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为何会仰天长叹?

_Terrific


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可是,当这个“东方俾斯麦”见到了真正的俾斯麦的时候,他们会聊什么?

1896年6月,李鸿章在签订了《马关条约》一年之后,受命出访德国。

1895年4月,他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后,可谓是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人人斥骂,慈禧即便再宠他,也不得不让他退一退,好让风波消停。

虽然已经时隔一年,风波也消停了不少,可是,慈禧想将他掏出来继续用,总得让人信服不是?于是,她决定让他去欧洲考察考察,看看能不能弄出一点政绩,然后名正言顺地让他上位。

李鸿章到了德国后,先是在6月14日拜见了德皇威廉二世,后来才在6月27日去拜访了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73岁的李鸿章看着81岁的俾斯麦,笑着说,老哥你知不知道,不少人称我为“东方俾斯麦”呢!

俾斯麦一听,也笑了笑说,哦,是吗?不过,倒没人说我是“欧洲李鸿章”。

俾斯麦这话里究竟有没有透着轻蔑的味道?多多少少是有的,别人将你李鸿章说成“东方俾斯麦”,是在拿你和我比,可是我俾斯麦就是俾斯麦,不用和谁比!

李鸿章一心想当清王朝的“裱糊匠”,一心想维护他家老佛爷的江山,所以,他即便听出了俾斯麦话中的轻蔑之意也只能在心中叹气,可还是得厚着脸皮向俾斯麦取取经——

我很想复兴清朝,老哥能不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办?

俾斯麦说,老哥我是真高兴你能问我,可惜的是你们清国太远了,老哥我没有去过,平时也没怎么留意贵国的时事政治,所以,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如果中国真的远到俾斯麦不想去了解的话,德国人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中国,然后侵犯中国的主权?说白了,俾斯麦的意思是中国太落后了,我懒得看你们的政事,反正你们打不过德国。

然后,李鸿章又问,我和朝廷发生龃龉的时候,怎么让朝廷听从我的意思?

俾斯麦心想,李鸿章你是不是闲着没事?但是嘴上还是说起了套话,你说你一个给人打工的官员,怎么能和朝廷相争?如果你真和朝廷发生争执了,你要么好好听话,要么直言进谏,让皇帝支持你。

李鸿章老脸一沉,一个问了等于没问,一个答了等于没答。

李、俾两个老头说完了屁话,李鸿章终于忍不住问了,怎么励精图治,让国家富强?

俾斯麦一听,心里又乐了,嘴上说到,这事,嗯,练兵吧,除了这个没有别的了,没有一支拿得出手的军队,这个国家站不稳。

李鸿章心里一个咯噔,他自然知道练兵的重要性,否则的话他当年也不会耗费这么多心血和金钱去打造北洋舰队,可是结果如何?被日本人给一口吃掉了!

后来,他又举荐了袁世凯去天津小站练兵,也是想再练出一支能够拿得出手的军队!

李鸿章想到这,怅然一叹,我们清国不是没有人,可是,我们没有军事教官,更没有可用的兵法呀!等我回去了,我会参照你们德国的军制,聘请德国教官,练出一支新军!

这恐怕也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以德国军制为蓝本的一个原因,只可惜,这北洋新军最后也成了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俾两人聊了不少,实际上也不过是水话连篇罢了,俾斯麦在1890年被威廉二世解职,手里没了权,他自己心里还郁闷着呢,哪有心情去给你李鸿章解惑?更何况还是什么强国强军之策?

李鸿章没有试探出威廉二世对中国的态度,又没有从俾斯麦这个所谓的“铁血宰相”嘴里得到什么富国强军之策,心中难免失落。

后来,李鸿章开始在德国下订单了,什么订单?军火!

德国人为了赚钱,让李鸿章多下订单,特意邀请他去自己的工厂参观,这能叫参观?简直是赤裸裸的打击!

李鸿章到了人家的工厂一看,傻眼了,原来自己所谓的洋务、所谓的实业,在别人眼里,不过是过家家而已。

他的心中又是一酸,事事不如人,清朝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德国了。

李鸿章浸淫官场几十年,让他看不清的事不多,他看不清的是清朝的路应该怎么走,但是,德国的野心他却看的一清二楚!

所以,他才会忍不住仰天长叹,清朝呀,我这个“裱糊匠”对你也是无能为力了。


宁糊涂


处在不同年龄阶段,同一个人所思考的问题是有很大不同的,李鸿章也不例外。

年轻时,李鸿章用心读书,意在考取功名;

中年时,李鸿章平定起义,意在升官进爵;

老年时,李鸿章处心积虑,真正希望自己能够为国立功、为民谋福。

晚清的半壁江山,李鸿章老年时期,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自己人生的总结与反思,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后。

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投置闲散

在日本哄吓诈骗之下,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约的签订,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浪,反对与日议和的百姓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回想签约过程,李鸿章感觉彻头彻尾就是奇耻大辱,李鸿章发下毒誓:余生再也不跨上日本领土一步。

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寿,举行庆典,李鸿章将海军军费挪作庆典费用;

《马关条约》赔款日本2亿两白银。

全国上上下下、各界民众都把怒火指向李鸿章,李鸿章成为十足的清政府替罪鬼。

签完《马关条约》后,回到国内,清政府解除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长达25年,说撤职就撤职,李鸿章立即无权无职。

想到李鸿章为了大清王朝兢兢业业几十年,就这样闲居家中,慈禧太后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慈禧太后希望李鸿章能够做点事情,以解除心中的烦闷。恰好这时候,俄国送来请帖。

祝贺沙皇加冕,带着棺材访欧

1896年春天,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邀请清政府派使臣参加。

因为不久之前,沙俄牵头联合三国,成功阻止了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清政府对沙俄感激不尽。

慈禧太后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安排李鸿章作为头等专使,代表清政府前往俄国,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

李鸿章欧洲之行就从俄国开始,接下来将要访问英法荷比德等欧洲国家。

这一年李鸿章已经是73岁高龄,当时人到七十古来稀。

担心自己访问途中发生不测,李鸿章命人用金丝楠木打造了一口棺材,派人抬着,跟随自己出访欧洲。

访问了俄英法荷比等国家后,1896年6月,李鸿章到达了德国。

德国是这次访问的最后一站,也是李鸿章最期待、打算最用心考察的一站。

德国所见所闻,李鸿章惊讶不已

德军司令官亲自等候在火车站,迎接李鸿章。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接见了李鸿章,李鸿章十分感动。

德国外交官陪同李鸿章参观了德国很多地方、很多厂房以及医院。

民众生活

当时的德国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照明。

在民众家中,李鸿章看见了吊在屋顶的电灯。夜晚,德国民众家中亮如白昼。

李鸿章在民众家中看见有线电话,并现场与德皇威廉二世进行了通话。

城市交通

德国的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贯通了铁轨与火车,远距离交通非常便捷。

医疗科技

令李鸿章感到万分神奇的事情是,德国医生能用X射线机器拍摄照片,钻进人体骨头缝隙中的子弹,都能够看得比较清楚。

钢铁生产

参观德国钢铁制造厂的时候,远远望去,大片大片钢板从机器中被推出来、一根一根钢管从机器中被吐出来,李鸿章惊讶不已。

军工制造

在德国兵工厂,李鸿章亲眼目睹了坚硬的钢铁被制造成优良的武器。

成品仓库里,大炮排列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

威武军队

德国在两处向李鸿章展示了德国军队。

一处在火车站,迎接李鸿章的德国军队站立在道路两旁;另一处是德国皇宫前面的广场上,德皇威廉二世陪同李鸿章检阅仪仗队。

李鸿章所看见的德国军队威武壮观、队列整齐划一、步伐高度一致,士兵手中的武器锃明瓦亮,钢枪前端的尖刀闪着寒光。

从国家领导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军队,令人十分羡慕。

李鸿章到德国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

会见俾斯麦,心生感慨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经评价说:李鸿章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德国人赞扬过李鸿章是“东方俾斯麦”。

对于这两点称赞,李鸿章记得很牢,所以,到了德国,他一定要拜访真正的俾斯麦。

与德国俾斯麦相见的时候,双方重点交流了两个方面内容。

第一个方面:

李鸿章问俾斯麦: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君王无论什么都听别人的,朝廷的中枢要员都来挟持这个君王,这个人当如之何?

俾斯麦良久曰:

与妇人孺子共事,无如何矣。

很显然,李鸿章问题中指的君王就是光绪皇帝。

俾斯麦思考之后回答,与妇女以及懦弱的人共事,是不会有作为的。

俾斯麦的话语中充满铁血风味,与他的“铁血宰相”形象完全吻合。

第二个方面:

李鸿章当面请教俾斯麦:何以强国?

俾斯麦告诉他:

以练兵为基础,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

听了俾斯麦对两个问题的回答,李鸿章感慨良多,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很多值得反省。

接受德国赠礼,带上一尊大炮回国

与俾斯麦交谈后,李鸿章觉得俾斯麦十分友善、十分真诚,于是,开口提出一个要求:能否赠送一尊克虏伯大炮给清朝?

这个要求正合俾斯麦心意,因为德国希望中国认可克虏伯大炮,希望中国从德国购买克虏伯大炮。

带上德国赠送的一尊克虏伯大炮,李鸿章回国了。

看到国内现状,李鸿章仰天长叹

德国的方方面面都给李鸿章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回到国内,看看眼前的现实,李鸿章仰天长叹。

一叹:20多年的民用工业收效微乎其微

从1873年兴办“轮船招商局”开始,23年时间内李鸿章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企业,可是,中国的民众生活几乎没有改善。

老百姓晚上仍然点油灯;

运输物品仍然以畜力、人力为主,农村独轮车还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纸质信件仍然是中国百姓最主要的通信方式;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可以看见的工厂实在太少。

与德国相比,中国落后实在太多。

李鸿章一叹:中国百姓生活何时能够获得改善?!

二叹:30多年的军用工业毁于一场战争

从1865年开始,李鸿章主持了一系列军事工业的建设,制造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建设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培养了一批优秀军官,如邓世昌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虽有英勇战斗,但是,最终败局十分惨淡。

黄海海战从9月17日12点50分打响,至下午5点半结束。

短短4个多小时,李鸿章苦心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的自强成果,几乎全部灰飞烟灭。

威海卫之战,日军对清朝海军斩草除根。

李鸿章将剩余的海军4个营、步兵40个营、骑兵8个营、水雷兵2个营,以及148颗水雷和26艘舰艇,全部部署在威海卫军港重要位置。

1895年3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攻占了威海卫海军基地,将北洋舰队彻底摧毁。

小小日本竟然能够将庞大的清朝打得体无完肤。

李鸿章十分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二叹:30年的军事建设彻底消失,清朝还用什么守卫国门?!

三叹:已经73,想要挽回以前的损失,真是难上加难!

回想自己走过的历程,几十年来,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为的就是改善百姓生活,提高国防力量。

事实上,创建新式学堂、兴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所有的努力,既没有改善百姓生活,也没有固守国门。

仅仅经过一次战争,所有的成果全部化为灰烬。

李鸿章心酸难过,免不了仰天长叹。

自己亲自签订的《马关条约》赔得倾国荡产,余生只能看着条约兴叹。

德国俾斯麦不但没有对外赔款,还能让德国强大无敌。

李鸿章心有不甘,渴望挽回自己签订《马关条约》造成的损失。

可是,自己已经73岁,更要命的是现在已经无职无权,凭什么去挣回损失呢?

欲哭无泪、求天不应的李鸿章只能仰天长叹!

李鸿章三叹:想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苍生做点贡献,实在太难!

李鸿章仰天长叹之后不久,清政府再次重用李鸿章。这是机会呢?还是厄运呢?

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吐血而死

八国联军的进攻,迫使清政府又想起来李鸿章。

1900年6月,清廷再次任命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是清朝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

慈禧特别发了一道诏令:“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吸取了甲午战争之后的教训,李鸿章乘轮船到达上海,以身体不适为理由,拖延时间,驻足观望。

李鸿章以前车为鉴,不想再次成为替罪羊。

逃亡途中的慈禧太后不停催促李鸿章,尽快北上与八国联军交涉。

《马关条约》的耻辱还没有洗雪,又要拟定新的卖国条约,李鸿章心结难解,终于大病加身,咳血不止。

为了国家,带着病体的李鸿章,强忍着身心两个方面的疼痛,再次与洋人艰难谈判。

即使睡到病床上,李鸿章还在绞尽脑汁,指挥手下官员与八国联军讨价还价,将赔款从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千万两白银。

摆脱不掉“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咬紧牙关、强忍泪水签订了《辛丑条约》。

签完条约,回到家中,李鸿章大口大块吐血。

带着自责、愧疚、遗恨,李鸿章离开了人间,享年78岁。

慈禧太后用“再造玄黄之人”给李鸿章盖棺定论。

1896年,73岁的李鸿章访问德国后,仰天长叹!

李鸿章一叹:禅精竭虑发展民用工业20多年,最后收效微乎其微!

李鸿章二叹:呕心沥血打造军用工业30多年,一场战争将所有成果化为灰烬!

李鸿章三叹:想要为国立功、为民造福,实在是难上加难!

(图片选自网络)


数学张教员


1896年,73岁高龄的李鸿章带着自己的棺材,进行了长达190天的访问之旅,期间访问俄国、德国、荷兰等八个国家,横跨三大洋,行程9万多里,尤其是在德国,李鸿章凭借自己高大的身躯、雍容的气质、坦率的谈吐,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礼遇,规格之高,绝对不亚于国家元首级别,就连李鸿章喜欢抽的雪茄盒喜欢听的画眉鸟,德国都事先安排妥当。

这次出访德国,李鸿章按理来说应该是春风得意,可是在使团离开德国时,李鸿章却是一脸惆怅,几度唉声叹气,这又是为何?

还原当时的场景……

1986年6月14日,李鸿章见到了德皇威廉二世,并递上颂词,里面写的大致就是对德国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的感激之语,15日参加了德国在行宫的国宴,之后就开始进入正题。

威廉二世邀请李鸿章参观自己的军队,并前往汉堡拜访了前首相俾斯麦,这次与俾斯麦的谈话也被记录下来。

李鸿章:“久仰您的大名,看到您本人,觉得您更伟大。”

俾斯麦:“我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

李鸿章:“哪里能和阁下相比。”

随后李鸿章谈到30年前的普鲁士战胜奥地利,但是俾斯麦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不谈这个(心想看武器去吧!这才是威廉二世交代的任务)

两人随后也是一边走一边寒暄,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直到李鸿章说了一个让俾斯麦感兴趣的话题。

李鸿章:“怎样才能在中国(大清)进行改革?我们那里改革,政府和国家每次都给我制造困难和障碍,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俾斯麦一针见血道:“反朝廷自然不行,如果决策者和您站在一边,你自然可以放手去干!如果不是,那您就别折腾了。”随后说到我们国家也是一样。

随后李鸿章又提到自己国家人多,但是缺少训练有素的军队,俾斯麦说军队不需要多,有5万精兵足够,但是不能分化,必须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调动。

李鸿章参观德国军队、兵工厂

一番话下来李鸿章似乎得到了自己需要寻找(甲午战争失败)的答案,二人之后终于来到德国的兵工厂,李鸿章走进大门的那一刻,发现俾斯麦之前说的那些其实都是che犊子,李鸿章看见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武器制造,当时跟随的官员介绍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400多万吨,可怜大清连德国的皮毛都挨不上,自己精心打理的制造局连清兵的子弹都供应不足。

一眼望去,全是大炮,数十个车间,分工明确,各式各样的先进武器,李鸿章笑着称道:“如果能给我这样的武器装备,甲午战争日本人连岸都上不了!”确实,德国在当时军事实力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参观了德国的军队,还被德国的高科技X射线照出脸颊上的一颗子弹,李鸿章清晰的看见自己的骨头,简直不敢相信,这要是回去说给慈禧太后听,怕是如何也不会相信。

李鸿章感慨颇多

最后使团离开德国,李鸿章想起满清的闭关锁国,想想乾隆当年拒绝西方国家的先进武器,还要求人家叩首跪拜,李鸿章心里也不知是何种感慨。

因为德国的刻意安排(当时多个国家知道李鸿章要访问自己国家时,都希望这个亚洲大国能够大量购买自己国家的军火,尤其是当时的英国和德国),让李鸿章这次看见几乎是世界最先进的武器,不由得感慨万千。


猫眼观史


在1896年,李鸿章不仅仅访问了德国,还访问了俄、德、荷、比、法、英、美、加 8 个国家。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从上海出发,历时190天,直到10月3日才回到天津,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可以说李鸿章在这一年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见的市面比当时清政府任何一个人都要广。所以,经过这次环球旅行,回国后的李鸿章,再看到清政府与欧美列强之间的差距,忍不住一声长叹!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在战斗中全军覆灭。1895年,当时的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去日本谈判,与日本签订了丧国辱权的《马关条约》,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谴责。清政府于是革去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留了一个文华殿大学士的虚名头衔,一直闲居在家,感觉无所事事。由于“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日本在东北的势力日益膨胀,这让沙俄感到不安。1896年5月2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趁加冕典礼的机会向清政府发出邀请,希望清政府能派官员参加此次盛会。其实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让清政府参加加冕典礼,而是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李鸿章当时在家里闲着没事干,加上他是亲俄派,当沙俄发出邀请,李鸿章顺理成章的成为出使沙俄的最佳人选。所以,清政府决定派使团赴俄,顺便访问英、法、德、美等国家。1896年,李鸿章74岁已经到了垂暮之年,家人担心他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准备了一副楠木棺材与其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

李鸿章的第一站是俄国,1896年6月3日在访问期间与俄国秘密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史称《中俄密约》。李鸿章结束了俄国的访问,开始了德国之行。1896年6月13日,从他进入德国国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接待,李鸿章享受到了国王级待遇,皇家卫队护送,规格之高,前所未有。由于当时的德国是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李鸿章在德国访问期间,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工业强国。在德国访问时他不仅仅访问了德国皇宫,还见到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并与其合影,两人会面被国际新闻大肆报道。

此外,李鸿章当时还参观了世界闻名的克虏伯铸钢厂。逗留期间李鸿章在比顿夫人庄园德国人展示了马克沁机枪,这种机枪最快射速达600发/分,让李鸿章目瞪口呆,接连感叹:“太快了,太快了!”当时李鸿章也希望清政府能拥有这样威力巨大的武器,在得知其造价高达30英镑以后,李鸿章又感叹:“太贵了,太贵了!”1896年的英镑与白银比价为1英镑:6.25两白银。马克沁机枪每分钟大约会花掉1.5镑,对于捉衿见肘的清政府来说,这种武器的确很烧钱。至于李鸿章后来买了多少挺马克沁机枪,不清楚。

不过,李鸿章访问这么多国家,收获最大的就是德国。在他访问德国以后,就见识到了德国的强大。再看看当时的清政府,国家贫穷落后,总是被外国欺负,想到这里,李鸿章忍不住仰天长叹!所以,在访问德国以后,李鸿章就主张清政府效仿德国,建立一支新式军。后来,李鸿章等人推举袁世凯建立了新式军,李鸿章功不可没。虽然,新式军创建时间有些晚,没有为清朝续命,但是却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后来,袁世凯掌握新军,兵不血刃逼迫清朝皇帝退位,这也是李鸿章的功劳啊!


谋士说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去了一趟德国,他获得了德国上下的隆重接待。可是李鸿章回国后,德国就后悔了,以至于最终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带头攻打中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鸿章画像)

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代表清朝,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以后,出了一次国。他先是去了俄国,接着又去了德国,最后去了英法美等国家。

李鸿章当时已经70多岁的高龄,他在出访这些国家的时候,传出了很多故事。比如说,李鸿章在出使过程中,由于用不惯西餐的刀叉,就用手抓。西方国家配餐的人看见了,也不好意思用刀叉,也跟着李鸿章用守抓。

再比如,李鸿章因为年纪大了,在美国的时候,实在吃不下西餐了,于是,他就让厨师把西餐的原料和蔬菜一起,煮了一锅。一时间香气扑鼻,引得美国人胃口大开。美国人忙问是什么菜?李鸿章说这叫“杂碎”。于是,一道叫“李鸿章杂碎”的菜,就在美国流行了。

这里讲的这些故事,实际上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征服了西方国家。这也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不过,这些故事,就当时来说,不过是清朝人的一种意淫而已。实际上,李鸿章当时去西方“周游列国”,他的心情绝没有这么好。

李鸿章第一站去的是俄国。他是去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不过,这只是他表面的目的,真实的目的是因为当时清朝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日本把辽东半岛割去了。这件事遭到了俄国、德国和法国的干涉,日本不得不把辽东半岛还给清朝。

因为俄国等国家的干涉,使得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等朝中重臣都倾向于联合俄国,对抗步步紧逼的日本。李鸿章此次俄国之行的目的,就是想联合俄国。

(沙皇尼古拉二世)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清朝的一厢情愿。俄国与德国、法国联合,阻止日本获得辽东半岛,其实是为了俄国自己在远东的利益,为了他们在清朝的势力范围不受影响。

也就是在李鸿章的这一次俄国之行中,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在这个条约里,清朝同意俄国把西伯利亚的铁路修到清朝的黑龙江、吉林,一直到达海参崴。同时,东北的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

这个条约,实际上把清朝整个东北地区,都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为了对付群狼,把老虎引进来了。想想沙皇俄国在那时候,已经先后割占了清朝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李鸿章为了抵抗日本这个更凶恶的敌人,也只能吃这样的哑巴亏。

接着,李鸿章离开俄国,去了德国。

李鸿章在德国,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超规格接待。德皇夫妇摆设国宴,隆重接待李鸿章,德国首相、外交大臣,也对他轮番给予隆重接待,称呼李鸿章为“副王”。而且德国还专门让李鸿章参观了军事操演等等。

李鸿章在德国获得的隆重接待,遭到了英法等国报纸的嘲笑,说德国对清朝过于热情。英法报纸的嘲笑,实际上也点出了德国的真实目的。毕竟当时西方各国纷纷在清朝获得了利益,划定了势力范围。尤其是英国、法国、俄国,早已获得了不少好处,而德国作为欧洲新崛起的国家,在清朝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德国对李鸿章一行如此重视,显然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希望清朝能大量采购德国军火,二是希望德国能够在清朝谋取更多的利益。

(俾斯麦画像)

德国为此,还专门安排了为德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与李鸿章会面。李鸿章当时也有一个绰号,叫做“东方俾斯麦”。但真正的俾斯麦实现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而李鸿章却被迫和西方列强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割地赔款。不过,德国人为了实现他们的目的,因此对李鸿章有了这样超规格的接待。

只是,德国的目的似乎并没有达到,李鸿章并没有和德国签订任何条约,也没有采购德国的军火。

李鸿章德国之行结束,后来回国后,他本人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慈禧让他去遥远的两广地区担任总督,似乎已经远离了权力中心。德国也对这一次对李鸿章的隆重接待和过分亲热感到后悔。于是采取了和英法等国一样的做法,用炮火打开清朝的国门。

四年后,德国组织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逼迫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清朝获得不小的利益。

(参考资料:《李鸿章的德国之行》《李鸿章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作为一位顽强扛起晚清“洋务运动”大业,亦为一堆不平等条约“扛锅”的近代“红人”,晚清重臣李鸿章晚年一桩出名的风光大事,就是1896年出使欧美列国:从是年3月28日自上海出发起,73岁的李鸿章先赴俄国参加新沙皇的加冕典礼,而后又陆续访问德法英美各国,几乎把西方列强“串”了一遍。

特别在此行的重要一站:德国,对李鸿章的热情接待,更到了极度认真细致的程度:德国人提前通过各种渠道,获知李鸿章的各种喜好,甚至连李鸿章喜欢抽的雪茄烟牌子与玩鸟的嗜好,都弄得一清二楚。然后一一周到安排。李鸿章的住处,也被安排到柏林最豪华的凯撒酒店,衣食住行“供张华美”。欧洲工业强国招待大清李中堂,那是真“给面儿”。

但在相关的史料里,享尽礼遇的李鸿章,真实的心情却没想象中好,甚至还有“仰天长叹”的形容。为何会这样?就得先从他一次突然“失态”说起:阅兵秋操。

阅兵秋操,即1896年6月20日,李鸿章出席的检阅德国皇家卫队的仪式。这场隆重阅兵典礼上,李鸿章被安排坐在紧挨德皇威廉二世的“虎皮座”上,为让李鸿章看得清楚,德皇还特意下令军队拉近表演距离,虎皮椅上的李鸿章,也把凶悍德军各种娴熟的战术动作看了个满眼,接着突然冲着德皇一句“失声长叹”:苟使臣有此军十营,余愿足矣——中国如果有十营这样的精兵,我这辈子值了!

以外交场合来说,李鸿章的这一通长叹,着实有些失态。可眼前德国兵彪悍善战的一幕,却实实在在戳他的心窝子:李鸿章也是带兵出身,心肝宝贝似的淮军,放在之前的甲午战场上,却被日本人用刺刀活活撵过鸭绿江,一路给人当运输大队长。哪怕有眼前德军一半的战斗力,《马关条约》又怎会签成这熊样?瞧见“别人家的兵”,李鸿章又怎能不叹?

其实,德国这一行,如此“刺激”到李鸿章的,当然不止几个德国皇家卫兵。期间的李鸿章,不但成了第一个接受X光射线检查的中国人,还参观了德国各大军工企业,哪怕时间有限,也要拼命把人家的生产管理看清楚。德国绝对的工业优势,也被他看得清楚,联想到彼时清王朝的惨淡现状,又怎能不心中长叹?

而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拜会亲手缔造德国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常以“东方俾斯麦”自居的李鸿章,这次终于见到年长自己八岁的真俾斯麦。在俾斯麦的居所里,两位老人互相问候身体状况,熟悉热情得仿佛老友。甚至李鸿章还吐出了一句百感交集的心里话:“仆于三十年来,务欲警醒敝国之人,俾克同于贵国,乃仍弱不可支,赧颜滋甚”——强国无望,我惭愧啊!

当然,好不容易见着一次俾斯麦,李鸿章不能只诉衷肠,也得讨办法——询问中国自强的办法。俾斯麦的回答,也十分简单粗暴:“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而且不用多练,就练精兵,“一国之兵,不必逾五万,特年必以少为贵,技击必以精为贵”。
有四五万这样的兵,中国就能强大了。

但对于大清当时来说,别说练四五万,就算练一个营,那都是谈何容易?何况,大清的毛病,又何止是练兵甚至军工的事儿?俾斯麦的话掷地有声,可对于李鸿章来说,那真是做不到啊!

比起这巨大的差距,同样让李鸿章叹息的,应该还有谈判桌上,“热情”的德国人,露出的凶狠獠牙。

李鸿章在德国得到的热情接待,常被近代史好些专家大书特书,用以形容这位“东方俾斯麦”强大的国际威望。但事实是,人家夹带着私货呢。比如李鸿章参观德国军工企业时,德国人眼巴巴盼着李鸿章多下些订单,做成些大买卖。谁知李鸿章看了一圈,镚子没掏就飘然离开。好些德国人也就幡然变脸,甚至还在报纸上把李鸿章奚落一顿。

而且李鸿章此行,更重要的外交使命,就是要和德国达成一系列合作:此时大清刚被日本胖揍,也得到了德国“干涉还辽”的支持,急需发展和德国的关系。在李鸿章看来,比起英法列强来,德国是“德无所图”的好伙伴,更该亲近亲近。可热情招待李鸿章的德国人,到了谈判桌上就胃口大开,
不但一口拒绝了李鸿章调整关税的正当要求,甚至还提出了在中国沿海“建海军基地”的无理条件,结结实实给李鸿章一盆冷水。

当时的李鸿章,除了在谈判桌上含糊其辞,用“将近一切力量将这个谅解达成”之类的言语拖延,又能怎么办呢?多年奔走洋务的他显然已感受到,1896年,也是德国对外政策的分水岭,兵强马壮的他们,正加入到疯抢殖民地的行列。继日本之后,又一条新的恶狼正向中国扑来。

而李鸿章,就是知道,又能做什么呢?唯一能做的,就是拖着老迈之躯,继续“出访”之路。接下来能做的,就是在几年后的庚子国难里,再度忍辱北上。辛丑条约的谈判桌上,他面前磨刀霍霍的“列强”们,好些都是1896年时,曾热情接待他的“熟人”。这,又会是什么心情?

这一切,纵是李鸿章不叹,多少后人看过,又是一声叹息: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那一代中国人的自强探索,那弱国无外交的愤懑,都在李鸿章“出洋”的鲜花掌声背后,投下浓浓的阴影,一百多年后,依然值得已站起来的中国人,警钟长鸣!

参考资料:《李傅相历聘欧美记》、胡凯《十九世纪中国人眼中的德国形象》、董丛林《刀锋下的外交》


我们爱历史


当时德皇还给李鸿章发了一个大奖章

一直被李鸿章的子孙珍藏保留

但是到后来文革的时候,

李鸿章的子孙担心这个东西,

偷偷的把它夜里扔到北京的什刹海里。

很简单。

李鸿章自己说过一句话

说青年进士及第

壮年戎马。

中年洋务

晚年封疆。

首先李鸿章是一个非常有建树的人。

当年李鸿章主动请缨去防守上海。

聘请英国人的轮船,

载着自己练成的淮勇,

穿过太平军占领区直达上海。

在李鸿章到达之前,

从来上海的地方官从来不和外国人直接接触,

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师爷秘书来转达。

但是李鸿章到这上海之后就直接和外国人接触,

外国人有什么事儿都可以直接登门拜访他。

同时聘请了外国的军事人员

组织洋枪队。

当洋枪队解散之后,

这些教官和军事人员又直接编入了李鸿章的淮军。

首先李鸿章不管是从外交还是军事

远远高于他同时代的官员们对世界的认识

其次李鸿章又推动了一系列洋务的发展。

当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出洋之时。

收到了各国隆重的款待和接待。

李鸿章去德国的是名义上是德皇的客人,

实则是克虏伯家族的座上客。

因为克鲁勃家族从几百年前就开始生产火枪武装德意志地区。

那么知道此时的时候,德国的统一基本上有赖于克鲁伯家族。

克鲁博家族曾经接到了德国和法国的火炮的订单,

这个家族你出于爱国之心并没有把火炮卖给法国,

导致日后德国统一的普法战争,

德军的大炮,远远高于法军的预期。

有人说就是因为德国的火炮比法国的火炮强,

所以德国战胜了法国。

李鸿章就像克虏伯家族买了前前后后2000门克虏伯大炮。

这些大炮不但当时在用,

在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还在使用。

同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说淞沪会战,松就指的是装有克虏伯大炮的无松口炮台

所以德国希望李鸿章再买更多的德国军事用品,去以雪甲午战争的失败

但是当李鸿章真的到德国之后,看到了德国当时的发展,不由得震惊

比如说当时德国已经有了全民保险,

早已经实现义务教育全民接受教育

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

这是大清不敢想象的,

现在我国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

所以感慨如果自己有这样的装备军队

那么日军根本不可能答应。

同时也感慨德国和大清之间的差距。

李鸿章在访问德国

与克虏伯家族的合影,

李鸿章与其子在克虏伯家族别墅的留影。

当时德皇还给李鸿章发了一个大奖章

一直被李鸿章的子孙珍藏保留

但是到后来文革的时候,

李鸿章的子孙担心这个东西,

偷偷的把它夜里扔到北京的什刹海里。







慧灵123


李鸿章为何叹气,不叹气才有鬼,面对真正的俾斯麦,冒牌俾斯麦当然是羞愧的无地自容,羡慕的二眼放光,羞愧羡慕之后,更多的是对人性思考和对自己的思考,额,貌似说错啦,是对国家思考,和对统治者思考。思考完后,除了叹气,还能干啥,难道找墙撞死,找地方哭?

1896年欧洲和德美行,李鸿章感慨良多,这感慨更多是对时局担忧对国外制度羡慕,以及自己处境的难过,老李

一生精于算计,为国付出,只是这国左右上下看看,都不是好东西,老李也迷茫啊!

当时中国正被世界越抛越远。

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欧亚大陆,德国崛起,英法强势,俄国和奥匈在跟进,日本崛起,意大利统一,美洲大陆美国一枝独秀。

遍观世界,中国一枝独秀固守封建,大清朝也就比黑非洲强丁点。

悲哀尽头是心死,心死的尽头是啥?自杀?他不敢也不能。国家无人,他也只能推着残躯奔走,指望继续补锅。

面见俾斯麦,政治目的明确,就是获得德国支持,调整海关税率。因为甲午2.3亿赔款让大清不堪重负,在不调税率,就要破产。德国对此心知肚明,他们在等筹码,就是山东胶州湾利益。

于是会面开始,废话略过,直达核心。

李鸿章:老俾啊,来你这太高兴了,有点问题请教!

俾斯麦:啥问题啊?

李鸿章:改革在中国怎么办才好?(问的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俾斯麦:这个我也说不清啊。(俾斯麦很慎重)

李鸿章:哎,我们那,什么事都不好办,处处有人给我为难?(李鸿章在抱怨)

俾斯麦:理解,上面不支持,作为臣子做什么都不好做,改革需要执政者支持。

李鸿章:最讨厌的是,皇帝还受到不好的影响,我做事完全是麻烦不断。

俾斯麦:一样一样,你别说,当年我跟你一样,特别是女人有时候很讨厌,。

李鸿章:错了,你和我不一样,你更强势,而且手段更足。

俾斯麦:没有没有,我只是给女人尊重而已,其他的他们说他们的我办我的。

李鸿章:这个我做不到啊,我们国家女人第一。而且军队执行力也差,我搞不定啊,

俾斯麦:哎,你错了,兵不在多在精,令行禁止才是军队,你们那不算军队。

李鸿章:确实,我们兵多,可都是废材,你们德国部队看着我眼红啊,我回去一定安排雇佣聘用普鲁士军官,以德军为榜样训练军队。

俾斯麦:训练出来的军队,不能分散要集中,这样才能调动自如。

李鸿章:沉默-尼玛这又不是我的军队。

那么这段对话为何让李鸿章仰天长叹?

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第一:老李只有在外国才敢抱怨女人执政害死人,在国内他都不敢说,而俾斯麦居然直接说,来自女人的影响,只要给他尊重就可以,其他当放屁就好,这对比太强烈了。

第二:老李问道改革的问题,而俾斯麦直接说一句,上面支持就好办,这完全是挫到老李伤心地,李鸿章改革从来都不顺心,支持那是没有的,都是绊脚石。

第三:关于军队这块,李鸿章也悲哀,自己的淮军算是私人武装可是被朝廷不待见,训练也落后,完全看不到希望。

最后,在看欧洲各国的改变,结合自己的遭遇,他发现“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不变法就要灭亡,就更难过了。

想想也是,洋务运动搞了几十年,最后还是治标不治本,问题根源李鸿章难道不知道?不过是慈禧太后不愿意放权,不愿意触动守旧派利益而已。

于是看清根源的李鸿章开始改变,回国之后变成维新派支持者,戊戌变法时,李鸿章甚至以“维新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也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不做刀斧手”。

最后结果也如此,不仅不做刀斧手,他还将俾斯麦话听进去了,慈禧太后说对八国联军开战,李鸿章不管不顾,终于硬气了一回。虽然最后还是去签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只是李鸿章时日无多,而后起之秀的袁世凯却将俾斯麦的话全部学进去了。老李是愚忠,袁世凯可不一样,小站练兵成就自己的军事集团,教官全部来自普鲁士,训练也学习普鲁士,结局就如俾斯麦所说,兵不在多在精,在令行禁止,才有后来的推翻满清,建立民国。


阿斗不傻


李鸿章出访德国,按理来说应该是春风得意,可是在使团离开德国时,李鸿章却是一脸惆怅,几度唉声叹气,这又是为何?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李鸿章到了德国之后,参观了德国的很多工厂。满清在洋务运动中采购军事武器装备的时候,从德国购买了不少的军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洋海军中的定远和镇远两艘巨舰。所以德国人在接待李鸿章的时候,也给了李鸿章很高的规格,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首相俾斯麦都亲切接见了李鸿章。李鸿章参观了不少现代化的兵工厂,还有其他各种科技成就。当然德国人在友好接待李鸿章的时候,也应该是想让李鸿章多买一些德国的军火。

当时德国是欧洲科技方面最先进的国家,他的科技水平事实上已经超过了当时的英国。所以基本上李鸿章在德国看到的东西,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看到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之后,李鸿章大概在心里和自己所搞的洋务运动的成就进行了对比,但私下比较之后只能悄悄感慨一句,人比人气死人。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比起德国来说实在是差得太远了,李鸿章要是有德国这些装备在手的话,在甲午战争中肯定可以打轻易打败日本人,不可能让中国受此大辱。

当时的德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的产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德国拥有漂亮的城市、整洁的街道、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四通八达的路网。当时德国的交通非常发达,特别是铁路网遍布全国,铁路里程接近5万公里,位居欧洲第一。此外,德国还拥有完善的金融和社会保障体系,他们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德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实现了免费义务初等教育,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00%,文盲率不到1%。这一年,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教授伦琴宣布他发现了X射线,并获得了诺贝尔首次物理学奖。当时访问德国的李鸿章成为第一个拍X光片的中国人。当李鸿章在一张胶片上看到了自己左颧骨内的弹头“纤毫毕现”,连连称奇,称之为“照骨术”。可以说,当时的德国科技已经发展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




而在后来和俾斯麦的谈话中,俾斯麦告诉李鸿章和自己同族的人斗争是可耻的事情,还告诉李鸿章想要变法纵然群臣反对,但是只要君王支持就可以了。李鸿章听完俾斯麦所说的话之后才仰天长叹的。 而他仰天长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李鸿章算是当时的明白人,他能力再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有自己的算盘,就算李鸿章再强势,也不希望自己所在的政权动荡,因为内忧外患,政权再动荡,大厦将倾,所以不要把所有罪责强加给李鸿章,毕竟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形势逼人。李鸿章当时己经知道不学习西方工业及科学技术,必挨打。所以李鸿章仰天长叹,可悲可叹。


大老二爷


甲午中日战争后不久,李鸿章就开始反思为何“清朝军队不如人”这个问题。1896年,李鸿章就奉命出使欧、美、俄等国家,想要见识一下他们的军队武器到底比清朝强在哪里。

李鸿章每到一个国家就受到他们的热情款待,尤其是德国:他们以为李鸿章此去就是来购买武器,给他们送钱的,结果没想到李鸿章两手空空地就走了,让列强们大失所望。

李之历聘也,各国待之有佳礼,德人尤甚,世以为此行必将大购炮船枪弹,与夫种种通商之大利,皆于是乎在。及李之去,一无所购,欧人盖大失望云。—《李鸿章传》

俾斯麦在带领李鸿章参观完德国的军队、武器之后,年过7旬的李鸿章就仰天长叹一声:哎!

首先他是被德国先进的武器设备、军人的精神风貌给深深地震撼了

德国的枪炮比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鸟枪、弓箭无论是威力、还是射击效率来说都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士兵那更加不可同日而语,清军里吸食大烟的都不在少数,站不了一会儿就全身颤抖,双目无神,如何能与眼前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德军相比呢?看到这里,李鸿章明白了,大清朝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失败不能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整个国家军队的弊病。

更加嘲讽的是,德国建国至今日不足百年,相比数千年中华古国来说简直是个“襁褓婴儿”,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打得我们屡战屡败,甚至到了望风即溃的地步。

因此李鸿章也就只能仰天,发出一声震惊万分的感叹了。

其次李鸿章是无可奈何

李鸿章面对着德国的坚船利炮,他也梦想着能够买几百条枪、几十门炮回去,要是能够建造出一只这样兵强马壮的军队,列强怎么敢来犯我中华?这一点,刚刚代表清政府签署万空前的卖国条约《马关条约》的李鸿章自然深有感触。


但是无奈没钱,且不说两亿两的天花赔款就已经让清政府不堪重负了,再者“老佛爷”又会准许花这样一大笔银子在军备上吗?

想到这里,李鸿章也就只能万般无奈地长叹一声罢了。

如何评价

抛开李鸿章的功过不论,他的外交能力和在海军军事方面的远见卓识还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看法了,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