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家长说:考试孩子其实都会,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题不认真,你是教师的话会怎样回答?

July9422705


我是寒石冷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面对家长说的:考试孩子其实都会,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题不认真。

老师应该怎样回答呢?下面我给老师们支支招吧。

第一,老师要告诉家长,孩子考试时题会做,但粗心大意丢分,源于平时生活习惯培养缺失。

可能家长会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那老师不妨展开给家长讲一讲,孩子考试答题就是在做事,这和平时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没什么两样。既然是做一件事,就必须要讲究步骤和方法。如果家长平时重视教孩子按步骤做事,孩子就容易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有步骤不偷懒,反应在答题中自然也不会丢每一步,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粗心大意现象了。

第二,老师要告诉家长,孩子做题不认真,暴露出的是答题步骤训练不扎实。

第一步读题:必须要平时训练孩子有指朗读,锻炼孩子读题的耐心和细心,当孩子练习多后,再进入有指默读这一关,孩子自然就容易减少读题时的粗心大意了。

第二步思考:很多学生由于不重视读题,在题意还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就匆忙下笔,恰好把周密思考这一步给忽略了,凭着下意识的印象去答题,极容易出错。

第三步书写:有些孩子在前两步都不认真落实的情况下,必然会在笔答题书写这一步写错字、数、符号、列错算式等,自然会让结果也是错误的。

第四步检查:为了确保会做的题不丢分,平时必须要养成做事和答题都要在完成后检查的好习惯。绝大多数会做的题丢分,都是缺乏对照检查或运算结果检查造成的。

第三,老师要告诉家长,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平时下功夫。

老师、家长、学生,三者对考试的态度其实出奇的一致,都想考好,但是考好得有考好的素质和能力啊。这就涉及到学习品质培养的问题,如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和对学业的上进心。如果一个孩子平时就生活懒惰不堪,保证在学习中也一样懒散。那么必然会将这种不好的习惯带入到考试答题之中。为此,家长必须要注重孩子学习品质的培养,就从点滴生活中着手,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后再延伸到学习之中。

第四,对老师个人而言,平时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同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在很多时候,仅靠家长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恐怕还真难以落实,毕竟家长的素质不一样,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和谐度也不一样。有些家长虽然知道怎样做,但孩子却不听,有办法也落实不了。为此,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培养孩子良好答题习惯的思维与意识,专门进行相当的步骤化训练,让学生们知道老师对正确答题的规范,这样的养成效果明显要比家长在家培养会更好。

结束语:通过题主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来看,明显暴露出你缺乏对家庭教育的真正了解,尽管你擅长学校教育的教学工作,但是很多时候,你应该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毕竟你也是家长嘛。一位好老师只有同步把学校和家庭教育都精通,才能真正有能力去指导家长,让家长在家里培养孩子好习惯好品质。同时自己也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同步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就能做到家校步调一致了。


寒石冷月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会告诉家长,学习考试没有粗心二字,有的只是平时学习上的不上心,不用心。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也是如此。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没有平时养成的良好的做作业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考场上怎么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基础知识不扎实。

所谓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就是该记得没有记牢,模棱两可;该会的没有掌握,一知半解。

今天我们班就有一位学生写出5x7=45的算式,我说你再想想,他还是5x7=45。结果惹得同学都在笑,这时意识到自己记错了,又想了一会儿告诉我5X7=35。

还,有的同学对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除以2,是否除以2,都不能理解掌握,更不能熟记。这也导致考试的时候出现错误。当试卷发现来的时候,孩子一看只有底乘高没有除以2老师批的是错误,孩子立马就改成底乘高除以2,从而算对了,这在家长那里也是孩子粗心大意了。

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家长还得要求孩子,把每天学到知识点理解了、掌握了、记准了、会应用。只要学生知识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帮孩子改掉粗心大意的坏毛病。

平时做作业的时候书写干净整齐、准确率高的孩子,多数情况下,考试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每次考试后把试卷发到学生手里的时候,我都先让学生自己改正错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把试卷上做错的题,改对,并能讲清楚解题思路。再问学生考场上为什么做错的时候,学生就会告诉我:“粗心了”。

其实,那有什么初心呀!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学生在平时做作业的时候,就不能保证做题的准确率,往往是一道题一改再改才能把题做对。平时出现的问题,考试的时候同样出现。

而那些平时做作业,书写干净整齐、速度快、准确率高的孩子,他们考试的时候失误,相对来说也会比较小。

因此家长想要让孩子改掉所谓的“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就要从孩子的家庭作业抓起。要求孩子的各科作业首先要做到干净、整齐。在此基础上再提高孩子的准确率。

平时做题的时候,没有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好习惯,考试的时候,更是如此,怎么能考出好的成绩。

我的好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不能静下心来用心读题。拿到一道题,只是以应付的状态,粗枝大叶地匆匆地读一遍就开始做题,连题目中信息和要解答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动笔做题,结果就是准确率不高,导致一改再改,才能改对。

根据学生所出现的情况,我要求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要用指读的方法(读到那个字小手指头就指在那个字的下面)搞明白题中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每个数字、甚至每个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每道题至少读三遍,才动笔做题。只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家长在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读题审题的能力,以帮助孩子改掉粗心大意的坏毛病,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结束语:我认为,在学生的考试过程中,那些什么粗心大意一说。只要家长留意一下孩子平时的学习状态,就明白孩子的粗心是孩子平时造就的结果。知识基础不扎实,做作业的准确率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读题审题的习惯,才导致孩子考试的不认真读题,做题粗心大意,准确率低。


木爻木大说教育


粗心其实就是一种能力的缺失。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考试成绩一般,不少简单的基础题都错了,而且总是会犯写错别字、简单计算错误之类的问题。结果学生家长在跟我沟通时,往往会说:“唉呀,我家孩子就是太粗心大意了,那么简单的题目都搞错。一张卷子看下来,有三道题都是算错的,还有两道题字写错了。他要是能认真点,肯定能取得好成绩。”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会严肃的告诉他:“粗心就是一种能力上的缺失。‘考试其实孩子都会,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题不认真’这句话其实是家长用来自我安慰的。”



粗心的孩子总是会犯“粗心”的问题,而那些严密细致的孩子则几乎从来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留意一下孩子班上的成缋你就会发现:处在顶端的,始终是那几个人,他们非常稳定,几乎从来不会犯“非知识性”错误;而你家孩子,可能偶而会冲击前几名,但大部分时候,都会因这里丢几分、那里丢几分而泯然众人矣。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我在批改试卷时,发现某个学生有几个明显的地方的错误是因为“粗心”所导致的。于是课后我就把这个学生找过来,结果他看到试卷后,一副懊恼的样子:“啊?这个地方怎么也错了?我知道答案的呀。嗯?这么简单的运算我居然也算错了。唉!老师,我太粗心了,下次一定认真对待!”结果下次改卷子,发现他还是出现了很多所谓“粗心”造成的失误。于是我再次把他找过来,他又一次懊恼不已,并再次明确表态:保证下次不再犯“粗心”的错误。结果第3次,还是老样子……



于是我明白了:不够细致、不求甚解、不精益求精,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这导致他总是会犯“粗心”的错误。

与他们相反的是那些学习十分拔尖的孩子,他们精益求精,认真细致,思维严密。只要是他们会做的题目,绝不会因为所谓的“粗心”而丢分。能让他们丢分的,是那些真正有难度、确实不会做的题目。

所以,“粗心”其实是一种能力的缺失,这种能力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细致的态度,严谨缜密的思维。

“考试其实孩子都会,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题不认真”这种说法,会给家长和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其实是会的,只不过太粗心了,只要我不粗心,我就能考好。



我一直认为“考试其实孩子都会,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题不认真”这种想法要不得。因为这句话会麻痹孩子和家长,认为自己在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习惯上是没有问题的。考的不好,仅仅是因为“粗心”。

如果孩子真的是知识点没有弄懂,那么家长就会很着急,想方设法要给孩子补补。但如果孩子是因为所谓的“粗心”而没考好,家长就会比较淡定,因为他们觉得:只要知识点弄懂了,粗心不是什么大问题,下次不粗心就是了。于是家长和孩子在“粗心”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既然粗心是一种能力的缺失,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出一个不粗心的孩子呢?

1.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专注度。

粗心与专注的程度有关,所以想要打败粗心这个对手,首先就要形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孩子在做作业、复习功课时,如果喜欢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出来管管闲事。那么家长就要注意了:这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家长一定要进行干预,而且越早干预越好,否则等孩已经养成习惯,再想去扭转就比较困难了。

另外家长们还要注意,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安静肯定是必须的,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学习时大声的说话,或者把电视的音量调得很大。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孩子才能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



2.培养孩子形成精益求精的精神。

学习是辛苦的,孩子也是有惰性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孩子往往会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家长要在孩子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在背后推他一把。比如孩子在绘画时,有一处明显的瑕疵,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画得很棒!但是如果这个地方再修改一下的话,效果会更好。”引导孩子将这幅画修改得更完美。再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字迹有些潦草,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并督促孩子将潦草的字改正过来。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自觉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形成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孩子形成严谨缜密的风格。

粗心的孩子,往往不仅在学习上粗心大意,在生活中也是个丢三落四的“马大哈”。这是因为这些孩子身上,缺少了做事严谨缜密的风格。

家长要学会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做事严谨缜密的风格。以我自己为例吧,我们给女儿买了不少书籍,女儿也很喜欢阅读。但是她有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书看好了,就随处一丢。我们发现后,及时督促她:在看好一本书后,一定要记得将书放回原来的位置。几次教育以后,现在女儿已经学会“东西从哪儿拿的,就放回哪儿去”了。再比如,我们买了一些教辅材料,在课外自己帮女儿辅导。在做这种数学教辅中的应用题时,女儿觉得这又不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于是就省去过程、直接写答案,并且不按格式写笞。我们发现后,就要求她必须按正规格式和步骤来写,一步都不能省略。并教育她,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细致严谨。

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下,女儿学习和做事都还比较严谨缜密。



【结束语】:“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自古以来,只有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而那些粗心大意的人,往往会在关键的地方卡壳掉链子。对于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家长和孩子们,不要再用“粗心”作为自己没有考好的借口了。要真正认识到:粗心就是一种能力的缺失。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改掉粗心的毛病。


章不才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想起我自己小时候上学时简单的计算题经常出错。小时候不太明白,后来再大一点,终于慢慢的摸出一些门道。那岂是一个“粗心”可以解释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有问题。

在看拼音写词语、计算等题出错的孩子,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似是而非的。觉得是像又不敢肯定,觉得不是又有点像,自己也拿不准应该怎么写,在考试时就一通乱写。做计算题时,只要口诀熟练,不把数字看错,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等到考试之后,思维似乎就突然开朗了,因为这个时候当他发现给了一个“x”,就否定了自己脑袋里原本想的,马上就向另一个方向去思考。

2.读题习惯差。

很多孩子在读题时,根本就不看题目,或者就草草一看,不抓关键字词,按照习惯思维思考,这一定会出错的。

记得我上小学时,那时候是老师自己命题。一次数学考试要求正确的打叉,错误的打勾。我在答题时,连要求都没看,拿着就做,结果可想而知,全部都错了。这件事情给了我很深刻的教训。随时都提醒着我,答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

3.学习态度有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不看题目呢?往往是因为赶时间,想早点完成作业,好出去玩。所以大多马虎、粗心的孩子,学习态度是不够严谨的。


家长们应该怎么办?还是粗心切不可忽视,一定要引起重视。

1.帮助孩子巩固基础知识。

对于生字,词语,计算等基础题要反复训练。利用听写、让生字回家、比赛等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孩子发现易错字的写法,注意形近字、同音字的区别。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孩子在读题时,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关键字词,必要时做上记号。

3.端正学习态度。

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做或应付了事。孩子每天回到家,在做作业时,家长要耐心的陪伴、检查。我说的陪伴不是让你从头到尾守着孩子做作业,孩子自己可以读题时让孩子自己做,但是家长一定要提醒孩子认真检查,孩子检查后家长也要检查。

我现在任教的班级,很多孩子学习端正是不端正的。写作业应付了事,我直接了当地告诉他们错一个字不但要改过来,还要写三遍,所有的错题都得改正,还要再写上几遍,与其这样不如一开始就完成好。

结束语:孩子的学习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密切配合,这样才能督促孩子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我是家长,我孩子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开始他妈妈也说是粗心的问题,后来孩子自己也认为是粗心,我想完蛋了,怎么能这么认识呢。

于是,我专门找了一个周末,带他去做作业,让他妈妈弄了几张试卷。做完之后,让他自己圈出来,那些错的进行分类:

会,但做错了

不会,做错了

不会的,我放过。教会他就是了。重点放在:会,但做错了。常说的:粗心。

我立刻纠正他认为的粗心,我们一起分析了他做这题的过程,然后再讨论如何做错了,有什么补救的办法。经过这么一弄,我们总结了三条经验,这三条经验是为了保障在考试的时候把那些容易做错的识别出来,再加以修改。

第二天就是数学期末考试,一共扣了5分,错了三小题,其中两个确实不会,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另外还错了一个小地方,分数在班级排名前五,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老师改变不了家长的认知和观点,应该从学生入手

一个成年人要改变另外一个成年人的认知,特别难,更何况你可能要改变的是很多成年人。所以,不要想着怎么去改变家长的认知。

更多的应该从学生入手,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无形的尊重,所以学生愿意听老师的话而做出改变,因此老师的重点还应该放在让学生自我认知,就像我和我孩子一样,让他自己产生认知,而且老师做的效果比家长做的效果更好。

家长的期望:孩子交给了学校,希望一切都不要管,希望老师能管好,解决学习的事情。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和老师的事情,如果老师经常找家长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会恰得其反

To老师的建议:

不要觉得你说的是对的,家长就会听你的。家长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认为这是孩子和老师的事情,为什么会成为我的事情?所以,你认为你说的是对的,但是在立场不同的情况下,你说的是对的,但你这样做未必是对的。

后记:

虽然我孩子现在还是会犯一些粗心的错,但是比以前少了,一次作业,或者一次试卷大概有那么一个地方是错的,我觉得有进步就是好事。


朱文亮谈家教


确实很多家长都爱说这句话,我是老师也是家长,但作为家长我不认可这句话,作为老师我可能会用这句话鼓励学生。

我家也有爱粗心的熊孩子

前几天孩子其中考试,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语数外三门没一门满分。虽然校长在家校交流会上提到试题难度增大了,只让极少数学生考95分以上。

班级家长会上,我终于看到了孩子的试卷,有很多人所谓的疏忽、粗心大意,有的是自己没搞清楚概念。语文老师说:“孩子考的不错,语文本来能考满分的,语文阅读漏了一道题。”

我说:“谢谢老师的鼓励,他的漏题已经不再是一时疏忽,是坏习惯了!”

上学期的数学小测就有4次因为漏题被扣分,有4次数学小测考了96,4次中的4分都是因为漏题,被漏掉的题其实都很简单,完全可以做对。

我拿到孩子的试卷后问怎么回事,孩子:“妈妈,我都会做,不小心漏题”。

我:“如果让你算1+1=2你会因为粗心算错吗?”

孩子:“当然不会”

我:那就不仅仅是因为粗心,高考时没人问你分数是因为不会丢分还是因为粗心而丢人。

孩子:........

偶尔有一次这种情况还情有可原,但一个学期这个毛病出现了4次,那绝对不是一个粗心大意能概括的!

不要小看粗心大意

1、这种方法其实是对孩子错误的一种掩盖

有的时候孩子在考试中确实会出现纯粹的粗心导致的失分,但粗心失分的背后更多隐藏着对知识的理解的不扎实和不好的学习习惯

2、会给孩子一种暗示:他学的已经很好了

孩子听到这句话会认为自己都学会了,只是一时粗心而已,从而造成对学习现状的一种满足,不再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求进取。

3、粗心大意也是一种毛病

粗心大意是学习上一个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偶然的累积,会变成一种必然,把粗心大意变成一种坏习惯。高考的时候没人去调查你的分数中有没有疏忽被扣的分,我给你加上。一分之差就一操场人的场面你敢想象吗?如果每门课都粗心大意失掉几分,那可能名校就与你的孩子Say Goodbye了。

如何帮孩子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

1、端正学习态度

让孩子意识到粗心大意是一个坏习惯,不能当作考不好的借口。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粗心大意的危害,下定决心改掉这个毛病。

2、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马虎其原因是缺乏责任心,觉得很多事不用自己操心,最家长有依赖感。觉得自己错的不够好家长会帮助自己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责任心的缺失。作为家长,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要让孩子承担责任何后果,不要一味包办所有事情。吃过“苦头”后自然会长记性。

3、从生活小事着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孩子粗心大意的习惯不仅仅反应在学习上,还能反应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放学回家后把衣服和鞋子放好,写完作业后把书桌收拾干净,玩过得玩具要整齐放回收纳箱........

4、培养孩子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导致粗心大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有的写几道题就出来溜达一圈,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上个厕所.......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为家长我们要给他营造一个安静的气氛,让他能够一心一意的去完成一件事,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不能三心二意。

结束语

不要给孩子的失利找借口,要让他承担后果,一次是粗心、两次是粗心,三次以上就不知粗心那么简单了,慢慢就成了坏习惯。而且孩子粗心的背后隐藏着不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学习的不扎实,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协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只要能坚持就一定能改掉不好的习惯。


数学漫谈


我不知道这样说的家长,他家孩子的学习情况,我就说说我自己家的经历。

小时候,弟弟成绩刚开始不好的时候,妈妈、姐姐、妹妹也是这么说,因为我在家里没地位,所以我不敢吭声。

后来,弟弟的成绩更差了,她们就说:“他不是不会,是不想读,贪玩,他还是很聪明的……”

这次我忍不了了:“可是,现在是不想读,时间久了,基础就会不扎实,就是想学也跟不上,就是不会了……”

本来是想再提一些建议,毕竟我的成绩是家里最好的,可“不会”两个字刚一出口,我就被3个女人轮番炮轰,甚至直接放话:“不要你管!”

最终,在该被管教的年龄,弟弟被众星拱月般呵护,也就注定了他日后的悲剧。

我的观点是:应该把考试和平时练习结合起来,定期查找不足,包括知识点、学习方法、学习状态等等,不是要孩子完美无缺,至少不能犯原则性错误,比如――有个老家人的孩子,2年纪被劝退回户籍地,因为他连10以内加减法都没掌握清楚。


linileen


我家孩子从三年级起,满分越来越少,到六年级少得好可怜!孩子表示错的题都会,我测试了数十次,他确实都会。直到有一次,我才发现可怕的一件事,他居然不按照流程做题!他做题从不用稿纸,就用脑和眼做题,检查时也是这么做的,难怪满分越来越少!找到症结后,孩子改用正确方法做题,现在满分多起来了!


吃饱开始


经常听家长说:“考试孩子都会,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题不认真!”身为一线教师,听到对孩子这样的评价语,我心里酸酸的,这是对学习本身没有正确认识的家长所说的,这是没有能力对孩子前程负责的家长所说的,甚至也可以说是一部分不懂教学的老师误导家长所说的。家长朋友们,让我们重新一起来认识一下学习和考试吧!

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都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懂、会、熟、快。所谓懂,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听老师讲解没有问题,课上听懂了,一般学生便认为自己会了。其实,这才是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可以这样来说只要智商没有问题,上课还能认真听,这个层次都能达到。会,是第二个层次。怎么算会了呢?首先是看着自己的笔记能够把老师讲的东西说清楚,然后是不看任何笔记只是看老师所给的空白材料就能讲明白,这才是真会了。懂的层次是学,会的层次是习,合在一起才是学习。我们的学生往往只是学而不习,尤其是自作聪明的学生,考试出了问题便说粗心大意造成的,实际上是没有真正的学会。学习的第三个层次是熟,熟就是看着不带笔记的学习材料会了之后的一个延伸,比如说初步会时用时间30分钟,熟的程度可以缩到10分钟左右便把老师所讲的说个一清二楚,这就是熟。对老师所讲的习题都能达到熟的程度,自然熟能生巧,熟能生巧之后做题当然就快了,做题快而且正确,考试的时候成绩自然就好。学习到了第四个层次,便不会再说什么粗心大意了。再说考试,基础题就是考学生学会多少,而拔高题则是考查学生对考点的熟练程度了。不熟悉,交卷之后再会,已经晚了。会做而错的题就是不熟练,试问如果考查1+1等于几,我想不管多么粗心也不会出错的。

总之,孩子再说由于粗心而没有考好时我们就要和孩子谈谈了,看看他究竟处于学习的哪个层次。正确认识学习和考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也不要说“粗心大意”了。

 





周永振老师


我是老师,我会告诉家长,“其实都会,就是粗心”是自欺欺人罢了。

这句话中,我们都能感觉出有隐含的得意或优越,当然也有可能是聊以自慰。但不管是哪种,都是不能正视现实的借口。没有粗心一说,但凡有错误,一定有漏洞。

1、习惯不好

如果确实是会,做错了,那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及时检查等。经常看到这样的错误,题目求sin,学生看成cos;题目明明要求点在x轴正半轴运动,学生说没看到。这都不是粗心,是习惯养成不好。

2、知识不牢

在进行对数函数学习时,经常有学生说我粗心,忘了真数大于零了,所以做错了。学生的后半句是实话,他忘了,而不是粗心了。

考完试,老师同学一说,他立刻就想起来了,但考试的时候就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知识不牢的表现。


3、方法不熟

考试考得不仅仅是你会不会,还有是你熟不熟。如果对常用解题方法不熟练,在考试中遇到这类问题,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但又似是而非的感觉。

考完试,和同学们一对题,别人一说思路,再与自己之前学习的印象一印证,常常会一拍脑门,说“我会,我会,就是粗心了”。其实是对方法不熟练,导致用起来磕磕绊绊,出现问题。



4、思维不深

还有一种,是学生思维深度、广度不够。在高二学习圆锥曲线时,学生往往是即便有大体思路,但是在进行繁杂的计算时,错误百出。表面看是粗心,其实是思维能力不够

一道含有多个参数的复杂方程的变形、化简、计算,其实对学生

全面思考能力细节把握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预见把控能力要求都很高,学生计算错误,不是粗心了,而是能力不够,顾此失彼。

所以,千万不要一句“粗心”掩盖住孩子学习上的弱点和漏洞,如果不能重视、正视,这种“粗心”不但不会随着年龄增大而改正,反而会越来越严重,终将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