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發電機裡面的電子用不完,一直髮電一直可以有電子發出來?

廣漢廣寒宮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電路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類比到水路上,假設在一個閉合的水路中,水在水泵的作用下一直在循環流動,可以知道,水分子並不會減少。

而且這些水分子並不是來自水泵內部,而是本來就存在於水路中。

回到本題,發電機的作用就相當於水泵,發電機自己並不產生電子,自由電子固有的存在於導線中,發電機只是給了電路中電荷的一個驅動力,請注意:發動機只是電動勢的提供者,電子不會憑空產生和消失,電子在電動勢的作用下,在閉合迴路中流動,所以並不會減少

電子的流動方向是這樣的:在直流電路中,電子從負極出發回到了正極,在電源內部,電子從正極又回到了負極,因此電子是用不完的。

在如上圖所示的交流電路中,零線接地,電位被大地始終鉗制為0電位,另一端電壓以工頻50Hz週期性的變化,時正時負,電子在電路中的方向也是週期性變化,電子也不會消耗,而且零線電位與流過的電流大小無關。

深究發電機內部的發電原理是這樣的:

到目前為止,不管是火力發電、核能發電、還是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發電應用的基本原理都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發電機的基本構造很簡單,就是磁場加導體,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就會產生感應電動勢,電磁感應定律的實質是帶電粒子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導體中有帶正點的電荷和帶負電的電子,當導體在做切割磁力線時的運動時,帶電粒子就會受到洛倫茲力而產生定向移動,由於電子和原子核所帶的電荷電性恰好相反,因此它們其受到的洛倫茲力方向相反,在導體中就會產生感應電動勢。

電子移動的快嗎?

電流的傳播速度是光速,通常認為電流傳播不需要時間,但實際上導體中電子的移動速度非常慢,一秒鐘大概只有幾釐米,與光速相差很遠。

那麼電流如何做到光速傳播的?

這是因為,電場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在電源接通瞬間,在電動勢的作用下,整個導體就建立了電場,導體中的所有電子接收到電場的“指令”就開始定向運動,所以電子移動得並不快,快的是電場。

形象的比喻就是:一條5000m自來水管線,當你打開水龍頭的時候,自來水的就出來了,並不是自來水廠的水瞬間移動了5000m,而是打開瞬間,水管中所有的水再水壓作用下都要移動,水壓的傳遞速度就是電流的速度。

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了,更多科普歡迎留言!


核先生科普


為什麼發電機裡面的電子用不完,一直髮電一直可以有電子發出來?

中學老師就告訴我們電子的定向移動產生了電流,電子源源不斷的從發電機流向千家萬戶,難道發電機裡的電子就不會少嗎?比如三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了2240萬千瓦,供給了江蘇、廣東、上海等近十個省市,那麼多電子哪裡來?

電流是如何產生的?

本文開頭不是已經說了嗎?電子的定向移動產生了電流,那麼電子為什麼會定向移動呢?因為導體的兩端存在電動勢,電子在電動勢的作用下,在閉合迴路中流動。在這個話題中有一個關鍵,就是電源,我們常說的電源就是電動勢的提供者,一般我們所說的電源有各種發電機,各種蓄電池等,電動勢的產生方式五花八門,不過我們今天要介紹一個最早工業應用,也是現代社會應用中最廣泛、應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電磁電發電機。

導體在磁場中運動產生電流,而電流方向則可以很簡單的用右手定則來判斷,N-S磁力線穿過手心,即大拇指方向為導體運動方向,那麼四根手指的方向就是電流方向!

“左通力右生電”是我們當年的記憶口訣,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能想得起來,意思是說,判斷因電而動力的方向需要用左手,判斷因動而電的電流方向需要用右手。那麼磁場為什麼會產生電動勢呢?

導體在磁場中的運動會切割磁力線,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這個過程會產生感應電動勢,但本質卻是帶電荷的粒子受到了洛倫茲力的作用,導體中有有兩種帶電的粒子,一種是電子(負電荷),另一種是正電荷的質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性的中子組成),按理來說質子也會移動,當然如果是離子狀態的話(遊離了核外電子的原子核),但導體並沒有達到等離子狀態,因此原子核無法移動。

而導體中的原子核對最外層外電子束縛力很弱,因此在洛侖茲力的作用下,這些電子的移動產生了電流!

真的是電子的移動產生了電流嗎?

毫無疑問,確實是電子的移動才產生了電流,但電子移動的速度只有幾釐米/秒,這明顯與我們日常操作不符合,開關一合上燈就打開了,假如幾釐米/秒的話,從開關到燈泡至少也有數米,也許半分鐘才能見到燈亮,這是為何?

箇中的關鍵是電場,原本整個導體中電子與原子核的電荷中和,電動勢是零,一旦電子脫離原子核束縛形成定向流動的自由電子,儘管它速度很慢,但它的電場傳播速度是光速,將會以光的速度在導體兩端建立起一個電動勢,在這個電動勢作用下,電流在導體中以光的速度建立。

電子真的從發電機裡到你家了嗎?

這真的是個很有趣的問題,很多朋友認為,我們家中電線中流動的電子不是從發電站的發電機裡來的嗎?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輸電模型:

發電站發出的電我們並不能直接使用,這有兩個原因,對於用戶來說,這個電壓太高,比如10MW以下的發電機一般輸出為6kv左右,50-100MW的發電機輸出為10.5kv,300MW的發電機輸出18kv,但對於遠距離輸電這個電壓又太低,因此必須用變電站將電壓升高,比如110KV甚至更高,經過遠距離輸電後到達目的地,首先這個變電所並不是將電壓直接變換為380V的民用電壓(三相,相線電壓380V,單相即220V),而是一個比較高的電壓後在區域輸電,比如10kv,然後到小區變壓器再轉換為380V三相民用電。

變壓器是一種利用互感原理進行電壓變換的一種設備(請注意交流電才能使用變壓器變換電壓,直流電方法比較複雜):

初級匝數>次級匝數,降壓變壓器

初級匝數

從發電站出來的變電站,屬於升壓變壓器,而到目的地則需要降壓變壓器,所以各位會很痛苦的發現一個事實,發電站出來的電子在變壓器初級繞組那裡逛了一圈後就又回到發電機了,然後在洛侖茲力的作用下又跑出來,源源不斷的循環。

當年你合上開關的瞬間,斷路器L和N線之間將建立一個電源帶來的電動勢,然後電線中的電子即開始流動產生電流,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家的燈點亮是因為你自己家導線中電子的流動產生的電流,但供電公司卻要向你家收費,是不是一件超喪的事情?

當然這開個玩笑,想必大家都能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前面幾位答主回答得都比較正確。只是還不夠全面深入。



首先,電子是物質顆粒,在發電機裡,電子受到了磁鐵磁力線柱(一捆密集的電子線)的親密接觸而被推動,使得線圈內的電子發生了位置移動。電子的移動就是電流。

其次,發電機依靠磁鐵磁力和導體(線)發電。磁鐵,帶有磁力線,磁力線不是虛無的東西,它是由數以億計根電子線組成的“一股”磁力線柱。電子線由電子之間的異性相吸連接而成,具有統一的方向性趨勢力迴路。



有了磁力線以後,當發電機轉子開始轉動時,定子上位置固定的磁力線柱會對轉子線圈中的可移動電子產生兩種力的作用。一種是:線圈內的自由電子會立即被磁化。磁化,即導體中的自由電子跟隨磁鐵發出來的磁力線極性方向做出瞬間異性感應排列,由此形成線內電子“線柱”。二是:磁鐵磁力線柱會對線圈內的電子產生壓力。如果間隙性“切割”施壓,電子就會在迴路內得以高速流動。這猶如水泵渦輪切割水,對管裡的水增壓,導致水在管內不斷循環流動一樣。



閉合電路上因為存在著電子的循環流動。所以,電子基本上還是哪些電子,這樣電子就不存在用完的問題了。當然,整個迴路的導體上會發生一小部分電子以導體發熱和做功的形式逃逸到周圍空間當中。比如電焊時的光電子逃逸、整個系統迴路上發熱時的電子逃逸等。這部分逃逸掉的電子會從空間中隨發電機的電流極性切換,間隙性地得到補充。即從那裡失去就會從那裡補回來。因為在空間環境中充滿著靜電子。

當閉合迴路斷開後,導體中的電子雖然一樣受到磁力線柱推動力的作用,但因缺乏電子迴路補充而沒有作用(推動)到後續電子。這時的發電機轉動幾乎沒有遇到阻力。這也好比是管子裡循環的水,通過水泵增壓。當水管被切斷開來後,水不再經過水泵循環,水泵因得不到水的循環補充而發生了空轉。所以水泵空轉時沒有阻力,給水泵提供的動能可以降低到最低。就是這個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發電機線圈內的電子沒有經過磁化。也就是說,電子的極性方向是雜亂無章的。那麼發電機發出的電在電動機做功中就不能產生新的磁場,電動機就不會有磁感應而轉動起來。這說明發電機裡的磁鐵磁場會對線圈電子進行極化。

其次,導體電子被磁化後,電子以光速進行異性排列,並形成了電子線柱,線柱力可以通過整體線柱移動來傳遞動能。因此,閉合電路上的任意一個點上,瞬間就擁有了足夠強的電壓。這種情況與水泵產生水壓不同,水泵產生的水壓不會瞬間傳遞到水龍頭處,因為它還牽涉到水管內的水本來空間密度相對低,還需要時間來對水進行壓縮。所以水分子之間沒有形成像電子線那樣的線柱力。



總的說來,發電機磁鐵發出磁力線柱,線柱推動發電機線圈內可移動電子運動,產生電流。在閉合電路裡,運動電子處於循環流動當中,故發電機一直有電流。此時不存在電子用不完的問題。而在開放電路中,磁力線再也切割不到後續電子,線圈內的電子也就不會發生運動。所以發電機實際上基本處於空轉當中,這時給發電機提供的動能也就可以降低到最低值。


海門老馮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電的發現和應用絕對是一個里程碑,時至今日,電早就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說如果沒有了電,我們人類將會在一夜之間回到古代。

通常情況下,當有合適的電流通過了某個電器,這個電器就可以正常工作了。那麼什麼是電流呢?物理老師告訴我們,電流是指自由電子在導體中的有規則的定向運動。

由於我們所用的電都是由發電機產生的,因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發電機源源不斷將電子發送出來,並將它們送到千家萬戶。

於是一個問題就顯現出來了:為什麼發電機裡面的電子用不完,一直髮電一直可以有電子發出來?

先簡單說明一下,電流的方向是人為定義的,而事實上,人們定義的電流方向與電子運動實際方向是相反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在人們最初發現電的時代,科學家還對微觀世界一無所知,根本就不知道電子的存在。

他們只能根據已知的現象,來定義電流的方向,直到電子被發現以後,人們才意識到這是個錯誤,但是由於人們對電流的概念已經根深蒂固,而且這個錯誤也無關緊要,所以電流這個概念就一直沿用至今了。

當發電機工作時,它的金屬線圈會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這時線圈內的自由電子,就會在電磁感應的作用下固定地向線圈一端移動,於是這一端就帶負電,相應的另外一端就帶正電,這樣在線圈的兩端就產生了感應電動勢。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線圈兩端之間形成了閉合的通路,那麼自由電子就會在這個通路中做定向運動,從而形成電流。我們可以看到,電流形成的必要條件就是形成一個閉合的通路,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電子從發電機的負極出發,然後從正極回來。

這就意味著,電子的流動是一個循環,在這個過程中,電子根本就沒有消耗。

那麼我們平時用的電消耗的是什麼呢?其實我們對電的應用,主要是利用了電流通過相關用電器具時,所產生的各種效應,例如熱效應、電磁效應以及化學效應等。從能量轉換的角度來看,發電機就是一種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設備,電子只是能量的攜帶者,而不是消耗品。

我們平常使用的大多數都是交流電,所謂的交流電,是指電流的方向會隨著時間做週期性的變化。同樣的,交流電的電流必須在一個閉合的通路中才可以形成,只不過這個通路里的電子一會兒向前,一會兒向後。總體上來講,道理還是前面講的一樣,電子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消耗。

值得一提的是,發電廠的發電機所發出的電,是要經過幾級變壓器的變壓才最終到達千家萬戶,在這些變壓器之間都相互絕緣,它們之間的能量是通過特定的電磁感應來完成轉換的。每一級變壓器都是一個閉合的通路,在這些通路里所有的電子都是在做循環運動,因為沒有消耗,所以它們是永遠都不會用完。


回答完畢,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魅力科學君


“為什麼發電機裡面的電子用不完,一直髮電一直可以有電子發出來?”,其實我們用的不是電子,而是電能。舉個例子,我們使用內燃機提供機械能,但我們實際需要使用的是機械能,而非內燃機,所以,我們使用了機械能,但內燃機本身會消失嗎?

電能與電子

電能屬於能量的一種,能量是一種無形的物質,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互相轉化,電流就可以看做是電能的攜帶者,我們可以通過電阻絲把電能轉化為熱能,可以通過燈泡把電能轉化為光能,可以通過電動機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正因如此,電能對於人類文明是如此的重要。

電子是一種亞原子粒子,帶有負電荷,這裡我們要區別一下電子與電荷,電子可以認為是一種實物,電荷可以代表一種物質的性質,或者說電荷就是電本身。電流的形成過程過程大致是這樣:當導體兩端施加電壓後,導體內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建立電場,由於電場的存在,導體內之前處於自由移動狀態的電子立即開始做定向移動,從而產生電流,通電導體內電子的移動速度非常慢,往往只有數毫米每秒。

發電機發出的是能量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告訴我們,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就會產生電流,這也是發電機的基本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電場能,導體兩端由於有電動勢的存在,閉合電路內部就會出現電子的定向移動,既電流。從這點看,發電機發出的是電壓,由於有電壓的存在,所以才有電流形成,就像供水系統一樣,在閉合管路中,水泵提供水壓,只有擰開閥門才會形成水流。

同樣,如果只存在電壓,而沒有閉合的線路,那也不會形成電流。當導體內部建立電場後,電子會受到庫侖力的作用而發生移動,這個移動速度是非常緩慢的,而且

在實際的供電系統中,由於變壓器的存在,導線並非是連接在一起的,這就造成導線中的電子實際上是處於發電機到變壓器或者變壓器之間循環移動狀態,所以電子是不會用完的。

結語

發電機產生的電動勢使導線內的電子不斷移動,但是具有電流的電路都是閉合迴路,所以電子處於循環移動狀態,肯定也就不會存在被用完這種情況了,還有一點,我們所說的用電,實際上用的是電能而非電子本身。


感謝瀏覽,我是漫步的小豆子,歡迎關注,謝謝。


漫步的小豆子


我對電是個外行,不大懂得電能產生的原因。一些人說的電是導體裡本來就有的,只是不能形成電流,是發電機的工作才有了電的流動這不假,電始終在導體裡循環,發電機的作用是提供了相當於水泵的作用,它使電路產生了電動勢,才始得導體有了電流。但用電器僻如電視機,電子槍不斷打擊熒光屏發光,這是在消耗了電能,並沒有回收;再僻如:我們給手機充電,消耗了電網電能,電網把電能傳給了手機電池,然後撥掉電源線,手機中的電被手機消耗完後,這個過程並沒有連接電網,電網的電應該越來越少才對,而實際是絲毫不減;再僻如:一般用電器,都從變壓器那裡接地,接地意味著迴流電並沒有回到發電機,而是進入地下了。如此等等,說明發電機僅僅是個電動勢勢能產生源之說是不可靠的。

那你說發電機為什麼會有源源不斷的電能呢?以個人之淺見,宇宙中實際上充滿了電,平時這個電處於等粒子狀態,只有在有磁場的情況下,正負電子才站隊分離,也必須在旋轉導體中才可以產生電動勢,有了電動勢,導體中才會有電流。宇宙之大,電能之多,自然是用不完,這頭在用,用電器那裡又失放出去,重新迴歸大自然,所有物質的外圍都是由電子組成,電自然是永遠也用不完。


理想無限延伸


“為什麼發電機裡的電子用不完,一直先電一直可以有電子發出來”

首先,題目這個提法有概念性錯誤,或者是個模糊概念。儘管發電機發出的電也含正負電子,但是,大多的發電機發出的電是交流電,正負電子的方向性不像直流電那麼清晰,發電機所發出的電是通過用電,從高電勢經負載再到低電勢,形成一個閉合迴路。

目前常見的發電機組由定子線圈和電樞(即俗稱為轉子線圈),和礪磁裝置(或礪磁機)組成。

其發電過程是:原動力由柴油機或水輪機或風能機產生的機械能帶動發電機的電樞(俗稱轉子)轉動,電樞上嵌入的線圈接在電樞的集電環上,通過碳刷與蓄電池組之間聯接的礪磁裝置,使電樞線圈產生磁場,該電樞在機械能帶動下旋轉使N一S磁場變化,在定子線圈上產生感應電勢,其電勢不斷增加到設定值並源源不斷向用電設備供電,此過程稱為機機能帶動磁能轉變為電能。俗稱磁生電。


無知小釋


發電機本質上是產生不斷變化的電動勢的裝置。如圖1:

線圈在磁場中旋轉,產生的電動勢也是呈正玄變化,如圖2:微觀的角度看,就是銅線圈內的電子,在電勢的作用下,來回流動,流動的強度和頻率和正玄波一致。

所以,微觀上,沒有電子不斷地流出發電機線圈,也就不存在電子流不完的問題,這只是錯覺!




工業電機哥


發電機線圈需要與用電線路構成迴路,電子才能在這個構成閉環的導體線路中形成電流。發電機線圈和用電線路中導體裡的電子是有限的,它們並沒有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而只是不停地在迴路中循環流動。而每次經過發電機線圈時,電子都因線圈切割磁力線而獲得再次循環的動力。


4壹行動院


首先一點,問題本身就有一種認知上的誤區,電子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消失,發電機本身並不產生電子,也無所謂“用不完”,發電機的工作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利用磁場和導體,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就會產生感應電動勢,發電機本身只提供電動勢,而非電子。

電能是在閉合的迴路中流動,電子本身並不會減少。發電機就相當於一個水泵,它自己不產生電子,只提供電動勢,自由電子只存在固有的導體中,而電動勢相當於提供給了自由電子一個驅動力。

還拿水泵舉例子。我們家裡都有自來水,每次當你打開自來水的瞬間,水就會流出來,流出來的水當然不是自來水公司剛剛過濾出來的水,而是這些水早就存在於水管中,當你打開水龍頭的瞬間,自來水在水壓的作用下都會移動,水壓傳遞的水都就相當於電流的速度。

電流的性質也是類地的。實際上導體中自由電子移動的速度是非常慢的,每秒鐘只能移動幾釐米,但我們知道電流的速度其實是光速,為何是這樣?電子移動雖然很慢,但電場的速度很快,就是光速。電動勢作用下可以產生電場,而電場可以讓導體中所有電子同時移動,這就相當於水壓讓自來水中的水流同時移動一樣,所以我們感覺到電流很快,達到光速!

平時我們用的電池只能就是提供了電動勢,電池沒電了就是沒有了電動勢,就與普通的導體沒有本質區別。而發電機也是一樣,只要發電機一直轉動,就會一直產生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