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国?

骑蜗牛走高速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在“晋阳之战”中击败执政智氏,此后三家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赵、韩、魏三家魏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赵、韩、魏三国均由春秋大国“晋国”分裂而来,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均将三国合称“三晋”。

周朝实行分封制,晋国“骊姬之乱”后氏卿崛起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宗室和功臣建立诸侯国代为统治,而各诸侯又将土地分别划分给公室子孙和各卿大夫代为管理,而卿大夫则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从而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层级管理模式。

春秋末期,随着各诸侯国兼并战争的加剧,公室和卿大夫的实力开始不断壮大,但各诸侯国的公室和卿大夫基本维持着一种巧妙的平衡,因而并未出现大的问题,但有两个国家却出现了卿大夫取代诸侯,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这便是齐国的“田氏代齐”和晋国的“三家分晋”。

晋国之所以会被赵、韩、魏三家取代,源头还要追溯到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晋献公五年(前672年),晋献公击败骊戎,虏获骊姬及其妹妹,并对这对姐妹花极为宠爱。后来,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齐为太子,便不断离间晋献公与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之间的感情,太子申生最终被杀,而重耳和夷吾则逃往他国,史称“骊姬之乱”。

△“骊姬之乱”公子重耳逃亡

骊姬之乱后,晋国从此不再分封公子、公孙为贵族,导致原本可成为公室屏障和支持力的宗族势力大损。而到晋成公时,更是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执政的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导致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再也没有了制约力量。

前633年,晋文公设立六卿制度,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可权力这种东西,一旦掌握了,谁又肯轻易放弃呢?于是,为了长期掌握话语权,卿大夫与卿大夫之间、卿大夫与国君之间都开始疯狂扩充自己的实力,经过残酷的攻伐兼并,到春秋晚期时便只剩下了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

△晋国六卿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范氏、中行氏两家先后衰弱被灭,晋国便只剩下了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而四家之中又以智氏最强。

“晋阳之战”智氏被灭,赵、韩、魏“三家分晋”

春秋末期,越国攻灭吴国,越王勾践率军北渡淮水,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越王勾践便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而此时的晋国,由于卿大夫之间的相互争夺内耗,公室大权旁落,对外早已无力争雄。

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眼看曾经中原的传统霸主晋国衰弱至今,内心十分焦灼。智伯瑶认为,晋国衰落的主要原因便是公室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而如果想要恢复晋国霸业,首先就必须增强晋国国君的实力,从而保证国君对晋国的掌控,只有如此晋国才能避免内耗,形成合力对外称霸。

于是,一心为公的智伯瑶便提出,由晋国四大公卿各自献出一个万户城邑给国君,从而增加公室的实力。为了表示诚意,智伯瑶率先将一个万户城邑献了出去,韩、赵、魏家虽然不愿,但由于三家无法形成合力,各自又不是智氏的对手,韩康子和魏桓子便也被迫献出了万户之邑。

虽然四家之中三家已经贡献城邑,但赵襄子却坚定的予以拒绝,为了予以惩罚,晋公便在智伯瑶的建议下,令智伯瑶和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合兵围攻晋阳,并引晋水水淹晋阳城,“晋阳之战”爆发。

赵氏本就不是智氏的对手,更何况对方是三家联军,根本抵御不住,但他却知道韩、魏两家献城也是被迫之举,于是暗中与两家联络,直接导致韩、魏两家临阵反戈,以大水倒灌智氏军营,智伯瑶兵败身亡。

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又联手屠杀智氏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智氏从此消失。此后,三家又不断瓜分晋国公室土地,而大权旁落的晋公对此根本无能为力。

前438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继位,此时晋国的土地几乎已经被三家瓜分一空,只留下绛与曲沃两地给晋国公室。前403年,周威烈王赐封赵国、韩国、魏国,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三国的诸侯地位,从此韩、赵、魏开始被称为“三晋”,晋国名存实亡。

晋孝公二十年(前369年),赵成侯、韩懿侯将晋君迁至屯留。晋桓公三十年(前359)年,赵成侯与韩昭侯分晋,又迁晋君于端氏。晋静公八年(前349年),赵国夺取晋国的端氏,又将晋君迁回屯留。不久,韩玘杀晋君,晋国彻底灭亡


香茗史馆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在历史上,人们一般把“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当做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提到“三家分晋”,就不能不提晋国;提到晋国,就不能不提晋国的“六卿制度”。

先说晋国吧,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现在的山西省。

首任国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后改国名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崛起,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称霸一方。

到了晋文公时,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终于成为中原霸主。

之后,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全都是春秋各诸侯的盟主,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捍卫着华夏文明。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 ▄ ▅ ▆ ▇ █ 谢谢关注█ ▇ ▆ ▅ ▄ ▂



驯鹿历史


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在春秋时期,原都属于晋国,后来三家分晋,分成了三个国家韩、赵、魏,所以战国时期这三国也统称三晋!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一个分水岭!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强大的诸侯国,出自周成王的堂叔周叔虞,出过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到了春秋末,晋国大权落到了当时的大族智家手里,当时的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联合起来打败了智家,在公元前403年,三家瓜分晋国的土地,建立了韩国、赵国、魏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后,强大的诸侯国晋国一分为三,分裂后赵国最强,韩国最弱;晋国与秦国紧临的诸侯国,成为了阻挡秦国东进的障碍,三家分晋后,最弱的韩国成了秦国的邻居,这对于秦国统一六国是非常有利的,而韩国也成了最早一个被灭掉的战国七雄!


小任谈史


我是史山泛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国被称为“三晋之国”,这涉及到了春秋晚期三家分晋的事情。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晋国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也就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当时的天下实际统治者还是周天子,但是诸侯的分封使得诸侯权力过大。当时的社会就是周天子分封天下给诸侯,而诸侯把封地分给自家王室来进行统治。

而晋国在晋献公时期,把分封的王室公卿进行了清理。

这就导致晋王的统治力实际是在下降,最终形成了以各家异姓大夫为首的势力。分离了晋国的权利统治,在经过激烈的兼并之后晋国形成了以“六卿”为首的新势力,分别是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

而到了春秋末期则只剩下赵、魏、韩三家,这个时候的晋国已经失去了实际的统治权力,晋国的土地几乎都被三家所把持,当时的晋幽公还要去向三家的家族见礼。

而到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了赵、魏、韩三家为诸侯王,与晋王并列。这也彻底宣布了春秋五霸中晋国的覆灭,这也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因为晋国是三家分开的,才有了韩、赵、魏三国,所以战国初期三国又被称为“三晋之国”。而三家分晋也被认为是春秋和战国的一个分界线,实际上三家分晋也可以认为是新兴的阶级和老牌阶级的一次斗争。正式宣布我国

从奴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分晋之后的三家也形成了新的格局战国七雄。

其实即使三家分晋,在之后的战国时代,三国之中也一直在努力重新合并。只是权力好分而不好合,最终全部覆灭,成为了统一的大秦帝国。


史山泛舟


“三晋之国”的称号源于晋国。

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称霸时间最长的国家,晋献公时期,晋国开始大肆扩展,地跨今河北、山西大部,西到黄河西岸,据崤山,西北达汝水之滨,南抵今河南北部,疆域广大。

公元前403年,周烈王封三家为诸侯,瓜分了晋国。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就这一事件的记载:“周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于是晋国便分裂成了韩赵魏三国,这三个国家便也称“三晋之国”,这个“晋”就是之前的“晋国”。

三家分晋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既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瓦解,封建制社会确立的标志。




一读历史


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历史事件: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春秋六卿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智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执政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昼拾夜梦


因为韩赵魏三家原本都属于晋国,他们三家本属于晋国六卿之列。在长时间的政治斗争后,韩赵魏三家逐步消灭了其他几个家族,共同瓜分晋国。

在历史上,人们一般把“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当做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提到“三家分晋”,就不能不提晋国;提到晋国,就不能不提晋国的“六卿制度”。

先说晋国吧,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现在的山西省。

首任国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后改国名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崛起,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称霸一方。

到了晋文公时,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终于成为中原霸主。

之后,晋襄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全都是春秋各诸侯的盟主,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捍卫着华夏文明。

晋国之所以能够长期称霸春秋时期,就是因为晋国的六卿制度。

在晋文公之前,晋国发生了两件大事,“曲沃代翼”和“骊姬之乱”。

晋文公这一支系本来是晋国的小宗,在晋文公的爷爷曲沃武公时消灭了在翼城的晋国大宗,夺取了政权,这就是“曲沃代翼”。从而导致晋国公室力量不强,也就是没什么叔伯兄弟,亲戚太少。

到了晋文公的父亲晋献公晚年,又因为国君即位人问题爆发了“骊姬之乱”,晋献公的儿子都被迫流亡外国,晋文公就是从秦国回到晋国继位的。

到了公园前633年,晋文公为了弥补晋国公室力量的不足,创立了六卿制度。利用卿大夫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晋文公建立三军,每军各设将、佐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

六卿最初由是十一个卿大夫家族把持,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卿大夫的力量不断增强,他们之间为了利益,开始互相征伐,自相残杀。

到了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之战结束后,经过六卿只剩下了韩赵魏三个幸运儿。

最后,到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正式成为诸侯,这三家共同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而到了战国初期,由于韩赵魏同出于晋国,而且三国也是事实上的军事同盟,经常一起欺负周边国家。

所以,很多书上,如《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都把他们统称为“三晋”。


晁明阳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2]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花开水不流


因三家分晋而来。

三家原为春秋末期晋国实力强大的六大公卿之三,后与六卿中实力最强的智氏击败另外两卿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了其土地。智氏凭借超强的实力以晋国国君名义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被迫割让,赵氏拒绝。于是智氏联合韩、魏围攻赵氏,于公元前453年兵围晋阳。生死存亡之际,赵氏成功分化三家联盟,与韩、魏联合攻灭智氏,瓜分智氏土地。此时晋国的土地已经基本被三家瓜分,晋国的国君所能控制的土地只剩下国都曲沃及绛周边可怜的地盘,事实上已经名存死亡。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获得周天子的册封,在名义上也得到了与晋国同等地位。公元前376年,废晋国国君,将晋国全部瓜分完毕。

六卿时代

四卿时代

三晋初期


农信史志


若三家不瓜分晋国,统一中国,哪里还有秦始皇什么事?结果这三家先后被秦国呑并。冤!

三家分晋前,晋国是最大的诸侯国。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以后,勤于国政,发展经济,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四年后,楚国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晋国援宋,并一举击败强大的楚国。

当时诸多诸侯国中,数晋、楚、齐、秦最强大。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但由于生前没有安排好继位问题,死后诸公子为争君位而发生了内乱,使得国力大为削弱。因而霸主地位不在。

秦国地处偏僻,早期并不参与中原争霸。而现在强大的楚国又被打败,于是,晋文公筑土为盟,称霸中原。

三家分晋前,晋国就存在兼并瓜分的状态。

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有大夫“采邑”,一个“采邑”就是一个国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国中之国”吧!)。诸侯国大了,那么“采邑”也跟着扩大了起来。

战国时期,早已礼崩乐坏。不但诸侯国之间通过战争实行兼并,国内的采邑也通过残酷的战争实行兼并。这样,某些宗族变成了强宗,大采邑变成了强国。

国君还会赏赐受宠、有功、有权的大夫田地或百姓,他们也可以向国君主动请赏。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

鲁国就是这样被瓜分的。公元前537年,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瓜分了鲁国。本来不强大的鲁国就更加衰微了。

兼并的结果,只会导致大家族的权力上升,而国君的权力下降。晋君的权力衰落后,国家实权实际上由栾、中行、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

这六家继续争权夺利,互相攻战,抢占地盘,最后胜出的只有智、韩、赵、魏四家。

智伯瑶向三家伸手要地。

欲望是个无底洞。四家之中势力最大的智家又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独自拥有晋国全部土地。

而且智伯瑶是个狂妄无礼之人。有一次的宴会,当时韩康子、魏桓子也在其中,智伯瑶竟当着家臣们的面用言语羞辱韩康子。这在韩康子的心里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公元前403年,智伯瑶请来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位大夫来家中做客。实际是摆下了“鸿门宴”。

智伯瑶假惺惺地作了开场白:“晋文公时,本国是中原霸主。后被吴、越所取代。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100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给国君掌管”。

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谓的“交给国君”还不是交到你手里去了呢?韩、魏害怕智家的势力,都不敢有异议,表示愿意上交。

唯有赵襄子一言不发,智伯瑶便用言语威胁他。把个赵襄子惹急了,气愤地说:“土地是祖宗遗产,我可不敢自作主张拱手送人”

智伯瑶立刻翻脸,两人大吵一顿,弄得不欢而散。赵康子一甩袖子离席而去。

三家灭智氏,自立为国,得到周天子的承认。

智伯决定伐赵,自家为中军,韩为右军,魏为左军,直奔赵城。赵军寡不敌众,且战且退。

赵襄子的父亲赵简子曾任尹铎治理晋阳,尹铎把晋阳治理得很有成效。他父亲曾告诉他:“晋国如果有祸乱,晋阳会是一道安全的屏障”。于是他率军退居到晋阳。

果然,当三家军队围困了晋阳时,智伯又放水灌城,晋阳一片惨状。但百姓皆顽强抗敌,无一人产生叛变的念头。

其实魏、韩两家随智伯伐赵,并非全力。他们根据智伯瑶的为人,又看到赵氏现在的景况,不禁联想到了他们自己:今日智伯伐赵,那攻韩、魏的日子还会远吗?

于是韩、魏决定联合赵襄子攻智军。恰好赵襄子也有此意,并派了使者来“串联”,并晓之以“唇亡齿寒”之理。三人一拍即合。

于是韩、魏反水,三家大败智伯,并将智家族人员尽诛。

韩、魏曰:“当尽灭其宗,以泄吾等之恨!”。

智家被诛,韩、魏、赵三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

那时候,周天子虽然是个空架子。但要成为诸侯,还是要周天子册封的。三家便派使者到周都洛邑,要求周天子将三家晋封为“诸侯”。

周天子见木已成舟,事已至此,也就顺水推舟做了个人情,正式册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

(魏桓子)

(韩康子)

就这样,一个本来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被魏、赵、韩三家彻底瓜分了,成立了三个独立的诸侯国——魏国、赵国、韩国。此后的历史,便没有了晋国。

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晋绝不祀

后记

晋国是当时所有封国中面积最大、力量最强的诸侯国。由于家底丰厚,虽然晋国被一分为三,但魏国、赵国、韩国在诸多诸侯国中国力仍属上乘。并能与秦、楚、齐、燕强国逐鹿中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如若没有赵、韩、魏三家瓜分最强大的晋国,那不知天下风云怎样变幻,国家格局如何走向,或许统一六国将不是秦始皇,或许是“晋始皇”、“楚始皇”……当然,“晋始皇”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