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落魄时被一寡妇所救,并认其为干娘,后来此人结局如何?

赵信义


纵横就是辽宁营口人,早年听单田芳老人讲有关张作霖的评书《乱世枭雄》时就发现,这里的地名比如大石桥、高坎,好多我都听过,后来长大,查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张作霖出生在海城,但是由于海城与营口紧挨着,所以张作霖早年在营口混迹了一段日子。

关于张作霖早年落魄时的故事,当地的老人都有很多版本,其被寡妇所救那一段,其实就发生在营口高坎,今天就跟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张作霖早年的事迹并不光彩,其父整天赌博吸大烟,欠下一屁股债最后被债主给整死了,张作霖的母亲就投靠在黑山的娘家,生活十分艰难,而当时张作霖也是游手好闲,沾染赌博,他的母亲想让张作霖学点手艺,当时年轻的张作霖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大概欠了一屁股饥荒,只能离开黑山,到营口那边去闯荡。

在单田芳老人评书《乱世枭雄》中,感觉张作霖人生最灰暗的时候都是在营口渡过的,三番五次差点被人打死,虽然有些吹嘘的成分,但是也表明晚清时期的东北社会并不好混。

在初闯营口时期,张作霖由于个子小,找不到活,又没有什么手艺,最惨的时候只能去要饭了,但是要饭也不容易,当时东北地区生产力落后,难民也多,靠乞讨为生的人还真就不少。

当时张作霖在高坎镇的一个村子,饿得直迷糊,就发现一群人在那吃饭,张作霖饿得不行就进去蹭了一顿饭。在这里吃饭的其实都是孙姓人家的雇工,由于当家的死了,就剩一个寡妇,人称孙寡妇,所以到了农忙的时候,就会雇人来干活,然后管饭,当时可能开工没几天,雇工之间也不熟悉,张作霖混在其中竟然蒙混过关了。

要说吃一顿得了,小小年纪不学好的张作霖还盯上这家了,到饭点就来吃饭,管事的也不是傻子,天天干活的时候没有,一到饭点你就冒出来了,结果就暴露了,让人好顿打。

我小的时候在船厂,看到一个船员偷了东西,结果被一群人打的场面,不管那个船员如何求饶,那些人照样打他,事后我才知道,他偷的东西好像就是高压锅盖里面的铜片。

我估计张作霖当时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甲午战争前的东北是一个尚未得到开发的地区,民风还是有一点彪悍的,后来孙寡妇听到声音后,拦住众人,大家这才停手,估计要没有孙寡妇拦这一下子,估计以后大名鼎鼎的东北王当时就在营口因为蹭饭被人活活打死了。

因此有人说,没有孙寡妇就没有后来的张作霖,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孙寡妇看张作霖被打的很惨,于心不忍,就让他每天照常来吃饭,张作霖十分感激,当场就认了孙寡妇当干娘。

有了孙寡妇的帮助,张作霖才不至于饿死,后来在高坎的大车店找了一个伙计,这些年随着旅店业的发展,大车店早就被淘汰了,以致很多人都不知道大车店是干啥的了。

大车店其实就以前的旅店,大概在东北地区最为流行。因为当时东北很荒芜,经常走很长一段路都没有人家,所以在一些地方就有人开大车店,为来往的客商提供住宿,为牲口提供草料,现在大连市下瞎的普兰店、瓦房店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张作霖在大车店当了一段时间伙计,因为大车店经常有马和骡子生病,一来二去张作霖就成了兽医,以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张作霖青少年的这段时期,闯荡营口的这段经历给张作霖带来很大的帮助,虽然受过欺负,但是也遇到了像孙寡妇这样的好人,后来张作霖发迹,成为东北王,但是他并未忘了那些在他落魄时帮助过他的人,比如早年教他认字的私塾先生杨景镇,张作霖后来十分敬重人家,经常对别人说,杨景镇教我三个月,我敬了他一辈子。

张作霖这种有恩必报的性格,不仅符合东北人做事“讲究”的风格,也与当时绿林道的侠义精神有关,看过《隋唐演义》的同学也都知道,江湖中人,是要讲究道义的。

张作霖被称为“马匪”出身的军阀,实际上并非当过马匪,早年张作霖不过是组织了保安队,只有在揭不开锅的时候,才去别的地盘“砸窑”,对于江湖上的规矩还是懂得一些的。

正因为如此,在张作霖发达之后,并未忘了当初救过他的孙寡妇,而是实实在在的给孙寡妇办了一些房屋和田产,东北人不玩虚的,直接就实惠惠的。

1924年,孙寡妇去世的时候,张作霖正在与吴佩孚进行决战,自然不能亲自去,但还是是派亲信代为吊唁,并且送去了一大笔钱。

在我们当地有很多关于张作霖的传说,只不过有一些东西都是越传越玄,无法考证,但是张作霖重情义这一点,确确实实是真格的。


史论纵横


理科男答历史。

这个寡妇对于张作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她,可能就不会有张作霖这个东北王的出现。

张作霖是公认的传奇人物,1875年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中,13岁那年父亲被人打死,14岁时就已经能挣钱养活自己,21岁加入了绿林董大虎匪部,成为一名土匪。后来久经沙场,没多少年就成为了东北王。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张作霖14岁时候发生的事情。

话说13岁那年父亲被打死后,母亲带他去了外祖父家,没多久,他母亲嫁给了一个兽医,也就成为了他的后爸。当时张作霖正处于叛逆期,不同意这个后爸,就经常和他吵架,母亲不向张作霖,还出手教育张作霖。于是张作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去了高坎镇。

对于一个还是15岁孩子来说,这一切都太难了。因为没钱,只能流浪,后来他看见有一群长工在吃饭,他也假装是长工,在那混饭吃。但是纸包不住火,终究被发现了。正被人驱赶之时,主人来了,这个主人就是孙寡妇,因为可怜张作霖,就同意让张作霖留下,张作霖非常的感动,认了她为干娘。

4年后的张作霖投靠了清军,不久成了一名哨长。20岁,回乡当了兽医,这时候娶了张学良的母亲赵春桂,赵春桂是赵家庙地主家的二女儿,也是张作霖原配。

21岁加入匪部;25岁因义和团运动,他在赵家庙组织了一个保险队,专门保护附近村庄的安全,这些村庄也叫“保险区”。在这期间,张作霖受到了众多好评,从此声名鹊起,队伍也逐渐扩大,从原先的几个村庄到后来的二十几个村庄。

也就是这股原生力量,推动着张作霖的不断强大,1919年张作霖44岁,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但是随着他的声名显赫,他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饭吃的孙寡妇,每年都会派人去给孙寡妇送钱救济。1924年的时候,孙寡妇去世,因为战争没能亲自前去祭拜,但还是派人去表达自己的心意。

张作霖不忘本,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正是因为这点,才能让他汇聚如此强大的力量,坐拥整个东北。


理科男读历史


我们后来风生水起,光彩照人的 张作霖大帅早年间生活极为落魄,他兄妹四人,他的父亲是赌徒,还吸食鸦片,张家欠了不少债,张作霖的父亲最后被债主害死时,他只有十三岁。十五时为生活所迫去学木匠,但张作霖却心不在焉,经常偷懒,后来被师傅扫地出门。


张作霖当时家徒四壁,已无安身之所,只好在街上乞讨流浪,经常吃了上一天都吃不上饭,日子窘迫不已。一天,在他流浪到一个名叫高坎村的村边时,看到田梗上🈶一群人正在吃饭,他估摸这些人是村里的地主的长工。就灵机一动,也假装长工,上前端了一碗饭就吃。可还没吃完就被地主家发现了,因而就逮了起来。

这高坎村🈶名姓孙的寡妇,看张作霖形容憔悴却气宇轩昂,于是向地主说好话,救下了张作霖。之后,孙寡妇看张作霖可怜,每天都会给张作霖送饭吃,这让走投无路的张作霖大为感动,于是主动认孙寡妇做了干娘。 后来 ,张作霖又学了一段时间的兽医,结果被居心叵测的人陷害,差点送命。

迫不得已,又投身军队,在宋庆毅军中当了一名骑兵。甲午战争,清败日胜,张作霖又逃回了家中。生活无着落, 张作霖上山当了土匪,似乎他🈶与生俱来的领导能力,在自己苦心孤诣的经营下,慢慢壮大了自己的势力,终于占据了东三省。成为煊赫一时的东北王。

这时候,他的干娘孙寡妇家中却变生不测。她的村子由于接二连三地被土匪、兵痞洗劫,这孙寡妇的日子极为艰难,已经揭不开锅了。 张作霖听闻后,立即派左右将孙寡妇接到张府居住。而且,依然以干娘称呼孙寡妇,张府上下慢慢知道了张大帅与孙寡妇的渊源,对孙寡妇都十分尊重。这让孙寡妇晚年过上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

张大帅不仅为孙寡妇养老,还为她老人家送终,并且到她撒手人寰时都没改变过干娘的称呼。
孙寡妇能有这样的结局,自然是因为在张作霖落难时向他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而张作霖也是知恩图报的人,给予了孤苦无依的孙寡妇最好的回报。


希望星晨58298869


张作霖早年间生活极为落魄,他的父亲整日里沉迷于赌博,而且还吸食鸦片,因此张家欠了不少债,而张作霖的父亲最后也被债主害死。这一年,张作霖只有十三岁,他家中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年幼的小妹。



在张作霖十五岁时,他的母亲要求他去学木匠,但张作霖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因此他经常偷懒,最后张作霖被他的师傅赶了出去。

孙寡妇的一饭之恩

这时候张作霖实在是没有脸回家,因此他就在街上乞讨流浪,经常一天都吃不上饭,日子过得十分落魄。

在他流浪到高坎村时,看到庄稼地旁边有一群人正在吃饭,张作霖估计这些人是村里的地主雇佣的劳力,他就假装是这家人雇的劳力,上前拿了一碗饭就吃,结果还没吃完就被主家发现了,因此就被抓了起来。

这时候有一位妇人救了张作霖,这人是当地村里的一名姓孙的寡妇。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孙寡妇看张作霖可怜,每天都会给张作霖送饭吃,这让张作霖大为感动,于是他认孙寡妇做干娘。

孙寡妇的结局

此后张作霖又当了一段时间的兽医,结果却被人陷害,险些送命。后来他又在宋庆毅军中当了一名骑兵,但遭逢甲午战争,清军被日军打的大败,张作霖趁机也逃回了家中。

再后来张作霖上山当了土匪,又不断壮大,逐步占据了东三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这时候孙寡妇家中却遭逢大变,孙寡妇所在的村子接连被土匪打劫,这让孙寡妇的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张作霖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人将孙寡妇接到张府居住,而且依旧叫孙寡妇为干娘,最后还给孙寡妇送终。

孙寡妇能有这样的结局,只能说是她做好事得到的回报。或许孙寡妇自己也没有料到,自己随手所做的一件小事,就能改变了她的结局。


东方大史


这个事还要从张作霖年轻时候说起,那个时候的张作霖还不是虎踞东北的张大帅,只是一个日常温饱都成问题的闲人。

张作霖也是贫苦出身,小时候家里面也穷,没上过几天学,后来张作霖的父亲被赌徒给打死了,父亲的身死对于张作霖本就贫苦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后来张作霖只能早早的进入社会谋生。


在张作霖开始他的土匪生涯之前,也是什么都干过,比如木匠、卖包子,还有做兽医,而张作霖认一位老太太做干娘的事,也是发生在这段时期。

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都有一种向往,想着出去闯荡,年轻时候的张作霖也一样,总想着外出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张作霖就怀揣着梦想出外谋生了,他来到了一个叫做高坎镇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张作霖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谁也不认识,也没个亲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但这也不是法子,吃饱饭都困难。



后来,张作霖在一个村子找到了一个“吃饭的地方”,这个村子里有一个姓孙的人家,财主家庭,家大业大,家里面雇佣的伙计多,平常伙计们就是吃大锅饭,张作霖就开始在这儿蹭饭吃,开始的时候,这些财主家的伙计觉得张作霖可怜,也不容易,就让他跟着吃,结果后来张作霖来的次数多了,这些伙计们就把张作霖给赶一边去了。


后来,孙家的老太太也是心慈的人,觉得张作霖也可怜,于是就嘱咐家里的伙计们不要赶张作霖,让他有口饭吃,后来,张作霖觉得不能白吃饭,就帮着孙家做些放牛赶羊的活,而孙老太太有时候还帮着缝补衣服之类的,这让孤身一人出门在外的张作霖心中很感动,就认了孙老太太为干娘。



后来的张作霖如何了,我们也很清楚,一代枭雄人物崛起于东北,权势尽在手中,而这个时候的张作霖也没有忘记在自己落难时帮助过自己的孙干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仅平时送一些钱财于她,而且帮助她的孩子谋取差事,在她去世时,张作霖自身脱不开身,便派遣一位副官带着钱去孙家参与葬礼,进行隆重安葬。


說与山鬼聽


说实话,张作霖虽然是军阀,但却很讲义气,这个应该就是所谓的盗亦有道吧。

张作霖的儿媳妇于风至,之所以嫁给张学良,就是因为于风至的父亲于文斗,曾在张作霖落难之时帮助过他。

于文斗祖籍山东海阳,祖辈因为灾荒落户郑家屯,后来因为经商致富,战乱中曾经资助过当时落草为寇的张作霖,张作霖为了答谢他,当时就和于家定下了娃娃亲。

由此于凤至得以成为东北王的儿媳妇。

除了和于文斗的故事之外,张作霖的重情重义还表现在他和一个寡妇的故事上。

张作霖确实是一个比较穷苦人家出身的人。

他本姓李,但是父亲早死,然后就跟了母姓张,这也看出他童年生活比较悲惨,曾经上过两年私塾,然后学了兽医,最终在1894年投军。

甲午战后,被遣返到故乡成立当地,土绅雇佣的地方保安队。

1901年被盛京将军增旗收编担任了游击马队管带,由此发迹,才在后来的人生中,得以大展宏图。

在父亲死后,母亲带着他兄妹三人逃到了外祖父家中,但是外祖父家里也比较穷,根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张作霖迫于无奈,就要外出谋生。

却找了许久也没有能够找到能够吃饭的活计,有一天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混入一家孙姓地主家中,装作是干活的长长工,吃白食。

不久被孙家人发现,张作霖便被痛打落水狗一般赶了出去。

当时的孙寡妇,看见他可怜,就接济了他几个馒头,并跟他说如果还是找不到活干的话,可以来他家里,寻口吃的。

张作霖非常感动,吃了几天白食之后,他向孙寡妇下跪,并认她为自己的干娘,八是有朝一日必定回来报恩。

再后来张作霖因为这几个馒头得以活下来,慢慢有了出路,投了军,然后慢慢发迹,最终成为了东北王,手握一方重兵,拥有一大片地盘儿的大军阀。

得势之后的张作霖果然没有忘恩负义,他每个月都派人给孙寡妇送很多的钱,以示滴水之恩,涌泉难报。

后来孙寡妇去世,张作霖还亲自前去送葬,并派人修了一个很大的匾额,上面刻上节烈松钧4大个字。

张作霖这个人虽然是大军阀,在某些方面,有着非常落后的一面,但却是一个十足的爱国民族主义者,而且对人对事有情有义,虽是枭雄,也是个汉子。


历史好奇怪


张作霖的祖上家财万贯,但无奈“富不过三代”,到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这一辈,家财已经所剩无几。其父张有财在县城经商,以微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但张有财是个好赌之徒,有一次,因为欠了赌债,张有财被债主活活打死了。张作霖得知父亲死讯后,当即与二哥张作孚一同进城为父报仇,双方争执过程中,张家兄弟不慎开枪走火,赌徒被当场打死。二哥张作孚主动揽下所有罪名,张作霖则与母亲以及妹妹一起,连夜赶往外祖父家中。


(张作霖影视照)

张作霖的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步入父亲的后尘,决定让张作霖去学木匠,谁知张作霖去了两天,就嫌累跑了回来。王氏又先后让张作霖卖过包子,做过小货郎,但张作霖都无果而终。 母亲一怒之下干脆不管这个孩子了,让他自己去谋生路。

(孙寡妇旧照)

张作霖手无分文,又无一技之长,在流浪的过程中只能以乞讨度日。当他经过营口高坎镇的磙子泡村时,看到很多工人正在为一个大户做工,于是便混入工人中蹭吃蹭喝。后来孙财主发现这家伙一到饭点就出现,一开工就玩失踪,就准备将张作霖撵出去。孙财主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寡妇。她听说此事后,很怜惜张作霖,便作主让张作霖继续留在饭堂吃饭。张作霖特别机灵,他吃完饭后也不急着走,总给孙财主做些杂事。一来二去,孙财主也就不把他当外人,不久后张作霖干脆认了孙寡妇为“干娘”。



(沈阳张氏帅府)

张作霖发迹后,一直对孙寡妇的恩情念念不忘,几乎每年他都要抽出时间去看望孙寡妇。就在张作霖率军入关后不久,突然传来孙寡妇去世的消息。张作霖听闻后痛哭不止,为了能看孙寡妇最后一眼,他推掉一切公务,连夜赶回了磙子泡村。 随后,张作霖又出钱出力,为孙寡妇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亲自给孙寡妇挑选了一块汉白玉的石碑。在刻碑的时候,他特别交代,要把他的名字和孙家子孙的名字刻在一块,他要一直做孙寡妇的好儿子。


雁城流浪僧


乱世枭雄出草莽,纵横天下东北王。世人说起张作霖褒贬不一,民国著名史学家缪微流曾评价张作霖治军外严内宽,尤其对当年入蒙剿匪出力的官兵始终不忘,既便用新人亦不忘旧人。也许这就是张作霖为人仗义做人的底线。

张作霖从穷小子一跃而为东北王,经历颇多曲折坎坷,既有饥渴时赠其一瓢水的穷人,亦有助其上位的高官显贵譬如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可无论高低贵贱,只要曾给予他微末之恩,他皆一视同仁,不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由此他认得干爹干妈少说也得有四五十个了。今天我们就聊聊张作霖遇到的第一位女恩人孙寡妇。

张作霖,1875年出生于奉天海城一小渔村。其家境原还算不错,维持温饱应没问题,可家底再厚,也禁不住父亲张有财赌博折腾,很快就入不敷出家境日渐贫寒。

于是张作霖自幼就无钱读书,只得为别人放牛补贴家用。张作霖脑子里的那点墨水,还是他在私塾外偷听三个月学来的。也许就是这段时间教会了张作霖做人懂得感恩之道。

1888年,张作霖父亲因欠赌资与人殴斗致死。张作霖一气之下与二哥闯入仇人家,却因枪走火错杀一名老妇人。张作霖眼见闯下泼天大祸,遂逃离家乡远遁,只留下二哥为其背锅入狱。

随后张作霖随母亲、妹妹到外祖父家寄居。可张作霖颇肖乃父游手好闲不着调的模样,遭到外祖父冷脸相待,母亲一气之下将张作霖撵出家门,令其自谋出路闯天下。

当时张作霖只有十三四岁,长的个子矮小,就是想找份长工活也不好说,也只得边要饭边流浪。

就这样张作霖一路流浪到营口高坎镇。已经几天未吃饱饭的张作霖,听闻镇上有一孙姓地主家有专门为长工开的食堂,也就趁机混进去蹭了顿饭吃。

别看张作霖腹中墨水不多,可其头脑灵活。他看孙家长工众多,有时根本清点不过来,遂想每天前去滥竽充数混顿饱饭。

可时间长了终有露出马脚之时,孙地主很快就发现了这个不干活只来吃饭的小孩,于是就想将其打出去。

就在张作霖苦苦哀求孙地主时,孙家老太太出来说话了。孙老太太早年守寡,带着儿子艰难度日,知道生活酸甜苦辣不容易,于是整日吃斋念佛行善事。

当日孙老太太看到张作霖机灵劲顿生怜惜之意,只怕兵荒马乱之年这么小的孩子出去亦是找死,遂决定将张作霖留下,权当行善养个小狗小猫般给口饭吃。

人在危难之时,只要得到一丝善意就会温暖整个身心。张作霖也不是惯于白吃白喝的市井无赖,他眼快手勤就在孙家找些力所能及之事做。

这也越发投了孙老太太脾性,两人相处越发融洽,于是张作霖就干脆认孙老太太为干娘,两人不是亲母子却胜似亲母子。

好男儿志在四方,张作霖亦是有野心之人,孙家再安稳亦不是久居之地,于是他决意拜别干娘独闯天涯。

张作霖离开孙家后曾短暂落草为寇,后来娶外祖父同村富户赵占元二女儿赵春桂为妻。随之张作霖在岳丈资助下,拉起几十人成立了当地治安队。

简单说就是当地匪祸四起,只要有人出钱,张作霖就带人护其全家安全。世人常说张作霖是胡子出身,其实他做土匪时间很短,主要还是从为乡邻做保险收取保护费发迹。

1907年,张作霖因剿灭巨匪杜立三之功,被清廷封为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这应是其仕途发迹开端。张作霖在随后宦海生涯中,一路摸爬滚打,凭借敏锐掌控时局的能力,在清廷与北洋政府之间自如切换。

1918年,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省巡阅使,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握于手中,成了名符其实的东北王。

张作霖飞黄腾达后,并未忘记他的孙干娘。因为当日若不是孙干娘出手搭救,也许他不是冻死在东北的冰天雪地中,就是死在土匪乱兵枪下了,那还有日后威名赫赫的东北王呢?

于是张作霖无论多忙,每逢年节必要亲赴高坎镇探望孙干娘,而且时常馈赠大量金钱物资给孙干娘颐养天年。

1924年,当时张作霖正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线,却突然听闻孙干娘病逝的消息。张作霖不顾战事紧迫,竟如亲儿般赴高坎镇为孙干娘披麻戴孝,而且还为孙干娘立下汉白玉石碑,甚至还要求将自己名字也刻在孝子行列。

细节反应人品,张作霖对待普通妇人尚能如此知恩图报,可想而知他对国家亦如此。

虽说他也曾为掌控东北与日本关系暧昧,可他在日本妄想让其出卖国土时,却未有一丝妥协,始终坚守寸土不让。也许这就是张作霖一生大节不亏的亮点,是其在世人心中正面形象多于负面的主因吧。


岁月静好一世晴天


据说张作霖一生认了40多个干爹干娘,在这些人中有很多是因为利益关系,和张作霖感情最深的,还是他十多岁时认的寡妇干娘。

1875年,张作霖出生在奉天的一户贫苦人家,十二岁时,张作霖的父亲送张作霖去读了三个月的私塾,1888年,张作霖的父亲由于赌博纠纷被人打死。张作霖此时尽管只有13岁,但是并不怕事,他与二哥一起去为父亲报仇,结果杀了人,二哥被捕入狱,他与母亲一起开始流落生活。


张作霖离开家乡后,没多久母亲也离开了,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没怎么读书,又没有一技之长,每天温饱都成了问题。

为了填饱肚子,在当时混乱的时局中,张作霖开始了小偷小摸,但是“盗亦有道”,张作霖虽然偷偷摸摸,但是只是偷些吃的,并不做其他事。

当时有一个姓孙的寡妇,孙寡妇三十出头,长得漂亮,但是却十分不幸。孙寡妇的夫家是一户有钱人,孙寡妇的丈夫是个病鬼,当初就是看上了孙寡妇的美貌才娶了她,没几年丈夫去世了,孙寡妇的儿子也早夭,孙寡妇一个人守着一大份家业过日子。


张作霖发现孙寡妇家中,每天雇佣的人特别多,人多吃的也就多。一天夜里,张作霖就偷偷进入孙寡妇家准备弄点吃的,不成想张作霖刚进入厨房,发现孙寡妇正在厨房。

偷东西被发现,年少的张作霖被吓得不浅。此时孙寡妇说话了:孩子别怕,你尽管吃,看到你我就不由想起了我死去的小儿子,他和你年纪差不多大。

张作霖听到孙寡妇这样说,热泪盈眶,一下跪在孙寡妇面前,喊了一声干娘,孙寡妇走上前将张作霖扶了起来。从那时起,孙寡妇与张作霖就母子相称。


在那样的乱世中,一个寡妇想要守住家业是真不容易。张作霖不是池中鱼,笼中鸟,他是要飞的,后来张作霖离开了孙寡妇,参军去了。此时东北大小土匪无数,孙寡妇家也成了土匪经常光顾的地方,孙寡妇的家业没了,生活变得十分窘迫。

张作霖投身军旅后,凭借自己的才能,逐渐上升,有了自己的势力。后来张作霖成了东北王,但是他并没有忘记那个在自己最落魄时,帮助自己的干娘孙寡妇。

张作霖将孙寡妇接到了自己的身边,把孙寡妇当做亲娘一样对待。孙寡妇死后,张作霖以儿子的身份,披麻戴孝,厚葬了孙寡妇。


斯幽说历史


张作霖此人别看乃一方军阀,如果看过他人生的阅历,你会发现,他能成功,犹似浑然天成,他这一生成就斐然,归根结底离不开那天性善良,早年的张作霖并非一开始就有权有势,而是用功德,日积月累,特别是在知恩图报这块,为其报恩,干妈认其多大十余位。

《北洋军阀史料·张作霖卷》文章里曾这样讲过张作霖为报恩的事:“张作霖生平认了40多位干爹、干妈,史料记载有名有姓多达12位,从目不识丁的老妇,再到富甲一方的豪绅,以及权倾一时的高官。”

按实事收录,张作霖这些认的干爹干妈其一出于感恩,后续是因为仕途,但不管最终如何,他做到了有仁有义,而非假仁假义,这也是他为何叱咤风云一生,有人愿意誓死追随,这源于品德。

早年,张作霖因为家庭贫寒,父亲早逝,16岁的张作霖被迫社会流迹,由于流浪乞食并非本意,乃天意弄人,但他依然谨记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言诺日后报答,因此史料里就曾这样记载一事。

1890年秋天,16岁的张作霖流浪至营口高坎,沿途乞讨,直至饿得发慌,遂见高坎磙子泡村有一财主正雇佣了十几伙计用工,还配备了专用饭堂为其供食,由于张作霖沿途早已饥饿难耐,打算混装伙计蹭饭。

然而,被识破,幸得财主家的孙老太太看这孩子可怜,不忍心他挨饿,便命令伙计照例让张作霖入饭堂吃饭,也是至此,张作霖无以为报,便无偿为孙家扫院、务工、放猪、大小皆事,而孙家看张作霖是一个品性端正,又勤劳的孩子,遂还收留了他,后续张作霖还认了孙老太太为干妈,这也是张作霖为报恩,认的第一个干妈。

除开这位干妈外,张作霖在后续时间里,陆续认了很多干妈,这些干妈无独有偶,皆是因为帮助过张作霖。

后续张作霖发迹之后,还一一还礼,唯一比较可惜的是孙干妈于1924年去世的早,还没享受到张作霖的厚报,当时张作霖惊闻孙干妈去世时,甚是悲伤,特意派人送钱慰问,并安葬老人家。

这里面最受礼的干妈,可能要数救过张作霖命的于老太太,后续张作霖任东北王后,于干妈的儿子于天朗还被张作霖安排进帅府,任侍卫团团长。

所以,从这些历经来看,任何人的成功,很多时候是必然,这不在乎于上天眷顾,而是品德使人折服,牢记本心,即是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