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里提到的国民党军队派留学生去德国学习,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化骨绵掌6


欢迎关注“桌面战争兵棋”,我们专注于军事历史领域的耕耘,欢迎您的指点。

首先回答问题:国民党派留学生去德国学习是历史上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在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德之间有过一段相当长的蜜月期,在数任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国民党军在开战前整编出了20个德械师和20个部分接收德式装备的调整师。这些部队在抗战初期,尤其是淞沪会战中给予了日军有力的打击。数任德国顾问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有“德国国防军之父”美誉的冯·塞克特。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也派出了一些军官赴德学习,下面为大家介绍其中较为有名的将领。

蒋纬国:蒋介石次子,1936年随蒋百里访问德国,1937年进入德国慕尼黑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加入德军,军衔少尉,1939年回国。在国民党军中担任过装甲兵司令,官至少将。

有资料称蒋纬国参与了德国闪击波兰的初期作战,可谓是国民党军中少数见识过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军官。但由于资历太浅,加之身世太强大,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都鲜有出场机会。

邱清泉:黄埔二期生,因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有“邱疯子”的外号。1935年被派往德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陆军大学。抗战中屡立战功,被杜聿明视为左膀右臂。解放战争中被击毙(淮海战役)。

邱清泉是国军少有的懂机械化作战的将领,其所属的第五军前身就是国军第一支装甲部队。在昆仑关战役中邱清泉威震日寇。


桌面战争兵棋


电视剧《雪豹》里的周卫国在黄埔9期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被派往德国留学。很多人在质疑这个事儿的真实性,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国民党军队派留学生去德国学习,这个事肯定是存在的。

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归根结底只有利益。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

九一八事变之前,中日关系走得比较近,所以派遣留学生的方向主要是日本。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很多人都是从日本留过学的,包括大军阀阎锡山,孙传芳等,连老蒋本人都在日本留过学。

后来中日关系逐渐紧张。国民党公派留学的方向就转向了德国,这也是当时大环境决定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蒋青睐德国武器装备,准备打造60个德械师。所以从德国购进了大批的武器装备,当时还与德国签订了贷款协议,用国内的矿产资源来换。

有了这样的新式装备,还得请德国人做顾问。在这样的环境下,派遣留学生到德国学习军事,也就很正常了。而且中德之前的关系也都是不错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出使欧洲时还专门去拜访了德国首相俾斯麦。

那时候派往德国的留学生好像不是很多。资料上也没有明确的数字,但有几个代表人物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蒋纬国。俞大维。邱清泉。桂永清。黄维。

这几人的资料我就不再赘述了,个个都是厉害角色。黄维被派到德国留学后,因为抗战爆发,所以被老蒋中途就给招回国了。


剧中周卫国留学德国的事情是有迹可循。但就周卫国的资历和上述几人差的有点悬殊,国民党是最讲究论资排辈的,跟上述几人比他还不够格。

也许这是剧中出的一个bug。


都知道黄埔精英出在前六期,而黄埔9期毕业的周卫国,从时间上推测,他和邱清泉留德时间差不多,但是他不可能和黄埔2期的邱清泉同时留德,这是说不通的。


说史听涛


在电视剧《雪豹》中,主角周卫国因为个人能力优异而被从中央军校选派到德国军校进行学习。

很多人都认为国民党军人赴德国学习是电视剧虚构的,但是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国民党曾经派出过大量的人才前往德国学习深造,在这些人当中不乏很多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位。我们按时间顺序来看一看。

第一位,国民党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俞大维。他曾任中华民国交通部长、国防部长等职。1951年到台湾后也是身居高位。他曾在1928年和1930年两度赴德国考察学习,将大量的德国军事军工经验带回国。

第二位,黄埔军校二期学生邱清泉。1934年,邱清泉以黄埔军校第一名的成绩被选派德国进入柏林陆军大学学习深造。回国后,邱清泉有大量著作来描述自己在德国的所学,受到蒋介石赞誉。

第三位,蒋介石次子蒋纬国。蒋纬国在1936年中德合作期间前往德国,担任当时访问德国的蒋百里的少尉侍从。

1937年,蒋纬国在德国参军,并进入德国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学习。在毕业后,蒋纬国继续在德军中服役。

这一情况直持续到了1939年德意日三大轴心国联盟才结束,这一年蒋纬国返回中国参与抗日战争。

第四位,国民党高级将领黄维。这个人我不多介绍,大家都熟悉。1936年,当时已经是陆军少将的黄维被派到德国学习军事,原定学习一年。结果因为抗战爆发,黄维提前回国参战。

当然还有很多国民党高级军官或将领都在德国学习过,在此我们只看这四个有代表性的,这些已经足以证明国民党军队人才和政治人才都有去德国留学。

当然了,电视剧里的周卫国级别远远不够,这一点确实是电视剧剧情需要导致的穿帮。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在二战期间我国和德国分别属于两个敌对的阵营,那么德国怎么会帮助训练我国士兵呢?

首先,中德关系在历史上都没有太差,即使是在晚清,德国也是对中国保持了尊重。李鸿章访问欧洲时还顺路拜访了时任德国宰相的俾斯麦。

1933年希特勒上台,网传希特勒本人对中国历史比较尊重,而且他还曾经在落魄时受到过一对中国夫妇的帮助,所以他对中国的态度不甚偏激,不歧视中国人。(这部分资料网传,说到底还是有利益可图。)
▲希特勒与孔祥熙

另外,当时的蒋介石反苏情绪还是很重的,希特勒也希望和蒋介石结盟共同对抗苏联。

因此中德两国之间友好的关系也得以继续。在那时,中国与德国处于蜜月期。蒋介石从德国购入了大量军事装备,希望武装数十个德械师。

并且还有大量的德国顾问在国民党军队中发挥重要作用。大环境如此,德国接纳国民党派出的留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德日结盟。在日本的压力下,德国开始撤回在中国的顾问,甚至以没收财产和取消国籍为威胁要求德顾问回国。

尽管如此,仍有大量的德国顾问继续留在中国工作。巴伦斯班格、赫兹伯格都是当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德国人,甚至还有大量德国顾问战死疆场。

丘吉尔曾经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网都是由利益的线来编织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就更不必说了,国家行为的唯一准则就是国家利益。



▲德械师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民党派遣留学生去德国这件事,就不难理解了。


史之策


事实如此,黄埔一期毕业生就有好几个在德国陆军大学或指挥学院镀过金,比如后任海军总司令的桂永清、号称“书呆子”的第12兵团司令黄维、因长沙文夕大火被枪毙的酆俤、以及胡宗南的军事副手李铁军等等,其中黄维未及毕业便被紧急召回国内,在淞沪会战中火线接任第十八军67师师长。



李铁军可能诸位不太熟悉,其实是胡宗南军事集团的重要角色,在第一军系统内胡宗南每升一格,接班的必然是李铁军,一如陈诚和罗卓英的关系,解放战争中任第五兵团司令,在豫西战场惨败于陈赓将军之手,从此一蹶不振。

黄埔二期比较出名的留德生自然是“邱疯子”邱清泉了,在选送留德学生体检时,由于相貌过于丑陋被刷了下来,大约是怕有辱“国军形象”,急得邱清泉致信蒋介石亲自过问才得以获准。

(蒋纬国和德国教官)

自1927年蒋介石与苏联翻脸并中断军事合作后,留学日本军校曾经时髦过一段时期,但1928年的“济南惨案”和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让蒋介石深感日本的威胁和不靠谱,转而寻求与德国的军事合作。德国为了自身利益也积极配合(秘密扩军),在军事思想、制度和武器装备等领域开始深度交流,中央军部队配备德国顾问,中央军校改为德国教官,“德械师”逐渐编成,自然而然的,国民党方面也开始选拔嫡系部队的少壮军官赴德学习军事。

最先选派的是黄埔前三期的精干人员,尤其是暂时没有作战任务的骨干军官,以作为高级军事人才储备;在黄埔军校迁来南京成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后,从1933年起正式选送优秀毕业生赴德深造,曾经一次性派遣20名学员,当然,这种公费留学国民政府承担的开支也不小,不可能数量太多。



《雪豹》中周卫国从中央军校毕业后再去德国留学,就是借鉴了这段历史,在德国还遇见了后来的对手竹下俊,确实,日本也选送了一批军官去德国深造,比如那个在黄土岭被干掉的阿部规秀。

也有部分非黄埔系军官被选送德国进修,比如胡宗南手下“天下第一旅”(整编旅)的旅长黄正诚中将,原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也被推荐前往德国陆军炮兵学校留学,号称“百战百胜将军”,1947年同样被陈赓围歼并生俘,再加上淮海战役吃亏的黄维,陈赓大将简直就是“留德生”杀手。



来头最大的当然是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1936年西安事变之前作为蒋百里副官访问德国,第二年进入慕尼黑军校学习,学制总共三年,期间曾经三次被纳粹狂人希特勒接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加入德国军队实习参加了入侵捷克。

不过蒋二公子1939年又留学美国,接受了一年的装甲兵学习和训练,知识都学杂了。



(蒋介石和蒋经国)

但是从反馈的情况下,留学德国的黄埔生和后面的中央军校毕业生并不怎么刻苦,两国军队巨大的文化、科技和理念差异,也使他们所学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国內战场,反而丧失了最宝贵的实战锻炼机会。比如桂永清在兰封会战中惊慌失措、酆俤当个警备司令都不合格、黄维在战场上一味教条等等,表现都差强人意。

倒是邱清泉作战还有些特点,战绩也算不俗,但勇猛有余而计谋不足,解放战争中几个兵团同在中原逐鹿,相比始终在一线作战并未留洋的胡琏,反而落于下风,打仗这玩意儿,绝不是拼学历的。


度度狼gg


国民党有没有向德国派遣留学生?

这个是肯定,具体去了多少人,去了几批纵横没有查到相关资料,但是大名鼎鼎的国军名将,邱清泉就是留学德国陆军大学深造的,邱清泉1934年5月参加留德考试时一共有九个人,邱清泉考第一,但是这九个人不一定都去,老蒋对去德国留学的人要求很高。

比如这个邱清泉,很多人对他的印象是特别奸诈,实际上邱清泉除了和老蒋是浙江同乡,黄埔二期外,邱清泉文化水平特别高,在考入黄埔之前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系,是个正儿八经的文化人,属于投笔从戎的典型。

正是因为文化高,回国后邱清泉写了留德报告,建议进行现代化国防军的建设,后来更是写了《教战一集》《教战二集》《建军从论》等军事著作,深受老蒋的欢喜,要是找一个吊儿郎当的人去,岂不是一事无成。

所以,国民党军队是有到德国留学深造的。

为什么会选择去德国留学?

之所以国民党会派遣留学生去德国学习,跟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有很大关系,北洋政权时期中国和日本走得比较近,派遣留学生的方向主要是日本,以建的军校来说,北洋建的保定军校是学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广州的黄埔军校则是学保定军校,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中很多人几乎一大部分人都是留日回来的,包括大军阀阎锡山、孙传芳、唐继尧等,就连老蒋也是在日本留学回来的,只不过是振武学校,比日本陆士还差了一点。

但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骤然紧张,老蒋从心底里又是一个臭日分子,所以逐渐减少和停止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行为,当然,中国的黄埔军校后来办的也不错,不一定非得要留学的,以前是留学回来就能谋个好差事,现在是没有黄埔为跳板,即使像孙立人这样留学美国军事名校的刚开始回国都加入不到正规军,而是在宋子文的税警总队中任职。

所以,在国民政府时期,能够公费去留学的,只能是在黄埔生中选,黄埔一期的桂永清、黄维也都有留德经历。

但是选择德国则是因为当时中德是蜜月期,在此期间,中国从德国购置了大量的德国装备,老蒋还要打造60个德械师,顾问也都是德国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派遣一些留学生到德国很正常,而且中德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好,晚清李鸿章出使欧洲的时候,还亲自去拜访了俾斯麦,中国想要学习的对象一个是日本,另一个就是德国,当不能跟日本学习的时候,那就得跟德国学习。

《雪豹》中的周卫国绝对不够留德的级别

当然,亮剑中的周卫国是不可能够级别去德国留学的,因为周卫国是黄埔九期。

黄埔前几期都是半年或者一年学制,到黄埔第八期的时候因为学习德国军事教学改为三年,黄埔九期因此也是三年,从1931年5月入学到1934年5月毕业。

按照《雪豹》中给的梗是,周卫国是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被派遣德国,其实你一推时间就发现,周卫国可能去留学的时间,跟邱清泉留德的时间差不多,邱清泉是1934年5月参加留德考试,7月前往德国,1937年毕业回国。

但是黄埔九期的和黄埔二期的一起出国留学那就有点扯淡了,国民党最讲究论资排辈,黄埔六期之后还真没听出过什么名将。

而邱清泉参加留德考试之前军队职务1931年就是上校团长,1933年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任少将处长,也就是说,邱清泉已经可以称少将,按照时间来推算正好是周卫国在黄埔九期时的教导人员。

老蒋不会愚蠢到让老师和学生一块到德国去学习吧?!


史论纵横


可能,而且还不少,中国从近代以来一直都用派遣出国留学的人员,各个列强都有德国也不例外,比如将纬国就在德国的军事院校学习过,而且在抗战爆发之后都还在德国学习,他学的就是德国最新的装甲兵战术。


开着皮卡打坦克


电视剧《雪豹》里周卫国被国民政府公派德国留学的剧情直到今天居然仍然有人在议论,可见其影响之深。那么,国民政府真的向德国派出过军事留学生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派出过军事留学生,而且“蒋二公子”就是其中一员!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期间,“蒋二公子”就曾经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军事学院。



在一九三九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正式爆发之前,尤其是一九三七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国与德国之间有过一段较长的“蜜月期”。

这段“蜜月期”甚至被后来一些人说成了是阿道夫认为中华民族是优等民族,对中国另眼相看!更有甚者,居然挖掘出所谓阿道夫幼年时的华人邻居对他友善,所以他对中国投桃报李云云……似乎阿道夫对于中国而言,就如同无私的“国际友人”一般!



狗屁!请容许本人说一句粗口。不可否认,德国当初的确给了国民政府不少军事援助。不仅接纳国民政府派出的军事留学生,还向中国派出了军事顾问团,帮助国民政府训练军队、培养军官。而且,还对中国出口了大量武器装备。其实,

国军最初的精锐并不是后来的美械师,而是德械师!



但是,这些东西可不是阿道夫施舍的,更加不是无偿援助!这些武器装备、甚至军事顾问团都是中国用彼时德国紧缺的战略物资换来的,上至稀土、下至猪鬃,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实际上,国民政府与德国方面很早便有接触,彼时西方世界为了遏止德国的膨胀,对德国采取了各种限制、甚至禁运。而德国毕竟国土面积有限,资源也有限。最终,德国政府、包括后来掌权的阿道夫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刚刚“一统天下”的蒋某人。与此同时,二战爆发之前,因为中国的长期内战,西方世界对中国也实行了武器禁运。这时候,阿道夫对蒋某人抛出的橄榄枝恰巧满足了蒋某人这方面的需要。于是,二人一拍即合,中德之间迅速进入了“蜜月期”,电视剧《雪豹》中周卫国被派往德国留学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内。



除了各取所需之外,阿道夫和蒋某人也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其实,阿道夫骨子里并不太看得上地窄物薄的小鬼子!他最想拉拢入伙的东方国家其实是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中国。阿道夫之所以向蒋某人抛出橄榄枝,除了换取紧缺的战略物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把蒋某人拉上自己的战车。



蒋某人也是个“实在人”,他既想要德国的武器,又想德国人在中日之间充当“和事佬”进行斡旋。同时,又想借助“倒向德国”向美国、苏联方面施压,迫使美苏对中国转变政策、甚至提供援助。退一万步讲,真要是美苏玩不过德国,蒋某人还可以顺势倒向德国。而他蒋某人,则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因为美苏最终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而且中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德国最终放弃了中国,而蒋某人也最终放弃了德国,投向了美苏的怀抱,同时抱着美国和苏联两个“狗大户”的大粗腿要票子、要武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尤其是德国闪击波兰之后,中德之间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一九三九年,所有在德国的中国军事留学生被撤回,“蒋二公子”也从德国回国。



除了蒋二公子之外,在淮海战役中阵亡的国军将领邱清泉也曾经是国民政府公派德国的军事留学生。还有“蒋大公子”的亲家俞大维、国军的海军司令桂永清……等等,总之都不是等闲之辈!


农民工歪说历史


确实可能发生。

从1928年到1940年间,南京方面和德国纳出于利益考虑,在经济军事方面有大量深层次的合作,中德关系处于蜜月期。

当时的南京方面向德国出售了大量的德国军工紧缺的钨矿石等稀有金属。作为交换,获取了大量的德制武器和技术装备,比如说原装进口的德式钢盔,毛瑟步枪,克虏伯榴弹炮等。同时也聘请了大量的德国军事顾问,比如说德军的总司令冯·塞克特,法肯豪森等德军将领,他们帮助蒋氏训练了一批精锐部队,即大名鼎鼎的德械师,甚至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期间还指挥这些部队进行对日作战。

那有没有派出留学生前往德国学习呢,答案是有的。

比如说,蒋的二儿子纬国就是前往德国军事院校学习现代军事,并且作为基层军官,参与了德军入侵捷克的战斗。除了像蒋二公子那样的皇亲国戚外,更多的是像教导总队司令官桂永清,号称打仗不要命的邱疯子邱清泉,我们熟悉的书呆子黄维,国民党军工奠基人俞大维等等

但是由于经费有限,不可能有那么大规模地派遣留学生学习,只有少部分幸运儿获得了这么个机会。这批留学生战绩平平,还丑态百出,例如桂永清在河南会战中当逃兵,蒋公子边打仗边做买卖,大发国难财,唯一拿得出的邱清泉,比起留美的孙立人将军,留法的廖耀湘将军,留苏的王叔铭差的不是一步两步。


兵说


可能啊,要知道国民政府当年跟纳粹德国走得很近,中国从德国进口了马克沁重机枪、毛瑟手枪、德式钢盔……抗战期间德国大使还出面调停中日两国冲突,无奈日本政府当时自信心爆棚,提出的停战条件太苛刻,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无法接受……


手机用户14195414620


电视剧中的中国军人到德国留学是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的。而且居中一些人物都是有原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国内出现苏维埃革命,但是没有成功,而是魏玛共和国成为了德国的合法政府。而作为战败国德国受到协约国的严格限制,特别是在军备上,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对德国实行非常孤立的政策,于是德国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找寻得合作伙伴,而在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军工产业也需要一个出口渠道,来扩大规模。

国军中的德械师

而中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是仍然受到日本的欺辱,特别是西方人居然将德国原来中国权益转让给日本,而中国不仅没有获得战胜国任何利益,即使本国利益和尊严也难以保全。因此导致的中国和日本矛盾的加剧,此后在第一次大革命之后,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分道扬镳,此时的中国也需要一个靠谱的外国伙伴能够解决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而需要解决的军事产品进口等问题。

蒋介石次子蒋纬国在德国留学时穿德国国防军军服照片

于是德国和中国在此时一拍即合,各取所取。两国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国家关系,国民政府大量进口德制军事装备,比较著名的就是蒋介石中央军换装德械装备,成为著名的德械师,同时在苏联军事顾问撤走之后,蒋介石的军队开始出新大量德国军事顾问,帮助蒋介石进行现代化的军事建设,此时中国和德国军事交流是非常频繁的。

《雪豹》电视剧中的德国将军冯·拉特将军,真实的原型是德国将军汉斯·冯·塞克特,他曾在蒋介石军队担任军事顾问,并协助蒋介石在第五次对中央红军的围剿之中,给予红军重大杀伤。

《雪豹》电视剧中德国将军原型为德国一战期间的总参谋长冯·塞克特

而电视剧中周卫国在德国受训期间,德国教官训练特种作战,也并不是空穴来风,二战中德国日常推崇特种作战,1943年盟军登陆意大利,墨索里尼被意大利政府逮捕,于是德国组织一支精干的特种部队,居然将墨索里尼从重兵把守的囚禁地点,将墨索里尼救走。

而在当时国民政府也确实派出了很多人员到德国学习军事,其中最有名就是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他在德国学习的是装甲兵,还有一位就是国军高级将领邱清泉,他作为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也曾被保送到德国进行军事学习。

著名的国民党将军邱清泉就是德国军校留学生

但是随着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日矛盾彻底激化,而德国与中国和日本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面临着二选一的选择题时,作为势力较弱的一方,希特勒最终选择了日本而抛弃了中国,后来更是直接承认汪精卫的伪政权,中国与德国关系最终破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