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曹植?

姞雪心


才高八斗

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的第三子。这个阶段还属于是群雄割据的时代,而曹操还没在乱世中站住脚跟。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就在这一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被吕布和司徒王允设计害死,黄巾起义也是在这一年结束的。

在董卓死、灭黄巾之后,曹操就带领着他的那支讨伐董卓的军队开始独自发展势力。这个时候的曹操三十七岁,正值如虎般的壮年,他一边喜得儿子一边开始拓展自己的城池。

在这一年,曹操接受了毛玠的计谋,开始贯彻其一生的一条战略——“奉天子以令不臣”,一面又开始屯田积谷发展经济实力。《易》书有云:“何以聚人,曰财;何以守位,曰仁”,经济实力起来了,再加上曹操的知人善用,曹氏王朝的崛起岂非轻而易举的了。

而曹植就是从小跟着父亲曹操在东奔西跑的军队和时代的动荡中长大的,“声乎乱、长乎军”。

曹操的军队一路压境而过,所过之处无不臣服,眼看诺大的华夏王国就快为之探入囊中了,却败给了周瑜与孔明的赤壁一战。曹操败北而走,开始休养生息,囤积实力,以期东山再起之日。而曹植也始终陪伴曹操左右。

曹植上从小就在文学显露出极高的天赋,十几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还有几十万字的辞赋,“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大概是年纪轻而才华太高的缘故,他的父亲曹操也曾一度怀疑曹植所写文章的真实性,“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乎?’”,太祖即曹操,“倩”即“请”的意思。但如此年轻便能入曹操法眼,由此可见,其才学并不为虚。

大概是赤壁之战败北以来,曹操觉得特别无聊,所以在邺城刚筑成的铜雀台上让自己的各个儿子以铜雀台来写一篇赋。曹植终究不负众人的期望,“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从这一次“诸子登铜雀台”开始,曹操算是对曹植彻彻底底的喜欢上了,“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而曹操对他的宠爱也确实改变了曹植一生的命运。

曹植才思敏捷,落笔成文,“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操爱之”,最为人称道的应是那“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了,叫动了杀机的曹丕也不得不为之而停止杀戮。

曹植在五言诗的创作和发展上具有很大的贡献和推动性,留下的比较完整的诗歌达八十多首。过去汉乐府的辞赋以叙事为主,到后来的《古诗十九首》则以抒情的手法为主,曹植则创造了另一种写作倾向,把叙事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五言诗既能描写经历过的复杂的事情及其变化,又能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大大的发展和丰富了古体诗的这种文体的艺术性。

南朝谢康乐曾赞许曹植:“天下才子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评价之高可见一斑了。

兄弟争宠

也或许曹植的文学成就太高,文学上的思虑完全盖过了他的政治思维,以至于曹植忘了分析他所处家庭和所处时代的实事。曹操一开始的宠爱和“吾(曹操)欲立(曹植)为嗣”的立幼不立长的这个念头也就必然使政治思维缺乏的曹植卷入这场无形的争夺太子之位的漩涡中去,他的命运也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眼看曹植在曹操的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且极有立他为嗣的可能。曹植集团仅有丞相主簿杨修和丁氏兄弟的支持,杨修曾向曹操“数称临淄侯植之才”,劝说曹操“立以为嗣”,而且在这个时候曹操也是比较倾向于立曹植为太子的,只是碍于所谓的立法规定罢了,因此曹植在这个阶段还是处于优势的。

如在曹操征战孙权的时候,把留守邺城的差事交给了曹植,并告诫他说:“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就是说“我”当年二十三的时候已经做到顿丘令了,想想现在所做的事,一点也没有后悔之意,“你”今年也已经二十三了,一定得自我勉励,以便将来继承我未完成的事业啊!

这一来就把这边的曹丕集团急坏了,他们也开始对曹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尚书崔琰以古今之义和曹丕的才华来劝说曹操,“春秋之义,立子为长,加五官将人小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那时的曹丕头衔为五官将,而说起其才华,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三曹”;而尚书仆射毛玠则以袁绍废长立幼以致功业失败的教训来劝诫曹操,“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顒则劝诫说,“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

单从这阵势上我们对曹植和曹丕两个集团的实力就一目了然了,实力即支持的人数,谁身边的聚集的人多谁就有足够的实力,而这也必然跟自己的性情和人际交往至关重要了。

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就是说曹植是一个举止随便,不讲究仪容风度的人,且崇尚节俭,如此本是一个政治家很好的炒作资本,但是曹植却是天生骨子里就是如此的人,再加上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是个任性而为,饮酒都不能节制的人,这就成了他的负累。更重要的是他虽有一腔热情却没有对太子这个位置有太大的野心——即权力野心的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心机不深,这对作为在政治漩涡中来回的人是多么重的一个硬伤。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曹植的率真和做文学该有的态度,而也证实他注定不是一个政治家。

而曹丕是什么样的人呢?曹丕当然不仅仅是文学才子,而是“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就是说曹丕深谙厚黑之道,懂得掩饰善于说辞,并且对于权力有一种渴求,在身份上曹丕还是曹操的长子,这也是众人维护曹丕和曹丕最后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且当曹丕在权力的争斗中遇到难题时,他能够在最早的时间里请教身旁的谋士,当初曹操在立嗣偏向曹植时,曹丕就“使人问太中大夫贾诩以自固之术”,贾诩回答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而曹丕“从之,深自砥砺”。由此说明曹丕不仅仅是请教谋士能使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他能沿着众人所教的方法去贯彻执行。

古时候的父子不像现在的父子能够天天相见,有时候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能见上一面,而这跟权力的大小是成反比的,权力越大见面几率越小。因此,在这深宫之中,曹操身边人的言辞对于曹丕和曹植的争斗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曹植不幸的是,“宫人左右,并为之(曹丕)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曹植平时不善交际和拉拢身旁的人所造成的。有一天,曹操问贾诩对立谁为嗣的态度,贾诩“嘿然不对”,曹操说:“与爱卿说话,你不说话,是什么原因呢?”贾诩就回答道:“在想一些事情,所以不马上回答罢了”,曹操又问:“在想什么呢?”贾诩说:“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曹操“大笑”,情况一目了然,曹植的优势自此开始走下坡路了。

至此,我们只能说曹植和曹丕在曹操心中到底谁被立为太子只能算打个平手。曹操更喜欢曹植的才华,觉得他是文武全才,而曹丕有群臣举荐且符合祖宗的规定,曹操也处于左右为难之际。

然而,曹植接下来所做的一件件事不仅仅断送了他的太子之位,也让他的为国而战死沙场的志向无处施展。

子建失宠

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在两旁送他,曹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瞩目”,而曹操对曹植所说的话“亦悦焉”。本来胜券在握且搞的曹丕也“怅然自失”,但曹丕的好朋友济阴人吴质在他耳边悄悄对他说:“王当行,流涕可也”,也就是让曹丕在和曹操告别的时候 “涕泣而拜”,这使得曹操及左右的官吏“咸歔欷”。于是曹操和众人“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

可见,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的功力如何了得了,这犹如一剂强心针,一下子让曹丕博得了曹操的好感,而曹植纵然才华高于八斗,口若悬河,也无法弥补他的“诚心不及也”。

还有一次,时为临淄侯(建安十六年封为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的曹植犯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错误,以致于他在曹操心中彻底失宠。

临淄侯曹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就这一件事让曹植比咸鱼还难过,竟翻身不得。

那何为“驰道”?《史记•秦始皇本纪》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又曰:“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 《史记•孝景本纪》:“《正义》按:‘驰道,天子道,秦始皇作之,三丈而树。’”可知“驰道”为天子所行之道路,在天子行幸的地方也是有驰道的,所以说除了天子,即使是太子也是不能行于驰道的,曹植乘车行于驰道,是为大不敬的举动。

何为“司马门”呢?这“司马门”有三个意思,其一是天子宫门,《史记•项羽本纪》:“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集解》:‘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索隐》按:‘天子门有兵阑,曰司马门也’”,因此司马门为天子的宫外门,且有士兵在那守卫,且司马门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第二是天子陵寝的宫门,也就是所谓天子陵墓的宫门,《后汉书•礼仪志》曰:“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马门。”因此,天子陵寝模仿天子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也是司马门为外门,当然也有东南西北四个门面,而皇后死后一般葬在司马门内,五官以上皇帝亲近的人则葬于陵墓的司马门道上,五官以下则葬在司马门外;第三位诸侯王宫门,诸侯王的王宫外门也称为司马门,也有士兵护卫。

所以,天子司马门只有天子可以行走出入,诸侯王宫的司马门则只限诸侯王本人乘车出入,所以不管是曹植所出的门是天子司马门还是魏王宫的司马门,都是大逆不道且是决不允许的。

曹操因为这而“大怒”并斩了公车令,而曹植自然是“宠日衰”了。

另一方面,曹操对曹植的支持者杨修的猜疑也给曹植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时杨修与丁仪兄弟密谋立曹植为魏嗣,杨修就经常在曹操面前说曹丕的坏话,后来被曹丕的朋友吴质用反间计,使曹操对杨修怀疑起来。杨修“颇有才策”,也善于“忖度操意”,有一次杨修事先看出曹操的本意——“教出,随所问答之”,于是叫曹植先把曹操将要问的问题答案告诉了曹植,后来曹操对曹植回答问题的速度有猜疑,“教裁出,答已入,操怪其捷”,一问之下才知道是杨修搞的鬼。

曹操本来对杨修这个人没有好感——曾几度想杀死杨修的父亲杨彪,再加上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借这个机会就杀了杨修,“恶之,收杀之”。

还有一次扩展自己军事实力的机会在曹植手中溜走了。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曹仁被关羽所围,曹操封曹植为中郎将,去接应曹仁。要知道古代东征西伐的,握在手中的兵权才是至关重要的,而曹植却没有抓住机会,前一晚喝的酩酊大醉,致使他“醉不能受命”,最后也只能是捶胸顿足、“悔而罢之”了。这样的最后一个机会都没能抓住,曹植焉能不输?

志气难舒

在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受王位,并在同年接受汉皇帝的禅让,国号魏。

曹丕继位以后,曹植生活的艰辛和难过可想而知了。曹丕刚继位,就诛杀曹植的支持者丁仪和丁廙兄弟及其家人。

曹植一旦犯了错误,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曹植的后半生就是一路贬爵,为了能报效朝廷而努力奋斗的日子。而这之期间他所上疏的四封奏折能反映出曹植后半生的心路历程的。

第一封奏折是黄初四年(即公元223年)曹植到京城朝见时候所写,在这一年曹植被贬为雍丘王。这一封奏折道出了曹植的卑微心态或者说是罪人的心态,言辞恳切,以罪人自居,对之前所做之事的后悔之心溢于言表。奏折中以古代贤人“朝闻夕改”之事来说明自己有错就改的决心,且作了两首诗来对曹操和曹丕歌功颂德。

对于曹丕的突然召见,曹植是感到兴奋甚至是充满感激的。自从曹植被贬以来,曹植的报效朝廷之心几乎是绝望了,“臣等绝朝,心离志绝,自分黄耇无复执珪之望”,而至朝见诏书下达之日,曹植的熊熊抱负之心才又燃起了。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东征,返回时经过曹植所在的雍丘,亲自到曹植的王宫并增五百户,曹植的生活也为之稍有改善。

太和元年(即公元227)即曹丕儿子曹睿继位的第一年,封曹植为浚仪。但是好景不长,太和二年的时候又贬为雍丘王。

曹植经常抱怨自己怀才而无所施展之地,就上疏请求皇帝能够任用他,“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因为不管怎么说曹植都是曹睿的叔叔,也算是长辈了。

这第二篇上疏的奏折有毛遂自荐的味道,曹植以自己所受封王是由于沾父荫之光,且在其位却不谋其政,无所事事,尸位素餐为借口,更用古代贤君成霸业、破格用良臣来比拟曹睿和他,希求自己能够被这个刚上任的侄子任用。当然,这依旧是石沉大海的结局。

太和五年的时候,曹植又上疏第三封奏折给他的侄子曹睿,这次曹植打的是亲情牌。以请求问候亲属出发,比拟这个侄子皇帝能像天无所不能覆盖,像地一样无所不能承载,像日月的光辉一样没有地方照不到的,像江海一样无所不能容纳的。奏折中称述如尧舜等先贤也是“先亲后疏,自近及远”的,而现在曹氏的亲戚间却像陌生人一样,已经不走动了,对曹氏将是很不利的结局。曹睿虽下令给有关官员,照曹植所申诉的去做,分别贵戚,尊崇爱护亲族等等。只是还是没有任用叔叔曹植的意思。

而后,曹植又向曹睿上疏第四篇奏折,这次则打明察和选拔官吏的牌。引古代贤君,掾义理,陈述选官用官的方法。当然这是其次,主要是要求皇帝能够同意他的上疏,能够“乞出之朝堂”,让各位官吏看到他的见解,以便位列朝廷。

当然,这还是曹植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而皇帝仅是“优文答报”,好言回复罢了。

后半生的曹植每次想要求见皇帝与他独自谈话,论时政,希望有幸能被任用,然而始终没有机会。而且当时法制对待藩国比较严厉,甚至是压迫式的,派的属官都是鄙俗无才的人,给的士兵则是一些残疾的或者老弱的,数量也不超过二百人。再加上曹植犯过错,各方面配给就都减半了。

也因此,曹植常常闷闷不乐,总觉志气难报,终于引发疾病而去世,年纪才41岁,正值壮年时分。

一个热血的有志青年,就这样断送了性命,带着志气难舒之情奔赴黄泉路上,何其悲也!


令狐菜栗子


提到曹植,大家就想起形容他文思敏捷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进而对相煎何太急的曹丕产生不好的印象,认为他妒贤嫉能!其实这是大大的误会曹丕了!古人对曹丕和曹植的评价,是“仙凡之别”——但是请注意,这里的仙是指曹丕!而那个凡才是曹植!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曹丕因为做了皇帝,大家都只记得他是魏文帝。而曹植没能当上皇帝,人们对他寄予同情,就说他才华要比曹丕高。

试想曹操是何等英豪,文章武功古来稀有匹敌者!知人善用更是无需多言,他怎么会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认识不清呢?曹植是很有才华,《洛神赋》也写得非常好,但是比起他的兄长曹丕来还是差一点,更遑论他的父亲曹操。


词心剑气


1、说起曹植来也许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七步诗》了!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家谢灵运曾夸曹植:“天下文才、一共十斗,曹植占去八斗,自己占去一斗、余下一斗,天下文人共分。”既夸了曹植,连带自己也一夸了,确实很可爱。

当时天下的文人为什么要给予曹植那么高的评价呢?平心而论,曹植的诗文也没有卓尔不群,就拿他们自己家人比较吧,曹植的诗文肯定没有曹操的诗文那般的豪迈大气,格局上没有上去。

3、曹植的哥哥曹丕也是能作诗的,诗文很有深度,有思考,曹植的诗也并没有达到曹丕的境界。

4、一句话,曹植在文艺界有极高的地位,都是三国时期那帮文人给捧上去的。这其中少不了文人心理书生情结在起作用,这些文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统治他们的领导就是一个大作家,大诗人,这样也能给予自己特殊的照顾,毕竟在三国时期,文人阶层的地位很脆弱,分分钟就被暴力机器碾压。而曹植是一个喜欢诗文的人,他的出现让当时很多的文人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出来主持局面。

5、曹操确实是有意把职位让给曹植,但经过考核后,他觉得曹植并不是个合适的管理者,尤其是管理国家机器这么庞大一个机构是需要智慧和手腕的,而不是几句诗文就能指点江山。而曹植在被考察的这段时间并没有老老实实的等待组织考察,做一点政绩出来,而是有点飘飘然了,仿佛帝王的位置已经在他囊中,稳操胜券了,越是这样的人越就有麻烦,果不然因为放荡不羁的文人脾性一再暴露,曹操就另有想法了,毕竟,帝王这个位置不是谁都能做的,诗人可以有很多。曹植酒醉闯入司马门,这对一向对军纪严明的曹操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自然接班人的问题是不考虑他了。

6、最后一起欣赏一篇曹植的诗:欢迎关注我们:“诗歌的样子”

白马篇

[魏晋]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歌的样子


一个很不错的 文艺青年 诗词歌赋 很有文学天赋 放到现在一定是个文坛星秀 搞文学的一般都比较单纯 不适合玩政治 所以曹操选储君的选择不是最好的但起码当时看来是对的 选曹植估计早早的就把 家业败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