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問題上決定勝負的,是戰略上重要還是戰術上更重要?

非假追真


我是戰略決定論的擁護者。我認為,只要有正確的、成熟的、清晰的戰略,就是勝利的保證。哪怕在戰術上出了些問題也沒事。正確的、成熟的、清晰的戰略可以扭轉一切不利的局面,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以劣勝優。

熟知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我們在對外的戰爭中總是屢戰屢敗,屢戰屢敗。一開始我們以為是武器裝備不行,所以搞洋務運動,引進西方列強先進的武器裝備,可沒想到在甲午戰爭中又敗了。以前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武器裝備的落後,但在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並不比日本聯合艦隊差,清軍裝備的毛瑟槍和克魯伯炮並不比日軍裝備的春田槍春田炮差。於是我們又認為是制度的不行。於是我們搞戊戌變法,搞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後成立的中華民國還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家,學西方搞五權分立,議會制,制度不可謂不先進,但我們在對外戰爭中依然沒能改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結局。

可是,自從有了人民軍隊,人還是這些人,武器還是這些武器,中國還是這個中國,但我們卻能一步步發展壯大,取得了一個個勝利,甚至連武裝到牙齒的,以美國為首的,由17個國家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都被迫在停戰協議書上簽字。為什麼人民軍隊能發展壯大,以弱勝強,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那就是因為指導戰爭的戰略思想改變了。我們有了“人民戰爭”這個法寶,動員了一切的力量,讓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迸發了強大的戰鬥力。

網上曾經有個段子:一個越南軍官和一個美國軍官遇上了。美國軍官高傲的說:你必需承認,在越戰中我們美軍是打贏了所有的戰役的。越南軍官承認:你們確實打贏了所有的戰役,可結局是你們失敗了,灰溜溜的從我們的領土上撤走了。

美軍的武器裝備不可謂不先進,美軍的軍兵種協同戰術不可謂不高,美軍的單兵作戰能力不可謂不強,可他們為什麼能夠打贏了在越南的每一場戰役甚至是每一場戰鬥卻落了個失敗的結局?這無非是戰略上出了問題。在整個越戰期間,美軍根本就沒有正確的、成熟的、清晰的戰略,弄得前線的將士也搞不懂自己跑了上萬公里到越南來打仗是為了什麼。這些年,以美軍為首的所謂盟軍在反恐戰場上也因為犯下了戰略錯誤,弄得反恐戰爭是越反越恐。美軍確實也打贏了與恐怖分子的每一場戰鬥,將不少恐怖分子頭目打死,將不少恐怖組織清除,可結果卻是越反越恐,恐怖分子是越打越多,反恐戰場是越鋪越大,讓美軍及其盟友疲於奔命。

當然,我崇尚戰略決定論並不代表我忽視戰術。我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固然是有正確的戰略,但高明的戰術也功不可沒。例如先打弱敵,再打強敵,先打孤立分散之敵,先農村後城市,圍點打援,零敲牛皮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等等等,都是我軍戰術高明的體現。

戰略戰術相輔相成,有先進的戰略,再配上先進的戰術,人民軍隊如虎添翼。在戰略上,我們要蔑視敵人,但在戰術上我們要重視敵人,這樣,再強大的敵人在我們面前也只不過是紙老虎。


血染戰旗紅


1949年8月14日,第四野戰軍的第49軍146師孤軍深入湖南婁底青樹坪,作戰任務是追擊陳明仁第一兵團先起義後叛逃的部隊,之前77000多人的起義部隊叛逃了40000人,陳明仁很是鬱悶,解放軍奉命開始兜剿。而指揮所設於衡陽的白崇禧也派出部隊接應叛軍,冒進的我146師因此才遭到桂系兩個王牌軍的突然襲擊。

(程潛將軍)

不要過分誇大白崇禧的軍事能力和桂軍實力,敵人以最精銳的第7、第46兩個軍從伏擊到圍攻,打了整整三個晝夜,也沒有吃掉第146師。8月17日晚,在友鄰145師的接應下第146師順利撤出戰鬥,兩個師傷亡約3000人,戰後軍長鍾偉將軍做了檢討。但我軍一次意外的戰術失誤,卻敲響了新桂系軍事集團的喪鐘,這是所有人未曾料到的。

程潛和陳明仁在長沙和平起義後,第四野戰軍主力和第二野戰軍一部已經全面在湘贛地區展開,連同陳賡兵團在內,解放軍總計有12個軍的兵力可以投入作戰,我們知道,四野的一個軍基本都是50000人打底的,所以很容易計算出我軍的兵力規模,已對桂系軍事集團構成壓倒性的優勢。

(白崇禧)

白崇禧將叛逃部隊收容後重建了第一兵團,以黃傑為司令官,即便如此,他拼湊起來的部隊也不過11個軍26個師23萬餘人,但是架子搭的不小,有整整五個兵團的番號。起初白崇禧對四野的實力和自己的本錢還有清醒的認識,部隊全部駐紮在湘桂交界的衡陽附近,準備一旦解放軍發起大規模進攻,就拔腳開溜率部撤回廣西,依託十萬大山和10萬民團負隅頑抗。

如果在廣西再戰不利,桂系軍隊還有兩條出路,其一是從海路撤往海南島,其二是從陸路逃往雲南,事實證明白崇禧更傾向於海路。而無論哪種方案,都是我軍不願意看到的,有違解放軍“將敵人乾淨徹底消滅在大陸上”的戰略構想。

(黃傑)

然而青樹坪戰鬥的小勝,讓白崇禧跟打了雞血一樣激動起來,蔣介石也興奮的特派顧祝同前來勞軍,白崇禧在各方“鼓舞”下決定不跑了,他下令集結所有主力于衡陽和寶慶地區待機,準備與四野決一雌雄!因此,我軍局部戰鬥的失利,換來的是判明瞭敵主力集結的位置,同時“堅定”了白崇禧死守湘桂門戶的決心,這正是我軍求之不得的。

白崇禧否決了夏威請求立即撤回廣西的建議,拉開架式準備決戰,而聞知桂敵不撤反守,四野上下無不興高采烈。9月13日起,第四野戰軍主力兵分三路發起“衡寶戰役”,一舉圍殲桂系部隊47000餘人,其中徹底消滅了其王牌第7軍軍部和第171師、172兩個主力師,以及第48軍的一個師,白崇禧這時才不得不下令全線撤退逃往廣西,但為時已晚,他在衡寶地區浪費的時間是致命的。

(張淦)

在此期間,擔負“大迂迴”任務的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在陳賡將軍的指揮下從江西出發直插廣東,經廣西入雲南,在地圖上畫出一道漂亮的弧線,封閉了白崇禧集團外逃的所有出路。

11月6日起,人民解放軍開始發起合圍桂系軍隊的“廣西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173000餘人,解放了廣西全省和雷州半島等地區,帶著軍艦前來接應部隊出海的白崇禧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本輸個精光,縱橫民國25年的桂系軍隊就此灰飛煙滅。



(起義後的程潛和陳明仁)

白崇禧雖然號稱“小諸葛”,在戰術上有一定的機靈勁,然而卻被局部的小勝衝昏了頭腦,渾然看不到我軍“大迂迴、大包圍”的戰略態勢。如果他一味狂逃,解放軍盡力追擊也未必能全殲其主力,如果桂系殘部逃上海南島,還真是個大麻煩。所幸青樹坪戰鬥如同一餌,吊足了白健生的胃口,就在他認為可以一戰時,包圍圈已經漸次形成,從此無論桂系軍隊怎麼掙扎,都難逃覆滅的命運。

再高明的戰術,也要在正確的戰略框架內實施,否則只會讓全局失敗來的更快更猛烈一些,這就是結論。

(四野為起義部隊授旗)


度度狼gg


這要看整體上佔優勢還是劣勢。如果己方佔有明顯優勢的話,通常而言戰略更重要。例如蘇聯對芬蘭的戰爭,作為進攻方和侵略方,蘇聯的損失甚至遠大於芬蘭。但鑑於國力相差懸殊,蘇聯還是贏得了戰爭。相比之下,日本侵華就只是在工業實力上、和建立在工業實力基礎之上的軍力強於中國,戰術運用對比還強於蘇聯對芬蘭。但由於誤判了中國人的抵抗決心、以及基於決心之上的廣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優勢,把戰略定位“三個月滅亡中國”,最終導致失敗。

對優勢與劣勢判斷最為清醒的,當然是我們的毛主席。在是否要出兵朝鮮之前,毛主席清醒認識到中美兩國國力的巨大差距。但他深刻認識到:“美軍是鋼多氣少,我們正相反是鋼少氣多”,同時把戰略目標按照“料敵從寬”的原則設置為“打爛了最多相當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做好了本土抵抗的準備,因此戰略正確。但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僅是戰略正確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前線指戰員的戰術協調,和全國大後方的全面配合。當我們知道在松骨峰用牙齒和敵人搏鬥、抱著敵人同歸於盡的戰士,長津湖畔直到凍死仍保持戰鬥姿態的官兵,鐵原和上甘嶺承受幾倍於二戰火力的軍人,難免心潮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用心愛你40


戰爭是戰略重要,還是戰術重量呢?

戰爭是兩個集團之間的人力,物力,智力的交量。

什麼叫戰略?什麼叫戰術?

戰略就是在戰爭之前做的戰爭部署,和戰爭步置,是一幅大的戰爭構圖。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首先要了解敵方的兵力部署,火氣的配備,兵器的種種,空軍,海軍,陸軍,工業,農業,交通。和戰爭開端之後,能有多少民兵參加戰爭。

全面瞭解之後制定作戰部局,先攻什麼?次攻什麼?如何癱瘓掉敵方的作戰能力。如何使對方的交通癱瘓,而使敵方無法運動兵力。如何切斷後勤使敵方無戰爭支撐。如何打亂敵方的通訊聯繫,使敵方無法配合作戰,而混亂,互相無法識別敵我,而自相混戰。

戰略就是戰前計劃和方略。然後在實施中,由具體的戰術來完成。

戰術就是戰鬥中的技術,在戰鬥中有一個智慧的頭腦,能夠在複雜的情況下運用巧妙的兵力克敵制勝。軍官能夠知道武器的性能,各種槍支射程的遠近,各種炮的作用,士兵的戰爭技巧熟練的程度,下層軍官的能力,下層軍官與士兵的素質,如果下層軍官和士兵們素質低,那麼再好的戰略,戰術方案也會由於下層軍官和士兵素質低的原因,而無法取得預測的效果,失敗是必須的。

許多的戰爭,由於士兵的素質高,高級指揮官戰略部署的一些弱點,而在戰術上,由素質高的士兵在戰爭中彌補,而達到了勝利預想的結果。

許多的戰爭高級指揮官部署的再好,部署到下面下級指揮官和士兵那裡,由於下層軍官和士兵的素質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其結果還是殘敗。

戰爭的勝利取決於,一個從上到下的軍事健康體系,睿智的高級指揮官和技術教養好的下級軍官和技術全面的士兵。


寶樹白石


戰略和戰術當然是相輔相成的,有戰略沒有戰術是瞎扯,有戰術沒有戰略是瞎打,結果都是要吃敗仗的。

1939年八月中旬,國軍統帥部和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決心在黃梅、廣濟一帶與日軍十三師團決戰,戰役目標是圍殲在這一地區孤軍冒進的日軍十三師團。當時日軍在這一帶只有十三師團,是一支孤軍,而且要分散守備黃梅和廣濟兩個縣城,所以李宗仁的這個計劃並不壞,戰略上可以說是可行的。

李宗仁當時指揮的部隊除了桂系的第七軍、四十八軍等部隊之外,還有張自忠的三十三集團軍,以及川軍的二十九集團軍,基本上都是地方部隊,總計約在三四十萬人。李宗仁下令以二十九集團軍進攻黃梅,兩广部隊進攻廣濟。國軍各部奉命進攻,打了半個月,始終未能按計劃攻破這兩個小縣城。

到九月初,增援的日軍就來了,戰場形勢變了。增援的日軍以海陸空軍配合猛攻田家鎮要塞,奉命駐守田家鎮要塞的川軍二十六集團軍一六二師在日軍海陸空軍協同攻擊下,在沒有得到上級允許的情況下,就擅自撤退,導致田家鎮要塞失守。一六二師這一撤退,等於把正在江北依託大別山和長江掩護進攻日軍的國軍各部的後路完全暴露給了日軍。日軍馬上溯江西進,開始抄國軍的後路。李宗仁不得已,只能下令全線撤退。

敗退時,李宗仁下令由二十九集團軍派部隊掩護,長官司令部、兩广部隊和三十三集團軍向平漢路以西轉移。

這個徐紹宗本來是川軍劉存厚的下屬,只是師長,後來劉湘吃掉了劉存厚,許紹宗就成了劉湘的下屬。1938年初劉湘病死在武漢之後,四川各軍群龍無首,國軍統帥部選拔王贊緒繼任四川省主席,同時將王贊緒和劉湘所部編為四十四軍和六十七軍兩個軍,許紹宗由師長升任六十七軍軍長,併兼任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出川時因為王贊緒兼任四川省主席,不能外出,所以由許紹宗以代總司令身份負責指揮。

李宗仁指揮應該說還是很不錯的,即便是在撤退的時候,也不是潰退,而是要求二十九集團軍派出有力一部向日軍前進道路上的必經之地黃柏攻擊,以阻滯日軍前進,為其它部隊轉移爭取時間。許紹宗命令四十四軍派隊阻擊在黃柏登陸的日軍,四十四軍指定一四九師,一四九師指定四四七旅執行任務,該旅先頭團為八九三團。

十月八日,先頭團在黃柏附近的九狼山與日軍一個海軍陸戰隊的大隊遭遇。川軍經常掉鏈子,但這次發揮不錯,激戰一夜,搶佔了九狼山的制高點,日軍被迫蜷縮在山腰。到拂曉時四四七旅發起攻擊,日軍也發起衝鋒,雙方再度激戰一小時,日軍因為是仰攻,處於不利位置,兵力也不佔優勢,最終不支,在停在江中的軍艦艦炮掩護下逃下山,上艦逃走了。

此戰四四七旅傷亡二三百人,日軍逃走時扔掉了大量物資,被國軍繳獲的各種槍支物資等共計約有五百餘件,日軍傷亡也有二三百人,因此算是這次戰役中的一個小亮點。但這個戰術上的回馬槍完全不能掩蓋國軍在撤退時的混亂所造成的重大損失。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撤退過程中被日軍包圍,以身殉國,二十九集團軍撤退時被日軍穿插分割,代總司令許紹宗和下屬各軍、師失去聯繫,一度陷入重圍,最後只能在兩個手槍排的掩護下突圍逃出來。

這就是抗戰期間在武漢會戰中的外圍戰役黃廣戰役。國軍的戰略計劃其實應該說沒什麼太大問題,因為田家鎮要塞是長期經營的重點要塞,火力並不算差,兩岸又分別有國軍重兵集團掩護,這時候只要田家鎮要塞不失守,黃梅、廣濟一帶東邊就是大別山,日軍重兵此時都在安慶和南京附近,增援並不容易。打個比方說,田家鎮要塞就好比遼瀋戰役中的塔山,只要田家鎮要塞能守得住,李宗仁的戰略是有可能實現的。

但問題就在於,日軍增援部隊以海陸空軍配合,溯江西進增援的時候,守備田家鎮要塞的川軍162師這時候卻突然掉了鏈子,而川軍掉鏈子的原因是胡宗南不但沒有給以火力支援,而且在關鍵時刻突然釜底抽薪,把自己的炮兵抽調走了,以保存實力。

162師的裝備是非常差的,當時連漢陽造都沒有,武器基本上全是四川省內的軍閥兵工廠自己生產的,原本出川時說到前線了軍政部統一配發新式先進武器,結果並沒有落實。在參加此次戰役時,該師配屬胡宗南的第四兵團指揮。川軍自出川抗日以來,每次都被日軍炮火壓制,自己無力還擊。所以這次看到有炮兵支援,川軍都很高興,覺得自己這次終於有炮兵提供火力支援了,信心很大,士氣很高。

川軍陣地後方本來有一個胡宗南的炮兵營,但在日軍以猛烈火力炮擊川軍陣地時,川軍等著炮兵的火力支援,結果沒等來,派人去看是什麼情況,一看才發現,炮兵早都撤退了,頓時士氣轉為低落,無心戀戰了。沒有了炮兵支援,就靠川軍那些舊式武器,自然不是日軍的對手。日軍以艦炮猛轟,同時用戰機俯衝低空掃射,川軍也沒有任何高射武器還擊,堅持了一陣,就潰退了。

川軍潰退走了,日軍從田家鎮要塞登陸,直插國軍後方,李宗仁也只能下令全線撤退了。這一撤退,第一步退過平漢路,第二步就是退過襄河和漢江,武漢就完全暴露了,整個武漢會戰也就失敗了。所以,武漢會戰失敗後的第二年,國軍統帥部在西安召開高級軍事會議,檢討得失,曾有過殺一六二師師長以肅軍紀的想法,後來在其他人活動之下,才免於一死。

而在這個過程中暴露出來的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所說的,每次戰役各個部隊之間不但不能相互支援,而且互相挖坑。哪怕是兩個部隊陣地相接,上級明確要求相互保護側翼,當敵人來時,也只顧自己逃命,不顧友軍死活。這個毛病一直到解放戰爭也沒有解決,而且是中央軍內部不同派系之間也越來越不相互支援了。


蕭武


戰略是“大局”,戰術是“局部”,通常情況下,戰略遠比戰術要重要!自古以來,戰術打贏、戰略失敗的例子很多,往往帶來致命的影響。

二戰裡爆發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就是一場蘇軍損失大大高於德軍的戰役,然而蘇軍贏得最後勝利,從而全面進入反攻。這場戰役的影響是深刻的,蘇軍歡天喜地向著德國方向前進,德軍逐漸失去贏得戰爭的希望。

因此,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被稱為蘇聯衛國戰爭的第3個里程碑,第1個里程碑是莫斯科城下粉碎德軍的閃擊戰,第2個里程碑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扭轉二戰局勢。

1943年的德軍迫切需要1次大勝利,因為飽嘗2個冬天失敗的德軍士氣受到嚴重打擊,他們寄希望在天氣良好的夏季發動攻勢。很巧,蘇聯人正等著德軍來進攻……

經過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極大吸取對德軍作戰的經驗,蘇聯統帥部認為:蘇軍對德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沒有什麼必勝的信心,而讓德軍發動強烈進攻不失為一種選擇。

換言之,蘇軍準備抵抗住德軍的進攻,當德軍進攻受到重挫的時候,他們就盡全力發動反攻,徹底打垮德軍的有生力量。

既然雙方都有意來一場“大”的,那麼就會有一段平靜期來調兵遣將,就像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1943年5月到6月,庫爾斯克的不熱鬧透著一股詭異,兩側軍隊都在積蓄力量……

德軍集結90萬部隊、2700輛坦克,蘇軍集結130萬部隊、3600輛坦克,蘇軍的後方還有預備隊——60萬人、2400輛坦克的草原方面軍。德軍由於兵力吃緊,並沒有多少預備隊,這意味著德軍即便打敗蘇軍也不能佔據多大地盤。

7月4日,德軍率先“破冰”,派出幾個偵察營去排查蘇軍的地雷陣、防禦工事等情報。蘇軍從抓獲的俘虜口中得知,德軍第二天就要發動攻勢,接下來的蘇軍情報也顯示同樣內容。

7月5日戰爭如期爆發,德軍出動重55噸的虎式坦克、重44噸的豹式坦克打先鋒,這些新型坦克在性能上佔據優勢。

然而,蘇軍的防禦陣線也是相當牛叉,他們設置大量互相緊密配合的戰壕、鐵絲網、雷區、反坦克火力點、重炮群。此外,數量上佔優勢的蘇軍坦克、空中強擊機也在德軍面前織成1張火網。

現在大家都知道,軍品的1大特點就是“靠譜”,穩定性要相當好。不過,希特勒這次犯了重大失誤,讓剛剛研發出來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投入戰場。“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就認為新型坦克在戰場會出意外,果然很多坦克就因為故障癱瘓在路上,結果被蘇聯火力乘機幹掉。

蘇聯先後投入6000多輛坦克,德軍也增加到3000多輛坦克,然而蘇軍要至少損失5到6輛T-34才能摧毀1輛德軍重型坦克。幸運的是,蘇軍坦克數量多,經常一哄而上跟德軍坦克混戰在一起,用炮打擊虎式坦克、豹式坦克比較薄弱的側裝甲、後裝甲。

地面這麼激烈,空中也沒閒著,雙方的戰機糾纏在一起。最初,蘇軍集中4000架戰機、德軍集中2300架戰機,隨後雙方增加戰機補充損失,總共超過1萬架飛機在戰鬥。這些戰機除了相互空戰之外,還執行對地面敵方坦克的轟炸任務,沒有戰機掩護的坦克就是“活靶子”。

開展1個星期後,德軍發現從南北兩個方向進攻並不理想,距離合攏還有一大半的距離,自己的半數坦克已經損失掉。戰場的局勢並不利於德軍,原先想合圍蘇軍的設想已經跑產,於是7月12日起德軍開始撤退。

縱觀這場會戰,德軍的攻勢仍然相當兇猛,從雙方損失來看,蘇軍被打得大出血。據數據披露,從7月5日到23日德軍傷亡不過6萬多人,蘇軍已經陣亡加失蹤7.03萬人、傷病達到10.7萬人。

前面說到7月12日德軍逐步撤退,而那一天蘇軍卻已經在庫爾斯克北段集中128萬部隊、2400多輛坦克,向奧勒爾的德國守軍發起進攻。經過22天的戰鬥,蘇軍付出傷亡42萬人的代價攻下奧勒爾,而德軍僅傷亡10萬多人。

從8月上旬開始,蘇軍的攻擊重點轉向南面,哈爾科夫戰役爆發。8月23日,蘇軍攻克這座烏克蘭最大的工業城市,蘇軍傷亡25萬人,德軍傷亡超過10萬。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宣告長達50天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結束。

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的最終數據出爐:從7月到9月,蘇軍陣亡高達68萬人、失蹤11.5萬人、負傷183萬人;相應的德軍數據就要小很多,德軍陣亡24萬人、失蹤5萬人、負傷75萬人。

歷史已經給出評價,蘇軍的巨大犧牲是值得的,不僅消耗德軍極為寶貴的戰爭資源,還圓滿完成事先的作戰計劃。儘管德軍的損失遠小於蘇軍,但是德國人已經看到在夏天他們也打不贏蘇軍,他們的戰術優勢難以抵消戰略劣勢。

通過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1個戰爭真相: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看誰損失有多大,而是看戰略上的作戰目標能否實現。


子屠龍


戰略與戰術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但兩者之中,從全局而言,相對來說還是戰略更重要。戰略錯了,再精彩的戰術也挽救不了戰爭失敗的命運。反之,局部戰術錯了,可以從全局戰略上重新調整,彌補戰術上的失誤,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仍有可能。戰術好比走路,戰略好比方向,方向錯了,路走得愈遠,錯誤愈大。

當然,話說回來,戰略畢竟是要通過戰術去實現的,再高明的戰略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戰術配合,要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戰略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戰術就是率兵遣將,攻城略地。戰略是虛,戰術是實;戰略是主觀上,戰術是客觀上;戰略是意識上,戰術是實行上;戰略是出發點,戰術是側重點;戰略是哲學精神,戰術是科學態度;戰略是戰爭全局的重點,戰術是每一個局部行動的重點。

我們說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前一句是告訴人們做事要自信,要樹立勝心,才能取得勝利;後一句是告訴人們做事要認真,要如履薄冰,如臨大敵,“膽欲大而心欲小”,永遠要把即使不堪一擊的敵人也想得非常強大。戰略上的自信是要通過戰術上的認真來實現的,所以,戰術上的認真,戰術上的具體落實也極為重要。戰略上要舉重若輕,戰術上要舉輕若重。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對立統一。


醉臥西湖18


那必然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戰略和戰術同等重要,卻一不可。

有很多戰略上是對的,結果戰術把握不好,最終一敗塗地,也有很多戰略上錯誤的,但是憑藉優秀的戰術,獲得了很大的戰果。

淞滬會戰,一直被認為是戰略上的巨大成功

關於開闢淞滬戰場,中國抗日名將張治中曾經說,中國抗戰有三種打法,第一種是“他打我,我不還手”;第二種是“他打我,我才還手”;第三種是“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

(張治中)

盧溝橋事變後,儘管宋哲元部還對日本侵略者抱有幻想,認為衝突只是局部的,形勢遠遠沒有到全面開戰的地步,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則認為,中日全面開戰已經不可避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動員全國進行開戰。

為此,蔣介石發表了重要講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由守土抗戰之責任”。

因此,蔣介石主動在上海發動對日軍的打擊,吸引日軍主力在淞滬與國民黨中央軍主力進行戰略決戰,也就是張治中說的,“我判斷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

淞滬會戰從戰略上來講,具有重大的意義。

(蔣介石)

首先,淞滬會戰是國民政府主動發動的,具有先發制人的優勢,在日軍還未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對其發動襲擊,一時間打的日本找不到北,日軍主力從華北南下,還是從淞滬登陸這是一個問題!

中國的地勢,向來都是由北向南打容易,由南向北打費勁,日本侵略華北後,再向南進犯,對於國民政府的處境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在淞滬發生決戰後,日本的侵華路線必然改變為由東向西,按照中國的地勢,西高東低的情況來看,日軍的侵略屬於仰攻,沿長江是逆流而上,日本的侵華壓力必然增加。

其次,以國民黨中央軍吸引日軍主力到淞滬進行戰略決戰,極大的減輕了地處北方國民革命軍的壓力,當時的北方是軍閥割據的北方,京津冀是宋哲元,山東是韓復榘,陝西是西北軍和東北軍,山西、綏遠是閻錫山,這些軍閥割據一方和中央政府若即若離,憑他們的力量是絕對無法抵抗日軍主力的侵襲的。

(山東軍閥韓復榘)

抗戰爆發前,堅決拒絕中央軍進入他們的地盤,如宋哲元在盧溝橋事變前還嚴禁中央軍北上。這些軍閥如果被日本人逼急了,投不投降還真就兩說,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一槍不放讓出東三省就是最好的例子。

淞滬會戰,將日軍主力吸引到中央軍的地盤上,減輕了地方軍閥的壓力,使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整合,從而形成全民族統一抗戰陣線的形成。

淞滬會戰從戰術上的徹底失敗

淞滬會戰是經過國民政府長時間籌劃與準備的,會戰爆發前,老蔣大手筆打造了好幾個德械師,實力較為強勁,然而真正開戰的時候,國軍面對日軍在上海的三四千日軍未能攻下,反而讓日本有了時間準備登陸大反攻。

在淞滬會戰中,國軍集結了八十萬軍隊,準備打消日軍的進攻,而日軍只有三十萬,經過連續抗戰,國軍在淞滬戰場的主力差點就被日軍包餃子,在這樣的情況下,老蔣下令“轉進”,結果成了潰逃。

淞滬會戰,中方傷亡三十萬餘人,而日軍傷亡僅僅四萬餘人,淞滬抗戰的意義就是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從根本上來說,淞滬地區根本就不適合打一場戰略決戰,而在此之前,國民革命軍從來沒有指揮八十萬軍隊的經驗,淞滬會戰實在打的有點滿腔熱血,卻又打的有點唐突。

北方軍閥韓復榘輕微抵抗後為保存實力後撤,被蔣介石給槍斃了;宋哲元部丟棄京津,知恥而後勇還算打了幾場硬仗,淞滬會戰為北方減輕的壓力,並沒有什麼好的效果。

這就是典型的,戰術上的失敗,導致戰略上的空談,假如淞滬會戰能夠打他個一年半載,抗戰形勢必然會好看很多。

戰略和戰術同等重要,戰略是宏觀的概念,戰術是微觀的概念,戰術組成了戰略,兩者相輔相成,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沒有誰是戰略上的巨人,戰術上的矮子,也沒有誰是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矮子,每一個戰略家都是從戰術家脫穎而出的,不懂戰術的戰略家不是好戰略家,不懂戰略的戰術家,不是好戰術家。


史論縱橫


打一場戰爭就如同下一盤棋,沒有全盤戰略大局觀,戰術再好,也很容易掉入對手佈局陷阱;反之,全盤戰略大局觀很強,沒有相應戰術的輔助,也很容易造成滿盤皆輸的局面。所以,對於戰場上的勝負決定,戰略與戰術同等重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下面以戰史為例。


解放戰爭大決戰序幕拉開前夕,雙方都把焦點放在了山東的濟南城這盤棋上。在中原戰場上,粟裕指揮的華野經過一系列戰役後,已經將國民黨大軍壓縮在了一些大中等城市及戰略要地上。隨著華野許世友兵團攻克了濟南與徐州間的兗州,濟南周圍數百公里的廣大地區均已經被華野所控制,王耀武所據守的濟南也成了一座孤城,因此,粟裕把舉行濟南戰役的問題提上了日程,以便解除華野的後顧之憂,能騰出手來把主力都集中在徐蚌方向上。

大決戰序幕拉開前,我軍在華北、西北及東北戰場上都已經佔據了全面優勢,而此時蔣委員長已經內憂外患,軍事形勢的每況愈下,桂系的李、白二人已經蠢蠢欲動,正在爭取美國的支持欲逼蔣下臺,龐大的財政赤字也已經令蔣介石焦頭爛額,所以曾一度考慮過放棄東北的大城市瀋陽及長春,把主力都集中於錦州,伺機支援關內戰場,以便與我軍全力奪取中原。

但是,要蔣委員長其放棄東北大城市談何容易,在戰略上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了,再說濟南的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更不可棄,只要牢牢控制了濟南,就可以將華野主力拖住,以便在將來的決戰讓粟裕有後顧之憂,而且雙方都已經在徐州地區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所以,對於已經成孤城的濟南,蔣介石是不可能會放棄的,而且志在必得。

而對山東的局勢,王耀武並不樂觀,也沒信心守住濟南城,他的主力部隊如張靈甫的整編74師及李仙洲兵團等部都已經被粟裕一一吃掉了,曾建議蔣介石放棄濟南,但都遭到了否決。身經百戰的王耀武看得非常明白,老對手粟裕下一步目標就是濟南,如芒在背的王耀武只好向蔣介石要求增加守軍兵力。同時,在戰術上,除了給王耀武增兵至11萬大軍,蔣介石還任命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統一指揮邱清泉、黃百韜及李彌三個機動兵團共十七萬大軍,相機支援濟南王耀武。

雙方都盯上了濟南這盤棋,這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行動,只要拿下濟南城,華野就可將華北及華東兩大戰區連成一片,更有利於往後華野集中優勢兵力,大打殲滅戰,從而推動戰局向徐蚌戰略決戰發展。

在全局戰略上,粟裕提出了用攻濟、打援兩種戰略,在戰術上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在徐州以北的方向上以粟裕指揮18萬的部隊準備打援,但也製造出圍攻徐州的假象;以許世友指揮的六個半縱隊還有特種縱隊等,約14萬人把濟南城團團圍住,讓南京的蔣介石猜不透粟裕的作戰意圖只能乾著急瞪大眼。這一戰略部署精髓在於,如果杜聿明的部隊不增援,那華野可安心攻城;如果杜聿明出兵增援,華野可以圍而不打,變攻城為打援,繼而擴大戰果。從戰爭的角度來看,這是戰略與戰術的完美結合,也是粟裕大將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體現。

濟南戰役打響前後,蔣介石採取的添油戰術給固守在濟南城的王耀武一點一點地運兵,就在戰役打響後的第三天,駐守在濟南西城區的國民黨96軍軍長兼整編84師師長吳化文的突然宣佈起義,瞬間打破了王耀武部署的防線,西郊城外的機場瞬間被西線宋時輪攻城部隊佔領,蔣介石對王耀武的運送支援的部隊只能停止了。

濟南戰局也急轉直下,在徐州附近杜聿明指揮的邱清泉、李彌及黃百韜兵團17萬大軍一直徘徊不前,生怕中了粟裕的“圍點打援”戰術,果斷放棄了北上增援王耀武計劃,全部龜縮回了徐州附近,此時濟南城的王耀武已經上天無路、下地無門,蔣介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十萬大軍一點點地被華野吃掉。

粟裕的戰略及戰術配合相當完美,雖然“打援”計劃沒有成功,但從戰術上看,蔣介石已經不敢在不利的條件下與華野進行大規模交戰;從戰略上看,我軍對敵人進行大決戰的有利條件已經逐漸成熟。就在濟南戰役結束當天,粟裕就向軍委提出了戰略上的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


賽門之略


小勝靠戰術、大勝靠戰略,這是上升到認知與格局的問題。

在戰爭中局部勝利靠戰術、全局勝利靠戰略。

戰術是指具體的一場戰爭。

戰略是全局的戰爭,可以同段時間打幾場戰役


戰術是打完一場或幾場戰爭就休整。

戰略是在做戰之前就必須準備充足兵源,充足糧食及作戰武器、後勤補給、不但要協調各級將領的關係,還要協調將領與政客的關係。

在戰爭中想戰術勝利有個作戰能力突出的將軍就行。

而想戰役勝利需要的是政客的參於及領袖的堅強意志力。


戰術與戰略的關係就是將軍與大帥的關係

戰術失敗了、換個將軍指揮即可,對一場戰爭影響不大。

戰略方向錯了、就導致整個戰役失敗,幾乎無法補救。

國家將領主持戰術指揮,國家領袖主持戰略的指揮。

所以戰爭問題上決定勝負的是戰略更重要。

例如宋朝岳飛(主戰派)的存在只能決定戰術的勝負,而皇帝趙構的想法(主和派)直接決定了一場國家戰爭(略)的勝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