总结归纳,所著典论为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开风气之先,其中又有对射术、剑道的理论总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曹丕的管理能力,比起曹植的散漫成文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再从两人的继位顺序看,曹丕为嫡长子,继承曹操之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曹植之前还有曹彰,彰为世之虎将,曹操呼之为黄须儿,此人恐非曹植所能制。虽然曹彰曾经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好像是支持曹植继位,但从后来魏氏春秋记载的“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来看,其心自不可测。在破乌丸后,曹彰自代过邺,为曹丕所戒,遂得曹操之喜,心中对曹丕还是有所敬服的。这一点,曹植本人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他回答曹彰说“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立储普遍的做法是立嫡立长,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不能不考虑这一点,毕竟殷鉴不远,袁绍、刘表立幼生乱,说明当时不按礼法是不得人心的,也难以保证政局平稳。

曹丕从幼年时起就跟随曹操征伐南北,又长期担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其功勋业绩足以镇呵百官,曹植却不知道修身养德,凭宠生娇,建安二十二年,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这应当是曹丕和曹植之争的转折点。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又令曰:“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又令曰:“诸侯长史及帐下吏,知吾出辄将诸侯行意否?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尔)谁为心腹也!”冬十月,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此时大局已定,但曹植并不是再没有机会,曹操并没有将曹植一棍子打死,虽然触犯法令,但还是比较欣赏他的。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遣曹丕及曹植“各出邺城一门,密敕门不得出,以观其所为。太子至门,不得出而还。修先戒植:“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植从之。故修遂以交构赐死。”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曹植比曹丕有魄力,但在这里却是更输了一场,杨修也只知道上次曹植乘车行驰道虽然触犯法令,但并没有完全丧失曹操宠爱,这次不吸取教训,又照上次办理,却是大错特错了。曹操最重禁令,做北部尉时“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行兵时又有割发代首之举。此时天下初定,需要人们遵守法令方可长治久安,曹操此举当为观察两子哪个能遵循法度,将来自己死后国内不致大变而生乱,曹植此时所为很不恰当。同时又事事都听从杨修意见,给人一种没有主心骨的感觉,让曹操对他失去了信心,因为此事又损失了杨修这位谋主,更是没有翻身的机会了。这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虽然有记载说“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但是出征在即,已是领兵之身,曹操军中禁酒乃是明文,据军令以谢酒,虽曹丕亦无言以对,当此时,斩门之气何在!只能说,其人好酒之甚也。曹丕本有图其之心,却不严加防备,一离智囊,顿成庸人。这是曹植最后一次表现机会,由于他的失败,从此被彻底冷落,再没有争夺王位的机会了。

以上都是曹操死前发生的事,曹操立储当以这些为据。后来曹植因为连受打击,所做所为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从两人的儿子看,曹丕之子曹睿生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异之,曰:“我基於尔三世矣。”而曹植的儿子曹志虽然也“好学有才行”,但不如曹睿远矣。立国讲究的是万世基业,从再传继承人来看,曹丕也比曹植更有实力。

总的看起来,曹丕以嫡长子的身份,以功业进取,以智谋图位,兼以文质彬彬,可谓国之强主;曹植徒以文章得宠,别无他长,且秉性骄狂,重不足以服人,智不堪军国之用,若立而为嗣,取乱之道也。所谓“文章憎命达”、“诗人不幸诗家幸”,子建之谓也,安身于文苑可也。

曹操作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