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虎符能調動千軍萬馬,軍隊只認虎符,任何人拿著虎符都能調兵嗎?

羨予


虎符,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權和調遣軍隊的信物,為虎形,在中國歷史上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徵。擁有虎符就相當於擁有了半壁江山的說法屢見不鮮,那麼古代軍隊只認虎符,只要誰擁有虎符誰就能調兵了嗎?

我們先看士兵為什麼只認虎符。在古代,軍隊是統治者的,士兵必須服從皇帝的調度。但皇帝是在皇宮裡的,調遣軍隊不可能次次親臨現場。其次,古代的通訊條件也是較為不發達的,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有機會見到皇帝。但是他們能做到觀望虎符,認清皇帝的信物。

再者,軍隊在訓練中是一級服從一級,士兵在過程中是隻認識上級的,一個高級軍官來調度軍隊需要拿出授印。不然一個人隨便跑來就說是高級軍領,這口說無憑,是不可能調動軍隊的。

最後,服從君主是當時的觀念,作為皇帝信物的虎符是士兵平日就能見到的圖形符號,統帥將領處的一半虎符也能見到實物。即使虎符是小物件,在軍隊中卻有震懾的力量。士兵只認虎符不認人這樣做也是為了增加虎符的權威。

我們再看虎符的調兵作用。在古代,一國之君通常是最高的掌權者。而政治力量的強大離不開軍事力量的支撐,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也需要能調配軍隊的最高兵權。就像沒有兵權的漢獻帝在皇宮內是一具傀儡,稍有不慎,可能立馬就會被篡位者改朝換代。

為了守住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江山,君王們想出了虎符調兵的方法,將自己的兵權賦予虎符。從來源看,虎符的權力和威嚴都是君王統治者賦予它的。

虎符一共分為兩半,在使用上,古代帝王通常會將左半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待要即派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駐地。只有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才能發兵。也就是說必須得到君王的允許才能調兵。

而君王的允許不僅僅是右一半虎符:與虎符配套使用的還有蓋了御璽的詔書。古代調兵,詔書裡會寫明統治者的安排意願:此次出兵的統領人、用兵人數、用兵目的、用兵地點等。

戰國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魏公子將虎符拿給武將晉鄙驗證完後還是不肯發兵調軍,最後是其門客朱亥趁其不備一錘下去殺死了晉鄙才發兵。信陵君雖拿到了虎符,但最終還是靠他的威望和權力調動軍隊。帶虎符未能成功調兵的關鍵原因則在於缺少詔書。

再一方面,古代發兵與詔書配套來的還有糧草。“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一方面則配有竹使,攜帶符印等證明通知到後勤總務處官員,下放軍隊用兵需補助的糧食、冬衣、馬匹。

就算沒有虎符一樣的兵符,建立過赫赫戰功的武將一定程度上靠自己的威望也能調動軍隊。維護君主統治的前提下,“清君側”“救駕”等理由也能安排調兵。所以為了維護兵權,宋代皇帝實行藩將輪換、安排監軍也是於理的。

而如果擁有虎符就想調兵,就想造反,從軍隊內部服從君主順從天子的觀念來講,造反派想成功也是寥寥無幾的。

虎符從本質上看,是君主的信物,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工具,是維護至高無上皇權的需要。它的使用是為了軍政大權集中於最高統治者手中,維護其軍隊調動的最高權力


鄧海春


在很多電視劇和野史中,為了突出虎符的重要性,所以說調兵的時候將只認虎符,而皇帝的聖旨都不如虎符管用。事實上事情根本不是這樣,很多時候虎符只是其中一樣,另外還有其他的東西還有很大的作用。

當然虎符在調兵的時候確實能夠起很大的作用,它就相當於是一把鑰匙,首先必須擁有了這把鑰匙才能夠去調動軍隊。而不同駐地的虎符是不一樣的,皇帝在要調動哪一支軍隊的時候,就會把相應的虎符交給調兵的人。如果不清楚這裡面情況的人,估計拿著虎符都不知道該到哪裡去調兵。

而且調兵的時候也不僅僅是一隻虎符,只不過虎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樣東西而已,同時還應該有皇帝的聖旨,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證明。否則只有虎符而沒有其他東西的話,說不定當場就會被抓起來。最有名的就是戰國的時候,信陵君竊符救趙。信陵君雖然取得了虎符,並且到了當時魏國大將晉鄙軍中,要求晉鄙交出軍隊,但是因為沒有魏王的聖旨,所以晉鄙就有疑慮。

晉鄙當時就對信陵君說,準備派人去請示下大王,看大王是否這個意思。而信陵君當時來這裡就不是魏王的意思,所以情急之下只能夠把晉鄙給殺了,搶奪他的軍隊。也虧得信陵君的身份特殊,所以晉鄙雖然對信陵君的虎符相當的懷疑,但是也不好對信陵君他們做什麼,所以才使他們有了可趁之機,否則是一個普通人的話,早就被晉鄙給抓起來了。由此可見,光靠虎符調動軍隊還是不夠的。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杜虎符是現存唯一的完整虎符。由一個小學生在路邊發現。之後一直給年幼的妹妹當玩具。後來玩具一分為二。還顯示有文字。家長才交給博物館】


虎符是古代君主調兵的信物,分左右兩半。君主持右半個,將軍持左半個。君主調兵時,使人持右半邊,至軍隊駐防地。與將軍所持的左半邊能夠完全契合。才能調兵。


除了虎符外,君主調兵還會寫一份詔書。使者持虎符和詔書,去調兵。

虎符用來調兵,詔書用來說明行動的內容,兩者缺一不可。

例如:敵人大舉進攻北部邊境A郡。A郡一邊堅守數,一邊向中央求援。針對敵人的侵犯,天子與兵部尚書、兵部侍郎等大臣商議對策。最終認為,除了A郡外,邊境的B戰略地位更加重要。

於是,皇帝下令了兩道命令:

一是大後方C郡駐防的10萬大軍,抽出3萬,由使者帶領。支援邊境的A郡。大軍主將率領其餘7萬原地待命。

二是在D郡駐防的10要大軍,由主將帶領8萬,支援B郡。主將到B郡後,節制所有軍政大權。副將帶領其餘兩萬,在原地待命。

天子派兩路使者,分別攜帶詔書和虎符。達到C郡和D郡。詔書寫的是此次軍事行動的內容。虎符是調兵的憑證。

C郡主將接到詔書和虎符後,把三萬大軍交給使者,由使者帶領支援A 郡。

D郡主將接到詔書和虎符後,親自攜帶詔書和虎符,帶領8萬大軍支援B郡。到達B郡後,D郡主將向當地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出示詔書和虎符,所有軍隊由D郡主將接管。

假如D郡主將沒有虎符,會被當地官員將領認為是擅自調兵,涉嫌謀反,可能被滅族。如果D 郡主將沒有詔書,一會被拒之門外。二無法指揮當地軍隊。


楊朱學派


虎符,聽起來就霸氣外漏的神器,在事實上,也的確相當霸道。

在很多民間傳說和演義故事中,一般會認為,虎符可以調動很多軍隊,甚至是千軍萬馬,有著無上的權力。

而關於虎符的故事,很多人第一反應應該就是竊符救趙,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虎符在軍隊中的地位。

而從一些出土的虎符中看,和史料中記載的一樣,採用金或者銅做成,形式如同一隻臥在地上的猛虎。

另外,這件信物一般分成兩份,把兩份拼在一起,才有效力。


這種信物,起源於先秦時期,到了戰國時期相當盛行,一直到宋朝,都有它的身影。

在使用之時,一般會留給君王一半,另一半則會給地方將領,如果君王需要調動部隊,會安排人帶著詔令和虎符,一起到軍營,和將領會面。

將領需要看到虎符,並且接到詔令,確認無誤,才可以出兵。

因此,這也說明了,只是看到虎符,或者只是聽到命令,將領是不會出兵的。這就最大限度避免了假傳聖旨的可能。


在信陵君救趙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細節,那就是當信陵君偷到了虎符,卻沒有得到君王的詔令。

所以,他的虎符是沒有用處的。這就是為什麼,信陵君除了帶上虎符,還要帶一個大力士朱亥的緣故。

當信陵君見到晉鄙,謹慎的晉鄙對信陵君手中的虎符產生懷疑。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書面的命令。所以,信陵君才會採取刺殺晉鄙的方式,來獲得軍權。


由此可見,虎符雖然有調兵的權力,但並不是說只要看到虎符,就可以調兵。

從考古發現看,虎符並不只有一個,除了中央軍的虎符以外,地方軍隊也有虎符,而且這些虎符是有所區別的。因此,如果想僅僅憑藉一個虎符,去調集千軍萬馬,是很不現實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虎符以外,調動兵馬的信物還有很多,唐代的魚符、龜符,也有和虎符一樣的效力。

在宋朝,金牌也可以作為一個調兵的信物來使用,和虎符有著很多相似的作用。最為著名的就是宋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調岳飛回軍的故事。


由此可見,虎符的作用,只是一種調兵的信物罷了,而真正能調兵的還是詔令。換句話說。有了詔令,然後再用虎符證明詔令是真的。這樣將領才會放心調兵。因此,這兩個缺一不可。

另外,還有一句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從另一個角度看,虎符或者詔令,可以調動兵馬,但對將領的軍事部署,沒有太多效力。

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是皇帝對軍事將領有過多幹預,下場很可能就是李隆基,趙光義一般。

而當將領確定虎符和詔令無誤,那麼,具體怎麼做,就是將領自主決定的。和現代軍隊一樣,古代軍隊也不是一窩蜂的群毆,有著嚴格等級劃分,從最小的伍長,一直到萬夫長。層層劃分,層層聽命,才形成一個完整嚴格的軍事體系。

所以,在軍隊內部,上下級的絕對服從,才是正理。虎符和詔令,只能影響到主帥,如果拿著虎符,隨便找千夫長,百夫長髮號施令,是毫無意義的。


綜上所述,虎符的確有它獨一無二的作用,但歸根到底只是一個信物而已。它必須要配合詔令使用,而且只能對最高軍官使用。因此,並不是誰拿著虎符,就可以隨便調動軍隊。


小小嬴政


趣談答案:沒錯,軍隊只認虎符,但並不是每一個人拿著虎符都能調兵。

調兵的大概順序

我們先來講一講普通的調兵順序,這個順序肯定不專業,漏洞百出,因為每一個朝代都沒有辦法做出一個系統的覆盤,我們只能講一個大概順序。

平時的時候帝國沒有戰役,所有將軍所有士兵他們的權利統統都放到了皇帝那邊,皇帝擁有著一個完整的虎符。

與此同時,如果某個地區敵人來襲,如果某個地區緊急調動部隊,那麼這支部隊的將領會有一半的虎符。

與此同時皇帝將會指派一位大將軍,這位大將軍將會統籌這些所有的軍隊,而這個大將軍將會拿著另一半的虎符,只有這兩個虎符相互重疊在一起,才證明這個大將軍說話做事都是極其有效的。

等這位大將軍把這些事情都辦完搞定之後,便需要拿著這個虎符再遞交給皇上,皇帝再一次掌握軍權。

虎符的極大限制

首先這個標識符也僅僅就是個標識,給你就給你了,不給就不給了,將軍們是沒有權利向皇帝索要的。

其次,大家可千萬不要覺得皇帝把這個虎符交給你,就代表著皇帝信任你,事實上在古代實行的是文武約束,一般情況下皇帝會派遣一位將軍前往某某地區,然後守護這一大片區域,與此同時他會派遣一個文臣,這個文臣悄悄的跟著這個大將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個大將軍所有的舉動一言一行都會時時刻刻的遞交給皇帝,皇帝如果發現他有謀逆之心,直接把他拿下。

為什麼要這樣做?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做,他的調動兵力是很受限制的,而且有的時候皇帝如果想要調動兵力的話,或者大家想調動兵力的話,還要來回的請示,請示來請示去,就有可能貽誤戰機。

可即便如此,皇帝也必須這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皇帝手中牢牢掌握所有權。

皇帝時時刻刻的在向士兵們傳授一個理念,這個理念是你的將軍不一定是你的將軍,所有的士兵必須依靠虎符,而不能單純地依託將軍的命令。

這樣的一種做法可以很好的抵消軍閥割據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士兵做到聽從虎符的號令,而不是聽從將軍的號令,省得到時候跟將軍一夥把皇權拿下。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的信物,一般分左右兩半,皇帝掌管右符,將軍掌管左符。由於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所以軍隊將領只認符不認人,無論是誰,只要手中有虎符,都能調動軍隊。


三國時期,蜀將趙雲攻打南郡,城破後俘虜了魏國守將陳矯。諸葛亮就取了陳矯手中的虎符,然後用這個虎符,調動荊州和襄陽城中的魏國守軍,前去救援南郡。

由於軍隊只認虎符,所以魏軍不知有詐,兩城將士就中了諸葛亮的圈套,前去救援南郡。而後張飛、關羽就趁著城中空虛,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荊州和襄陽兩城。

在戰國末期,長平之戰趙國大敗,之後秦軍直逼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王害怕秦國,為求自保,拒不借兵。

而魏國的信陵君,認為一旦趙國滅亡,魏國也就危險了。他想出兵救趙,可是他沒有調兵的權利,調兵的虎符被魏王隨身攜帶。

於是信陵君找到了魏王的寵妃如姬,對她曉之大義,讓她去盜虎符。信陵君拿到虎符後,調動了魏國十萬軍隊,這才解了邯鄲之圍。

當然,虎符是皇帝為了集權而產生的,所以對一些地方藩王作用是不大的。比如漢朝的吳楚七國之亂、北濟王劉興居起兵謀反,那都是沒有虎符的。

再比如康熙削藩時,吳三桂為了麻痺康熙,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並交出了平西王的帥印。但後來他還是一樣起兵謀反了。

那為什麼沒有虎符也能調動軍隊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對於士兵來說,誰給自己飯吃,誰給發軍餉,就替誰賣命。在藩屬國,軍隊都是藩王發餉,將士自然不認皇帝,只認藩王。


花木童說史


在電視劇當中,總有奸詐小人從皇宮中盜竊虎符,從而達到調遣某地軍隊的目的。

確實虎符是統治者和軍隊之間的信物,但軍隊並非只認虎符,虎符只是統治者作為遠程指揮的媒介。

當某位將軍接到上頭的指示要出兵時,就需要有虎符來震懾軍隊,除非是統治者本人前往現場調兵。

虎符只是古代為了精準傳達軍隊產生的

早在春秋戰國以前,虎符就已經出現在統治者管轄地方的制度當中,一塊虎符分為左右兩半,一左一右,右半塊留在中央,左半塊留在軍隊當中,當統治者需要在某地發兵,出示右符,由軍隊檢驗,確認無誤之後便可以出兵。

如果虎符是真的,但軍隊認為前來調兵的人並不是統治者指派的,也可以拒絕出兵,向上頭確認,但這要是真的還好,這要是假的,那就是耽誤軍情。

所以一般都不會有軍隊懷疑,只會驗證虎符的真假,所以也算是軍隊只認虎符,只要有虎符便能調兵。

虎符雖然重要,但主要是符合統治者的旨意

由於虎符是分為左右兩塊,並且一塊虎符對應一個地方,想要非法調兵,只能偷竊放在中央的另一半虎符,還要精準無誤,一般都不會有出錯的可能性,所以漸漸地演變成軍隊只認虎符,但還是有存在軍隊不受虎符調遣的案例。

就像戰國時期有名的“竊符救趙”,魏無忌拿著如姬盜來的虎符前去向晉鄙調兵,晉鄙心有懷疑不肯接受調遣,最後還是朱亥一把捶死晉鄙,才成功地調取了八萬精兵。

這個事件可以說是拿著虎符調遣不到軍隊,倒是一錘子下去才調走八萬精兵。

結語

虎符只是作為一種信物而產生的,開頭是虎符,到後面更出現了兔符、魚符甚至是龜符,到宋朝以後漸漸演變成令牌,他們的出現從始至終就是代表統治者的旨意,旨意與虎符到位,軍隊自然接受調遣,但如果很明顯就是非法調兵,就算是真的虎符也是調不走一兵一卒的。


正一品貴妃


不要天真的以為,你拿到了虎符就可以調動一切軍隊,為所欲為。虎符的調兵制度不是那麼簡單,虎符只是調兵流程中的一個信物而已,也只是最重要的信物之一。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國君為了方便管理、調度軍隊,制定了虎符這種調兵信物。虎符形似如虎,一分為二,左邊一半在駐軍將領手中,右邊則在皇帝手中,皇帝如果要對軍隊進行調動,就會派人手持右邊的這一半虎符前往軍營。

不要以為皇帝隨意派個太監拿個虎符就能把事兒給辦了,前去調動軍隊的人必須還有另外一件信物——聖旨

其實,聖旨才是關鍵,虎符只是信物。

聖旨的內容很重要,要想駐軍將領詳細說明軍隊調動的細節,出擊、撤退、調防等等,這才是軍隊將領最為關心的,宣讀了聖旨,宣旨者才會拿出虎符與軍中虎符對應,完成這道流程後,軍隊將領才會按照聖旨的旨意行事。

另外說一句,虎符調動軍隊必須要有聖旨,連皇帝的口諭都不行,隨便找個太監拿上虎符嘴上宣口諭,將領是不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聖旨比虎符更重要。

歷史上著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中,信陵君偷了魏王的虎符前往魏軍大營調動十萬大軍,雖然有虎符,卻沒有魏王的旨意,魏軍大將軍晉鄙發生了懷疑,拒絕交出兵權,還是信陵君的門客朱亥錘殺了晉鄙才奪了軍權。

如果有了聖旨,也有虎符,是否就可以調動天下兵馬呢?

這種幾率很小,除非去調動兵馬的人揹著一揹簍的虎符和聖旨前去,虎符的使用是一符一兵,也就是一個虎符對應一營兵馬,一道聖旨對應一個虎符。一個帝國的那麼多的兵馬,要調動所有的兵馬,你得拿多少虎符和聖旨才行。

虎符調兵制度其實是皇權加強對軍隊的管控能力,軍隊去王朝來說,那絕對是命脈,要把這條命控制在自己手裡,如果單純的憑一個信物就管控了,風險也太大了。

皇帝調動兵馬也不是說任何一個人就能拿著虎符、聖旨前去就行了,駐軍將領也不是豬腦子,如果來一個宮女,拿上虎符、聖旨,把兵權交給這個宮女,你覺得駐軍將領會答應嗎?這明顯的不符合邏輯。

別說宮女了,就是皇帝親往,有時候都不一定有用,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偷偷的跑到了大同府,以皇帝的身份讓大同守軍開關,他要外出,大同守軍將領郭登寧死不尊皇命,理由很奇葩,雖然你是皇帝,可以馬上下道聖旨,但卻沒有帶虎符,明武宗出來得匆忙,那玩意兒沒有帶啊。

皇帝來了都無法調動兵馬聽令,可以想象皇權對軍隊的掌控有多麼的嚴格。其實所有的駐軍將領都有自己的原則和基本的判斷,因為另外還有一句中國古代流傳千年的名言——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一般來說,全國的軍隊都是分散駐紮,調動任何一個駐軍都必須要有皇帝的親自命令,這個命令必須是有實證可查,一方面是虎符作為皇帝唯一的信物,一方面是聖旨作為調動的文字記載。


沉墨I方之城


虎符是地方將領行使軍權的直接信物,但並不是有了虎符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調動千軍萬馬。軍隊是認虎符,但絕不是隻認虎符。老祖宗的智慧絕對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天真”,對調兵的提防措施是十分完備的。

《孫子兵法》中寫道:“兵者,兇器也,戰者危事。”

對軍隊的控制關係到國家的興亡,所以,在古代,君權往往牢牢的掌握在統治者手中。但是統治者久居深宮、深居簡出,如何調配天下之軍馬呢?這時候,虎符便應用而生了。

虎符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為兵符之一種。其他兵符如鷹符等等,使用方法與原理以虎符相似。中國古人認為,老虎為叢林之王,常常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用虎的形狀做成兵符,圖個吉利。漸漸地,使用的朝代多了,就造成了一種兵符只有虎符的假象。

或許有人會想,要是有人偷了虎符或者是虎符不慎丟失,被人撿到,那天下豈不是要大亂?

其實這種想法太過於童話了。若要調兵遣將,使節必須手持虎符右半部分(右半部分為皇帝所有)、前往指定的駐軍地點、與駐軍將領所持有的虎符對接無誤,完成以上三件事還沒有結束,必須拿出蓋著國璽的詔書。

為什麼調兵遣將都需要詔書?詔書可以說是軍令的書面版本,這是為了防止傳令官篡改或者誤傳軍令。詔書上一般會明確的寫清楚戰爭目的、戰爭人數及參與將領等等。

相比之下,虎符更是一種憑證,就像是接到命令之後下摁的enter鍵,有了虎符就可以直接執行命令。但是兩種種情況例外,一種是皇帝親臨,可以不需要詔書與虎符,畢竟天下兵馬都是皇帝的,皇帝說的話就是口諭,還需要詔書虎符幹什麼?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敵入侵,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很難實時傳遞信息,戍邊的將領有權利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組織自衛反擊。當然這是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才能執行的特殊權利。

為了防範因為制度疏忽而造成的叛亂,古代一般會將兵力分散駐紮,每一處駐軍都有相應的虎符。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或者極少存在統一節制全國兵馬的虎符。就算是你偷了虎符,矯詔調兵,你也只能調動某一部隊,而不是天下兵馬。

結束語:毛主席曾說到:“槍桿子裡出政權”,作為古代的槍桿子,皇帝自然是萬分小心,層層保障。虎符沿用數千年,利用盜竊虎符來調兵得逞者屈指可數,可見其可靠程度。

【文 / 楚南青史君】

【若有觀點,歡迎評論!】


楚南青史君


虎符,傳說是姜子牙所發明,是中國古代金屬製的虎形調兵憑證。由政府發給掌兵大將,同時需要兩半合對銘文才能生效。虎符專事專用,每支軍隊都有相對應的虎符。

虎符有左右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兵時需要兩半合對銘文才能生效。所以【符合】這個詞語原本的意思是兩塊虎符合為一個整體。除此之外還需要聖旨等法律文書,有專門的驗符官勘驗,確認無誤後,才能起到率領千軍萬馬的作用。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的應用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有著巨大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支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

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相反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

虎符材質的演變


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結語:在中國古代,由於陰陽學影響,西方主刑,也是戰爭的象徵。白虎為西方,屬金,旺相主性格猛烈、勇敢、轟轟烈烈、氣勢宏大,白虎休囚持世主人性格沉穩、城府深、善於心計,為人嚴肅有殺氣。白虎主兇災橫禍、主病傷之災、牢獄之災、血光之災、主風波或者來勢兇猛之勢。自虎還代表堅硬之物、金屬物、石頭、為猛獸、兇器。所以歷代兵符皆以猛獸雕刻。兵者,兇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