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他在研究生毕业阶段,考完学位考试最后一门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所有书都扔到了垃圾桶里。为了应付这些大大小小的考试,他看书看得头都痛!现在自由了,可以把书彻底扔掉了!他可以整天无所事事了。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在参加电视台工作策划会议期间,那些大咖说的话,他一点儿都听不懂。他这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到底有多缺乏......

那就滚回去看书吧……

后来,他不仅读书,还讲书,成了知识付费的先行者。他的社会影响度也越来越高,拥有了300万会员,其中既有院士、北大教授,也有目不识丁的老太太。

对,他就是樊登。

但是,他一开始并未意识到后面他会把读书、讲书这个事能做得这么好。只是有一件事情,启发了他。

为了谋生,他要讲课挣钱。有人冲着他以前做过主持人的经历,想请他给企业家们讲一节关于危机公关的课程。他对此话题其实也不熟悉。于是,他花了100多块钱买了三本关于危机公关的书。看完,综合三本书的内容,写了一个长长的PPT。一个危机公关的课程,就这样出来了。

这个课程,他至少讲了十年。每讲一次,能挣5000-10000块钱。这个投入产出比,实在太高了!

由此,他看到了每个时代的硬通货——知识的价值。而这些知识,都是从书本中衍生出来的。

后来,又有一个老师找他江湖救急:一所名校有一门压力管理的课,但是安排临时有变,没人可以讲,希望他能帮个忙。他如法炮制,买三本书,写一个PPT,讲两天,课酬12000元一天。而且,讲完后,坐满底下的银行高管们反馈:讲得很好!学校负责人说,他是他们学校有史以来评分最高的老师,得了将近100分!

这些经历,清楚地告诉他,他完全可以读很多好书,然后把书里面的价值传递给很多需要的人。

那么,樊登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他的《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这本书中,他就详细分享了他的读书、讲书的全过程。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简单来说,这个过程包括了以下“三板斧”。

1 如何选好书?

选择好书,有两大标准:科学性和建设性。

在中国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刮过一阵“气功热”。在那时,我也曾经读过一些冠以“生命科学”名义的书籍。里面有不少关于大师的描绘,关于各种神奇的特异功能的叙述,并且用现代理论加以包装,看得我云里雾里,实在搞不懂这些神奇功能背后的机理到底是什么。只记得一句:心诚则灵。

当然,我们后来也知道了,当年一度红得发紫的很多“大师”,后来或被揭露行骗造假,或因非法敛财等原因,坐牢的坐牢,逃逸的逃逸,基本都销声匿迹了。

现在想来,当年的这些“科学”书籍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例。

它说明了:一本好的、靠谱的书,一定是有科学性的逻辑在里面的。他一定是开放的,是可以证伪的,而不是一副神圣不可侵犯、否定不得、质疑不得的姿态。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比如,在《世界观》这本书里,作者就一步步抽丝剥茧,从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认识开始,到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等不同科学家对世界真相的不断揭示,告诉我们:这些史上大咖都很伟大,但都有局限,都可以被证伪。科学,常常是在被否定之否定后,才能爬上一个更高的山峰。

再比如,西方人不理解针灸。但是经过现代医学对照试验,针灸被证明是科学的,并且进入了美国医保体系。

认可事实,接受质疑,重视实证检验,对所有人开放,这就是科学性。

我们要挑选的书,就应该包含有这种科学性逻辑的书。

那,什么是建设性?很简单,就是你读完书后,有没有感悟和启发。

现在人人都说“正能量”。对于一本书来说,什么是“正能量”?在这里,正能量就是,你看完这本书,有没有感到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新的动力,有没有比以前有了更多的希望,有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但凡能给你意义、行动和改变的书,就是具有建设性的书。

我记得,我在看《苏东坡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及澳大利亚那位无手无腿的尼克·胡哲写的《人生不设限》等书的时候,我所获得的,要么是关于提高时间管理效率的干货,要么是身处逆境心飞扬的正能量。这些书,丰富我,感染我。所以,毫无疑问,这些书对我来说,就是建设性的书,能给人以正能量以及具体路径的书。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选好书之后的问题,就是如何读懂它了。

2 如何读懂一本书?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转换一下,转换成:如何慢慢读懂更多的好书?

显而易见,这个描述,更确切一点。

因为,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很多好书的。

为什么?

因为,读书,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深入认知,肯定是积少成多、由浅入深的。

而当你从不看书、少看书,到看了越来越多的书的时候,回过头来再看这个问题:如何读懂一本书?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解决大半了。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因为,你读书越多,那么你能够理解的书,也越多。

换一句话说,你的理解力池子有多大,你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那么,具体而言,这个理解力的池子里面到底包括了哪些部分?至少有这七个部分:

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常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体验。

如果我们建立了包括以上七个部分的基础知识框架,积累越厚,那么我们能够读懂的书就越多。

但是,即使你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积累,读了一些书。但,这还不算是真正的懂。

什么才是真正的懂?

大家都学过外语吧?都背过很多课文吧?背过以后呢?——忘了啊。

遗忘是规律,每个人都绕不过。但我们又很想记住我们曾经花很多力气背过的东西,该怎么办?

——使用它。

有一本书叫做《认知天性》。它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是一边读一边记笔记,也不是一边读一边画线。

我们不仅要学会提炼、总结,把书由厚读到薄,抓住关键点;我们更要学会有效输出。而教授给他人,或者讲述给他人的行为,和你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其他方式应用这些知识的行为一样,都是在使用这些知识。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知乎网友欧小咪呀说,她初中时期有一个同学是学霸。这位学霸学习的时候当然是认真的,但肯定不是班里最刻苦那个。但无论看她多么轻松,她在班级里大大小小的考试中,总是牢牢在前三,几年里压根没下来过。

欧小咪呀说:“论学习时间,我肯定比她多;论刷题的数量,我绝对不少于她;论智商,我解难题的速度可比她快多了。”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她不单是自己学习书本知识,她还在教他人学习。在分享的同时,她总结了自己的知识,吸取了他人的经验。这有助于她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充当一个记忆碎片化信息的存储器。

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的过程,其实就是接收信息,然后在你的大脑皮层中深深刻录的过程。

能被你有效输出的知识,才真正算是你的。

这时候,这本书早就化进你的血肉中了。更不用说,你其实早就读懂、读透这本书了。

秋叶大叔在《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中也认为,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是会做读书笔记,会写书评,会拆书,会分享的人。

所以,拆书,组织讲书稿,与大家分享,就是一种传递价值的过程。

能传递价值的人,更懂价值!

3 如何传递好一本书的价值?

翻开一本书,直接读给人听,行不行?不行。谁有空听你在那儿死读书?有这功夫,人家还不如直接看书呢。

当你想把一本书讲给人听的时候,你一定是在讲这本书的精华,在讲这本书深深打动你的地方。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所以,你在有限的时间内给人讲书的时候,你一定是在“化学讲书”,而不是在“物理讲书”。

所谓“化学讲书”,是指重新创作;而“物理讲书”,就是把内容片段摘下来,拼在一起。这个概念,是慕云五老师提出来的。

我们要进行“化学讲书”。“化学讲书”的原则,是尊重原文,但一定要重新创作,并把它变得更加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所谓尊重原文,是指忠实于原书的主要观点,不要夹带私货,不要讲着讲着就歪曲原书的意思。所谓重新创作,是指你可以对书里面支撑主要观点的例证加以改变,换成你认为更加生动的生活实例;对全书章节,你可以归纳总结,合并同类项,也可以重新排列组合。

我想起了已故的评书大师单田芳。其实他的嗓音,优势并无,但他的评书艺术魅力就是不减。人们就是喜欢他的那种说书调子。《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都是我中学时代最喜欢听的节目之一。

为什么?

他对传统评书的大胆改编能力,他的独特生动又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他的“单式幽默”,他的生活体验,他对人生真谛的评说与升华等等,都是他的说书成功的秘诀。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当然,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写讲书稿,然后分享给大家,这个过程和说评书毕竟在形式上不一样。评书注重故事,而讲书稿则涉及到各种书,励志类,职场类,哲学类,文学类,经济类,心理类等等,不一而足。门类众多,各自的逻辑线自然有所不同。

——但是,讲好一本书的底层逻辑,和讲好评书却是一样一样的。这些逻辑包括但不限于:

1, 遵循原书逻辑,有目的性地侧重。在讲书过程中,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打破原书章节顺序来开头,但整体上应尽量按照原书章节顺序。


2, 喜欢听故事是人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故事来说明道理。这些故事,既包括原书里面的故事,也包括你觉得更动人的故事。记住,能用故事讲清楚的事情,就不必要讲大段道理。


3, 讲书一开始就放一个“钩子”,这样可以引人入胜。比如,在《掌控谈话》这本书中,樊登在讲书的时候,就用书中的一句“有些谈话,你不得不掌控”来开头,吊起听众的胃口,从一开始就抓起他们的注意力。


4, 学会画思维导图。我们很多人在学习如何组织好一篇讲书稿。樊登建议,大家尽量锻炼自己不用写稿子。但不写稿子,怎么讲书?不用急,有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用A4纸或者思维导图软件(我自己常用的是XMind ZEN,很容易上手),绘出原书的大纲或者主要章节的关键点。在读懂、熟悉这本书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看着这张画好的思维导图,轻松把这本书娓娓讲出。


5,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怎样学习好的语言?看好书,看好电影,尽量多地揣摩、吸收人家的语言长处。

以上,就是我们顺利讲好一本书,向他人传递好一本书价值的基本步骤。

当然,真正讲好一本书,就如真正读懂一本好书一样,需要两个字:多练。假以时日,必有大成。

结语:

最后我想谈一下的,是一个有点儿“终极”的问题:读书,到底有何用?

有人说,当然有用啊。上学读书,找到好工作,挣钱多啊;读了好书,整理出精华,做课程,也赚钱啊。

没错。

但不仅如此。

人们所面对的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人类自身,永远有太多的弱点需要克服,有太多的bug需要补上。

人类回顾以往,总觉得比古人懂太多;然而放眼未来,又何尝不是时时在黑夜中踽踽独行?内心的不安时时隐现,下意识的焦虑无处不在。但是,书,聚集了那么多牛人的智慧。它能让我们就算身处阴沟,亦能仰望星空,抬脚有力!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塔布勒在《反脆弱》一书里就强调过: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

因为阅读通常有两个特点:1,主动性;2,针对性。各类书籍,就是我们碰到不同问题后可以随时查询的人生字典。

困惑时,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寻求书籍的帮助,会一直引导我们朝前。

其实,“反脆弱”并不来自概念,或来自结论,它来自我们阅读后的不断思考和试错,以及此后不断的自我调整和提升。

打不败我们的,必将使我们更强大。

就如同胡歌。

2006年,在拍摄新版《射雕英雄传》期间,胡歌跟助手不幸发生了一起车祸,助手在车祸中身亡。受伤严重的胡歌在听到助手不幸消息的同时,也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情绪中,还曾一度有轻生的念头,无法面对创伤后的容貌。

在生命最低谷的时候,他潜下心来,以书为伴。读书,写作,开专栏。

经过那段艰难岁月的以书为伴,胡歌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涅槃。原来那个冲动的、稚气的“李逍遥”发生了蜕变;缓缓向我们走来的,是那个气质清雅、才冠绝伦的麒麟才子“梅长苏”。

我必须说,现在胡歌读书的样子,很酷,很性感。

樊登告诉你:读懂一本书,需要哪“三板斧”?

难道,不是吗?

所以,在这个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春节,让我们拿起书来,与智者灵魂对话,强大自己;

读完之后,拿起笔,进行价值输出,与人分享;

然后,共同——强大。

我是醉余堂主人, 读书写文,温暖向上。欢迎【关注】。如果你喜欢,欢迎转发,点赞,收藏,让更多人一起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