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到底算好人还是坏人,你怎么看?

一块钱网站


辩证看待吧,我只能说换了人能做得更好的也寥寥无几,更不会是你我!过去的,都让随他去吧。做好自己!


无名小卒910724


我认为他是好人,人孰能无过呢?大家看完下面这些就知道了。

1888年,李鸿章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他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比较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

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他其实是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

李鸿章的墓地在现在的安徽合肥大兴集。这个墓整整修了十六个月。据传,其墓地的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原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间。合肥大兴集不是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

李鸿章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是因为他平生崇拜包拯,你们说一个崇拜包拯的人,能是坏人吗?


一叶子的秋天


我认为他是好人,人孰能无过呢?大家看完下面这些就知道了。

1888年,李鸿章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他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比较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

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他其实是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

李鸿章的墓地在现在的安徽合肥大兴集。这个墓整整修了十六个月。据传,其墓地的墓道用从英国进口的耐火砖砌成。原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共建有大大小小房屋99间。合肥大兴集不是李鸿章出生的地方,也不是他家祖坟所在地。

李鸿章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这里,是因为他平生崇拜包拯,你们说一个崇拜包拯的人,能是坏人吗?


一个影迷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好回答,在我眼里,他确实是个非常nb的人物,兴办洋务运动,至于签的条约,背后指使人都知道的,而李鸿章也靠着一双嘴皮子,让清朝少割了一些地,去日本签马关条约的路上,被日本愤青打了一枪,也让清朝少陪了1亿银子,在辛丑条约签完后,两个月后就吐血而亡


社会的不得了的fliqpy


李鸿章对满清来说是忠臣。对汉族来说,是汉奸。对太平太国运动来说,是刽子手。对洋务运动来说,是改革家、外交家。腐朽的满清政府以延续皇权专制而卖国、割地赔款的条约,他又是签字人。对外国列强瓜分中国,他又是帮凶与恩人。总之,李鸿章生逢乱世,是个复杂的人物。角度、立场不同,观点、态度各异,评价其人,需要有唯物的历史观、正义感、使命感和有历史责任感的良心专家、学者。


午夜梦醒18


李鸿章是位饱受争议的晚清大员,对他的争议大致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喜欢他的人,称赞其开明、务实、有远见,是好人!他为挽回清朝的颓废之势耗尽了心血,洋务运动与北洋水师能够取得可圈可点的成就,李鸿章功不可没。


可最终却在甲午前后,因受到顽固派的牵绊、掣肘,导致惨败给日本联合舰队,其引以为傲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因此失败!

但这决非李鸿章个人的错误,都是那些鼠目寸光的愚腐儒生,以及因循守旧不是进取的保守势力的错误。

而且慈禧太后与光绪的帝后争斗,也是造成甲午惨败的原因之一。故李鸿章虽有能力,但却没有尽情展示的舞台,终因处处受制于人,而导致功败垂成!


二、不喜欢李鸿章的人认为:李鸿章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之一,他的手上沾满了农民起义军的鲜血。

而他却凭此得以青云直上、飞黄腾达,堪称之清朝政权的忠实奴仆和鹰犬爪牙,是维护腐朽未落统治阶级利益的封建卫道士,是应该受到指责的。

此外,李鸿章还曾代表清政权与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卖国条约——尤其是《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都是李鸿章领头签的!因此李鸿章真是极尽卖国之能事,他和他的老板——慈禧太后一样的,都是大大的坏蛋,都不是好人!


结语: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人赞同的,如果放在局部来看也都有道理。不过未免有些武断和片面,我认为李鸿章既没有那么好,更没有那么坏——他只是一位难以尽情发挥其能力的晚清重臣而己!一方面,他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因而他仇视农民起义以及资产阶级革命。

另一方面,他又是位熟悉世界形势与发展趋势的能臣,为此他主张改良、革新,千方百计的要为老朽的清朝续命!然而却因为清未官场之腐朽,以及人事之掣肘,和慈禧太后的保守,最终使之有心而无力挽救清朝之危局——因李鸿章是以慈禧太后的背锅侠的形像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故而才会引发如此多的争议!

往事如烟已散去,历史若云去不还。

荡尽浮尘留真相,后人评判勿倚偏。


北疆同心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1823年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青少年时期的李鸿章,勤奋力学,志向远大,曾投于一代名臣曾国藩门下,受其影响,开始关心时事,重视经世致用。1847年,李鸿章中进士,受翰林院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先奉命随屡贤基回籍团练乡勇,后人曾国藩幕府办事。1860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编练淮军,相继取得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胜利,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清政府军事、经济、外效大权达30年之久,并多次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是晚清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1901年病逝,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

概括起来看,李鸿章一生共三件大事:

编练淮军,镇压农民起义。1860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安徽招募漼勇,很快编成一支13营的淮军,投入战场后,淮军联合洋拴队,独当一面,克苏州,下常州。成为剿灭太平军的重要力量曾国藩镇压捻军失利,李鸿章奉命担任剿捻统师,经两年而灭捻军,李鸿章成为独立的统帅,淮军也成为清朝最最要的军事支柱及李鸿章本人的政治资本。

兴办洋务,筹办海军,在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的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最关键的核心人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李鸿章认识到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的重要性,在上海的经历,也使他了解了一些西方情形和国际形势,因而奋起办洋务,以"求强""求富"他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军事工业一一江南制造总局,主持天津机器局,掌握着国家军事工业。后相继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等一大批民用工业。此外,他还创建铁路,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使國艰难地向近代化道路迈进。

几千年来,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北部内陆边彊,而19世纪中期从来,危机起于大海,李鸿章认识到此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而奋起筹建海军,经数年经营,建立起北洋、西洋、福建三支海军,李鸿章本人操纵着实力最强的北洋海军。甲午战争前,这支海军曾是中国海彊之保障。

办理外交,力撑危局。晚清政府极端腐败,对外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次比一次败得很掺。列强因此视中国为病夫,争相宰割。李鸿章站在外交的最前沿与虎狼同旋,他被迫先后与列强订立了《烟台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一系列决定国家命运的平等条约。在办理外交的过程中,李鸿章以保和局为目的,以退让为原则,以利用外部矛盾为手段,虽为中国争取一定利益,却丧失了众多主权,非但不能改变危机日甚一日的大趋势,反而加深了危机。

李鸿章的一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是中国洋务的先驱,外交的奠基者,生前死后都备争议。有人用"将倾大厦的裱糊匠"来比喻他,还是比较准确的。


陈年往事1222


我个人觉得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的以“好”或者“坏”来断定。

李鸿章在历史上有他的功绩,但是也有“卖国”的行径。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曾仿照曾国藩的湘军组建淮军,靠镇压太平天国和联军起家,历任江苏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职务。

19世纪60年代以后,热心洋务,提出了外需和容内需变法的主张,对外主持签订了马关条约薪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对内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军事和民用企业,创建了北洋海军。

一、李鸿章的主要功绩如下

1、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营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西北的新疆大部分地区被中亚浩瀚国将领阿古伯率军占据俄国还出兵侵占了伊犁,为了加强西北塞防,1875年清政府任命力主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与此同时,中国的东南海疆也受到列强的严重威胁,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倡议下,清政府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到19世纪80年代,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

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1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李鸿章的过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对外主持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颐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一河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铺;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延税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名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三、那些条约的签订是李鸿章的过错吗?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它作为“祸首”来承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皆与国之欢心”。

其实,当时如果不是李鸿章去签订条约,也会有王鸿章去签。他不过是清政府的代表,一个执行者而已。

总的来说,李鸿章的功还是大于过,所以不能单纯用好或者坏来评价,应该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下去判定。


老道读书


历史人物的好坏,不以我们现在的三观去度量,历史人物,都是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昙花一现,他们的所做所为,是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做出来的,能成为一代名人,尤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名节是被自己很看重的。

我们现在就聊聊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第一、工作情况

1、成就

在人事上,他罢免了一批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建立了不同于湘军幕府,以务实干练、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在军制上,“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对外关系上,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左右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轮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为总办,后以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他不允许外国人进入,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之后,由清朝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中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

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此举使我国东边的邻居日本望而生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



2、工作失误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第二、个人生活

1、书法造诣

李鸿章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其中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2、藏书成就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园,有“望云 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18000册。其中有《李文忠公全集》100册,内分奏稿、朋僚函稿、译著函稿、教堂函稿、海军函稿及电稿等。其余为政书、兵书、方志、科技图书及历代名人年谱等,抄本有《柔远全书》,藏书交至震旦大学后,校方为之设有“合肥李氏望云草堂藏书“专室,又称“李氏文库“,以特制雕镂精美的西式书柜贮藏。该馆在《震旦杂志》撰文介绍藏书捐赠之事。1949年以后,震旦大学图书馆藏书随院系调整归入复旦大学图书馆及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中李氏藏书归入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

3、个人作品

《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这十首诗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李鸿章的胸魄气略。

其中的名句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第三、给个总评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因此说,李鸿章也是人,不是神,不能之手乾坤,但是,他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国向前发展的道路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李鸿章的好坏自在人心。


蓝色火焰9431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公正地看待,切忌以当代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头论足。李鸿章本人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相反还有很高的道德操守,但作为历史人物,注定是个背负骂名的坏人。

一、李鸿章身为翰林,不甘于养尊处优,有魄力走出书斋,自愿回乡帮办团练。作为官员,不仅有一腔报国热血,而且国难当头时有责任有当担。投笔从戎,参与镇压太平军,剿灭撵军,对大清有再造之功。

二、创办北洋海军,缔造了当时东亚最强大的海军。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独到的,有远见。随着日本海军逐渐崛起,两国海军只要不开战,相当时间内北洋海军都会保持心里上的优势。但战端一开,胜负已分,功亏一篑。

三、李鸿章执掌兵权,却不好战。洋务运动搞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国力蒸蒸日上,成功地把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战时状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四、李鸿章外交手段灵活多变,多次处理棘手的外事纠纷,虽然勉为其难,处理得并不完美,但换做其他人处理的会更糟。

五、李鸿章凭借科举致仕,中年从军,壮年洋务,晚年外交,搞得都很出色,是个多面手。勇于任事,在官场上树敌过多,成为众矢之的。许多不平等条约,按照现代国际法惯例,应该由国家元首签署,但最后都由李鸿章代签,既是处理危机的救火队长,也是危机过后的替罪羊。

总之,李鸿章是个夸领域的全才,也是个办实事的能人。私德不差,应该算个好人。但生不逢时,虽然以文人致仕,但却以军功成为封疆大吏。虽然极力避战,却总有列强挑衅。尽管情非所愿,但还是三番五次在不平等条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人生有许多身不由己的无奈。

大概源于专制体制落后,主事者居幕后,办事者处台前,掣肘之处甚多,办事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结果事倍功半。所以李鸿章生前毁誉参半,死后骂名缠身,是历史意义上的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