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战利器的霰弹枪为什么没有想冲锋枪一样在二战大放异彩?

闪击伯爵2


霰(xiàn)弹枪,俗称喷子,是指无膛线(滑膛)并以发射霰弹为主的枪械。



霰弹枪一般都有粗的枪管,使用12号霰弹枪弹,口径一般达到18.4毫米。因为没有膛线,霰弹枪也被称为滑膛枪或者猎枪,霰弹枪的子弹粗大,射击的时候声音很大,火力大,杀伤面宽,但后坐力也大,射击速度慢,装弹也慢。


二战时候,世界各国都没有把霰弹枪作为主战武器(无论前苏联、美国、德国),交战双方多数是在中远距离,这时候命中纯靠信仰,主要是靠步枪、机枪和火炮还有坦克来作战。在近距离作战中,使用冲锋枪的有:前苏联军队使用大弹鼓的波波莎冲锋枪,英国用司登冲锋枪,美国用M3(黄油枪)。火力猛,持续性好,对于单个目标或者集群目标都可以有效杀伤,而且和手枪子弹通用。而霰弹枪只能对单个目标攻击,虽然威力大,面杀伤也大,对方有作战经验的老兵不会那么傻聚集在一起让霰弹枪一枪打倒好几个。霰弹枪发射声音大,射击速度慢,装弹慢,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还有二战时期,国家都比较穷,司登冲锋枪和M3黄油枪采用冲压工艺,制造工艺简单,造价便宜,只有9美元左右,很适合大批量生产。而霰弹枪制造工艺难度大,造价昂贵,不能大批量生产,还要专门配套供应专门的霰弹,不能和步机弹和手枪弹通用,霰弹造价也比手枪弹贵。

造价贵,战场上也用的不多,只能近距离战斗用,中远距离不能用,带上两把枪作战不现实,而且在二战的时候武器比较紧缺,自然不会成为二战各国主战武器了。


一颗小白杨188818128


霰弹枪这种大喷子射程比冲锋枪更近,冲锋枪世界各国的军方都嫌射程近,就不用说有效射程更近的霰弹枪了。
霰弹枪的有效射程一般就是60米以内,而且装弹十分的费劲,是要一发一发的装进霰弹枪枪管下边的管式弹仓,而且3-7发的弹容量也太小,半自动霰弹枪是近20年才出现的。
美国人参加一战的时候,也是用霰弹枪,当时德国人声称抓到使用霰弹枪的美军当场枪毙,美军回应德国每杀一名美军俘虏,美军也会杀一名德军俘虏进行报复。


欧洲国家一开始还使用双管猎枪,不过只有2发的装弹量还是太少了。

一战时美国是用霰弹枪应付堑壕战的,不过欧洲其他国家还是研制冲锋枪,美国人用霰弹枪其实是本身美国自己有现成的霰弹枪可以用,而在欧洲霰弹枪这东西都是猎枪,是贵族们用的。一开始欧洲人也是拿上了猎枪,但是欧洲的猎枪就是双管猎枪,就是装2发子弹,这个装弹量实在是太少。

而美国那边是已经在美西战争后镇压菲律宾起义的战斗中就开始使用霰弹枪,到了一战时,美国人也就顺理成章的继续使用霰弹枪来应付近战。不过,在面对自动武器的时候,霰弹枪的有效射程近、火力不足的缺点就明显的暴露了出来,在冲锋枪出现以后,美国警察还是使用霰弹枪和左轮手枪的搭配,在面对黑帮分子大量使用冲锋枪的时候,明显的就是被压制,警察后来也是只有使用冲锋枪和黑帮对抗。

而到了二战中,各国大量使用冲锋枪,美军自己也大量使用冲锋枪,而且二战中很少出现堑壕战,霰弹枪射程近的缺点就太突出了。自动步枪出现以后,霰弹枪就更不是对手了,在美国洛杉矶枪案中,抢银行的歹徒打得美国警察没有还手之力,最后警察是从附近的商店中借了几支AR15才压制住了歹徒,警察手中的霰弹枪火力弱的缺点更是暴露无遗。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还是使用了一些霰弹枪。

美军在二战中,太平洋战区面对日军的时也还是使用霰弹枪,不过随着大量自动武器的装备,霰弹枪的作用就被边缘化了。


美军现在使用霰弹枪主要是在城市战中破门。


有痰


冲锋枪的应用领域更广

美军在一二战时期都装备过温切斯特M1897泵动式霰弹枪,然而霰弹枪虽近距离猛,但它发射的00号鹿弹也差不多就在50米内能击中人体大小的目标。再远了命中率没得看,弹丸动能的衰减也很厉害。

但冲锋枪好歹也有100米的有效射程,而且弹丸质量较重,即便是200米上自动射击还是能起有效压制效果的。你想,一把霰弹枪肯定得占一个兵员编制了,一个班里配一个霰弹枪兵就等于少一个中远距离的火力输出,不划算。

而且二战不同于一战,一战多以堑壕战为主,霰弹枪能在堑壕这种狭长的近距离作战地形中发挥极大的作用。但二战偏机动化,即便是巷战也起码需要冲锋枪一级的射程。

(不过喷子在太平洋岛上那些鬼子坑道里,丛林里,对付鬼子猪突冲锋还是有点用)

冲锋枪更便宜

别看冲锋枪是自动武器,但它的自由枪机结构比泵动霰弹枪简单得多

再者,冲锋枪发射的手枪弹膛压较低,后坐也低,这可以使得冲锋枪大量使用便宜的冲压工序就能生产。但霰弹枪的膛压很高,后坐冲击也大,冲压件受不了,因此只能采用昂贵的铣削切机加工。


弹药问题

冲锋枪的子弹和自家制式手枪通用,比如MP40的9mm可以用于P08,P38,毛瑟大红九之类的。汤普森冲锋枪的.45也能用于M1911,而霰弹枪的弹药只能他自个用。对后勤而言,能减少一个弹种和过年一样高兴

再说了,泵动式霰弹枪采用管式弹仓供弹,重新装填得一发发塞进去,远不如冲锋枪的弹匣来的方便快捷


疯狗的轻武


因为射程太近,火力持续性太差。霰弹枪的近战应用,一般是室内、战壕内,十几米二十来米的距离,有时甚至就是几米远脸对脸。冲锋枪的作战距离,则远得多,有效射程普遍在100米-200米。霰弹枪要打得远,与冲锋枪相当,就要用独头弹,但5-8发的容量和30-71发的冲锋枪相比,火力持续性就天差地别了。更何况冲锋枪换弹匣比霰弹枪装弹方便太多。所以说,如果在开阔战场上交火,霰弹枪会被虐到毫无还手之力……











荠菜糰子


霰弹枪也就在一战当中使用过,而且还只是美军一家,别的国家压根就没有使用过。二战中,美军在欧洲基本上也没什么部队用,这些东西都是配发给了法国的抵抗组织。而在太平洋战场上,马润用的倒是不少。

霰弹枪自身就有着先天不足,精度低,射程也近,对单个目标的攻击效果也不好,而且火力持续性还差。在近战当中,这东西顶多是喷出去一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么冲锋枪效果则就好多了,可以哒哒哒一个劲往外打,见面糊一脸。射程精度什么的都比霰弹枪好太多了。

一战时期,霰弹枪主要是在战壕里面用,战壕里面比较狭窄,需要做的是抬手就能打,冲锋枪和霰弹枪比较适合这种环境。而那会儿冲锋枪也才刚起步,美军也没有,那霰弹枪的用场就出来了。

但是等你到了二战,冲锋枪这类武器大规模使用,而且效果什么的都比霰弹枪要好,精度也有,射速也有,谁还会去用这个霰弹枪呢,打的不准,适用场景也比较有限,更何况二战也不是堑壕战了,霰弹枪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个无用的武器了。马润在丛林里拿着霰弹枪打鬼子,一方面是这东西近战还挺好用,另一方面是四等人的枪支比较有限。


军武文斋


霰弹枪和冲锋枪的历史可有年头了,早在一战时期的“战壕战”当中就相互对抗过,图片里是美国人画的油画,描绘的是美军使用使用温切斯特M1897霰弹枪对抗德军MP–18冲锋枪时的情景...它俩原则上来说都是近战型武器,但冲锋枪由于射程更远一些,而且可以对点目标进行单发精确射击的原因,战后它的使用范围更广。

但霰弹枪目前仍然是军警用的主要武器,在现代军队当中它的作用反而要比冲锋枪高一些,在越南丛林战当中美军使用霰弹枪的量要大大高于冲锋枪,密林当中对面十多米外就看不到人了,有点风吹草动就要开枪,但没有看清目标的情况下也没法瞄准,只能是往大概其的地方“泼子弹”力求有几发打到敌人身上,这就要求武器发射的频率非常高才行,而霰弹枪子弹口径很大,弹内装各种直径的钢珠甚至小箭正好适应丛林战火力密度高的要求,所以丛林战当中霰弹枪是利器。


就这种小箭打在人身上还能好吗?它进入人体后迅速翻滚,把肌肉组织甚至内脏搅的乱七八糟,救治都非常困难!

越南战争结束几十年后,到了现代局部战争霰弹枪仍然是连队城市攻坚战的重要装备之一,城市战、巷战都属于近距离接触战,交战距离通常在30米,逐栋楼房和街区的争夺,敌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出现在眼前,一刹那间根本没法瞄准,只能是密集的开火力求将敌人击毙,但突击步枪只能是点和线的攻击,远不如霰弹枪的扇面形喷发...所以,在这种交战环境下霰弹枪的作用极大。

乌兹冲锋枪对30米外的目标射击。

虽然说霰弹枪一次火力密度高,但它是“面杀伤”武器,警方在使用过程中除非是大规模的暴乱,要是就围捕一两个歹徒使用霰弹枪很容易误伤群众,所以在和平环境还是要使用冲锋枪的,另外霰弹枪体积太大了携带并不方便,并且通常情况它的霰弹射程超过30米后里面的钢珠或者小箭的散布非常大,击中目标的概率太低,反而是是冲锋枪在100米内的射击精确更高...所以,冲锋枪在警界整体上的使用优势要比霰弹枪好。

总得来说,目前军用霰弹枪的地位要高于冲锋枪,而警用霰弹枪则不如冲锋枪,这也是军警根据使用需要而定的。


皇家橡树1972


有在用啊,霰弹枪依旧出现在美军在二战中的各种行动中。

美军使用霰弹枪的传统,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二战的战场上其实也可以看到大量的拿着霰弹枪的士兵的。


但是呢,由于霰弹枪、短枪、猎枪这种不同的名称,比起“冲锋枪”、“重机枪”这类的霸气的名字听起来就有点矬了,因此大家对二战中这种武器的谈论就相对较少了。

少,并不代表没有。

甚至到了越南战争,美军还有改型过一批霰弹枪进行作战。

以至于到了现在,美军依旧装备了大量的霰弹枪。

近战利器这件事不假,只要任务需要,那么美军也不会排斥使用霰弹枪的。


所以说题主不知道的事情并不是不存在的事情。


对于霰弹枪的战绩来说。并不弱!

在伊拉克战争中实际上大部分战斗班都有人携带霰弹枪的,虽然有的时候作为辅助破门器使用。

但在室内近战的时候,往往还是手持霰弹枪的士兵要打头阵的。

美国现在军队中大约有7万多把霰弹枪,单1999年XM104霰弹枪,美国海军陆战队就一次性的订购了2万把。

而对比一下,MP5这种性能优异的冲锋枪,美国也有购买,但是如果是美军的话,也只有特种作战司令部当时下了几笔订单,而整体的购买量其实不足3000把。这些MP5主要则配发给海豹特种部队以及三角洲部队使用

真正的美军战场上可是见不到的。


军武数据库


首先要更正一个错误,霰弹枪是堑壕战利器,可不是近战利器。霰弹枪早先的名字为堑壕枪,它被研制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士兵扫荡堑壕使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军队深陷堑壕战无法自拔,美国军方一直希望能够减少在堑壕战中的伤亡,而避免堑壕战大量伤亡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开发更强大的压制性武器,也就是制造一种既可以清除战壕中的敌军又可以防守的枪支 。

早期堑壕枪与现在的霰弹枪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进化,基本上都属于泵式结构,但舱内储存5发12或16号霰弹。当美军士兵冲进敌军堑壕之后,堑壕枪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在一战期间堑壕枪可谓是大放异彩,但等到了二战期间就陆续走向没落。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到了二战期间长时间的蹲坑烂仗已经少之又少,双方挖堑壕打仗的机会也已经不多了,所以作为堑壕清扫者的堑壕枪,自然就没有了优势,再加上精准度低下、储弹量少等缺点,更是被士兵所嫌弃。毕竟二战期间最多的还属于巷战,而在巷战中冲锋枪显然比霰弹枪更好用。


九品侍卫


我是雪松,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散弹枪是近战武器,其最大有效射程五十米,它和冲锋枪在战争中没有可比性。冲锋枪一般都在二百米射程且弹着密集威慑力很大。


雪松127947852


唧筒式霰弹枪本质也只是个半自动枪械,如何能与冲锋枪这种自动化的喷子相比?二战淘汰霰弹枪丝毫不足为奇,不过尽管如此,美军的霰弹枪在太平洋战争中依然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大炮和机枪盛行,军队又缺乏机动化的机械突击力量,因此战争打着打着就变成了往地下发展的“堑壕战”。简单点说,就是双方通过挖战壕、挖地道、修碉堡来顶住对方的持续炮轰和进攻,不断制造肉磨子的战法。

一战中的那些著名战役,什么索姆河、凡尔登、香槟战役、伊普雷战役、阿图瓦战役等等等等,几乎全是打的这种堑壕战,双方用密密麻麻的土木工事群顶住对方,然后持续的轰炸、渗透和冲锋,一不小心十几万人就填进去了。

堑壕战打到一定阶段,双方便会在犬牙交错的壕沟战线上想办法搞“地下突破”——地表不是冲不过去么?那咱干脆把壕沟挖个对穿,直接杀到那边去抢阵地。或者干脆来个佯攻大部队搭配精锐小部队的的虚实打法,一举夺取对方的堑壕核心,就连直接打地道堆积炸药搞爆破的都有……总之,各种抢壕战术相当的多。

霰弹枪正是堑壕战的一种专门利器,或者说它是当年参战的美军的“种族武器”(主要为温彻斯特M1897,军版名M1917)。在战场上,这些霰弹枪被称为“战壕枪”(需要区分德国战壕枪),它以较快的射速和呈面状的杀伤为优势,专用于清理战壕。

说白了,就是利用霰弹枪强大的近距离火力优势,让装备它的士兵获得以一当十的攻击能力。

普通的士兵进入或攻击战壕,他们顶多用栓动式步枪开上那么一枪,然后开始刺刀肉搏战,显然这种打法无法持久,对方只要多几个人,这个士兵在无险可躲的堑壕中顶多来个1换1或1换2,便会被迅速解决。

而霰弹枪则不同,当持有战壕枪的士兵跳进敌方战壕后,这些具备面杀伤能力的半自动武器却能统治战壕,它只需要不停朝前喷洒火力即可,而且相当有利于在战壕中突击前进,可以获得极快的突破速度,以至于令同盟国士兵胆寒,成为协约国的“战壕清扫器”(Trenchsweeper)。

结果因为霰弹枪在堑壕中表现的太BUG了,直接导致了一场国际争端,协约国方面表示美军的霰弹枪“有违人道,过于残忍”所以必须禁止。美国肯定不答应,于是德国表示“凡抓到使用霰弹枪的美国兵一律枪毙”。美国也不含糊,他们的回应是“凡有霰弹枪兵被处决,即相应处死一名德国俘虏”。

这件事儿的真实性与否就不做评价了,总而言之,在美国人的霰弹枪不断抢镜头的时候,深受刺激的德国人也拿出了一个新产品——冲锋枪。

冲锋枪的概念并不是德国人提出的,最早拿出产品的是意大利人,他们在1914年就制造出了Villar-Perosa冲锋枪(VP冲锋枪),而德国人则在1918年才造出MP18冲锋枪,它也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冲锋枪”。

冲锋枪被德军拿来搭配他们琢磨的新兵种“暴风突击队”使用,以替换过于笨重的MG-08-15式水冷机关枪。“暴风突击队”被德军寄予了“打破堑壕战僵局”的厚望,这种采用精锐小分队攻关的打法成为后世“闪击战”的鼻祖,MP18冲锋枪也表现出了凶残的一面,也获得了“战壕扫把”之名,但一战没多久就结束了,冲锋枪和战败的德军一起被打入违禁品行列。

不过,自一战以后,自动化武器的科技树已经被点亮,采用弹簧往复自由枪机的武器也实在没什么技术含量,因此冲锋枪技术开始大爆发,并且直接开始挑战部队中传统步枪的地位。有的国家很认同冲锋枪,比如第三帝国,有的国家死都不待见它们,比如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冲锋枪很快就成了最重要的武器,它们密集火力的背后其实是“廉价”在支撑。二战几乎所有的冲锋枪(除了索米)都是廉价的代名词,它们省事儿、省工、省钱,还省人员的训练。像苏联就最爱干这种事儿,厚重稳定的“波波沙”配上大弹鼓,新兵蛋子都能扫出个十环,泼起雨来对面拿毛瑟枪的老兵都得发慌冒汗。

霰弹枪这时候就不行了,它们本就是一种专用型的小功能武器,离开堑壕环境几乎无仗可打,顶多在丛林内发发威,遇到巷战都不一定HOLD住,不然难道让它们在二战打CQB吗?

让“战壕清扫器”成名的半自动射击能力这会儿什么都不是,冲锋枪可是全方位适应战争的武器,霰弹枪无论如何也无法像冲锋枪那样,在短期内武装出一支火力猛烈、低成本、快速训练、多功能的部队出来。

所以,嘛,霰弹枪就只好下岗咯。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霰弹枪依然在一些战场上表现出了自己的能耐,比如与日军对阵的太平洋战争,霰弹枪的“面杀伤”成了马润们的宝贝疙瘩,无论是消灭“树冠狙击手”,还是面对日军企图打白刃战的“板载冲锋”,霰弹枪都表现的游刃有余,夜战中霰弹枪常常表现的比冲锋枪还好。

而且在近战中霰弹枪还有个好处——它们的霰弹射程衰减较大,不怕重伤远处的队友,更不怕打坏自己的装备,因此可以毫不避讳的在混战中对鬼子狂喷。这种特性让霰弹枪一度成为美军最重要的防卫用枪之一,大量被各军种的后勤和安全守备部队、宪兵等等装备使用,在欧洲都是如此。后来这些武器被部分M1卡宾枪取代,然而有部队仍然表示更信赖霰弹枪,美军有浓厚的霰弹枪情节,坚持要在一些单位配备霰弹枪,至今都是如此。


二战美军使用的是温彻斯特M1912霰弹枪,这种枪在一战中被购买了19000多杆,而在二战中却被购买了80000杆,只能说在二战的战场上,这些霰弹枪很难再找到让自己发光发亮的主场,而单论应用规模,它们反倒比一战时还强许多倍。1912这杆枪的总产量从1912年开始到1963年停产,总共达到200万只以上。

直到今天,霰弹枪仍然是战场重要的补充部分,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虽然失去了“战壕清扫器”的光环,却依旧没有被淘汰,也许它大放异彩的时刻你并没有看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