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家長說:考試孩子其實都會,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題不認真,你是教師的話會怎樣回答?

July9422705


我是寒石冷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面對家長說的:考試孩子其實都會,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題不認真。

老師應該怎樣回答呢?下面我給老師們支支招吧。

第一,老師要告訴家長,孩子考試時題會做,但粗心大意丟分,源於平時生活習慣培養缺失。

可能家長會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那老師不妨展開給家長講一講,孩子考試答題就是在做事,這和平時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沒什麼兩樣。既然是做一件事,就必須要講究步驟和方法。如果家長平時重視教孩子按步驟做事,孩子就容易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有步驟不偷懶,反應在答題中自然也不會丟每一步,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減少粗心大意現象了。

第二,老師要告訴家長,孩子做題不認真,暴露出的是答題步驟訓練不紮實。

第一步讀題:必須要平時訓練孩子有指朗讀,鍛鍊孩子讀題的耐心和細心,當孩子練習多後,再進入有指默讀這一關,孩子自然就容易減少讀題時的粗心大意了。

第二步思考:很多學生由於不重視讀題,在題意還沒有完全理解的情況下,就匆忙下筆,恰好把周密思考這一步給忽略了,憑著下意識的印象去答題,極容易出錯。

第三步書寫:有些孩子在前兩步都不認真落實的情況下,必然會在筆答題書寫這一步寫錯字、數、符號、列錯算式等,自然會讓結果也是錯誤的。

第四步檢查:為了確保會做的題不丟分,平時必須要養成做事和答題都要在完成後檢查的好習慣。絕大多數會做的題丟分,都是缺乏對照檢查或運算結果檢查造成的。

第三,老師要告訴家長,孩子學習品質的培養離不開家長平時下功夫。

老師、家長、學生,三者對考試的態度其實出奇的一致,都想考好,但是考好得有考好的素質和能力啊。這就涉及到學習品質培養的問題,如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和對學業的上進心。如果一個孩子平時就生活懶惰不堪,保證在學習中也一樣懶散。那麼必然會將這種不好的習慣帶入到考試答題之中。為此,家長必須要注重孩子學習品質的培養,就從點滴生活中著手,先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而後再延伸到學習之中。

第四,對老師個人而言,平時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同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在很多時候,僅靠家長去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恐怕還真難以落實,畢竟家長的素質不一樣,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和諧度也不一樣。有些家長雖然知道怎樣做,但孩子卻不聽,有辦法也落實不了。為此,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培養孩子良好答題習慣的思維與意識,專門進行相當的步驟化訓練,讓學生們知道老師對正確答題的規範,這樣的養成效果明顯要比家長在家培養會更好。

結束語:通過題主這位老師提出的問題來看,明顯暴露出你缺乏對家庭教育的真正瞭解,儘管你擅長學校教育的教學工作,但是很多時候,你應該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畢竟你也是家長嘛。一位好老師只有同步把學校和家庭教育都精通,才能真正有能力去指導家長,讓家長在家裡培養孩子好習慣好品質。同時自己也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同步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養成,這樣就能做到家校步調一致了。


寒石冷月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會告訴家長,學習考試沒有粗心二字,有的只是平時學習上的不上心,不用心。俗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學習也是如此。沒有平時的日積月累,沒有平時養成的良好的做作業的習慣,認真讀題審題的習慣,考場上怎麼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基礎知識不紮實。

所謂的基礎知識不紮實,就是該記得沒有記牢,模稜兩可;該會的沒有掌握,一知半解。

今天我們班就有一位學生寫出5x7=45的算式,我說你再想想,他還是5x7=45。結果惹得同學都在笑,這時意識到自己記錯了,又想了一會兒告訴我5X7=35。

還,有的同學對於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為什麼除以2,是否除以2,都不能理解掌握,更不能熟記。這也導致考試的時候出現錯誤。當試卷發現來的時候,孩子一看只有底乘高沒有除以2老師批的是錯誤,孩子立馬就改成底乘高除以2,從而算對了,這在家長那裡也是孩子粗心大意了。

對於這樣的基礎知識不紮實的學生,家長還得要求孩子,把每天學到知識點理解了、掌握了、記準了、會應用。只要學生知識基礎紮實了,才有可能幫孩子改掉粗心大意的壞毛病。

平時做作業的時候書寫乾淨整齊、準確率高的孩子,多數情況下,考試成績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每次考試後把試卷發到學生手裡的時候,我都先讓學生自己改正錯題。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會把試卷上做錯的題,改對,並能講清楚解題思路。再問學生考場上為什麼做錯的時候,學生就會告訴我:“粗心了”。

其實,那有什麼初心呀!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這些學生在平時做作業的時候,就不能保證做題的準確率,往往是一道題一改再改才能把題做對。平時出現的問題,考試的時候同樣出現。

而那些平時做作業,書寫乾淨整齊、速度快、準確率高的孩子,他們考試的時候失誤,相對來說也會比較小。

因此家長想要讓孩子改掉所謂的“粗心大意”的壞習慣,就要從孩子的家庭作業抓起。要求孩子的各科作業首先要做到乾淨、整齊。在此基礎上再提高孩子的準確率。

平時做題的時候,沒有養成認真讀題審題的好習慣,考試的時候,更是如此,怎麼能考出好的成績。

我的好多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就不能靜下心來用心讀題。拿到一道題,只是以應付的狀態,粗枝大葉地匆匆地讀一遍就開始做題,連題目中信息和要解答的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就動筆做題,結果就是準確率不高,導致一改再改,才能改對。

根據學生所出現的情況,我要求學生在做題的時候,要用指讀的方法(讀到那個字小手指頭就指在那個字的下面)搞明白題中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每個數字、甚至每個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思。每道題至少讀三遍,才動筆做題。只用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做題的準確率。

家長在家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孩子提高讀題審題的能力,以幫助孩子改掉粗心大意的壞毛病,提高做題的準確率。

結束語:我認為,在學生的考試過程中,那些什麼粗心大意一說。只要家長留意一下孩子平時的學習狀態,就明白孩子的粗心是孩子平時造就的結果。知識基礎不紮實,做作業的準確率不高,沒有養成良好的讀題審題的習慣,才導致孩子考試的不認真讀題,做題粗心大意,準確率低。


木爻木大說教育


粗心其實就是一種能力的缺失。

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考試成績一般,不少簡單的基礎題都錯了,而且總是會犯寫錯別字、簡單計算錯誤之類的問題。結果學生家長在跟我溝通時,往往會說:“唉呀,我家孩子就是太粗心大意了,那麼簡單的題目都搞錯。一張卷子看下來,有三道題都是算錯的,還有兩道題字寫錯了。他要是能認真點,肯定能取得好成績。”

面對這樣的家長,我會嚴肅的告訴他:“粗心就是一種能力上的缺失。‘考試其實孩子都會,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題不認真’這句話其實是家長用來自我安慰的。”



粗心的孩子總是會犯“粗心”的問題,而那些嚴密細緻的孩子則幾乎從來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留意一下孩子班上的成繢你就會發現:處在頂端的,始終是那幾個人,他們非常穩定,幾乎從來不會犯“非知識性”錯誤;而你家孩子,可能偶而會衝擊前幾名,但大部分時候,都會因這裡丟幾分、那裡丟幾分而泯然眾人矣。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發現一個現象:我在批改試卷時,發現某個學生有幾個明顯的地方的錯誤是因為“粗心”所導致的。於是課後我就把這個學生找過來,結果他看到試卷後,一副懊惱的樣子:“啊?這個地方怎麼也錯了?我知道答案的呀。嗯?這麼簡單的運算我居然也算錯了。唉!老師,我太粗心了,下次一定認真對待!”結果下次改卷子,發現他還是出現了很多所謂“粗心”造成的失誤。於是我再次把他找過來,他又一次懊惱不已,並再次明確表態:保證下次不再犯“粗心”的錯誤。結果第3次,還是老樣子……



於是我明白了:不夠細緻、不求甚解、不精益求精,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習慣,這導致他總是會犯“粗心”的錯誤。

與他們相反的是那些學習十分拔尖的孩子,他們精益求精,認真細緻,思維嚴密。只要是他們會做的題目,絕不會因為所謂的“粗心”而丟分。能讓他們丟分的,是那些真正有難度、確實不會做的題目。

所以,“粗心”其實是一種能力的缺失,這種能力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認真細緻的態度,嚴謹縝密的思維。

“考試其實孩子都會,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題不認真”這種說法,會給家長和孩子一種心理暗示:我其實是會的,只不過太粗心了,只要我不粗心,我就能考好。



我一直認為“考試其實孩子都會,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題不認真”這種想法要不得。因為這句話會麻痺孩子和家長,認為自己在知識的把握和學習的習慣上是沒有問題的。考的不好,僅僅是因為“粗心”。

如果孩子真的是知識點沒有弄懂,那麼家長就會很著急,想方設法要給孩子補補。但如果孩子是因為所謂的“粗心”而沒考好,家長就會比較淡定,因為他們覺得:只要知識點弄懂了,粗心不是什麼大問題,下次不粗心就是了。於是家長和孩子在“粗心”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既然粗心是一種能力的缺失,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出一個不粗心的孩子呢?

1.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專注度。

粗心與專注的程度有關,所以想要打敗粗心這個對手,首先就要形成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孩子在做作業、複習功課時,如果喜歡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口水、一會兒出來管管閒事。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這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

對於孩子的這些行為,家長一定要進行干預,而且越早干預越好,否則等孩已經養成習慣,再想去扭轉就比較困難了。

另外家長們還要注意,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安靜肯定是必須的,家長千萬不要在孩子學習時大聲的說話,或者把電視的音量調得很大。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下,孩子才能靜下心來,專注於學習。



2.培養孩子形成精益求精的精神。

學習是辛苦的,孩子也是有惰性的。因此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孩子往往會覺得:差不多就行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

家長要在孩子覺得“差不多”了的時候,在背後推他一把。比如孩子在繪畫時,有一處明顯的瑕疵,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畫得很棒!但是如果這個地方再修改一下的話,效果會更好。”引導孩子將這幅畫修改得更完美。再比如孩子在做作業時,字跡有些潦草,家長就應該告訴孩子:要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作業。並督促孩子將潦草的字改正過來。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自覺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形成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質。



3.培養孩子形成嚴謹縝密的風格。

粗心的孩子,往往不僅在學習上粗心大意,在生活中也是個丟三落四的“馬大哈”。這是因為這些孩子身上,缺少了做事嚴謹縝密的風格。

家長要學會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做事嚴謹縝密的風格。以我自己為例吧,我們給女兒買了不少書籍,女兒也很喜歡閱讀。但是她有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書看好了,就隨處一丟。我們發現後,及時督促她:在看好一本書後,一定要記得將書放回原來的位置。幾次教育以後,現在女兒已經學會“東西從哪兒拿的,就放回哪兒去”了。再比如,我們買了一些教輔材料,在課外自己幫女兒輔導。在做這種數學教輔中的應用題時,女兒覺得這又不是老師佈置的任務,於是就省去過程、直接寫答案,並且不按格式寫笞。我們發現後,就要求她必須按正規格式和步驟來寫,一步都不能省略。並教育她,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細緻嚴謹。

在我們的教育引導下,女兒學習和做事都還比較嚴謹縝密。



【結束語】:“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自古以來,只有細緻嚴謹、精益求精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而那些粗心大意的人,往往會在關鍵的地方卡殼掉鏈子。對於學習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家長和孩子們,不要再用“粗心”作為自己沒有考好的藉口了。要真正認識到:粗心就是一種能力的缺失。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改掉粗心的毛病。


章不才



我是老師,也是家長,想起我自己小時候上學時簡單的計算題經常出錯。小時候不太明白,後來再大一點,終於慢慢的摸出一些門道。那豈是一個“粗心”可以解釋的問題。

1.基礎知識掌握有問題。

在看拼音寫詞語、計算等題出錯的孩子,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是似是而非的。覺得是像又不敢肯定,覺得不是又有點像,自己也拿不準應該怎麼寫,在考試時就一通亂寫。做計算題時,只要口訣熟練,不把數字看錯,一般都不會有問題。

等到考試之後,思維似乎就突然開朗了,因為這個時候當他發現給了一個“x”,就否定了自己腦袋裡原本想的,馬上就向另一個方向去思考。

2.讀題習慣差。

很多孩子在讀題時,根本就不看題目,或者就草草一看,不抓關鍵字詞,按照習慣思維思考,這一定會出錯的。

記得我上小學時,那時候是老師自己命題。一次數學考試要求正確的打叉,錯誤的打勾。我在答題時,連要求都沒看,拿著就做,結果可想而知,全部都錯了。這件事情給了我很深刻的教訓。隨時都提醒著我,答題時一定要認真讀題。

3.學習態度有問題。

孩子為什麼會不看題目呢?往往是因為趕時間,想早點完成作業,好出去玩。所以大多馬虎、粗心的孩子,學習態度是不夠嚴謹的。


家長們應該怎麼辦?還是粗心切不可忽視,一定要引起重視。

1.幫助孩子鞏固基礎知識。

對於生字,詞語,計算等基礎題要反覆訓練。利用聽寫、讓生字回家、比賽等方式鞏固基礎知識,孩子發現易錯字的寫法,注意形近字、同音字的區別。

2.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

孩子在讀題時,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關鍵字詞,必要時做上記號。

3.端正學習態度。

很多孩子不是不會做,而是不願做或應付了事。孩子每天回到家,在做作業時,家長要耐心的陪伴、檢查。我說的陪伴不是讓你從頭到尾守著孩子做作業,孩子自己可以讀題時讓孩子自己做,但是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認真檢查,孩子檢查後家長也要檢查。

我現在任教的班級,很多孩子學習端正是不端正的。寫作業應付了事,我直接了當地告訴他們錯一個字不但要改過來,還要寫三遍,所有的錯題都得改正,還要再寫上幾遍,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完成好。

結束語:孩子的學習不可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和老師要密切配合,這樣才能督促孩子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我是家長,我孩子也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一開始他媽媽也說是粗心的問題,後來孩子自己也認為是粗心,我想完蛋了,怎麼能這麼認識呢。

於是,我專門找了一個週末,帶他去做作業,讓他媽媽弄了幾張試卷。做完之後,讓他自己圈出來,那些錯的進行分類:

會,但做錯了

不會,做錯了

不會的,我放過。教會他就是了。重點放在:會,但做錯了。常說的:粗心。

我立刻糾正他認為的粗心,我們一起分析了他做這題的過程,然後再討論如何做錯了,有什麼補救的辦法。經過這麼一弄,我們總結了三條經驗,這三條經驗是為了保障在考試的時候把那些容易做錯的識別出來,再加以修改。

第二天就是數學期末考試,一共扣了5分,錯了三小題,其中兩個確實不會,大部分學生都不會,另外還錯了一個小地方,分數在班級排名前五,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老師改變不了家長的認知和觀點,應該從學生入手

一個成年人要改變另外一個成年人的認知,特別難,更何況你可能要改變的是很多成年人。所以,不要想著怎麼去改變家長的認知。

更多的應該從學生入手,學生對老師有一種無形的尊重,所以學生願意聽老師的話而做出改變,因此老師的重點還應該放在讓學生自我認知,就像我和我孩子一樣,讓他自己產生認知,而且老師做的效果比家長做的效果更好。

家長的期望:孩子交給了學校,希望一切都不要管,希望老師能管好,解決學習的事情。家長認為:這是孩子和老師的事情,如果老師經常找家長說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會恰得其反

To老師的建議:

不要覺得你說的是對的,家長就會聽你的。家長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思考,認為這是孩子和老師的事情,為什麼會成為我的事情?所以,你認為你說的是對的,但是在立場不同的情況下,你說的是對的,但你這樣做未必是對的。

後記:

雖然我孩子現在還是會犯一些粗心的錯,但是比以前少了,一次作業,或者一次試卷大概有那麼一個地方是錯的,我覺得有進步就是好事。


朱文亮談家教


確實很多家長都愛說這句話,我是老師也是家長,但作為家長我不認可這句話,作為老師我可能會用這句話鼓勵學生。

我家也有愛粗心的熊孩子

前幾天孩子其中考試,考試成績不太理想,語數外三門沒一門滿分。雖然校長在家校交流會上提到試題難度增大了,只讓極少數學生考95分以上。

班級家長會上,我終於看到了孩子的試卷,有很多人所謂的疏忽、粗心大意,有的是自己沒搞清楚概念。語文老師說:“孩子考的不錯,語文本來能考滿分的,語文閱讀漏了一道題。”

我說:“謝謝老師的鼓勵,他的漏題已經不再是一時疏忽,是壞習慣了!”

上學期的數學小測就有4次因為漏題被扣分,有4次數學小測考了96,4次中的4分都是因為漏題,被漏掉的題其實都很簡單,完全可以做對。

我拿到孩子的試卷後問怎麼回事,孩子:“媽媽,我都會做,不小心漏題”。

我:“如果讓你算1+1=2你會因為粗心算錯嗎?”

孩子:“當然不會”

我:那就不僅僅是因為粗心,高考時沒人問你分數是因為不會丟分還是因為粗心而丟人。

孩子:........

偶爾有一次這種情況還情有可原,但一個學期這個毛病出現了4次,那絕對不是一個粗心大意能概括的!

不要小看粗心大意

1、這種方法其實是對孩子錯誤的一種掩蓋

有的時候孩子在考試中確實會出現純粹的粗心導致的失分,但粗心失分的背後更多隱藏著對知識的理解的不紮實和不好的學習習慣

2、會給孩子一種暗示:他學的已經很好了

孩子聽到這句話會認為自己都學會了,只是一時粗心而已,從而造成對學習現狀的一種滿足,不再進行認真的反思、不求進取。

3、粗心大意也是一種毛病

粗心大意是學習上一個大的攔路虎,一次次偶然的累積,會變成一種必然,把粗心大意變成一種壞習慣。高考的時候沒人去調查你的分數中有沒有疏忽被扣的分,我給你加上。一分之差就一操場人的場面你敢想象嗎?如果每門課都粗心大意失掉幾分,那可能名校就與你的孩子Say Goodbye了。

如何幫孩子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

1、端正學習態度

讓孩子意識到粗心大意是一個壞習慣,不能當作考不好的藉口。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意識到粗心大意的危害,下定決心改掉這個毛病。

2、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孩子馬虎其原因是缺乏責任心,覺得很多事不用自己操心,最家長有依賴感。覺得自己錯的不夠好家長會幫助自己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責任心的缺失。作為家長,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要讓孩子承擔責任何後果,不要一味包辦所有事情。吃過“苦頭”後自然會長記性。

3、從生活小事著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孩子粗心大意的習慣不僅僅反應在學習上,還能反應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讓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如,放學回家後把衣服和鞋子放好,寫完作業後把書桌收拾乾淨,玩過得玩具要整齊放回收納箱........

4、培養孩子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導致粗心大意的一個重要原因。有的孩子邊看電視邊寫作業,有的寫幾道題就出來溜達一圈,一會兒喝口水,一會兒上個廁所.......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作為家長我們要給他營造一個安靜的氣氛,讓他能夠一心一意的去完成一件事,學就學個踏實,玩就玩個痛快,不能三心二意。

結束語

不要給孩子的失利找藉口,要讓他承擔後果,一次是粗心、兩次是粗心,三次以上就不知粗心那麼簡單了,慢慢就成了壞習慣。而且孩子粗心的背後隱藏著不好的學習習慣和知識學習的不紮實,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再協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一些小事做起,只要能堅持就一定能改掉不好的習慣。


數學漫談


我不知道這樣說的家長,他家孩子的學習情況,我就說說我自己家的經歷。

小時候,弟弟成績剛開始不好的時候,媽媽、姐姐、妹妹也是這麼說,因為我在家裡沒地位,所以我不敢吭聲。

後來,弟弟的成績更差了,她們就說:“他不是不會,是不想讀,貪玩,他還是很聰明的……”

這次我忍不了了:“可是,現在是不想讀,時間久了,基礎就會不紮實,就是想學也跟不上,就是不會了……”

本來是想再提一些建議,畢竟我的成績是家裡最好的,可“不會”兩個字剛一出口,我就被3個女人輪番炮轟,甚至直接放話:“不要你管!”

最終,在該被管教的年齡,弟弟被眾星拱月般呵護,也就註定了他日後的悲劇。

我的觀點是:應該把考試和平時練習結合起來,定期查找不足,包括知識點、學習方法、學習狀態等等,不是要孩子完美無缺,至少不能犯原則性錯誤,比如――有個老家人的孩子,2年紀被勸退回戶籍地,因為他連10以內加減法都沒掌握清楚。


linileen


我家孩子從三年級起,滿分越來越少,到六年級少得好可憐!孩子表示錯的題都會,我測試了數十次,他確實都會。直到有一次,我才發現可怕的一件事,他居然不按照流程做題!他做題從不用稿紙,就用腦和眼做題,檢查時也是這麼做的,難怪滿分越來越少!找到癥結後,孩子改用正確方法做題,現在滿分多起來了!


吃飽開始


經常聽家長說:“考試孩子都會,就是太粗心大意,做題不認真!”身為一線教師,聽到對孩子這樣的評價語,我心裡酸酸的,這是對學習本身沒有正確認識的家長所說的,這是沒有能力對孩子前程負責的家長所說的,甚至也可以說是一部分不懂教學的老師誤導家長所說的。家長朋友們,讓我們重新一起來認識一下學習和考試吧!

任何一個學生的學習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懂、會、熟、快。所謂懂,就是說我們的孩子聽老師講解沒有問題,課上聽懂了,一般學生便認為自己會了。其實,這才是學習的第一個層次,可以這樣來說只要智商沒有問題,上課還能認真聽,這個層次都能達到。會,是第二個層次。怎麼算會了呢?首先是看著自己的筆記能夠把老師講的東西說清楚,然後是不看任何筆記只是看老師所給的空白材料就能講明白,這才是真會了。懂的層次是學,會的層次是習,合在一起才是學習。我們的學生往往只是學而不習,尤其是自作聰明的學生,考試出了問題便說粗心大意造成的,實際上是沒有真正的學會。學習的第三個層次是熟,熟就是看著不帶筆記的學習材料會了之後的一個延伸,比如說初步會時用時間30分鐘,熟的程度可以縮到10分鐘左右便把老師所講的說個一清二楚,這就是熟。對老師所講的習題都能達到熟的程度,自然熟能生巧,熟能生巧之後做題當然就快了,做題快而且正確,考試的時候成績自然就好。學習到了第四個層次,便不會再說什麼粗心大意了。再說考試,基礎題就是考學生學會多少,而拔高題則是考查學生對考點的熟練程度了。不熟悉,交卷之後再會,已經晚了。會做而錯的題就是不熟練,試問如果考查1+1等於幾,我想不管多麼粗心也不會出錯的。

總之,孩子再說由於粗心而沒有考好時我們就要和孩子談談了,看看他究竟處於學習的哪個層次。正確認識學習和考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也不要說“粗心大意”了。

 





周永振老師


我是老師,我會告訴家長,“其實都會,就是粗心”是自欺欺人罷了。

這句話中,我們都能感覺出有隱含的得意或優越,當然也有可能是聊以自慰。但不管是哪種,都是不能正視現實的藉口。沒有粗心一說,但凡有錯誤,一定有漏洞。

1、習慣不好

如果確實是會,做錯了,那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認真審題,仔細計算,及時檢查等。經常看到這樣的錯誤,題目求sin,學生看成cos;題目明明要求點在x軸正半軸運動,學生說沒看到。這都不是粗心,是習慣養成不好。

2、知識不牢

在進行對數函數學習時,經常有學生說我粗心,忘了真數大於零了,所以做錯了。學生的後半句是實話,他忘了,而不是粗心了。

考完試,老師同學一說,他立刻就想起來了,但考試的時候就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知識不牢的表現。


3、方法不熟

考試考得不僅僅是你會不會,還有是你熟不熟。如果對常用解題方法不熟練,在考試中遇到這類問題,就會有一種似曾相識,但又似是而非的感覺。

考完試,和同學們一對題,別人一說思路,再與自己之前學習的印象一印證,常常會一拍腦門,說“我會,我會,就是粗心了”。其實是對方法不熟練,導致用起來磕磕絆絆,出現問題。



4、思維不深

還有一種,是學生思維深度、廣度不夠。在高二學習圓錐曲線時,學生往往是即便有大體思路,但是在進行繁雜的計算時,錯誤百出。表面看是粗心,其實是思維能力不夠

一道含有多個參數的複雜方程的變形、化簡、計算,其實對學生

全面思考能力細節把握能力觀察分析能力預見把控能力要求都很高,學生計算錯誤,不是粗心了,而是能力不夠,顧此失彼。

所以,千萬不要一句“粗心”掩蓋住孩子學習上的弱點和漏洞,如果不能重視、正視,這種“粗心”不但不會隨著年齡增大而改正,反而會越來越嚴重,終將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